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增衝村

鎖定
貴州省東南部從江縣往洞鄉增衝村,地處黔、湘、桂3省交界的九洞地區,全村分20多個小寨,共有232户,1194人。增衝村以農業生產為主,山上多是原始雜木林,種植多以杉樹、松樹、竹子、果樹為主。
全村國土面積22.55平方公里,耕地面積994畝,其中稻田968畝,土26畝,主產水稻、油菜、薯類、魚類。
中文名稱
增衝村
行政區類別
自然村
所屬地區
中國貴州省從江縣往洞鄉
面    積
國土面積22.55平方公里
人    口
1194人(2008年)

增衝村歷史沿革

“增衝”為漢語地名,原稱“正通”,有“通掃地方的富足之地”之意。增衝先民於明隆慶年間由黎平遷徙而來,清代地屬黎平府開泰縣,民國三十年(公元1941年)前屬黎平縣第六區,1941年貴州省政府第270次會議決議將從江、下江兩縣合併為從江縣,增衝、信地等7個鄉劃入從江。1953年建政時劃屬停洞區,現屬往洞鄉。

增衝村行政區劃

轄兩個自然寨,7個村民小組,272户,1256人

增衝村社會

這是一個神奇而富有詩意的侗寨。由一條清澈見底的小溪三面繞寨,緩緩而過,寨子有如一座美麗的半島,四周青山環抱,棟棟吊樓依山傍水,山中有水,水中有山,山水交融,似一幅恬靜
增衝村
增衝村(5張)
的田園風光圖。增衝建寨已有600多年曆史,增衝村位於從江縣西北部,停(洞)往(洞)公路沿村而過,距縣城95公里,海拔640米。自古以來就有“魚米之鄉”的美譽,森林覆蓋率為68%,增衝村一年四季山清水秀、禾香魚肥。一條清澈的小溪如玉帶環繞過村邊,防火水渠貫穿全村,村中水塘比比皆是,因此增衝從未有過火災隱患。古老的人行步道由青石板鋪就,聞名中外的增衝國保鼓樓屹立在寨中央,與寨邊三座年代久遠的花橋交相輝映。古民居與吊腳木樓鱗次櫛比,溪邊村婦浣紗,白鵝戲水,鯉魚躍塘,織布聲、石碓聲,間雜雞鳴犬吠,在裊裊炊煙中勾畫出一幅靜謐恬淡的鄉間生活畫卷。長滿青苔的青磚巷道曲徑幽深,精美的石雕不禁映入眼簾,又見孩童嬉戲,老婦紡紗,樓閣裏村婦織繡,不時有侗歌聲飄出,讓人頓覺時光倒流,使人暫且忘記城市的煩惱,盡情的感受鄉村獨有的那份清靜。增衝村世代侗、苗、漢等民族雜民,侗族佔98%,石姓為全村最大姓氏,石姓又分上祠堂和下祠堂,區別不同的宗親,故同姓不同親者可開親。相傳增衝先民於明隆慶年間由黎平遷徙出來,住在寨子對面的叫“宰告”(侗語老寨)的坡上,現居的地方原來是全村的棉花地,所以增衝原名又叫“便地棉”(侗語為種棉花的壩子,有古歌為證)。各民族世代和睦相處,生息與共,孕育了淳厚質樸的民風和絢麗多彩的侗族文化,以鼓樓、花橋、古民居、石雕為代表的侗鄉建築風情濃縮了九洞地區乃至黎、榕、從三縣侗族傳統建築文化的精華。對深厚的原生侗族文化,逾發生探究那份傳統風味源泉的意願,不達目的不甘休。

增衝村特色產業

水田主要分佈在寨子周圍和山谷間水源比較充足的壩子上,以水稻種植為主,糧食作物除了水稻以外,還有小麥、玉米、小米、飯豆、洋芋、紅薯、辣椒等,經濟作物有油菜、柑桔等。

增衝村文化

增衝村文化底藴

增衝村是文化之鄉,這裏人人能歌善舞,愛唱侗族大歌,大歌是一種自然合聲多聲部無伴奏無指揮的民族音樂,先由一個人領唱,然後眾人合唱;不知不覺中各聲部又分成兩部分,形成了“眾低獨高”、復調式多聲部的合唱。侗族沒有自己的文字,因而自己的歷史、社會知識、生產生活、倫理道德等都靠歌聲來記錄和傳承。歌師對弟子口傳心授而在侗寨擁有超然的權威,是天然的長老和寨老。在侗鄉,生死、嫁娶和節慶都有侗族大歌的演唱。侗歌從50年代開始發現,唱響全國,80年代唱響巴黎,震驚世界音樂界,現正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同時,還有踩歌堂,踩歌堂侗話叫“哆耶”,是一種集體性、祭祀性的舞蹈,是侗族先祖貫公和也降創造的,據説參加跳這個舞能消災祈福、保佑平安。因此,古寨是歌海之鄉。寨上有侗歌隊、侗戲班。每逢節日,侗寨歡聚於鼓樓歌坪舉行熱情洋溢的“踩歌堂”,“抬官人”和開展各種精神文明文體活動。

增衝村傳統節日

古寨的民族傳統節日有:春節、正月十五、春社節、清明節、烏米節、插秧節、六月六、吃新米節、八月十五、蘆笙節等。每次盛會,人山人海,熱鬧非凡,甚為壯觀。

增衝村文化古蹟

在絢爛的傳統建築中,最值得稱道的是增衝鼓樓,增衝鼓樓建於清康熙十一年,距今已有330餘年歷史,是全國現存最老的侗寨鼓樓。鼓樓佔地面積115平方米,通高約26米,為13層重檐,雙層寶頂。鼓樓用四根兩人合抱的巨杉為內圍承重,外圍用八根同樣的古杉相托,其風格在所有鼓樓中最為獨特。鼓樓用木枋穿鬥連接,不用一釘一鉚,上至青瓦,青苔斑駁。寶頂上有一長兩米直徑的火塘,每當入夜,樓內篝火燒貨,一為娛樂,二為保全全樓乾燥,增衝鼓樓歷數百年來而未出現黴敗之現象,全得宜於此。鼓樓外沿鑲狀欄杆,內置長椅,供村民唱歌、議事、擺古所用。樓內有數塊古碑文,均以“萬古遺德” 等為記,記載了增衝鼓樓和增衝村的歷史變遷。鼓樓兩側懸掛一對木刻楹聯,楹文為“侗寨儀風天下同流,鼓樓標誌世間遺德”,門楣上一塊刻有“萬里和風”的木匾,是榕江車江三寶侗寨道光年間為為敬仰增衝的富足祥合、增沖人的通達幹練所贈,歷百餘年尤熠熠生輝。增衝鼓樓分別於1984年、1988年被列為省級、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5年郵電部曾以增衝鼓樓為版本,發行了一套侗族建築紀念郵票。增衝鼓樓早已聲明在外,以增衝鼓樓為代表的九洞地區鼓樓、花橋,多有上百年或百年以上歷史,在從江縣90餘座鼓樓、57座花橋中,九洞地區就分別佔27座、29座,,如則裏鼓樓、朝利古樓、增盈古樓、往洞花橋等,被列為縣以上文物保護單位的鼓樓、花橋共16座,其中國家級1座,省級1座,縣極14座,均已存檔備案。在歷史發展長河中,九洞地區因長期封閉,完好的保留下增衝鼓樓、花橋、古民居等侗族傳統建築和民俗民風。

增衝村習俗

增衝村節日

增衝村的節日較多,因受漢族的影響,所以也過一些漢族的節日,但其內容,仍保持有本民族特色。
過年:時間與漢族春節相同。增沖人在除夕夜吃團年飯前先由長者手擊銅鼓,焚香酹酒,口唱詩經,呼誦歷代祖宗姓名後,他人方可入席。舉行集體儀式的在鼓樓進行,由一“鬼師”以看雞腳卜問吉凶,卜畢,男人們各攜酒、肉到鼓樓共飲。
吃新節:增衝村吃新節以每年七月的壬辰或壬戊日而定,隆重程度僅次於過年,節日期間,人着節日盛裝,殺豬宰牛,家家賓朋滿座;白天舉行鬥牛活動,晚間唱侗戲,青年男女行歌作樂;如逢豐收年景還特請外寨姑娘、羅漢到鼓樓對歌吹蘆笙,入夜,男女青年共進晚餐,敬酒對歌,直於深夜方散。
黑米飯節:也叫“牛節”,增衝過黑米飯節定在農曆四月初八,人們從坡上採來黑米葉,捶爛取汁浸泡糯米,蒸熟後的飯為黑色。
鬥牛節:凡盛大節日及農閒逢亥日舉行。鬥牛地址在九洞的平樓款堂,節日當天,方圓幾十個村寨,人們着節日盛裝潮擁而至。各路牛王打扮如出征戰士,雙方牽牛進場,直至一方敗逃為止。勝者便興高采烈、歡呼雀躍簇擁着牛王凱旋,勝方姑娘也蜂擁進場,從敗方羅漢手中搶走彩旗;敗方則偃旗息鼓悄然離去。當晚所在地的“東道主”紛紛拉客到家盛情款待。
增衝村較小的節日還有:
春社節:二月初二,家家户户給娃兒煮蛋。
清明節:二月下旬或三月下旬户户上墳掃墓。
端午節:五月初五。
關牛節:五月中旬或五月下旬以全寨插完秧而定。
洗耙節:六月初六,家家殺雞。
中秋節:八月十五日,吃月餅。
重陽節:九月九日,户户做重陽酒。

增衝村餐飲

糯米飯多用甑子蒸,客人到來,常以糯飯款待。吃糯飯時大都用手抓,越捏緊越好吃,飯前洗手,夾菜用筷。
除普通葷、素菜外,還有山上的野生禽獸、昆蟲。常食的有蜂蛹、蚱蜢、小魚蝦,螺、蚌、泥鰍、黃鱔、山鼠、野兔、鳥雀、蛇、野雞等等;野生植物有蕨菜、魚腥草、肥豬菜等幾十種。
侗族尤喜酸食,家家都備有醃壇醃製各種酸味葷、素菜。每户都有一罐酸湯,用淘米水低温發酵而成,常年放置在火塘邊或灶火旁煨烤備用。把泥鰍、黃鱔、螺、蚌、鯉魚等,筍子、蕨菜、廣菜或青菜作輔料“炕”酸湯,湯里加入魚蓼、薄荷、山蒼子(俗稱木姜子)等配料,不僅味鮮美,且能助消化,增進食慾。此外醃魚、醃肉、醃雀、酸菜湯更是增沖人的佳餚,待客的上等菜。
增衝村最流行的風味食品和菜餚有:
紅肉又叫“紫血肉”。有豬胸腔內的餘血(俗稱“槽血”)拌和已烤熟切片的心、肝、腰、肚及優質瘦肉,加上“捶油”子等配料精製而成,增沖人素有“殺豬不吃紅肉,等於沒有殺豬”之説。
魚生:將較大的魚去掉鱗片骨刺和內臟,洗淨魚血,切片,有酸醋或酸菜拌和;加入香油、芝麻面、魚蓼等多種作料即成味鮮色美的涼拌食品,雖是冷盤,但卻冬夏可食。
燒魚:是侗家特有的野餐風味食品,大凡在秋收摘禾季節,鯉魚肥壯,捉來活魚去膽,將魚穿在木簽上慢慢烤熟再精心調製一缽好辣椒。
魚腸醬:侗家人常把醃魚時取出的魚內臟剁碎,加入作料拌勻放入壇內醃製。數月後取食,其味鮮美。與魚腸醬類似的蝦醬也是侗家人最喜愛的食品之一。此外還有黑米飯、黃米飯、扁米、侗果。

增衝村禮儀

待客:客人到來,拿凳子熱情讓座,遞葉煙和煙桿並説“煙不好”;凡家裏人不得從客人面前走過。必須過時,要先説聲“過前面羅”;如客人在家“過夜”則讓最好的被子給客人睡,且給客人倒水洗臉洗腳,待客人洗畢,又為客人將洗腳水倒掉;吃飯前端水到客人面前讓客人洗手如有男客小孩婦女均不上桌,而在旁邊另擺一桌或待男客吃後才就餐。夾肉敬客人,客人則須用嘴接食,拒接或用筷子接均視為失禮。如有姑娘臨席唱歌敬酒,客人必須盡飲,推卻為不恭;客人酒後不可將杯子倒放,倒放表示嫌主人酒少或吝嗇。
友善:路上與人相遇,不論認識與否均問候並主動讓路;稱呼也很講究。凡生人,年歲相當的稱“蒙板”。(同伴或朋友),“迭唉”(哥或姐)。

增衝村手工藝術

木製:桌、凳、椅、牀、箱、犁、耙、達鬥、桶、紡車、織布機等。
刺繡:有綢緞、棉布製品,如帳簾、枕套、童帽、揹帶、腰帶、頭巾、衣領、袖口、夜花裙等。
竹製:竹籃、斗笠、飯包、竹簍、花缽、坑籠、漂壘等,精巧纖麗,輕便耐用。
雕刻:有木、角、銀、石等雕刻品。木雕用於柱頭、柱腳、木版、欄杆;石雕用語石墓、硯台、石牛井等;角雕用於印章,銀雕用於各種銀飾品。
銀飾:銀飾有銀花、銀鏈、銀架、銀扣、銀耳環、銀鼓釘、銀八仙、銀響鈴等,刻制花紋,精巧絢麗。

增衝村娛樂活動

鬥牛比賽:鬥牛有較長的歷史,相傳三國時諸葛孔明南征,倡議少數民族鬥牛,以資歡樂。《鬥牛古詞》中説到:孔明丞相號召娛樂,“吹蘆笙、鬥牛,樂而忘返”,同時也反映社會現象。
踩歌塘:侗族人民認為因年關快過,春節即將來臨,表示去舊迎新之意。到“踩歌塘”之日,附近村寨參加的男女青年,各顯盛裝,姑娘更佩帶銀飾,爭豔鬥麗,無可相比。踩歌塘分兩種形式:一種是以一個寨的各分寨自踩的歌舞對唱或相互盤唱;另一種是甲寨的男青年邀請乙寨的女青年到寨上對唱攔路歌及鼓樓大歌。晚上雙方男女青年歡宴,對唱酒歌作樂。

增衝村聖祖母與村寨

“聖祖母”是侗族社會至高無上的,無所不知無所不能的,保佑一方的女神,是侗族人民虔誠崇拜的女英雄。
“聖祖母”侗族稱薩瑪、薩歲、薩柄、薩堂或築稱薩,各地方叫法不一,以薩瑪較為普遍。薩瑪名稱的漢釋,譯為“先祖母”或“大祖母”或“聖母”。薩瑪一詞侗漢對譯為薩―祖母,瑪―大的意思。薩,除有祖母的含義外,還包含有對年長婦女的尊稱。她不一定是自己的祖母,而是被尊稱的年長婦女的統稱。把薩瑪譯成“大祖母”大意是可以的,似未能反映薩瑪的威力及其在人們心中的位置;譯成“先祖母”似不夠貼切;譯成“聖母”似未能表達祖母之意。
薩瑪,在九洞地方村村寨都設壇供奉,有的蓋有房屋安神設位的叫做薩歲、薩柄;有的在村寨中央或村頭寨尾設上壇供奉的叫做薩堂。而設壇祭祀切不可少之物是一棵青年的黃楊樹――千年矮,這是薩瑪的化身,是吉祥之物。設壇祭祀是為了保佑本村本寨,因之在人們頭腦中認為薩瑪是本寨利益的捍衞者。薩瑪這位女神在整個侗族地方都在敬俸,它是全民族性的神。

增衝村旅遊

增衝村鼓樓最有名,幾乎寨寨都有鼓樓,巍然聳立在侗寨中央,極似一株大杉樹,下大上小,下部為方形亭式,上部飛閣重檐,層層而上,如樹幹伸逸出層層枝葉。鼓樓以它的古老和壯觀而雄踞冠首,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村中的增衝鼓樓,層疊高升,八角飛翹,紅楹耀眼,屹立於寨中,氣勢恢宏,與寨旁的3座風雨橋爭相媲美。鼓樓、花橋、村莊、田園連成一個整體,相照輝映,如花似錦,別有洞天。增衝鼓樓始建於清朝康熙十一年(公止元1672年),塔樓系13層木結構,瓦頂為重檐式古建築,雙層樓冠,葫蘆寶頂。高20餘米,底寬約10餘米,佔地面積160平方米。中立4柱登頂,每根柱直徑0.8米,高15米,構成鼓樓主幹。每層外豎8柱,形成放射性八角形,柱高3.5米,層層向上,每層用8根短瓜柱依次疊豎收剎,緊密銜接,直至11層。11層的上面再立兩層八角傘頂寶塔樓冠,構成鼓樓的頂部,寶頂直插雲空,猶如奇天弄雲的兩把豔麗彩傘。增衝村鼓樓美,不僅美在它那“秉亭子之清幽,兼寶塔之奇偉”的造型,更美在它是侗族文化的代表,是傳播民族文化、體現民族團結和興旺的象徵。郵電部在地方選題郵票中,發行了具有濃郁民族特色的貴州《侗族建築》郵票,共4枚,其中首枚就是“增衝鼓樓”,郵票的發行把增衝鼓樓這一恢宏的侗族建築明珠推向全國乃至世界,
重要旅遊資源
增衝三面環水,四面環山,景觀結構好,其建築體現了侗族的典型特點和風格,濃縮了侗族文化的精華。增衝同時具有良好的生態環境,使增衝更具有活力,形成既差異又統一的景觀體系和節點,主要有:
1、增衝鼓樓
2、康熙井
3、 風雨橋
4、紅豆杉
5、古墓
以上節點形成結構良好的增衝寨明珠。
旅遊資源特點
增衝旅遊資源具有良好的潛力再生性,其資源向性主要體現在:
1、特色鮮明、經典的侗族建築所體現的侗寨風貌。
2、 特色鮮明的侗文化體現的侗文化旅遊。
3、田園風光及鄉村作物所構成的農業生態旅遊
4、紅豆杉等稀有樹種體現的生態旅遊。
5、古墓羣。

增衝村傳統建築藝術

――侗寨風雨橋
風雨橋是我國優秀的傳統建築之一,高聳入雲的鼓樓,飛閣重疊,斗拱結構,鑽尖頂式,遠看好似一株金銀巨杉屹立寨中。長廊閣宇式的風雨橋,橫躺寨頭村腳的溪流河水之上,形成侗寨的主要標誌,為侗寨增添了神話般色彩。鼓樓早在秦漢時就已出現,它是由原始社會議會組織發展而來,最原始議會是於寨中栽一杉樹,酋長站在古杉上呼喚大家議事,以後,寨中杉木樹下便成為集中的地方。

增衝村地理環境

增衝村所屬的從江縣位於雲貴高原東南邊緣,屬苗嶺山脈向廣西丘陵山地過渡地帶,從地貌發展史看,屬復活山地的地貌類型。燕山運動以後直到第三紀晚期,長期相對穩定並遭受剝蝕夷平。第三紀晚期至第四紀早期地殼運動加強並以隆升為主。按地貌成因的類型劃分為剝蝕侵蝕地貌區、岩溶地貌區、侵蝕堆積地貌區。增衝村座落在高山間的河谷壩子上,地勢平緩,歷史上鮮有地質災害的發生,其上游的森林植被保護完好,無工業和生活污染。
經地質調查發現,曾衝村地下藏有多種礦產,已知的有:煤、鐵、銅、鉛、砷、錫、錳、鎢、金、銀、鈾等,資源豐富。
全村海拔高度為400-575米,氣候屬低中山切割山温暖濕潤輕秋風區,特點是氣候温和、雨量充沛(雨量多集中在每年的5-9月,年降雨量在800毫米以上)、無霜期長(約303-320天)、濕度高、霧罩大,日照時數少(年日照時數約為1284.1小時,平均每日為3.5小時,日照百分率為29%)。常年温度在3至28℃之間。春季68-70天,夏季100-110天,秋季54-61天,冬季124-143天。村寨森林覆蓋率高達80%,增衝河繞村而過,使全村不受風災的影響。
全村地表水主要靠天然降水補給,少雨季節河川徑流則由雨季中蓄儲水層補給,村內河流均為雨源型河流。
地下水種類也較多。按埋藏條件劃分,有上層滯水、分散沉積物潛水和自來水。按含有水層性質劃分,有結構裂縫水,成巖裂縫水,風化裂縫水和岩溶水。底層岩石主要為各類板岩,屬於地下水貧水區,主要靠斷裂、破碎節理把大氣降水截留於地殼表層的孔隙和裂隙中形成井泉水,流量不大,一般每股不超過1公斤/秒。地下水年均徑流量為2.4億立方米;年產地下水7.25萬立方米/平方公里。
增衝寨植被區系屬貴州高原東部林區與華南林區毗領地帶,今劃為貴州黔東南植被小區,因氣候温和,雨量充沛,植物生長髮育快,林木、藤草、真菌、苔蘚植物種類豐富。
增衝國家珍惜樹種紅豆杉已數百年,蒼鬱遮天,也是增衝珍貴的旅遊資源。

增衝村美術作品

與增衝相關的美術作品有《黔東南州增衝侗寨》,作者系中國博物館協會會員、國家一級美術師、全國“畫中華名人故居第一人”、“畫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名街第一人”、著名畫家拇指先生。
畫家拇指作品:黔東南州 增衝侗寨 畫家拇指作品:黔東南州 增衝侗寨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