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墓碣文

鎖定
《墓碣文》是現代文學家魯迅於1925年創作的散文詩。此文通過一個夢境,描寫了墓中人內心的虛無與灰暗,以及意欲認識和擺脱這種心境而不能的焦灼和痛楚,最後以“我疾走,不敢反顧”來表示對這種思想情緒的否定,在一定程度上表現了作者當時深刻的思想苦悶和嚴格進行自我解剖的精神。全文通過特定的夢境來着意表現出一種沉重的失落感、迷惘感和寂寞感,基調灰暗,朦朧迷離,夾雜着晦澀甚至消極的色彩。
作品名稱
墓碣文
作    者
魯迅
創作年代
1925年
作品出處
野草
作品體裁
散文詩

墓碣文作品原文

墓碣文
我夢見自己正和墓碣對立,讀着上面的刻辭。那墓碣似是沙石所制,剝落很多,又有苔蘚叢生,僅存有限的文句——
……於浩歌狂熱之際中寒;於天上看見深淵。於一切眼中看見無所有;於無所希望中得救。……
……有一遊魂,化為長蛇,口有毒牙。不以齧人,自齧其身,終以殞顛。……
……離開!……
我繞到碣後,才見孤墳,上無草木,且已頹壞。即從大闕口中,窺見死屍,胸腹俱破,中無心肝。而臉上卻絕不顯哀樂之狀,但濛濛如煙然。
我在疑懼中不及回身,然而已看見墓碣陰面的殘存的文句——
……抉心自食,欲知本味。創痛酷烈,本味何能知?……
……痛定之後,徐徐食之。然其心已陳舊,本味又何由知?……
……答我。否則,離開!……
我就要離開。而死屍已在墳中坐起,口唇不動,然而説——
“待我成塵時,你將見我的微笑!”
我疾走,不敢反顧,生怕看見他的追隨。 [1] 

墓碣文詞句註釋

⑴墓碣:即墳墓上立的碑,碑頭是圓的。碣,碑頭圓者(頭之方者為碑,圓者為碣)。
⑵中寒:中醫病名,指寒邪直中於裏,傷及臟腑陽氣。
⑶齧(niè):咬。
⑷殞(yǔn)顛:殞滅顛覆,亡歿。
⑸闕口:即缺口。
⑹濛濛:不明貌。
⑺抉心:即挖心。抉,挑出,挖。 [1] 

墓碣文創作背景

這首散文詩寫在五卅運動開始後不久,作者魯迅在工農鬥爭的鼓舞下,對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沉着勇猛地作戰。為勉勵自己和告誡同行者,在不斷探索前進的道路上,埋葬一切消極悲觀的思想情緒,堅持鬥爭,故作此文。此文最初發表於1925年6月22日《語絲》週刊第32期。 [2] 

墓碣文作品鑑賞

墓碣文思想內容

《墓碣文》寫魯迅夢中的見聞和經歷,作者借碑文和死屍反映了他當時痛苦的思想鬥爭。在現實鬥爭中,魯迅不斷同舊我決裂,此文也就是他與自己思想陰影決裂的墓碑。全文分墓碣文正面文字和墓碣文陰面文字,中間穿插墓中死屍的情況。
首先,寫墓碣文的正面文字:“……於浩歌狂熱之際中寒;於天上看見深淵。於一切眼中看見無所有;於無所希望中得救。……”這是展現死者是這樣一個人:他在熱情地浩歌吶喊的時候,突然“中寒”得病,感到周遭環境的冷冽;病中思想迷亂,在追求天堂一般的美好未來中看到了地獄般的深淵;在現實的事物中看見死後一無所有的虛無;終於無法救治,在無所希望的絕望之中,得到超脱塵世苦悶的結果(死亡)。後面的文字:“……有一遊魂,化為長蛇,口有毒牙。不以齧人,自齧其身,終以殞顛。……離開!……”這是死者死後的情況:死去的遊魂,化成一條口有毒牙的長蛇,這毒牙“不以齧人,自齧其身”。作者魯迅在《吶喊·自序》中曾説:“這寂寞又一天一天的長大起來,如大毒蛇,纏住了我的靈魂了。”毒蛇的“自齧”同魯迅的自述一樣,是展示內心寂寞痛苦之感和激烈的思想鬥爭的。作者魯迅通過墓碣文的正面文字要説明:一個曾經“浩歌狂熱”的戰士,在黑暗寒冷的社會的壓迫下,如何由充滿希望而轉向失望和虛無。對這種消極虛無的思想情緒,他是否定的。他要像毒蛇自齧一樣,進行痛苦的解剖和批判。末句“離開”,是叫人們“離開”,不要受其“毒氣和鬼氣”的傳染。這表現了作者魯迅與思想陰影決絕的態度。
其次,寫墓中死者的情況。他“胸腹俱破,中無心肝。而臉上卻絕不顯哀樂之狀,但濛濛如煙然。”簡筆勾勒,説明死者遭遇悽慘,卻能泰然自若。這也是作者魯迅自我的寫照。他遭受到軍閥以及“正人君子”、御用文人等的攻擊誣陷,但他仍泰然自若,奮然前行。
再次,寫墓碣文的陰面文字:“……抉心自食,欲知本味。創痛酷烈,本味何能知?……痛定之後,徐徐食之。然其心已陳舊,本味又何由之?……”這是死者進行深刻的自我解剖。他“抉心自食,欲知本味”,即他想弄清自己消極虛無思想的本源,但在激烈的自我解剖(“自食”)中,內心的“創痛”極其“酷烈”,無法看清問題的癥結所在。“痛定之後”,事過境遷,“心已陳舊”,更難知道“本味”之所在。這説明死者尚未掌握先進的思想武器,找不到解決矛盾的途徑和方法。所以,死者希望人們“答我”,回答他,幫助他解決思想問題。否則,就請“離開”,以免受他消極虛無思想的影響。死者又説:“待我成塵時,你將見我的微笑!”他期待舊我徹底消滅,化為灰塵,到那時,他將表示由衷的歡欣。
最後,寫“我”的態度:“我疾走,不敢反顧,生怕看見他的追隨。”表明作者魯迅與死者虛無絕望的消極情緒毅然決裂。 [2] 

墓碣文藝術特色

《墓碣文》整篇基調夾雜着灰暗、晦澀甚至消極的色彩,使之感到朦朧迷離、鬼氣森然,一種沉重的失落感、迷惘感和寂寞感瀰漫在字裏行間。
這種沉重的失落感,迷惘感和寂寞感,在作品中,是通過特定的夢境來着意表現出來的。而那如霧一般飄忽的夢幻雲彩,則把人們帶進了一個瑰麗而又深邃的藝術境界。這是一個博大的心靈宇宙的藝術境界。在這裏,透過魯迅當時矛盾的思想心境,可以看到他當時酷烈的魂靈搏鬥軌跡。夢境終歸是夢境。它沒有把魯迅推向虛無的極致地帶。相反,通過夢境所展示的心靈宇宙的藝術境界,則使人們時刻都可以諦聽到魯迅作為偉大尋求者的心聲。由此,作品中着意刻劃的夢境,也就顯示出兩種涵義:一是顯示着“靈魂的深刻”,二是顯出勇於自剖、告別舊我的決心。通過夢境的藝術刻劃是所傳達出來的透過一切迷人的夢幻,一切喧鬧的表象來把握住冰冷的現實,寂寞的心靈的方式,在把自己置身於深淵般的孤獨之中,也把一顆真誠的心呈現在人們的面前,使人們透過一段段曲折隱晦的文字,看到一個時代偉人真實的思想心境:決心擺脱過去,但自齧心靈又難以割捨酷烈的慘痛;既飽受抉心自食的大苦痛,又終不能知其本味而感受到心靈的大悲哀。這種矛盾的思想心境借夢幻的藝術方式表現出來,也就把人們帶到了一個瑰奇的藝術境地,在一種恍惚的幻覺感受中,來體驗這位時代偉人無畏地尋求,努力達到認識彼岸的九死不悔的執着精神。魯迅早已決心把舊我的魂靈和軀殼,永遠地埋葬。作品中那種悲觀、虛無、自棄的思想情緒,以及“死屍微笑”的描述,實乃意味着舊我的魂靈的徹底毀滅,所以作品中“我疾走,不敢反顧,生怕看見他的追隨”,就決不是消極的逃遁,而是在使黑暗與虛無的陰影永遠不能追隨當中,經過嚴峻的自我剖析而尋求心靈的徹底解放與自由。因此作品當中一系列奇詭震駭的圖象,所展示的是一個時代偉人苦痛而又壯麗的心靈歷程。其中,魯迅複雜的內心世界、豐富的心理內涵、激盪的心理情感,又全都在一個個奇特的夢幻意象當中,展示出深刻的思想哲理,並顯現着人格和心靈的高潔。 [3] 

墓碣文名家評價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孫玉石:“我以為這是一首象徵的散文詩。在解讀它的時候,有兩個問題似乎值得注意:第一個問題,就是要對於詩句內涵的解釋留有餘地,儘量保留此類創作所具有的思想內容的藝術彈性,不要解釋得太死了,太坐實了;第二,要處理好一個象徵藝術作品的內涵的開放性與封閉性的關係。 [4] 
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季桂起:《墓碣文》是魯迅《野草》中最為難懂的篇什。長期以來,人們對它的解釋有種種差異。《墓碣文》的主題應是,通過對孤墳,死屍和墓碣文句的描述,採用夢境的方式和象徵的手法,來表達魯迅對於腐朽,頹敗的舊文化以及由這種文化模式所塑造的國民靈魂的一種獨特認識。在這一認識中,包含了魯迅對民族現狀及未來的深深的憂患意識,體現了他對於民族命運和作為啓蒙者個體人生道路的迷茫心態,從中也流露着魯迅這時一定的虛無與絕望的潛意識心理。 [5] 
青島大學文學院教授李玉明:《墓碣文》是走向《野草》詩意朧朦的藝術境界的路標,是打開魯迅心靈世界門扉的把鑰匙,憑藉着它,我們才窺見了魯迅正在進行着的熾熱不息的心靈煉獄過程,觸摸到他那本已傷痕累累鮮血汩汩的真實靈魂。因此,與《野草》中那些偏重透視魯迅心靈世界衝突搏鬥着的某一方面或某一趨向,展示其思想意識中具體的心理情態的散文詩不同,《墓碣文》所體現的是魯迅整個心靈世界的狀貌,它更注意表現完整的心態本身,而有意無意地捨棄了那些細微混雜營壘分明的思想矛盾與鬥爭。 [6] 
信陽師範學院文學院教授王雨海:魯迅的《墓碣文》是魯迅生命意識的自我表現,他在真誠地面對社會和人生,孤獨地追求生命價值的過程中昭示了現代意義上生命意識的獨特內涵,即真誠意識、勇敢意識和獨立意識。 [7] 

墓碣文作者簡介

魯迅像 魯迅像
魯迅(1881—1936),中國現代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原名周樟壽、周樹人。字豫山、豫亭、豫才、秉臣。從1918年5月發表第一篇白話小説《狂人日記》時,始以“魯迅”為筆名。除魯迅外,還有鄧江、唐俟、鄧當世、曉角等筆名。其著作收入《魯迅全集》及《魯迅書信集》,並重印魯迅編校的古籍多種。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説、雜文為主,代表作有:小説集《吶喊》《彷徨》《故事新編》等,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舊事重提》),散文詩集《野草》,雜文集《》《熱風》《華蓋集》《華蓋集續編》《南腔北調集》《三閒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雜文》等。 [8] 
參考資料
  • 1.    李何林.魯迅《野草》註解[M].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1981:127
  • 2.    傅德岷 包曉玲.魯迅詩歌散文雜文鑑賞[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8:129-130
  • 3.    張效民.魯迅作品賞析大辭典[M].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1992:258-259
  • 4.    孫玉石.《野草》二十四講[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173
  • 5.    季桂起.國民靈魂的絕望寫照——試説魯迅《墓碣文》的主題[J].東嶽論叢,2001,22(6):127-131
  • 6.    李玉明.通往心靈世界的門扉——魯迅《墓碣文》新析[J].齊魯學刊,1992(5):101-103
  • 7.    王雨海.魯迅《墓碣文》中的生命意識[J].廣西社會科學,2004(4):113-115
  • 8.    周揚 等.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文學(第Ⅰ卷)[M].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6:472-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