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塞下曲

(唐代李益詩作)

鎖定
《塞下曲》是唐代詩人李益創作邊塞詩。此詩頭二句誇讚東漢兩個名將馬援班超,後二句表示滅敵及長期衞邊的決心。這首詩通過東漢馬援、班超和唐初薛仁貴三個名將的故事,謳歌了將士們激昂慷慨、視死如歸、堅決消滅來犯之敵的英雄氣概和勇於犧牲的精神,反映了當時人民要安邊定遠的心願。全詩用詞鏗鏘凝練,情緒昂揚振奮,是一首激勵人們捨身報國的豪邁詩篇。
作品名稱
塞下曲
出    處
全唐詩
作    者
李益
創作年代
唐代
作品體裁
七言絕句
字    數
28

塞下曲作品原文

塞下曲
伏波惟願裹屍還,定遠何須生入關
莫遣只輪歸海窟,仍留一箭射天山 [1] 

塞下曲註釋譯文

塞下曲詞句註釋

⑴伏波:指漢代的伏波將軍馬援
⑵定遠:指漢代的定遠侯班超
⑶遣:使,讓。只輪:戰的一隻輪子。海窟:本指海中動物聚居的洞穴,這裏借指當時敵人所居住的瀚海(沙漠)地方。
⑷一箭射天山:用唐代名將薛仁貴的典故。 [2] 

塞下曲白話譯文

邊塞將士為保家衞國,應像東漢的馬援和班超一樣,寧願戰死疆場,沒去想活着回到中原。
要全殲敵人,敵人的戰車一隻輪子也不能回去,而且應該留駐邊疆,叫敵人不敢再來侵犯。

塞下曲創作背景

李益因仕途失意,客遊燕趙之地,因有較多的塞上之作。這首詩即為其中之一,而其具體創作時間難以確考。 [2] 

塞下曲作品鑑賞

此詩頭二句誇讚東漢兩個名將馬援和班超。“伏波惟願裹屍還”,這句説的是馬援的故事。東漢馬援屢立戰功,被封為伏波將軍。他曾經説:男兒當戰死在邊疆,以馬革裹屍還葬。“定遠何須生入關”,這句説的是班超的故事。東漢班超投筆從戎,平定西域一些少數民族貴族統治者的叛亂,封定遠侯,居西域三十一年。後因年老,上書皇帝,請求調回,有“但願生入玉門關”句。這兩句是説:為保家衞國,邊塞將士應長期駐守邊疆,寧願戰死疆場,無須活着回到玉門關。
後二句表示滅敵及長期衞邊的決心。“莫遣只輪歸海窟”,《春秋公羊傳》:“僖公三十三年,夏四月,晉人及姜戎敗秦於餚……晉人與羌戎要之餚而擊之,匹馬隻輪無反(返)者。”這句意思是説,不能讓一個敵人逃跑。“仍留一箭定天山”,“一箭定天山”,説的是唐初薛仁貴西征突厥的故事。《舊唐書·薛仁貴傳》説:“唐高宗時,薛仁貴領兵在天山迎擊九姓突厥十餘萬軍隊,發三矢射殺他們派來挑戰的少數部隊中的三人,其餘都下馬請降。薛仁貴率兵乘勝前進,凱旋時,軍中歌唱道:“將軍三箭定天山,戰士長歌入漢關。”以上兩句意思是説:要全殲敵人,不能讓一個敵人逃跑,而且應該留駐邊疆,叫敵人不敢再來侵犯。
這首詩通過東漢馬援、班超和唐初薛仁貴三個名將的故事,謳歌了將士們激昂慷慨、視死如歸、堅決消滅來犯之敵的英雄氣概和勇於犧牲的精神,反映了當時人民要安邊定遠的心願。全詩情調激昂,音節嘹亮,是一首激勵人們捨身報國的豪邁詩篇。 [2] 

塞下曲作者簡介

李益 (748—829),唐代詩人。字君虞。隴西姑臧(今甘肅武威)人。家居鄭州(今屬河南)。大曆四年(769)登進士第,建中四年(783)登書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客遊燕趙。貞元十三年(797)任幽州節度使劉濟從事。貞元十六年(800)南遊揚州等地,寫了一些描繪江南風光的佳作。元和十五年(820)後入朝,歷秘書少監、集賢學士、左散騎常侍等職。寶曆三年(827)以禮部尚書致仕。他是中唐邊塞詩的代表詩人。其邊塞詩雖不乏壯詞,但偏於感傷,主要抒寫邊地士卒久戍思歸的怨望心情,不復有盛唐邊塞詩的豪邁樂觀情調。他擅長絕句,尤工七絕;律體也不乏名篇。今存《李益集》二卷,《李君虞詩集》二卷。 [3] 
參考資料
  • 1.    彭定求 等.全唐詩(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719
  • 2.    顧之川.我是朗讀者第2輯·古代詩歌卷.濟南:濟南出版社,2018:34
  • 3.    周揚 等.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文學Ⅰ.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6: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