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執權政治

鎖定
執權政治(しっけんせいじ),是指日本歷史北條氏以其執權地位掌握幕府實權的一種政治形態。 [2]  源賴朝去世後,外戚北條氏逐一打壓畠山氏、比企氏、和田氏等勢力強大的御家人,集政所、侍所別當於一身,將軍權力被弱化,北條氏遂以執權身份掌握幕府實權。其後,北條氏逐步確立了其獨裁體制。第3代將軍源實朝被暗殺後,北條氏從京都迎來攝家(藤原家)幼子九條賴經,立為傀儡將軍。第3代執權北條泰時於家祿元年(1225年)設“連署”和“評定眾”,於貞永元年(1232年)制定《御成敗式目》。第五代執權北條時賴於建長元年(1249年)設“引付眾”。自北條時宗開始,北條氏的家督(得宗)更為專制,加之其內管領的篡權,引起御家人的普遍反對,最終導致鎌倉幕府及執權政治倒台。 [1] 
中文名
執權政治
外文名
執権政治

目錄

執權政治成立

關於執權政治的成立,日本學者佐藤進一認始於和田義盛之亂,但另一學者上橫手雅敬比其早了十年,認為在建仁三年(1203年)北條時政消滅將軍源賴家的外戚比企氏、廢賴家立實朝後,自己作為政所別當就任執權,這就是執權政治的成立。北條時政掌權後,於元久二年(1205年)試圖廢除源實朝、讓自己的女婿平賀朝雅接任將軍,不過沒有成功,被流放伊豆北條義時就任執權之後,與其姊北條政子一起掌權,鎌倉殿源實朝只是傀儡。承久元年(1219年),源實朝被殺後,北條氏從京都的九條家迎立的三寅(九條道家之子)也是幼童,甚至還沒有被任命為將軍,但北條政子作為實質性的鎌倉殿,站在與御家人的主從結合的頂點,獨斷政事,執權義時掌握幕府的官僚機構並幫助她。在承久三年(1221年)的承久之亂中,在政子、義時的領導下,幕府方面取得了勝利。這期間的政治性質是鎌倉殿獨裁製的延長。因此,僅僅北條氏掌握政權,也不能説是執權政治,執權政治作為區別於鎌倉殿獨裁製的一種合議政治的出現還要等到之後。
佐藤進一認為執權政治成立於和田氏之亂,同時認為執權政治是一種典型的“後承久之亂”的政治形態,特別是以執權北條泰時的時代為典型。上橫手也有同樣的觀點,除了建仁三年(1203年)執權政治“成立”之外,還重視北條泰時以嘉祿元年(1225年)政子之死為契機所進行的一系列政治改革,將其作為執權政治的“確立”。改革的內容是,將執權增加到兩名(其中一名是連署),新設評定眾,開啓合議政治,並讓之前從京都迎接的三寅元服,改名九條賴經,向朝廷申請後於翌年接任徵夷大將軍攝家將軍)。貞永元年(1232年),制定《御成敗式目》,確立了審判標準,執權政治得以順利運轉。《御成敗式目》只適用於幕府的勢力圈,在朝廷和莊園領主的統治下,各自的法律都是有效的。幕府尊重莊園領主和在地領主的領主權,不進入其內部,也不干涉國司、領家的行政。 [2] 

執權政治崩潰

執權 執權
關於執權政治的崩潰和向得宗專制的過渡,佐藤進一闡述了北條時賴以來的得宗專制傾向,但上橫手雅敬認為得宗專制不僅是幕府內的對立,還應該在幕府和公家政權的關係中把握,通過將得宗專制分為兩個階段,使執權政治的規定更加嚴格。即,得宗專制的第一階段是北條時賴、北條時宗時期,第二階段是北條貞時北條高時時期。首先,就第一階段而言,時賴實行高壓政治,排除北條一門的不平分子、以三浦氏為首的有力御家人、攝家將軍等反對勢力,並決定治天之君、皇位和攝關的人選,全方位干預朝政。時宗在元日戰爭之際,奪取朝廷的傳統外交權,獨斷地採取強硬的外交政策,並將本所領的年貢等徵發為軍糧,獲得了動員本所一元地的莊官等非御家人的權限等,大大修改了以往不干涉本所領的原則。時賴將九條賴經、九條賴嗣等攝家將軍相繼趕回京都,取而代之的是迎立親王將軍,使將軍的傀儡化進一步發展,並以陰謀為藉口隨便驅逐歷代將軍。時賴從執權退下後,仍作為得宗掌握着幕府的實權,得宗和執權被分離,權力的根源被置於得宗而非執權。幕政的運轉也開始出現從評定眾的“評定”轉移到得宗私宅的“寄合”的傾向。從這些方面看,有人認為時賴、時宗的時代應該算在得宗專制期而非執權政治期是不妥當的。但是,在這個時期,得宗專制的對象主要面向朝廷、貴族、寺社,因此得宗需要得到御家人的支持,採取了保護御家人的政策,如設置引付,努力使審判迅速且公正,縮短大番役勤仕的時限、減輕御家人的負擔等。但是這樣成功干涉了公家方面,得宗專制進入了與御家人強烈對立的第二階段,其契機是霜月騷動,得宗專制在此確立。
雖説執權政治是合議政治,但幕府政治的本質是獨裁專制,專制的主體只不過是從鎌倉殿轉移到北條氏(得宗),合議的執權政治也是在北條氏確立代替鎌倉殿的獨裁之前的過渡期的一種例外的政治形態。因此,嚴格來説,執權政治應該限定於執權泰時、經時的時代,即從嘉祿元年(1225年)到寬元四年(1246年)大約二十年的政治。但是,包括與鎌倉殿獨裁製、得宗專制的過渡期在內,從建仁三年(1205年)到弘安八年(1285年)的約八十年也可以看作是廣義的執權政治。 [2] 

執權政治性質

就執權政治的性質而言,泰時所代表的執權政治,從同時代開始就被讚頌為善政,以佐藤進一為首的現代日本歷史學家也普遍對執權政治給予了很高的評價。佐藤進一認為,執權政治克服了寄生在朝廷之上並確立自己權力的將軍獨裁製,武士階級(特別是東國武士)在執權政治中才能將幕府作為自己的政權,從而“實現字面上的武家政權”,持這種見解的學者不在少數。
另一方面,上橫手雅敬在《承久之亂的歷史評價》中指出,承久之亂後的執權政治,是在地領主勢力和莊園領主勢力的均衡基礎上,作為調停兩者對立的權力而固定下來的,有抑制在地領主成長的一面。但是同樣是在地領主(武士),佐藤進一主要考慮的是東國的豪族領主,上橫手雅敬考慮的是日本全國武士。1955年前後的佐藤、上橫手的見解都指出了鎌倉幕府的半古代性格,封建制的成立則要求之於鎌倉時代以後,而且顯著地受到了將在地領主視為封建制展開的重要載體的當時的社會構成史視角的影響。後來上橫手認為執權政治是從鎌倉殿獨裁製到得宗專制過渡時期的例外,是因為懷疑以往對執權政治的讚美傾向;也有像杉橋隆夫那樣,認為評定眾的大半是文筆官僚,東國的豪族領主很少,對“合議”的實質抱有疑問。 [2] 
參考資料
  • 1.    《日本歷史文化詞典》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3月第1版29頁
  • 2.    執権政治  .japanknowledge[引用日期2023-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