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城市發展邊界

鎖定
城市發展邊界是指城市土地農村土地的分界線,城市發展邊界以內的土地可以被開發為城市用地,城市發展邊界以外的則不可以開發。
中文名
城市發展邊界
外文名
City Development Boundary

目錄

城市發展邊界內容

該界線既是土地利用計劃的核心及關鍵組成部分,也是整個規劃的基礎。城市發展邊界的基本功能是協助管理城市發展。城市發展邊界不是限制發展,只是對發展的過程和地點進行管理,通過把城市發展限制在一個明確定義的、地理上相連的地域內來制止城市無計劃蔓延,同時滿足城市發展的需要需要指出的是這種城市發展邊界不是一成不變的,是隨着城市的發展逐漸變化,不斷調整。城市用地擴展極限規模則是依據社會發展規律,經濟增長水平和城市環境需求等城市發展各方面,綜合考慮城市擴展的不同影響因子後所計算出的城市用地在未來完全城市化條件下的規模。
由於制約各個城市發展的自然、歷史、人文、社會經濟等因素各不相同,制約各城市發展的條件各有自己的特點,因此,不同的城市就有不同的城市用地擴展極限規模,而不是一個適用於一切城市發展的極限規模。並且極限規模是一定發展階段的極限,在此階段內出現重大影響事件(如政策調整,區域移民,自然災害等)時要進行相應的調整以適應發展變化。極限只是為了強調其在控制城市土地向外圍無限制擴張方面的作用。極限規模的涵義涵蓋了合理規模、最佳規模和最大規模,是這三者的有機結合和互相補充。二城市的極限規模是相對的,而城市的發展是絕對的。城市用地擴展極限規模的界定有助於將城市用地擴展由外延粗放式增長調整為內涵集約式增長,緩解土地供需矛盾,緩和土地短缺壓力,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改善土地生態環境,提升城市土地利用的宏觀性、科學性、高效性和集約性,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和明智發展。

城市發展邊界措施

採用高強度的發展策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提高土地利用率的前提是科學制訂城鄉建設規劃,科學修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積極實施土地收購儲備制度,促進土地利用結構調整,推行單位土地面積投資強度、土地利用強度等建設用地控制性指標,實現土地開發利用由粗放向集約轉變。
採用公交導向開發策略。為限制城市無序蔓延,降低能源消耗、提升生態環境、有效利用資源。針對城市蔓延帶來的嚴重的交通堵塞,國外學者對此進行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公交導向開發策略。這一理論認為都市的土地開發使用應該朝着公交導向方面,而不是汽車導向方面進行。城市發展應該通過公交導向開發策略進行系統的、協調的土地發展和公共交通建設。
理想的發展策略。策略認為,政府的發展藍圖能為也應該為環境、經濟、歷史保護和公社團體的平等利益服務,包括5個方面:再造城市的空間模式。再造城市的空間模式是理想的發展策略的基礎。按照這個計劃,中心都市化區域的規劃主要是為了第三產業,尤其是旅遊業的發展,當其他都市化區域為第二產業的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時,中心區域成為主要的旅遊勝地。雖然隨着所謂的“高科技產業”的發展,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之間的區別已非從前那樣清晰,但這個企劃案所規劃的區域位於城市東南部的工業發展區,其目的是平衡第二產業和旅遊業的發展;促進合適的運輸模式的形成。政府支持非汽車式的運輸,將資金優先用於新幹線上的公共交通運輸和維護現有的街道及高速路的運營;挖拖南中心建築密集區的潛在土地利用率。包括區域合併,對受忽視團體的再投資,提供更多的居住條件,鼓勵現有都市化區域的新發展和重新發展,鼓勵構建混合型的活動中心,以及改善公寓住房和多户合用住房的質量、環境和物業管理;作決定時要充分考慮保護農田、露天場地、自然風光、和城鄉結合區域;和周邊城市進行溝通,以協調這個計劃和建構。
順其自然。此項選擇意味着政府把城市的發展放在戰略的首位,把城市蔓延的問題留到未來,當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發展都達到一定的水平,或當這個問題凸現出來再來解決。可持續發展的系統目標應該是城市整體效益的最大化。具體體現在:儘可能使城市總體戰略佈局土地開發基礎設施的投資建設在時間上和空間佈局上相互支持協同,達到資源效益的最大化;儘可能地減小因城市經濟、社會的發展對生態對環境所造成的危害,達到環境效益的最大化;儘可能顧及大多數市民(而不是少數富人)的利益,達到社會效益的最大化。以上對於杭州城建模式的選擇將最大可能地實現該目標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