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垂穗石松

鎖定
垂穗石松(學名:Palhinhaea cernua (L.) Vasc. & Franco),石松科垂穗石松屬的中型至大型土生植物。主莖直立,高達60釐米,呈圓柱形,光滑無毛;葉呈鑽形至線形,螺旋狀排列,側枝及小枝上的葉密集,略上彎,表面有縱溝;孢子囊穗單生於小枝頂端,短圓柱形,成熟時通常下垂,淡黃色,無柄;孢子葉呈卵狀菱形,覆瓦狀排列,有不規則鋸齒;孢子囊生於孢子葉腋,呈圓腎形,黃色。 [1] 
垂穗石松原產於中國, [11]  主要分佈於華東中南部、湖南、華南及西南東部,在亞洲其他熱帶及亞熱帶地區、大洋洲、中南美洲也有分佈。 [1]  喜陽光充足或廕庇、濕潤的環境,適合生長於酸性土壤中。 [12]  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中屬於無危(LC)。 [13]  人工繁殖時採用孢子繁殖和分株繁殖法。 [5] 
據《陸川本草》記載,垂穗石松能“清肝,明目,消炎,解毒,止血。”現代藥理研究顯示,其有良好的解熱,鎮痛,興奮消化道平滑肌,促進腸蠕動,延長睡眠時間的作用。臨牀上常用於治療風濕性關節炎、慢性筋骨勞傷疼痛、急性胃腸炎和肺結核咳嗽等。 [14]  適於盆栽或作陰濕環境的地被植物,花店常用來製作花圈、花籃,亦可作插瓶和插花的材料。 [5] 
中文名
垂穗石松 [10] 
拉丁學名
Palhinhaea cernua (L.) Vasc. & Franco [9] 
植物界
石松門
石松綱
石松目
石松科
垂穗石松屬
垂穗石松
命名者及年代
(L.) Vasc. et Franco,1967

垂穗石松植物學史

屬加詞Lycopodiella是Lycopodium的縮小版本,意思是“小狼的腳”,指的是毬果和莖尖。特定的種加詞cernua的意思是“點頭”,描述了下垂的芽尖。 [4] 

垂穗石松形態特徵

垂穗石松,石松科垂穗石松屬的中型至大型土生植物。主莖直立,高達60釐米,圓柱形,中部直徑1.5-2.5毫米,光滑無毛,多回不等位二叉分枝;主莖上的葉螺旋狀排列,稀疏,鑽形至線形,長約4毫米,寬約0.3毫米,通直或略內彎,基部圓形,下延,無柄,先端漸尖,邊緣全緣,中脈不明顯,紙質。側枝上斜,多回不等位二叉分枝,有毛或光滑無毛;側枝及小枝上的葉螺旋狀排列,密集,略上彎,鑽形至線形,長3-5毫米,寬約0.4毫米,基部下延,無柄,先端漸尖,邊緣全緣,表面有縱溝,光滑,中脈不明顯,紙質。孢子囊穗單生於小枝頂端,短圓柱形,成熟時通常下垂,長3-10毫米,直徑2.0-2.5毫米,淡黃色,無柄;孢子葉卵狀菱形,覆瓦狀排列,長約0.6毫米,寬約0.8毫米,先端急尖,尾狀,邊緣膜質,具不規則鋸齒;孢子囊生於孢子葉腋,內藏,圓腎形,黃色。 [1]  [15] 

垂穗石松分佈範圍

垂穗石松原產地

分佈於亞洲熱帶地區及亞熱帶地區、大洋洲、中南美洲、非洲。 [1]  包括:美國(阿拉巴馬州、阿肯色州、佛羅里達州、夏威夷、路易斯安那州、密西西比州、南卡羅來納州、德克薩斯州)、安達曼羣島、安哥拉、阿根廷東北部、阿森松島、印度(阿薩姆邦)、葡萄牙(亞速爾羣島)、孟加拉國、伯利茲、貝寧、巴布亞新幾內亞(俾斯麥羣島)、玻利維亞、婆羅洲、巴西(北部、東北部、南部、東南部、中西部)、布隆迪、喀麥隆、南非(開普省、誇祖魯-納塔爾省)、佛得角、加羅林島、中非共和國、中國、哥倫比亞、科摩羅、庫克羣島、哥斯達黎加、古巴、多米尼加共和國、厄瓜多爾、薩爾瓦多、赤道幾內亞,埃塞俄比亞、斐濟、法屬圭亞那、加蓬、加拉帕戈斯、岡比亞、格魯吉亞、加納、危地馬拉、幾內亞比紹、幾內亞灣、圭亞那、海地、洪都拉斯、印度、科特迪瓦、牙買加、日本、印度尼西亞(爪哇、馬魯古羣島、蘇拉威西島、蘇門答臘)、肯尼亞、、朝鮮、韓國、老撾、背風羣島、小巽他羣島、利比里亞、馬達加斯加、馬德拉島馬拉維、馬來西亞半島、馬裏馬里亞納羣島、馬克薩斯羣島、毛里求斯、墨西哥(中部、墨西哥灣、東北、東南部、西南部)、莫桑比克、緬甸、琉球羣島、尼泊爾、新喀里多尼亞、新幾內亞、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諾福克島、北領地、昆士蘭、西澳大利亞)、新西蘭(北部、南部、克馬德克羣島)、尼加拉瓜、尼科巴羣島、尼日利亞、小笠原諸島、巴拿馬、巴拉圭、秘魯、菲律賓、波多黎各、羅德里格斯島、盧旺達、留尼汪島、薩摩亞、塞內加爾、塞舌爾、塞拉利昂、社會羣島、所羅門羣島、斯里蘭卡、聖赫勒拿島、蘇丹、蘇里南、斯威士蘭、坦桑尼亞、泰國、多哥、湯加、特立尼達和多巴哥、土阿莫土羣島、土布艾羣島、烏干達、烏拉圭、委內瑞拉(大陸、安的列斯羣島)、越南、瓦利斯和富圖納羣島、向風羣島、贊比亞、扎伊爾、津巴布韋。 [6]  在中國分佈於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湖南、廣東、香港、廣西、海南、四川、重慶、貴州、雲南等地。 [1] 

垂穗石松引入地

黎巴嫩、敍利亞、葡萄牙、意大利(西西里島)。 [6] 
垂穗石松分佈圖(綠色:原產地,紫色:引入地) 垂穗石松分佈圖(綠色:原產地,紫色:引入地)

垂穗石松生長環境

垂穗石松見於陽光充足的森林邊緣或開闊的間隙、幼齡次生林的下層、灌叢植被中、沼澤溪流沿線、潮濕受干擾的草地和懸崖表面,以及排水不良的開墾土地。 [4]  在中國生於海拔100-1800米的林下、林緣及灌叢下蔭處或岩石上。 [1]  喜陽光充足或廕庇、濕潤的環境和酸性壤土。 [5] 

垂穗石松育植技術

人工繁殖時採用孢子繁殖和分株繁殖法。 [5] 
用孢子和分株繁殖。分株繁殖於春季採挖野生植株,採時最好能帶土,分栽於較肥沃的腐葉土和泥炭土等量混合的土壤中,放於無直射陽光及較陰濕的地方,使其恢復生長。 [5] 

垂穗石松下級分類

毛枝垂穗石松Palhinhaea cernua (L.) Vasc. et Franco f. sikkimensis (Mueller) H. S. Kung):中型至大型土生植物,主莖直立,高30-60釐米,圓柱形,中部直徑1.5-2.5毫米,光滑無毛,多回不等位二叉分枝;主莖上的葉螺旋狀排列,稀疏,鑽形至線形,長約4毫米,寬約0.3毫米,通直或略內彎,基部圓形,下延,無柄,先端漸尖,邊緣全緣,中脈不明顯,紙質。側枝上斜,多回不等位二叉分枝,有毛;側枝及小枝上的葉螺旋狀排列,密集,略上彎,鑽形至線形,長3-5毫米,寬約0.4毫米,基部下延,無柄,先端漸尖,邊緣全緣,表面有縱溝,光滑,中脈不明顯,紙質。孢子囊穗單生於小枝頂端,短圓柱形,成熟時通常下垂,長3-10毫米,直徑2.0-2.5毫米,淡黃色,無柄;孢子葉卵狀菱形,覆瓦狀排列,長約0.6毫米,寬約0.8毫米,先端急尖,尾狀,邊緣膜質,具不規則鋸齒;孢子囊生於孢子葉腋,內藏,圓腎形,黃色。本變型的枝被毛,但毛的多少變異很大。分佈於印度、緬甸、日本、越南、老撾、柬埔寨及其他東南亞各地;在中國分佈於江西、福建、湖南、廣東、香港、廣西、海南、四川、重慶、貴州、雲南、西藏等。生於海拔100-2300(-2800)米的林下或灌叢下。該變型的地理分佈更偏南,比如在四川,原變型比變型更常見,而在雲南則相反。 [1] 

垂穗石松主要價值

垂穗石松藥用

據《陸川本草》記載,垂穗石松能“清肝,明目,消炎,解毒,止血。”現代藥理研究顯示,其有良好的解熱,鎮痛,興奮消化道平滑肌,促進腸蠕動,延長睡眠時間的作用。臨牀上常用於治療風濕性關節炎、慢性筋骨勞傷疼痛、急性胃腸炎和肺結核咳嗽等。 [14] 
全草及孢子入藥。全草:苦、辛,平。孢子:苦,温。全草:祛風除濕,舒筋活血,止咳,解毒。孢子:收濕,斂瘡,止咳。全草:風寒濕痛,關節痠痛,皮膚麻木,四肢軟弱,黃疸,咳嗽,跌打損傷,瘡瘍,皰疹,燙傷。孢子:皮膚濕爛,小兒夏季汗疹,咳嗽。 [3] 
化學成分
全草含垂石松鹼、羥基垂石松鹼、煙鹼等多種生物鹼,垂石松黃酮甙β-谷甾醇豆甾醇菜油甾醇,以及三萜類、山芝烯二醇、山芝烯三醇、21-表山芝烯三醇、芒柄花醇等的乙酸酯。 [2] 

垂穗石松觀賞

垂穗石松適於盆栽或作陰濕環境的地被植物,花店常用來製作花圈、花籃,亦可作插瓶和插花的材料。 [5] 

垂穗石松經濟

在剛果用作驅跳蚤,在密克羅尼西亞用作蟑螂驅避劑。在加蓬,幹植物用作填充墊子的棉花替代品,樹葉用於過濾棕櫚酒或用作淨水器,也做成籃子。乾燥的植物保持良好的形狀,可用作花卉裝飾或製作的書籤。 [4] 

垂穗石松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
垂穗石松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6年 ver 3.1)——無危(LC)。 [7]  [13] 
垂穗石松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高等植物卷》(2013年9月2日)——無危(LC)。 [8]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