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坑口村

(廣東省廣州市荔灣區衝口街道下轄村)

鎖定
坑口村是個具有數百年曆史的古村,在歷史長河中,歷程迂迴曲折,個體農業經濟沿襲了數百年,藉以繁衍生息,故自有其特點。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湧現了三大產業,兼程發展,開創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
中文名
坑口村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廣州市荔灣區
地理位置
荔灣區芳村片區中部
電話區號
020
車牌代碼
粵A

坑口村建制沿革

康熙年間,為廣州市番禺縣茭塘司西塱堡崇文社所轄。
民國26年(1937年)劃歸廣州市崇文區所轄。
1949年,坑口地域屬廣州市芳村區沙湧鄉(沙湧、西坑、墩頭)、鶴洞鄉(坑口及南北圍、螺湧)管轄。
1954年,撤銷芳村區,坑口村屬新滘區(今海珠區)管轄。
1956年,坑口村改屬廣州市郊區(今白雲區)。
1960年,成立芳村區,坑口村劃歸芳村區所轄。
1962年,再次撤銷芳村區,坑口村隨芳村區歸廣州市郊區(今白雲區)管轄。
1985年,再次成立芳村區,坑口村劃歸芳村區所轄。
2005年,廣州市宣佈撤銷芳村區,坑口村隨芳村區併入荔灣區。

坑口村村名由來

坑口村 [1]  位於廣州市荔灣區芳村片區鶴洞山頂台地西北側,與西塱村相鄰。其是由坑口、沙湧、羅湧、墩頭、西坑、南圍六條自然村組成。

坑口村村莊簡介

南宋末年,陳姓徙民聚居於坑口地域。初建村,坑口村因先民向有逐水而居的習慣,坑口村先民的聚居地南有南邊坑,北有北邊坑,兩溪向西流到村前匯入於一湧,流向東漖入花地河,故村名為坑口。

坑口村沙湧村

清朝中期,村民遷居此地建村,取名為沙湧村。因村旁有一條溝湧,溝湧多泥沙,故名。

坑口村羅湧村

清朝中期,村民遷居此地建村,取名為羅湧村。因湧中盛產田螺,螺與羅諧音,故名。

坑口村墩頭村

清朝中期,村民遷居此地建村,取名為墩頭村。因該地原為河灘衝擊形成的大墩,故名。

坑口村西坑村

清朝中期,村民遷居此地建村,取名為西坑村。原是低畦地,清朝中期人們在此建房,形成聚落。故名。

坑口村南圍村

1912年建成,村民遷居此地建村,取名為南圍村。位於南圍,故名。

坑口村坑口生菜會

坑口生菜會
坑口生菜會(3張)
坑口生菜會,是荔灣芳村地區坑口村村民到觀音廟上香之後開展的一種民間民俗傳統活動。每年農曆正月二十六舉行,迄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傳説是觀音廟“觀音開庫”的日子,附近的村民及信眾前來上香向觀音“借庫”,廣州、佛山等地的羣眾也紛紛前往參加。
坑口生菜會民俗約始於清末民眾俗稱“觀音開庫日”,實為觀音開庫與生菜會民俗同時舉行。“借庫”顧名思義,就是向觀音大士借東西,例如:借財、借運、借業,祈求在新的一年裏工人開工,農民開耕,商人開業都有好兆頭,保佑當年風調雨順豐衣足食,過上好日子。同時,由於“生菜”與“生財”諧音。民間借生菜寓意“生財”。以觀音廟為中心是生菜會的主要活動場地,每年眾多善男信女前往燒香,乞求神靈賜予好運。
生菜包、大香和風車是生菜會的三大道具。村民向“添香油”的市民派發內裝兩棵生菜、兩個茨菇的紅袋子,“祝他們好事成雙”。亦有內裝一棵生菜、兩隻茨菰、兩隻桔子,表示生財、得子、平安大吉。逛完廟會,要吃“生菜包”。傳説生菜包每年只在生菜會這天吃一回,附近酒樓食肆會以生菜包飯作為當天賣點。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