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圓尾鬥魚

鎖定
圓尾鬥魚又名太平魚、鋪新魚,是鱸形目鬥魚科斗魚屬的魚類 [4] 圓尾鬥魚體側扁,口裂小,上、下頜具有細齒;全身披鱗,頭部為圓鱗;背鰭基部後方和臀鰭基部有鱗鞘;背鰭和臀鰭均長大,形相似且對稱,幾乎無尾柄;腹鰭胸位;尾鰭圓形;體黑褐色,體側有12條左右的深色橫紋,鰓蓋後緣有明顯的藍色斑點;奇鰭微紅色。 [5] 
圓尾鬥魚在中國分佈於松花江中游地帶的淺水泡沼溝岔 [6] 在哈爾濱的江北和太平區的泡沼、五常縣內的水田區中採集到大量的標本 [7] 圓尾鬥魚喜歡棲息於靜水的小型泡沼中。圓尾鬥魚主要以水生昆蟲、搖蚊幼蟲等為食,特別喜食蚊蟲的幼蟲。產卵期為6月份,生殖時,雄魚在平靜的水面上吐泡沫作巢,雌魚產卵於泡沫巢內,卵粒小,漂浮。雄魚有護卵發育孵化的習性。 [8] 
圓尾鬥魚為小型魚,具有一定的經濟價值,一般個體為6~8釐米,無食用價值。可利用圓尾鬥魚來消滅孑孓,效果較好 [9] 圓尾鬥魚能有效地控制蚊幼蟲的孽生,起到了防治以蚊為傳播媒介的疾病。 [10] 
外文名
Roundtail Paradise Fish
別    名
錢爿,鬥魚,黑老婆
中文學名
圓尾鬥魚
拉丁學名
Macropodus chinensis(Bloch,)
二名法
Macropodus ocellatus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輻鰭魚綱
鱸形目
亞    目
攀鱸亞目
絲足鱸科
亞    科
鬥魚亞科
鬥魚屬
圓尾鬥魚
命名者及年代
Cantor, 1842
中國特有

圓尾鬥魚外形特徵

圓尾鬥魚
體側扁,呈長橢圓形,背腹凸出,略呈淺弧形。頭側扁。吻短突。眼大而圓,側上位。眶前骨下緣前部遊離,具弱鋸齒,後部蓋於皮下。眼間隔寬,微凸出。前鼻孔近上唇邊緣,後鼻孔在眼近前緣。口小,上位,口裂斜,下頜略突出。上下頜牙細弱,犁骨與齶骨無牙,。前鰓蓋骨和下鰓蓋骨下緣具有弱鋸齒。鰓孔重大。鰓上腔寬闊,內有迷路狀鰓上器官,有輔助呼吸作用。噻耙退化,僅為短突起狀。鰓蓋膜左右相連,與峽部分離。具圓鱗,眼間、頭頂及體側皆被鱗,背鰭臀鰭基部有鱗鞘,尾基部亦被鱗。側線退化,不明顯。背鰭一個,起於胸鰭基後上方,基底甚長,棘部與鰭條部連續,後部鰭條較延長。臀鰭背鰭同形,略長於背鰭,起點在背鰭第三鰭棘之下。胸鰭圓形,較短小。腹鰭胸位,起點略前於胸鰭起點,外側第一鰭條延長成絲狀。尾鰭圓形。
體側暗褐色,有的暗灰色,有不明顯黑色橫帶數條。鰓蓋骨後緣具一藍色眼狀斑塊,小於眼徑。在眼後下方與鰓蓋間有二條暗色斜帶。體側各鱗片後部有黑色邊緣。背鰭、臀鰭腹鰭暗灰色,胸鰭淺灰色。雄魚常比雌魚體色鮮豔,背鰭和臀鰭後部鰭條更為延長。 [1] 

圓尾鬥魚近種區別


圓尾鬥魚
特徵
體側扁,口裂小,上、下頜具有細齒;全身披鱗,頭部為圓鱗;背鰭基部後方和臀鰭基部有鱗鞘;背鰭和臀鰭均長大,形相似且對稱,幾乎無尾柄;腹鰭胸位;尾鰭圓形;體黑褐色,體側有12條左右的深色橫紋,鰓蓋後緣有明顯的藍色斑點;奇鰭微紅色
尾柄極短,尾鰭長大且叉尾形。體灰綠色或褐色,體側有10條等間距的藍黑色的橫帶,鰓蓋後緣有一深綠色帶黃色邊緣的色斑;眼框為金黃色,背鰭、臀鰭、尾鰭均顯尖長;背鰭、臀鰭上有深色的斑點,並勾有藍色的鑲邊;尾鰭呈紫紅色
圖片
圓尾鬥魚 圓尾鬥魚
中國鬥魚 中國鬥魚

圓尾鬥魚生活習性

圓尾鬥魚為小型魚類,體長不超過13cm,棲息於湖泊、池塘、溝渠、稻田等靜水環境中,以撓足類、輪蟲、水生昆蟲為食。產卵期為5~7月,卵浮性。產卵前,雄魚先選擇一處水面平靜避風的地方,由口吐成一個表面隆起或略平扁的泡巢。雌魚接近雄魚,橫卧身體,雄魚隨即緊貼雌魚,並把雌魚的身體倒轉過來,使其腹部朝上,雄魚貼在雌魚的上面。此時雌雄魚各排出卵子和精子。由於卵子比水重,卵子在水中往下沉,此時的雄魚會用口接住,把卵粘着在浮巢下面。 整個過程非常有趣。

圓尾鬥魚分佈情況

圓尾鬥魚分佈狀況:分佈於長江流域以北的廣大地區。
東三省,北京,河南,河北,山東,山西,湖南,湖北,安徽,江蘇,上海,浙江,四川,甘肅,寧夏,陝西,新疆,內蒙古。

圓尾鬥魚食性

圓尾鬥魚食性以肉食性為主,在自然環境中主要以稻田害蟲及孑孓為食,是一種有益魚類。人工飼養條件下,剛孵化出來的幼魚以草履蟲、醋蟲等活食作為開口飼料,長到3釐米左右就可以接受人工飼料了 。
在實驗條件下,圓尾鬥魚優先攝食蚊幼蟲和搖蚊幼蟲,對食物的選擇性明顯。 [2] 

圓尾鬥魚飼養方法

從野外溝渠中捕獲的或購得的健康圓尾鬥魚均可人工飼餵。用於飼養的魚體一定要具備色澤鮮豔,體表無損傷,且遊動有活力的特徵。若魚體不夠健康,在飼養的過程中易染病死亡。

圓尾鬥魚光照條件

圓尾鬥魚喜歡幽暗的環境,可在缸內植入金魚藻、黑藻,在缸底放入千層石、鵝卵石,有利於營造隱蔽的環境。圓尾鬥魚不屬夜行性魚類,夜間不活躍全部趴在水面或者寂靜處休息,圓尾鬥魚夜晚視野不好儘量避免餵食或者驚擾,因此環境光線要暗些;如果長期在明亮的地方飼養不利於圓尾鬥魚的髮色。

圓尾鬥魚水質條件

飼養水質:圓尾鬥魚對温度的要求並不苛刻,一般6~30℃之間都能成活,水温處於24~27℃時最適宜其生長;水的酸鹼度以中性水為宜,pH值為6.5~7.2;在人工飼養條件下溶氧量最好保持在5mg/l。
除此以外,還應注意控制水質中的一些毒素的含量,以殘留氯0mg/l、亞硝酸鹽0mg/l、硝酸鹽5mg/l、氨0mg/l、磷酸鹽0mg/l為標準來檢驗您的飼養水質是否符合魚只的需要,並做及時的調整,為鬥魚提供適宜的水質環境。
可在準備好的玻璃魚缸內注入清潔河水、池水或放置一天以上的自來水,將圓尾鬥魚放入缸中即可;水的pH控制在6.5~7.2為宜,pH偏低可灑小蘇打,偏高則加磷酸或放入半個爛蘋果加以調節;另外,雖然圓尾鬥魚具有副呼吸器,但人工飼養的水體與自然水體不同,魚體的代謝產物都淤積在水族箱中,消耗的溶解氧比較多,因此每7~10天要換1次水,換水量為原來的一半(生殖期間每4~5天換1次水,每次也是換去原有水量的一半,用虹吸管小心吸去缸底污物),保持魚缸中的溶氧不低於5mg/L,否則易發生“浮頭”現象。

圓尾鬥魚繁殖方式

在適宜條件下,中國圓尾鬥魚的繁殖從4月開始,至10月份結束,每年可繁殖4~5次。雄魚一般比同齡的雌魚較早成熟。配對的雄魚在產卵前數十天,體色逐漸變深,活動增強,不時浮到水面吞吸空氣,然後在缸內水生植物附近選擇 合適的位置,從口中吐出含巨大氣泡的粘液性空泡,製作粘液性空泡狀浮巢。與此同時,雌魚的體色逐漸變成淡黃色,預示產卵不久將發生。圓尾鬥魚在19℃~32℃的水温中都能產卵,最適温度在26℃~30℃之間,產卵多在水温由低而高或天氣悶熱進行。一天中都可能產卵,以清晨和上午較為常見。每批卵,雌雄魚要交配15~50次方能產出,每次交配持續10~15秒。產卵期要有安靜的環境,人為的干擾,會延遲其排卵。另外,有研究發現如延長光照時間能縮短產卵間隔時間。
研究表明,1齡鬥魚的每批產卵量在400~1000粒左右。當水温21~23.5℃時,從受精卵到孵化出膜需42.5小時;水温22~24.5℃時,剛出膜仔魚到卵黃囊消失需4天,到油球消失約25天。出膜30天仔魚的形態基本上與成體相似。小苗孵化出來是不會游泳的,因此雄魚會觀察溺水的小魚,有沉水的魚苗時公魚會把小苗含在嘴裏吐到泡泡巢上非常有愛!公魚還會在魚巢下面煽動鰭來給小苗增加氧氣!小苗剛孵化出來是不能經常換水的因為小苗很脆弱,很容易死亡所以建議餵食的時候主意!讓我們大家一塊保護這些可愛的小精靈吧!

圓尾鬥魚常見疾病防治

圓尾鬥魚的發病是魚體、病原體和水環境之間相互作用的複雜表現。因此,預防發病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①魚體入缸飼養前,先用2%~4%的食鹽水或0.2×10-6高錳酸鉀溶液浸洗20min,以殺滅其體表病原體;②在換水、撈魚時,操作要規範,動作要輕,不能損傷魚體,要避免鬥魚之間的相互打鬥;③精心餵食,按照“四定”原則投餵,食物要清洗乾淨,活餌可用低濃度的高錳酸鉀溶液消毒後再喂;④注意外界環境的變化對水質的影響(如氣温、光照、換水等),即時調節水質,避免鬥魚因不適應而產生應激;⑤發現病魚、死魚時,要及時撈出,妥善處理。

圓尾鬥魚細菌性爛鰓病

由柱狀嗜纖維菌感染引起,可傳染。症狀:鬥魚染病後體色發黑,鰓蓋內表面的皮膚充血發炎,中間部分常糜爛成圓形透明小窗,鰓上黏液增多,鰓絲腫脹,有出血點。治療方法:用濃度為15×10-6高錳酸鉀溶液,藥浴15~20min;或用11.5%濃度的氯胺0.05g溶於10kg水中,浸泡魚體15~20min。同時,用0.01g/kg的呋喃唑酮混入飼料中投餵。

圓尾鬥魚白點病

主要由於小瓜蟲侵入魚體而引起的一種傳染性很強的疾病,發病魚死亡率較高,四季都可發病,秋冬季最為嚴重。病症表現:魚體表面和魚鰭上形成多個白色小點,病魚常在石塊、缸底上摩擦,隨病情的發展,白斑會佈滿全身,使魚食慾減退,身體瘦弱。治療方法:小瓜子蟲怕高温,當水温達到28℃時,小瓜子蟲便自動離開魚體,逐漸趨於死亡。因此,可先將水温逐漸升高到28℃,然後加入1‰的食鹽,一般三至四天可痊癒;或用0.5ppm的甲基藍溶液浸洗魚體,每天兩次,每次30~60min,也可將病魚治癒。

圓尾鬥魚豎鱗病

圓尾鬥魚一般認為是由水型點狀假單胞菌感染引起。基本症狀:病魚遊動緩慢,呼吸困難,魚體發黑,體表粗糙,魚體前部鱗片豎起,鱗囊內積有含血滲出液,魚鰭充血;有時伴有:腹部膨大,眼睛突出等現象。治療措施:一般用5‰的食鹽撒在魚缸裏,再用0.4ppm的四環素溶液浸洗病魚,每日一次,每次30min。

圓尾鬥魚水黴病

水黴病是由水黴和綿黴引起的一種傳染性很強的疾病,通常體格強壯和體表無外傷的魚是不會感染上這種疾病的。基本症狀:開始染病時,無任何明顯症狀,當肉眼能看到魚體長似灰白色棉毛狀白毛時,菌絲已向外伸長成叢,向內已深入了肌肉和組織之間。病魚因機體受刺激,焦躁不安,與其他固體發生摩擦,進而遊動遲緩,食慾減退,最後瘦弱而死。治療方法:目前尚無理想治療方法,病情較輕的可用300瓦的紫外燈,每天照射魚缸20min,病情較重的則用食鹽及小蘇打合劑(1﹕1),使缸內水成8×10-6的濃度;另外,可內服少量抗菌藥物(如磺胺類、呋喃類、抗生素等),以防止細菌感染,療效更佳。

圓尾鬥魚種羣現狀

但由於人們的不重視,除了少數原生魚愛好者會認真飼養、繁殖外,絕大部分人並沒有認識到這種美麗的原生魚。在菜市場、餵養大型熱帶魚的飼料魚裏,頻繁出現它們的身影,實在令人可惜。另外,由於農藥、化肥的使用,以及電魚、毒魚等非法活動的猖獗,以圓尾鬥魚為代表的一批漂亮的原生魚類的數量正在急劇減少,亟待保護。

圓尾鬥魚胚胎髮育

圓尾鬥魚(Macropoduschinensis)的受精卵呈圓球形,光滑,略帶淡黃色,浮性;卵膜吸水膨脹後的平均直徑為1.19mm。當水温21—23.5℃時,從受精卵到孵化出膜需42.5小時;水温22-24.5℃時,剛出膜仔查到卵黃囊消失需4天,到油球消失約25天。出膜30天仔魚的形態基本上與成體相似。 [3] 
參考資料
  • 1.    圓尾鬥魚   .魚躍天下網[引用日期2012-11-19]
  • 2.    圓尾鬥魚食物選擇性的實驗研究 郭先武; 周潔; 楊靈 湖泊科學 1995-05-15
  • 3.    圓尾鬥魚的胚胎和仔魚發育的研究 周潔; 周玉; 郭先武 海洋湖沼通報 1995-06-30
  • 4.    李湘濤,自然感悟叢書,北京自然故事,商務印書館,2019.05,第386頁
  • 5.    任慕蓮編著,黑龍江魚類,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1.05,第166頁
  • 6.    任慕蓮編著,黑龍江魚類,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1.05,第166頁
  • 7.    任慕蓮編著,黑龍江魚類,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1.05,第167頁
  • 8.    任慕蓮編著,黑龍江魚類,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1.05,第167頁
  • 9.    任慕蓮編著,黑龍江魚類,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1.05,第167頁
  • 10.    華中農業大學科研處,華中農業大學,科學技術成果彙編 1991-1995,,1995.12,第7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