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國殤行

鎖定
《國殤行》是南宋詩人劉克莊創作的一首樂府詩 [2]  。國殤指為國犧牲的人。 南朝宋鮑照代出自薊北門行》:“投軀報明主,身死為國殤。” 這首《國殤行》所寫的正是為戰死疆場的戰士們鳴不平,痛斥了那種貪污撫卹金,中飽私囊,不顧為國捐軀戰士家庭生活艱辛的卑劣行徑,表達了作者的一腔憤慨,也是在揭示邊疆軍官的腐敗無能以及朝廷昏聵無用,不關心戰士家庭的生活。
作品名稱
國殤行
出    處
《後村居士詩集》
作    者
劉克莊
創作年代
南宋

國殤行作品原文

官軍半夜血戰來,平明軍中收遺骸。
埋時先剝身上甲,標成叢冢崔嵬
姓名虛掛陣亡籍,家寒無俸孤無澤。
嗚呼諸將官日穹,豈知萬鬼號陰風。

國殤行作品註釋

(1)遺骸,指留在戰場上的屍體,骸,屍體。
(2)叢冢,亂墳
(3)姓名二句,寒,貧窮;俸,軍餉;澤,撫卹。這是説戰士們們雖然為着保衞國家,忠勇地獻出了自己的生命,在陣亡士兵的冊子上有一個名字,但他們的貧寒家庭和留下的孤兒,卻沒有得到任何報酬和撫卹。
(4)穹,高。
(5)豈知句,哪知道死去的戰士在陰風中悲痛地呼號着呢?

國殤行作品翻譯

一場激烈的戰爭過後,天明的時候打掃戰場,都是戰士們的屍體,掩埋的時候先脱去身上的盔甲,墓地上盡是突兀的墳墓,戰士們們雖然為着保衞國家,忠勇地獻出了自己的生命,在陣亡士兵的冊子上有一個名字,但他們的貧寒家庭和留下的孤兒,卻沒有得到任何報酬和撫卹。那些將領們的官位一天比一天高,哪知道死去的戰士在陰風中悲痛地呼號着呢?

國殤行作品賞析

國殤行》所寫的是為戰死疆場的戰士們鳴不平,痛斥了“一將功成萬骨枯”,《國殤行》寫於當時南宋小朝廷偏安東南一隅。社會正處於風雨飄搖之中,邊疆的戰士浴血沙場,但他們的家人卻得不到撫卹。目睹此情此景,愛國憂民的詩人真是萬分痛心。有着深刻的寓意,寄託着詩人濃烈的悲憤之情。 [1] 

國殤行作者簡介

劉克莊(1187~1269) 南宋詩人、詞人、詩論家。字潛夫,號後村。福建莆田人。宋末文壇領袖,辛派詞人的重要代表,詞風豪邁慷慨。在江湖詩人中年壽最長,官位最高,成就也最大。晚年致力於辭賦創作,提出了許多革新理論。初名灼,師事真德秀。寧宗嘉定二年(1209)補將仕郎,調靖安簿,始更今名。江淮制置使李珏任為沿江制司準遣,隨即知建陽縣。因詠《落梅》詩得罪朝廷,閒廢十年。後通判潮州,改吉州。理宗端平二年(1235)授樞密院編修官,兼權侍郎官,被免。後出知漳州,改袁州。淳祐三年(1243)授右侍郎官,再次被免。六年(1246),理宗以其"文名久著,史學尤精",賜同進士出身,秘書少監,兼國史院編修、實錄院檢討官。景定三年(1262)授權工部尚書,升兼侍讀。五年(1264)因眼疾離職。度宗鹹淳四年(1268)特授龍圖閣學士。第二年去世,諡文定。他晚年趨奉賈似道。諛詞諂語,連章累牘,為人所譏。但他也曾仗義執言,抨擊時弊,彈劾權臣胡適先生在其所著的《白話文學史》説過,劉“有悲壯的感情,高尚的見解,偉大的才氣”。林希逸《後村先生劉公行狀》説當時人“言詩者宗焉,言文者宗焉,言四六者宗焉”,在南宋後期號稱一代文宗。
參考資料
  • 1.    張伯偉 編.《程千帆詩論選集》:山西人民出版社,1990
  • 2.    程千帆著,程沈説詩詞 讀宋詩隨筆,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8.01,第23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