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嘲劇

鎖定
嘲劇(越南語:Hát chèo/咭嘲)是越南傳統的民族戲曲形式,通常是帶有歌舞的戲劇形式,且帶有嘲諷、調笑和戲謔的意味。
嘲劇始於12世紀越南李朝,主要源自越南北部農村一種自發的民間藝術形式,通常在村外的露天廣場進行表演,而後逐漸專業化和室內化。戲劇形式多有中國宋代雜劇的遺風,服飾為越南生活中所穿的服飾(越服)。由於程式簡單,沒有受到宮廷重視,甚至一度下令禁止在宮中演出。15世紀以後,嘲劇的地位逐漸為改良所替代。
中文名
嘲劇
外文名
Hát chèo
類    型
越南傳統的民族戲曲形式
來    源
12世紀越南李朝

目錄

嘲劇簡介

嘲劇(越南語:Hát chèo)為越南地方戲劇之一,源於越南北部平原的一種自發的民間文藝形式,產生於15世紀,在越南農村流傳甚廣。很多傳統劇目以插科打諢為能事,頗有宋雜劇的遺風,深受普通百姓的喜愛,卻一直沒有成為宮廷藝術。
傳統嘲劇 傳統嘲劇
嘲劇一開始即是民間演唱,主要是在廟會期間由農民中的的半職業性藝人在祠堂表演,七八名農民演員分別擔任生、旦、淨、、醜各個不同角色,演員着民族服裝,女角頭上有頭蓋,手拿摺扇,三五人伴奏,唱腔格律固定、生動活潑

嘲劇發展

現代嘲劇 現代嘲劇
18世紀末,嘲劇已經發展成為一種固定的文藝形式。其發展經歷了文明嘲劇和改良嘲劇兩個階段。
嘲劇的服裝以平民服裝為主,以越南傳統服裝樣式出現,如女裝的四片衣裙。演出時沒有舞台、佈景,只用系在木樁上的繩子把演員與觀眾分開。道具也很少。伴奏樂器是鑼、鼓、簫和胡琴。
由於嘲劇一開始就是由農民自編自演,內容又都取材於農村的現實生活和民間傳説,以諷刺社會醜惡現象的居多,有歡樂、悲哀以及愛情生活的表現等,也有少量歷史劇。所以嘲劇極具有民族特色和生活情趣。
《帥雲》、《觀音氏敬》(越南語:Quan Am Thi Kinh)等一些傳統曲目可以説已經家喻户曉,現代題材的一些節目也得到了觀眾的認可和喜愛。1992年,在河內新建了富於民族特色的現代化嘲劇劇場。 [1] 
參考資料
  • 1.    鄭傳寅.《古代戲曲與東方文化》-戲曲與越南嘲劇之比較: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年11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