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嗟來之食

鎖定
嗟來之食(拼音:jiē lái zhī shí)是一個漢語成語,最早出自西漢戴聖編撰的《禮記·檀弓下》。 [1] 
該成語原指憫人飢餓,呼其來食,後比喻帶有侮辱性的或不懷好意的施捨。在句中作主語、賓語、定語;含貶義。 [1-2] 
中文名
嗟來之食
外文名
a handout
拼    音
jiē lái zhīshí
近義詞
殘羹冷炙盜泉之水
反義詞
自食其力
出    處
《禮記·檀弓下》
注音字母
ㄐㄧㄝ ㄌㄞˊ ㄓㄧ ㄕㄧˊ
語    法
作主語、賓語、定語;含貶義

嗟來之食成語出處

西漢·戴聖《禮記·檀弓下》
齊大飢,黔敖為食於路,以待餓者而食之。有餓者蒙袂輯屨,貿貿然來。黔敖左奉食,右執飲,曰:“嗟!來食!”揚其目而視之,曰:“予唯不食嗟來之食,以至於斯也!”從而謝焉,終不食而死。曾子聞之,曰:“微與!其嗟也可去,其謝也可食。” [3] 
後人根據上述文獻提煉出成語“嗟來之食”。

嗟來之食成語故事

嗟來之食
嗟來之食(3張)
春秋戰國時期,有一年,齊國發生了一次嚴重的饑荒,糧食奇缺,一大批窮人由於缺糧少食,而被活活地餓死。這時,有一位名叫黔敖的貴族奴隸主,想發點“善心”。每天一早,他便在大路旁擺上一些食物,等着餓肚子的窮人經過,便可施捨給他們,以顯示他的“仁慈”。 [4] 
一天,黔敖又坐在路旁的車子上,等着有人經過。正在這時,一個餓得不成樣子的人走了過來。他用袖子遮着臉,拖着一雙破鞋子,眯着眼睛,搖搖晃晃地邁着步子,身體十分虛弱。黔敖看到後,認為顯示自己“仁慈”的時候到了,便左手拿起食物,右手端起湯,老遠地、傲慢地吆喝道: “喂!來吃吧!” [4] 
他一心以為那個餓漢會對他感恩不盡,感謝他的好意和慷慨。可出乎意料的是,那個餓漢抬起頭抖了抖衣袖,輕蔑地瞪了他一眼,説道: “我就是因為不吃這種嗟來之食才餓成這個樣子的。你以為一個人為了食物,就會拋棄自己的尊嚴,接受這種侮辱性的施捨嗎?你還是收起你那假仁假義的一套吧!” [4] 
黔敖聽了這番話,慚愧至極,跟在後面向他道歉,可他就是不吃,最終餓死了。曾子聽説這事後,評論説:“不必這樣,他吆喝着叫你吃飯,你可以走開不吃,但他向你道歉了,你也就可以吃了 ” [5] 

嗟來之食成語寓意

饑荒之年,黔敖賑施災民,這無疑是善舉,但他態度傲慢、語氣輕蔑,為饑民不能接受,終使善舉不得落實,該成語告誡人們:尊重別人是至關重要的,即便是給人幫助,也要以此為前提,否則好的願望則可能落空。 [5] 
該成語還告訴人們,救濟、幫助別人應該是真心實意的,而不要以救世主自居。對於別人善意的幫助,是可以接受的;但是,面對傲慢者的“嗟來之食”,也要像那位有骨氣的饑民的一樣學會拒絕,不管遇到什麼樣的困境,人都要保持自尊,這是作為人最可貴的品質。 [6] 

嗟來之食成語運用

成文用法
偏正式;在句子中一般作主語、賓語、定語;含貶義,指帶有侮辱性的施捨。 [1] 
運用示例
唐·楊炯唐右將軍魏哲神道碑》:“軍井未建,如臨盜水之源;軍灶未炊,似對嗟來之食。” [2]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八十五回:“志士不飲盜泉之水,廉者不受嗟來之食。” [1]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二七回:“所以寧飲盜泉之水,不受嗟來之食。” [2] 
現代·毛澤東別了,司徒雷登》:“美國人在北平,在天津,在上海,都灑了些救濟粉,看一看什麼人願意彎腰拾起來。太公釣魚,願者上鈎。嗟來之食,吃下去肚子要痛的。” [2] 
參考資料
  • 1.    嗟來之食  .漢典[引用日期2012-12-18]
  • 2.    王濤等.中國成語大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7:518
  • 3.    陳濤.四書五經.中國:雲南人民出版社,2011.08:326
  • 4.    騰浩.中學生不可不知的成語故事.中國:中國市場出版社,2016.02:113
  • 5.    李魁彩.中華經典寓言故事鑑賞:金盾出版社,2017.11:221
  • 6.    房露.中國古代寓言故事:金盾出版社,2016.0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