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文康

(清代小説家)

鎖定
文康,清代小説家。姓費莫氏,字鐵仙,一字悔庵,號燕北閒人。滿洲鑲紅旗人。道光初年至光緒初年在世,生卒年未詳。他是大學士勒保的孫子,曾任過理藩院郎中 [1] 
中文名
費莫.文康
別    名
費莫.鐵仙,費莫.悔庵,燕北閒人
國    籍
清朝
民    族
滿族
出生日期
不詳
逝世日期
不詳
職    業
作家知府
主要成就
完成《兒女英雄傳
代表作品
《兒女英雄傳》(又名《金玉緣》《日下新書》)
旗    籍
滿洲鑲紅旗
祖    父
大學士勒保

文康人物介紹

文康個人信息

姓名:文康
出生:生卒年月不詳
職業:小説家

文康個人簡介

徽州知府,後被任命為駐藏大臣,因病未能赴任。他出身顯貴,早年家世盛極一時;晚年諸子不肖,家道中落,以至於家中物品變賣殆盡。文康當時獨居一室,僅有筆墨相伴,有感於世運變遷、人情反覆,便以警教式的理想化的筆觸,撰寫完成了長篇白話小説兒女英雄傳》(又名《金玉緣》)。原書53回,今存41回。作品宣揚了旨在維護封建社會腐朽制度的道德風範,明確顯現出作者的階級侷限性。然而作品亦有可取之處。它反映了當時社會的某些醜惡現實,揭露了封建官場政治的黑暗;展示出晚清時代科舉禮儀及市井民俗等諸多方面的真實情狀,描繪了若干滿族生活的特有場景。作品嫺熟地運用北京口語,並且採用評話形式,繪聲狀物,深刻感人,遂能廣泛流傳於世。

文康人物作品

作品名稱
名稱:《兒女英雄傳
又名:《金玉緣》《日下新書》

文康作品簡介

清代滿族文學家所著《兒女英雄傳》,又名《金玉緣》、《日下新書》是中國小説史上最早出現的一部熔武俠言情公案於一爐的社會小説,它一問世,即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贏得廣大讀者的好評,有人甚至稱其為"一時傑作",影響之大,自不待言。
《兒女英雄傳》現存最早刻本為清光緒四年(1878)北京聚珍堂活字本。此後翻刻甚多。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亦出版多種。《續兒女英雄傳》32回,有清光緒二十四年北京宏文書局印本。無名氏序稱:“先有續書甚俗,應書肆之請而作此。”光緒三十三年上海鑠石書局石印本,稱作者為趙子衡。主要是寫安驥山東開科,選拔人材;“除暴安民”,鎮撫“聚眾抗官”之反抗者;十三妹破“賊”立功。
人物塑造 作者巧巨匠心,傾注全部熱情塑造了一位自己心目中的完人——安學海,他幹練賢達,忠厚待人,且清廉自束,性格中有着可愛之處,他的一言一行均以“、孝、”為準繩,儼然以封建禮教衞道者自居,實令人可厭,因而這一形象的思想意義受到極大損害。書中塑造得最成功、最有藝術生命力的形象是十三妹何玉鳳,小説前半部着力刻畫十三妹救困扶危疾惡如仇輕財重義智勇兼備的俠女形象。她與安驥相遇在悦來店,救難於能仁寺,雖系萍水相逢,卻挺身而出拔刀相助,那令人驚心動魄的一幕幕場面,不僅把小説的情節發展推向高潮,而且一位可親、可愛、可敬的俠女形象,活生生地兀立在讀者面前。十三妹是中國古典長篇俠女形象的典型,倘若和其他名著中的典型人物相比較,毫不遜色。遺憾的是,這種任一己之力的濟世英雄,本身就不免有空想色彩,而小説後半部更着重寫她在安學海的薰陶濡染之下,成為一個行動規矩的貴婦人,這樣她的俠義性格非但未得到充分發展,相反向着俠女的對立面轉化,十三妹性格的統一性遭到嚴重破壞。這一切都顯示了作者對人的社會活動的批判,均以封建道德為準繩與歸宿,無疑是書中人物出現敗筆的原因。小説中其他人物的塑造,如鄧九公、張金鳳、舅太太等,雖仍不免前述的憾病,但都聲容畢肖,栩栩如生,自有個性,各展丰采,為琳琅滿目的古典小説人物畫廊又增添了一幅幅引人注目的肖像。
創作主題 馬從善《兒女英雄傳序》説作者少時家門鼎盛,晚年諸子不肖,家道敗落,他塊處一室,“著此書以自遣”。魯迅説:“榮華已落,愴然有懷,命筆留辭,其情況蓋與曹雪芹頗類。惟彼為寫實,為自敍;此為理想,為敍他。”(《中國小説史略》第二十七篇)小説作者雖與曹雪芹的境況相似,但沒有曹氏那種深刻的人文關懷和超拔凡俗的審美情思,只是一個皈依封建道德倫理規範的世俗之人,寫作此書,實是要在精神幻想中圓一個補天的夢。所以曹雪芹寫的是罪惡世家的衰敗史;而他寫的則是積善世家的發皇史,因此,濃重的封建道德説教、陳腐的綱常名教觀念以及玉堂金馬夫榮妻貴的庸俗人生理想成為小説的主要思想缺陷。然而,《兒女英雄傳》是一部深於人生閲歷之作,加之藝術手腕圓熟高妙,熔俠義、公案、言情小説於一爐,仍不失為一部雅俗共賞之作。書中較成功地塑造了英風俠概的十三妹形象。孫楷第考證十三妹的形象淵源於明朝凌濛初的《程元玉店肆代償錢,十一娘雲岡縱譚俠》(《初刻拍案驚奇》卷四)和清人王士禎的《女俠》(《池北偶談》卷二六),有詭秘之氣。可以説,直到文康筆下,才完成了一個血肉豐滿的人間俠女形象。作家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封建名教的束縛,賦予十三妹以民間俠義色彩。這個出身宦門的女子,身懷絕技,遁跡深山,蔑視權臣,目無王法,由一腔不平之氣激成一副遊戲三昧的性情。小説着重刻畫了她拯人於窮途末路的義骨俠腸。從悦來店尋根究底,到能仁寺殲滅兇僧,贈金聯姻,借弓退寇,生動地表現出她襟懷磊落肝膽照人豪俠氣概。文康筆下的十三妹,心高氣傲,豪爽天真,口角鋒利逼人,又帶幾分詼諧風趣,個性鮮明,氣韻生動。在她剷除人間不平的俠義行為上寄寓着人民的審美理想。她最終成為安家的賢德媳婦,恪守三從四德,熱衷榮華富貴,前後面目迥異。作家立意要收服“十三妹這條孽龍”,“整頓金籠關玉鳳”(第十六回),把她送入温馨的家庭生活中去作為最終的歸宿,與其他俠義公案小説之將俠士送至清官手下,表現了同樣的思想趨向。“兒女英雄”模式的確立,又為俠義、言情小説的合流推波助瀾。

文康藝術成就

《兒女英雄傳》具有切近世態人情的長處,所謂“描摹世態,曲盡人情”。作家以精細的筆觸勾勒出一幅19世紀中國社會風俗畫面。諸如官場的鬼蜮橫行,下層社會的光怪陸離,悦來老店、天齊廟會的喧闐擾攘,以及當時的各種典章禮俗,無不寫得細膩真切。首回寫蹭蹬場屋的五旬老翁安學海赴考、候榜前光景,笑中有淚,不遜於《儒林外史》筆墨。第二十八回敍安、何結親,文字花團錦簇滿洲貴族婚禮的一應儀注,皎然揭諸眉睫之下。人物描寫也有相當的功力,安學海忠厚善良而不免迂腐,張金鳳內剛外柔而深心周密,鄧九公豪爽拙直,張老夫妻又怯又土,各具風神。
《兒女英雄傳》採用市井細民喜聞樂見的評話形式,如同對讀者當面娓娓而談,還不時地忙中偷閒從旁插話,點明筋節,或則插科打諢妙趣橫生,深得評話藝術之閫奧。小説結構的翻新出奇,亦為一時所僅見。曼殊稱譽此書前半部,結構“佳絕”。作家善用伏筆,巧設懸念,悦來店、能仁寺數回,小説主人公十三妹的行動雲遮霧罩,藏頭露尾,作了如許一番驚天動地的事,卻似“神龍破壁騰空去,夭矯雲中沒處尋”(第十回),直到第十九回方才道破她的真名實姓,全然打破了開門見山平鋪直敍的套數。此書尤為擅長的則是它純熟、流利的北京口語。胡適揄揚説:“他的特別長處在於言語的生動,漂亮,俏皮,詼諧有風趣。”(《兒女英雄傳序》)
《兒女英雄傳》開創了地道的京味,不論敍事語言還是人物語言,都寫得鮮活,於俗白中見風趣,俏皮中傳神韻。《兒女英雄傳》語言的成功,深刻地影響了其後小説的創作,成為京味小説的濫觴。
《兒女英雄傳》的擬評話形式與醇正的京腔京韻形成了獨特的美學風貌。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