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喀喇沁親王府

鎖定
喀喇沁親王府,原稱“喀喇沁旗右翼旗王府”,位於內蒙古自治區赤峯市喀喇沁旗王爺府鎮,始建於清代康熙十八年(1679年),貢桑諾爾布的故居,現已被闢為喀喇沁旗王府博物館 [1] 
喀喇沁歷史上一直引遊牧與征戰而居無定所,直至康熙十八年(1679年)於今喀啦沁王府所在地起建郡王等級府邸,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晉親王品級後,又在郡王府基礎上擴建為親王府邸。歷代親王皆有擴修,但中軸建築形制一直保持下來。王府建成後三百多年間,一直是歷代郡王、親王的府邸。
喀喇沁親王府原佔地面積300餘畝,房屋490餘間,前後共五進院落,在中軸線上有大堂、二堂、信門、大廳和承慶樓等建築,東西兩側是跨院。跨院內分別是生活區和議事區,西邊有廟宇、祠堂、客廳、議事廳、書齋、練武場建築;東側有戲樓、王爺和福晉的卧室、膳房等。主體建築廟堂、院落均為紅磚紅牆。先後有十二代喀喇沁蒙古王爺在喀喇沁親王府襲政。是研究中國古代史和蒙古族文化不可缺少的見證。 [2] 
2001年,喀喇沁親王府被國務院列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  2006年4月,喀喇沁親王府被評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4]  2006年被評為“56個最具民族特色的旅遊風景區”、內蒙古十大歷史名勝,2011年成為中國景區協會會員單位。 [5] 
中文名
喀喇沁親王府
地理位置
赤峯市喀喇沁旗王府博物館 [26] 
開放時間
08:30—17:00 [26] 
景點級別
AAAA級 [4] 
門票價格
50.00元
佔地面積
29800 m²
著名景點
西跨院
東跨院等
保護級別
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 
所處時代
編    號
III-85 [3] 

喀喇沁親王府歷史沿革

喀喇沁親王府
喀喇沁親王府(8張)
喀喇沁親王府原稱“喀喇沁右翼旗王府”,位於內蒙古自治區赤峯市喀喇沁王爺府鎮,始建於清代康熙十八年(1679年)。
天聰九年(1635年),蘇布地之子固魯思奇布授札薩克,為喀喇沁右翼旗第一代王爺。第一代王爺和第二代王爺圖巴色稜都居住在今遼寧喀左、建平,到第三代王爺班達爾沙才遷到喀喇沁旗龍山,康熙九年(1670年)又從龍山遷到現王爺府。 [6] 
順治七年(1650年)蘇布地之子晉貝勒,康熙七年(1668年)第三任札薩克班達爾沙晉多羅杜稜郡王。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第八任札薩克啦特納錫第晉親王品級。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康熙帝第五女兒和碩端靜公主下嫁第五任札薩克噶勒藏;第十三代王旺都特那木濟勒,娶皇家禮親王之妹為福晉;第十四代王貢桑諾爾布娶皇家肅親王之妹為福晉。滿蒙聯姻使喀喇沁王與清廷及皇家關係更為密切。王府建成後三百多年間,一直是歷代郡王親王的府邸。 [7] 
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晉親王品級後,又在郡王府基礎上擴建為親王府邸。歷代親王皆有擴修,但中軸建築形制一直保持下來。 [7] 
民國元年(1912年)8月,貢桑諾爾布去北京擔任中華民國蒙藏事務局(後為蒙藏院)總裁一職,住進了位於北京地安門內太平街米糧庫衚衕的喀喇沁王府。其後,貢桑諾爾布雖回過家鄉,但並未久住。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偽滿洲國喀喇沁右旗政府進駐喀喇沁親王府舊址。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建西縣人民政府進駐喀喇沁親王府舊址。 [8]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喀喇沁旗王爺府中學進駐喀喇沁親王府舊址。
解放初期被做為王爺府高中而得以保存,文化大革命時期遭到了嚴重的破壞,只存留了王府的中軸區和西跨院的大體建築。 [9] 
1997年9月,喀喇沁旗王爺府中學從喀喇沁親王府舊址遷出。
2002年,喀喇沁旗王府博物館基本建成。同年9月15日它以“中國清代蒙古王府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展區面積達4000平方米,共17個展廳,分別開闢了“喀喇沁親王府歷史陳列”、“書畫陳列”、“喀喇沁親王府復原陳列”、“王府校史陳列”等。 [9] 

喀喇沁親王府建築特點

喀喇沁親王府格局

喀喇沁親王府原佔地300餘畝,建築面積2萬餘平方米,400多間,共分五進院落。喀喇沁親王府主體建築有大堂、二堂、儀門、大廳、承慶樓等22棟。西跨院十一棟為宗廟、孔廟、關廟、議事廳、書齋、練武場等。東跨院10餘棟為生活區,有膳房、浴池、戲樓、倉庫、東門等。府第後為花園,修建11座院落,137間房舍的苑囿。在綠蔭中築有老爺祠、馬王殿、土地祠。 [9] 
引進的人工泉水河,河上建有五座涼亭和三座小橋。園西北建一座假山,山頂築一涼亭,山下建一山洞,謂神仙洞。 [9] 

喀喇沁親王府特點

喀喇沁親王府整體格局 喀喇沁親王府整體格局
喀喇沁親王府建築佈局,可歸納為三點:其一,建築羣體與自然環境有機地結合;其二,親王府建築佈列以中軸核心區段為主,東西兩路(跨院)為輔,中路以體現親王府權力等級,而東西跨院為生活功能區,建築佈局十分靈活;其三,人造園林與建築相結合,中路以蒼松為主,而東西跨院有奇花異草、玲瓏石、樹木,更有花園疊山理水。
喀喇沁親王府各院地面平緩,前後高差不足0.5%,各類建築皆為高台基構築,按其等級之尊卑,高度不一。其中府門、轎廳、議事廳還置有寬闊月台,為等級尊貴之標誌。
喀喇沁親王府建築屬無斗拱官式大木結構形制,各單體建築皆有條石台階、壓檐石、角柱石、挑檐石。磚作遵循“活糙規矩不糙”(制度規矩優先,材料工藝量力而行),大木用材考究,用材碩大,結構嚴謹,多用椽飛,木裝修豪而不華,瓦作採用傳統筒瓦覆頂,室內天棚視等級功能而定,分藻井(承慶樓),井口天花(議事廳、回事廳)和一般吊頂,一般吊頂有的是平頂,也有的採取類似北京地區的單“切”或雙“切”做法。室內皆地炕取暖。 [10] 

喀喇沁親王府主要建築

喀喇沁親王府府門

喀喇沁親王府府門面闊3間,為硬山式建築。府門為喀喇沁親王府的第一進建築,體量大、等級高。門上鑲橫7縱9六十三顆門釘,按《大清會典》屬親王品級。府門平時緊閉,遇有貴賓蒞臨,府門、儀門大開,以顯尊貴。東配房為傳達室,西配房原為王府衙門。喀喇沁王府建築中重要建築多建於比較高的台基上,主要建築多設有月台,平面以柱間為單位,有三開間、五開間、七開間等,有的建築加前檐廊,有的是前後檐廊,有的不加。構成長方形或方形平面,這種幾何圖形的運用增加了建築的穩定感,柱子多采用圓形柱,顯示了王府建築的雄偉和壯觀。從單體建築來説,其封閉性比較強,只有南面開窗,窗户比較密集,除了門外,每開間都有一個窗户,門扇由小方格或斜方格組成。府門建築面積143.3平方米,月台建築面積81.3平方米,合計建築面積224.6平方米。 [11] 
府門 府門

喀喇沁親王府儀門

儀門,面闊一間,硬山式建築,為喀喇沁王府二進門。平常府門和儀門並不開啓,只有舉行大典或貴賓光臨時才會打開。典籍載:凡新官到任,儀門前下馬,迎接上級官員時要大開儀門,所有官員要官帶整齊,迎出門外。府門和這二門都屬儀門範圍,大門張燈,二門結綵,府門上方懸掛燈籠即張燈,二門上懸掛綵帶即結綵。府門和儀門之間的甬路兩側設有樂隊。 [12] 
儀門 儀門

喀喇沁親王府轎廳

轎廳為喀喇沁王府存放騾轎、轎具之所,故名轎廳。轎廳面闊三間,硬山式建築。驕廳三開間,明間開間為4.15米,寬於次間,次間為3.84米,驕廳設有月台,前設甬道,寬2.37米。柱直徑不等,分別為39釐米、36.5釐米、37.5釐米和38釐米。前與府門、儀門,後與回事處對應,又有過廳之稱,後檐牆為板壁,與其它建築形制有所不同。前置月台,此建築為與儀門之間的甬道,是迎送貴賓儀仗隊主要佈列的地段,並經此進入回事處。轎廳的東配房是帶兵梅林,是存放武器的地方,西配房先是依仗庫,存放旗子、樂器。 [12] 
驕廳的右面為車廳,王府專供郡王、福晉乘坐的轎車原本放在院內車廳處,主要是有利於轎車出行。 [13] 
轎廳 轎廳

喀喇沁親王府回事處

回事處,面闊五間,大木硬山式建築。面寬20.9米,進深3.66米。明間最寬4.22米,兩次間相等3.87米,兩盡間稍大於次間3.92米。回事處是旗內官員簽到、聽傳、收發文牘、協辦公務之所。喀喇沁王府既是郡王及其家眷生活的地方,也是札薩克署理旗政的地方,一切公務活動都有一定的規矩。官員到府內辦公實行簽到制,來到前邊這個大案子翻牌。札薩克要某位官員辦什麼事情由指定的官員到回事處傳達。早上旗內官員齊聚回事處,先簽到,有公務在身的官員辦理自己的公務,沒有公事的官員準備聽傳。府內的專職收發文牘的筆切齊,相當於現在的秘書,起草訓令,收發各處官員送來的奏章,整理上級發出的來往文書。回事處的作用就相當於現在單位的綜合辦公室。回事處的東配房是管旗章京,是受王爺指令主持全旗行政、司法和軍事。西配房是署印協理。 [14] 
回事處 回事處

喀喇沁親王府議事廳

議事廳府內等級最高的建築,即議事廳,又稱銀安殿,面闊七間,面寬28.27米,進深11.69米,金柱35釐米,檐柱33釐米,有前後外檐廊,窗户寬1.5米,前設月台,月台寬10.28米。銀安殿建造應該是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後,晚於整個喀喇沁王府的建造時間。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喀喇沁右翼旗札薩克卓索圖盟盟長、郡王喇特納錫第被清廷賜親王品級。於是府內就按清制開始擴建銀安殿,即議事廳。
議事廳的東配房是會客廳,是喀喇沁王專門用來接待客人的場所。親王府內規矩多,府內人自不必説,就連外來客人也有固定的休息、用餐之所。客廳佈置的也極為講究,桌後條案上一對撣瓶,一對花瓶,這叫“瓶瓶靜靜”,而寓意為“平平靜靜”,這四個瓶如果和這八仙桌一配又出來一句俗語,“四平八穩”,這屬漢文化範疇,文字遊戲。 [15] 
西配房是王府的書畫廳,即如許齋。這是郡王旺都特那木濟勒的書齋,旺王性格殘暴,但卻酷愛詩書畫,一生詩作頗多但大多是粉飾太平,歌功頌德,描寫景物之作。 [15] 
議事廳的東廂房是客房,西廂房是存印處,室內有花罩和隔斷。 [15] 
議事廳 議事廳

喀喇沁親王府承慶樓

承慶樓,俗稱“後罩樓”,這是喀喇沁王府古建築羣中唯一一座樓式建築,“承”為“傳承”,“繼承”之意。承慶樓面闊5間,面寬18.12米,有前檐廊,金柱為33釐米,檐柱為32釐米。樓上原為佛堂,供奉千手千眼佛。樓下為祠堂,供奉着12位札薩克的畫像。承慶樓的東配房是王爺吃飯的場所,西配房是王爺的居室。 [16] 
承慶樓 承慶樓

喀喇沁親王府東西跨院

喀喇沁王府的西跨院佔地2畝,內有關帝廟,孔子廟,西跨院現存建築11棟,前區為二重四合院,皆捲棚式屋頂。其中兩棟正堂分別為環廊歇山式和雙體勾連搭式,精巧別緻,典雅玲瓏。府內蒼松翠杉,府圍綠水青山,環境優美和諧,貢桑諾爾布興辦崇正學堂就在這裏。王府的東跨院為生活住宅區,有戲樓、書房、福晉的卧室,院中種植各色牡丹。 [17] 

喀喇沁親王府價值意義

喀喇沁親王府的建築氣勢恢宏,殿宇森嚴,佈局精巧,建築壯觀,結構嚴謹,是典型的清代建築羣,其建築規模之大為內蒙古49旗蒙古王府之首,集塞北地區、蒙古民族、藏傳佛教三大建築特色於一身。是內蒙古地區尚存的建造年代最早、封爵等級最高、建築規模最大、至今保存最好的一座清代蒙古親王府邸。王府內藏品豐富,僅明清時期的文物就有1400多件。 [18] 
喀喇沁親王府的營建是清王朝對蒙古王公採取“重歸附,厚賞賜”及封爵制度的產物,其建制、等級、規格嚴格按親王品級而建,高台階,置月台,修有丹陛橋,佔地面積大,房屋數量多,體現了親王府邸“以高為貴,以多為貴,以大為貴”的建築文化內涵,當屬清代官式建築典章制度的代表性實例,是研究清廷對蒙古各部所採取的政治策略的重要實物佐證,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 [19] 

喀喇沁親王府保護措施

1997年起,喀喇沁旗投資2000多萬元對喀喇沁親王府進行了修繕。已建成有20個展室、千餘件珍貴文物的喀喇沁旗王府博物館。
2001年6月,喀喇沁親王府被國務院公佈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3] 
2003年5月,喀喇沁王府二期工程開工建設,全面恢復喀喇沁王府東跨院4000多平方米的古建築。 [20] 
2006年4月,喀喇沁親王府被評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 [21]  2006年下半年,燕貽堂恢復建設項目開工,燕貽堂是清朝王爺聽戲的場所,整個工程總投資450萬元。2008年8月29日,燕貽堂首次對遊人開放,燕貽堂首次對遊人開放後,遊客除可觀賞到燕貽堂古建之外,還可欣賞燕貽堂實景演出,主要有喀喇沁蒙古族迎賓歌舞寶典、樂舞《大番曲》、哈達迎賓舞、蒙古拳對歌等。 [22] 
2008年8月5日,喀喇沁親王府後花園復建項目開工。該項目作為喀喇沁旗委、政府2009年實施的重點旅遊建設項目之一。工程計劃投資700萬元,建設面積50畝,其中仿古建築面積800平方米,人工湖水面面積6000平方米,園林綠化面積2400平方米。7處仿古建築,包括滌俗庵、綠藹堂、四宜堂、丹霞樓、眠亭榭、長雲亭、六角亭。4處人工湖,1處疊水,1座曲橋,1座拱橋。2010年8月1日內蒙古自治區兩個精神文明經驗交流會在赤峯召開時對遊人開放。 [23] 

喀喇沁親王府參觀信息

喀喇沁親王府地址

喀喇沁旗政府駐地錦山鎮西南19千米的王爺府鎮。 [24] 

喀喇沁親王府交通

市內交通:赤峯市內乘坐巴士到達喀喇沁錦山鎮,換乘錦山到旺業甸的公共汽車,喀喇沁親王府下車即可。 [25] 
自駕交通:沿京密線,途經順義、懷柔、密雲、承德、茅荊壩一直向東北方向行駛,過茅荊壩隧道即進入內蒙古喀喇沁地界,再行20多分鐘即可到達喀喇沁王爺府鎮。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