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咸陽城東樓

鎖定
《咸陽城東樓》是唐代詩人許渾的詩作。此詩用雲、日、雨、風層層推進,又以綠蕪、黃葉來渲染,勾勒出一個蕭條淒涼的意境,借秦苑漢宮的荒廢,抒發了對家國衰敗的無限感慨。詩人通過對景物的描寫,賦予抽象的感情以形體,在呈現自然之景的同時又體現豐富的生活經驗,以及對歷史和現實的深刻思考。全詩情景交融,景中寓情,景別緻而悽美,情愁苦而悲愴,意藴藉而蒼涼,境雄闊而高遠,神完氣足,為唐人登臨詩篇之佳作。
作品名稱
咸陽城東樓
作品別名
咸陽城西樓晚眺
出    處
全唐詩
作    者
許渾
創作年代
晚唐
作品體裁
七言律詩

咸陽城東樓作品原文

咸陽城東樓
一上高城萬里愁,蒹葭楊柳似汀洲
溪雲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
鳥下綠蕪秦苑夕,蟬鳴黃葉漢宮秋
行人莫問當年事,故國東來渭水流 [1-2] 

咸陽城東樓註釋譯文

咸陽城東樓詞句註釋

⑴咸陽:舊城在今陝西西安西北,漢時稱長安,秦漢兩朝在此建都。隋朝時向東南移二十里建新城,即唐京師長安。唐代咸陽城隔渭水與新都長安相望。
⑵蒹葭:蘆葦一類的水草。蒹,荻;葭,蘆。汀洲:水邊之地為汀、水中之地為洲。這裏指代詩人在江南的故鄉。
⑶“溪雲”句:溪,指磻溪;閣,指慈福寺。此句下作者自注:“南近磻溪,西對慈福寺閣。”
⑷“鳥下”二句:夕照下,飛鳥下落至長着綠草的秦苑中,秋蟬也在掛着黃葉的漢宮中鳴叫着。
⑸當年:一作“前朝”。行人:過客。泛指古往今來徵人遊子,也包括作者在內。
⑹“故國”句:一作“渭水寒聲晝夜流”,“聲”一作“光”。故國,指秦漢故都咸陽。東來,指詩人自東邊而來。 [2]  [3]  [5] 

咸陽城東樓白話譯文

登上高樓萬里鄉愁油然而生,眼中水草楊柳彷彿家鄉沙洲。
溪雲突起紅日沉落在寺閣外,山雨未到狂風已吹滿咸陽樓。
黃昏雜草叢生的園中鳥照飛,深秋枯葉滿枝的樹上蟬啾啾。
來往過客莫問當年興亡之事,只見渭水一如既往向東奔流。 [3] 

咸陽城東樓創作背景

此詩大約作於唐宣宗大中三年(849)許渾任監察御史時。此時大唐王朝已經處於風雨飄搖之際,政治非常腐敗,農民起義此起彼伏。一個秋天的傍晚,詩人登上咸陽古城樓觀賞風景,即興寫下了這首詩。 [3] 

咸陽城東樓作品鑑賞

咸陽城東樓整體賞析

此詩寫詩人登咸陽城閣樓眺望遠方風景之所思所慨。詩題一作“咸陽城西樓晚眺”,而歷代流傳以“咸陽城東樓”為題更為廣泛。周汝昌主張“西樓”,理由是“一是醒豁,二是合理”,而且“晚眺”也是全詩一大關目。
首聯扣題,抒情寫景。詩云“一上高城萬里愁”。“一上高城”者,登上咸陽城的西門城樓也。許渾青年時代由家赴京應試,多次名落孫山,利用間隙一遊咸陽,是很自然的事。“萬里愁”,謂其離家之後,功名無望,不免憂愁也。離家既遠,又數上不第,秋晚登臨,自不免有歲月蹉跎,老大徒傷的慨嘆。“萬里愁”三字的具體含義應該説是很豐富的。下面接寫遠眺所見之景。時當初秋,蒹葭楊柳尚未凋枯,以致當詩人看到黃土高原上這一片綠色,竟恍惚有置身江南汀洲之感。一個“似”字,點明瞭這原是作者的主觀感受。這本是觸景生情,融情入景之筆,巧妙地透露了詩人對家鄉的思念。這句並非實寫,乃是虛實相間,以實引虛,實景與遐想之合耳。
頷聯寫晚眺遠景,寓意深遠。“溪雲”句,許渾自注:“南近磻溪,西對慈福寺閣。”這其實明白標出了作者所在的位置:他是在咸陽城的西門城樓上。這時,他朝西眺望,正面對着慈福寺閣,南望則不遠處就是著名的磻溪,是兩千年前太公望直鈎垂釣處。“溪雲初起”寫的是嫋嫋暮煙。“日沉閣”是説夕暉已落於寺閣背後。這隻有西邊才能看到的景色。“山雨”句寫的是詩人對於天氣變化的細膩感覺,同樣也是有現實依據的。這一句由於氣韻生動而人有身臨其境之感。這一寫景名句常被後人借用來形容晚唐時期風雨飄搖的政治形勢,亦即賦予了它一種象徵的意味。這也不能説完全脱離作者本意而牽強附會,這裏既有引申、借用之意,但與詩人原意也絕非毫無瓜葛。一個詩人寫登臨覽眺之詩,除應寫出眼前景,最要緊的當然是寫出他此時此地的內心感受。作為一個情操高尚的詩人,心中必不會只忍着一己之私,他會想得更遠更深,會由個人的命運多舛想到國運的興衰隆替。
頸聯寫晚眺近景,虛實結合。詩人將視線移遠,隨那些驚惶於風雨欲來而急急歸巢的鳥雀,俯視當初那繁華而今荒蕪了的秦代宮苑;複利用聽覺,從隱伏於黃葉間的秋蟬之哀聲裏,體味着強大一時的漢朝的衰亡。咸陽在秦漢時為首都所在,建有大批宮殿,後來又建有許多陵園。登咸陽城樓,觸目便是古代遺蹟,不由得詩人懷古傷今之幽思不油然沛然。詩人的情緒在這樣的緬懷中達到最低沉悲壯之處。之所以如此,顯然因為他並非僅僅在弔古,更重要的乃是在傷今;不僅僅是念己,而且是在憂國。從詩的字裏行間,讀者能夠聽出詩人對每況愈下的唐朝政局的由衷嘆息。最初想列以“山雨欲來風滿樓”借喻唐國勢之衰者,恐怕就是有鑑於隱含在詩中的這種複雜情緒。
尾聯作結,融情於景。“行人”是作者自謂。歷來詩人慣用這種自問自答、自譬自解的手法。既然歷朝歷代都有各自的黃金時代,而這時代也早像渭水東流那樣遠逝而去,“行人”如今看到大唐的衰危,就沒有什麼可以想不開的了。這種無可奈何的情緒,也就是許渾在另一首詩中明白表述的“興亡不可問,自古水東流”(《洛陽道中》)之意,是許渾在許多詠史懷古詩中所反覆流露過的。這種情緒無疑顯得消極頹唐,但卻真實地吐出了詩人的心聲,也深刻地反映了晚唐的時代特徵。時至國勢江河日下的晚唐,又是一個像許渾這樣仕途蹭蹬的不遇之士,如果説出些氣壯如牛的豪言壯語,反而會令人覺得虛偽造作。
最後兩句有異文,一作“行人莫問前朝事,渭水寒光晝夜流”。如果説承接頸聯的“秦苑”“漢宮”將“當年事”換成“前朝事”無甚大礙的話,那麼,對句“渭水寒光晝夜流”,一是讓人想起孔夫子的“逝者如斯”之嘆,二是令人聯想呂岩的名句“西風吹渭水,落葉滿長安”,三是可避免“欲來”與“東來”二詞中“來”字的重複。又“寒光”另作“寒聲”,雖説聲、光均可形容渭水東流的狀態,但“聲”字作用於聽覺,使畫面有了立體感,似更勝於“光”字。
全詩情景交融,景中寓情,詩人通過對景物的描寫,賦予抽象的感情以形體,在呈現自然之景的同時又體現豐富的生活經驗,以及對歷史和現實的深刻思考。景別緻而悽美,情愁苦而悲愴,意藴藉而蒼涼,境雄闊而高遠,神完氣足,堪稱晚唐登臨之作的翹楚。 [4-5]  [6] 

咸陽城東樓名家點評

元·方回:一作“行人莫問前朝事,渭水寒光晝夜流”。尾句合用此十四字為佳。中四句與前詩(按指《驪山》詩)一同、皆裝景而已。(《瀛奎律髓》) [7] 
明·顧璘:此篇雖亦稍急,然下句均停,初學可入?(《批點唐音》) [7] 
明·陸時雍:《凌歊台》《咸陽城東樓》,三四俱作仄調,以取輕俊,此其病與盛唐人好雄渾同。雄渾則氣易不清,輕俊則格多不正,詩家要道,雅時中正。(《唐詩鏡》) [7] 
明·周珽:創識由眼鋭,創局由腕活。可怪讀唐律者,多橫據“晚唐”二字在胸,致使用晦輩此等詩便用卑調概視,吹毛索瘢,徒煩饒舌。(《唐詩選脈會通評林》) [7] 
明·吳昌祺:拗句最為有致,然當時長安何至如此?詩人語多太過也。(《刪訂唐詩解》) [7] 
明末清初·金聖嘆:仲晦,東吳人。蒹葭楊柳、生性長習,醉中夢中,不忘失也。無端越在萬里,久矣形神不親。今日獨上高城,忽地驚心入眼。二句七字,神理寫絕。不知是咸陽西門,真有此景?不知是高城晚眺,忽地遊魂?三四極寫獨上“獨”字之苦,言云起日沉,雨來風滿,如此怕殺人之十四字中,卻是萬里外之一人,獨立城頭,可哭也!二句只是一景,有人乃言山雨句勝於溪雲句,一何可笑(前四句下)。秦苑也,秦人其何在?吾徒見鳥下耳,然而日又夕矣。漢宮也,漢人其何在?吾徒聞蟬鳴耳,然而葉又黃矣。孔子曰:逝者如斯,不捨晝夜。今人問前人,後人且將問今人,後人又復問後人,人生之暫如斯,而我優羈萬里耶(後四句下)?(《貫華堂選批唐才子詩》) [7] 
明末清初·黃周星:如此憑弔,亦何可少!(《唐詩快》) [7] 
明末清初·馮班:清妙。(《瀛奎律髓匯評》) [7] 
清·陸次雲:此等詩是最上乘。(《五朝詩善鳴集》) [7] 
清·朱東巖:許公,吳人也。蒹葭楊梆,習見有素,懷想已深。無端於千里之外,獨上高樓,忽地驚心入眼,人可愁也。三四皆晚眺時景色,亦皆晚眺時愁思,雲初起,日沉閣,雨欲來,風滿樓,如此光景,高城晚眺,見之大可怕人也。“秦苑”“漢宮”俱切咸陽……下一“夕”字、“秋”字,景況倍覺淒涼,感時懷古之意,豈能已乎!(《東巖草堂評訂唐詩鼓吹》) [7] 
清·黃生:首尾全是思鄉,卻插入五六七三句縱橫出入,全不礙手,唯老杜有此筆力。許,潤州人,潤州水鄉,故有“似汀洲”語,猶言無端登水閣,有處似家山也。此時愁緒正在開裏,況雲起雨來,是增一倍悽切也。五六則盡其晚眺所至而極言之。(《唐詩摘鈔》) [7] 
清·何焯:慘淡滿目、晚唐所處之會然也。(《唐三體詩評》)五六言秦亡於趙高,漢衰於石顯,今何乃兼之也?(《瀛奎律髓匯評》) [7] 
清·查慎行:吾於或《丁卯集》中只取“溪雲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二語工於寫景,而無板重之嫌。(《初白庵詩評》) [7] 
清·王士禛:唐人拗體律詩……其一出句拗第幾字,則偶句亦拗第幾字,抑揚抗墜,讀之如一片宮商,如許深“溪雲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摟”是也。(《分甘餘話》) [7] 
清·毛奇齡、王錫:只七字、寫得到,惜上句景次不甚嘹亮,“樓”“閣”雜出不妥。(“山雨欲來”句下)。(《唐七律選》) [7] 
清·屈復:次聯名句,“閣”“樓”相犯,又重樓字。唐人往往有之,終是一病,在今日則不可。(《唐詩成法》) [7] 
清·沈德潛:咸陽何地,而竟如汀洲耶?……恐落弔古套語,少陵懷古詩,每章各有結束。(《唐詩別裁》) [7] 
清·薛雪:悠揚細膩之至。(《一瓢詩話》) [7] 
清·宋宗元:荒涼如繪(“溪雲初起”二句下)。即其寫景運筆,足使人愛不忍釋。(《網師園唐詩箋》) [7] 
清·焦袁熹:三四可匹趙“殘星”“長笛”一聯。(《此木軒唐五言律七言律讀本》) [7] 
清·葉矯然:許渾“溪雲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滿樓”,劉滄“半夜秋風江色動,滿山寒葉雨聲來”,語意工妙相似,亦相敵。(《龍性堂詩話續集》) [7] 
清·紀昀:若專摘此二句(按指“溪雲初起”一聯),原自不惡。(《瀛奎律髓匯評》) [7] 
清·周詠棠:三四繪景生動,自是名句,但“樓”“閣”二字作對,殊覺草草。(《唐賢小三昧集續集》) [7] 
清·範大士:三四機神湊合。(《歷代詩發》) [7] 
清·姚鼐:“溪雲”一聯固警句,然必當是咸陽景色耶?大抵用晦詩,似先得句,而後加題附合者然,此其病也。(《五七言今體詩鈔》) [7] 
清·楊成棟:一片鏗鏘,如金鈴千百齊鳴。(《精選五七言律耐吟集》) [7] 
近代·俞陛雲:七句因雲起而日沉,為詩心所易到。下句善狀驟雨欲來,風先雨至之景,可謂絕妙好詞(“溪雲初起”二句下)。(《詩境淺説》) [7] 

咸陽城東樓作者簡介

許渾像 許渾像
許渾(?—858),字用晦,一作仲晦,祖籍安州安陸,寓居潤州丹陽(今屬江蘇),遂為丹陽人。武后朝宰相許圉師六世孫。文宗大和六年(832)進士及第,先後任當塗、太平令,因病免。大中年間入為監察御史,因病乞歸,後復出仕,任潤州司馬。歷虞部員外郎,轉睦、郢二州刺史。晚年歸丹陽丁卯橋村舍閒居,自編詩集,曰《丁卯集》。 [8] 
參考資料
  • 1.    韋 縠.才調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593
  • 2.    彭定求 等.全唐詩(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346
  • 3.    於海娣 等.唐詩鑑賞大全集[M].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10:378-379
  • 4.    蕭滌非 等.唐詩鑑賞辭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1052-1053
  • 5.    郭殿忱.許渾表字、籍裏、詩集與《咸陽城東樓》考異[J].咸陽師範學院學報,2015,30(3):92-93
  • 6.    董乃斌.説許渾的《咸陽西門城樓晚眺》詩[J].名作欣賞,1985(1):158-159
  • 7.    陳伯海.唐詩匯評(下)[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2390-2392
  • 8.    蕭滌非 等.唐詩鑑賞辭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1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