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和子由澠池懷舊

鎖定
《和子由澠池懷舊》是宋代文學家蘇軾的詩作。此詩前四句以雪泥鴻爪比喻人生,把人生看作漫長的征途;後四句照應“懷舊”詩題,以敍事之筆,深化雪泥鴻爪的感觸。全詩動盪明快,意境恣逸,圓轉流走,一氣呵成,是蘇軾七律中的名篇。
作品名稱
和子由澠池懷舊
出    處
東坡七集
作    者
蘇軾
創作年代
北宋
創作時間
1061年
作品體裁
七言律詩
字    數
56

和子由澠池懷舊作品原文

和子由澠池懷舊
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
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 [1] 

和子由澠池懷舊註釋譯文

和子由澠池懷舊詞句註釋

⑴子由:即蘇軾之弟蘇轍,字子由。澠(miǎn)池:地名,今屬河南。
⑵“人生”兩句:此是和作,蘇軾依蘇轍原作中提到的雪泥引發出人生之感。查慎行馮應榴以為用禪語,王文誥已駁其非,實為精警的譬喻,故錢鍾書宋詩選注》指出,“雪泥鴻爪”,“後來變為成語”。
⑶老僧:即指奉閒。蘇轍原詩“舊宿僧房壁共題”自注:“昔與子瞻應舉,過宿縣中寺舍,題其老僧奉閒之壁。”古代僧人死後,以塔葬其骨灰。
⑷壞壁:指奉閒僧舍。嘉祐元年(1056),蘇軾與蘇轍赴京應舉途中曾寄宿奉閒僧舍並題詩僧壁。
⑸蹇(jiǎn)驢:腿腳不靈便的驢子。蹇,跛腳。蘇軾自注:“往歲,馬死於二陵(即崤山,在澠池西),騎驢至澠池。” [1]  [2] 

和子由澠池懷舊白話譯文

人生在世,到這裏、又到那裏,偶然留下一些痕跡,你覺得像是什麼?我看真像隨處亂飛的鴻鵠,偶然在某處的雪地上落一落腳。
它在這塊雪地上留下一些爪印,正是偶然的事,因為鴻鵠的飛東飛西根本就沒有一定。
老和尚奉閒已經去世,他留下的只有一座藏骨灰的新塔,我們也沒有機會再到那兒去看看當年題過字的破壁了。老和尚的骨灰塔和我們的題壁,是不是同飛鴻在雪地上偶然留下的爪印差不多呢!
你還記得當時往澠池的崎嶇旅程嗎?路又遠,人又疲勞,驢子也累得直叫。 [2] 

和子由澠池懷舊創作背景

此詩作於蘇軾經澠池(今屬河南)之時。宋仁宗嘉祐六年(1061),蘇轍送蘇軾至鄭州,分手回京,作詩《懷澠池寄子瞻兄》寄蘇軾,此首詩為蘇軾的和作。蘇轍十九歲時,曾被任命為澠池縣主簿,未到任即中進士。他與蘇軾赴京應試路經澠池,同住縣中僧舍,同於壁上題詩。如今蘇軾赴陝西鳳翔做官,又要經過澠池,因而作此詩。 [2] 

和子由澠池懷舊作品鑑賞

和子由澠池懷舊整體賞析

此詩前四句一氣貫串,自由舒捲,超逸絕倫,散中有整,行文自然。首聯兩句,以雪泥鴻爪比喻人生。一開始就發出感喟,有發人深思、引人入勝的作用,並挑起下聯的議論。次聯兩句又以“泥”“鴻”領起,用頂針格就“飛鴻踏雪泥”發揮。鴻爪留印屬偶然,鴻飛東西乃自然。偶然故無常,人生如此,世事亦如此。他用巧妙的比喻,把人生看作漫長的征途,所到之處,諸如曾在澠池住宿、題壁之類,就像萬里飛鴻偶然在雪泥上留下爪痕,接着就又飛走了;前程遠大,這裏並非終點。人生的遭遇既為偶然,則當以順適自然的態度去對待人生。果能如此,懷舊便可少些感傷,處世亦可少些煩惱。蘇軾的人生觀如此,其勸勉愛弟的深意亦如此。此種亦莊亦禪的人生哲學,符合古代士大夫的普遍命運,亦能寬解古代士大夫的共同煩惱,所以流佈廣泛而久遠。
後四句照應“懷舊”詩題,以敍事之筆,深化雪泥鴻爪的感觸。五、六句言僧死壁壞,故人不可見,舊題無處覓,見出人事無常,是“雪泥”“指爪”感慨的具體化。尾聯是針對蘇轍原詩“遙想獨遊佳味少,無言騅馬但鳴嘶”而引發的往事追溯。回憶當年旅途艱辛,有珍惜現在勉勵未來之意,因為人生的無常,更顯人生的可貴。艱難的往昔,化為温情的回憶,而如今兄弟倆都中了進士,前途光明,更要珍重如今的每一時每一事了。
在這首早期作品中,詩人內心強大、達觀的人生底藴已經得到了展示。全詩悲涼中有達觀,低沉中有昂揚,讀完並不覺得人生空幻,反有一種眷戀之情盪漾心中,猶如冬夜微火。於“懷舊”中展望未來,意境闊遠。詩中既有對人生來去無定的悵惘,又有對前塵往事的深情眷念。
此詩的重心在前四句,而前四句的感受則具體地表現在後四句之中,從中可以看出詩人先前的積極人生態度,以及後來處在顛沛之中的樂觀精神的底藴。全篇圓轉流走,一氣呵成,湧動着散文的氣脈,是蘇軾的名作之一。 [3-7] 

和子由澠池懷舊名家點評

清代紀曉嵐:“前四句單行入律,唐人舊格;而意境恣逸,則東坡之本色。”(紀昀批點《蘇文忠公詩集》卷三) [2] 

和子由澠池懷舊作者簡介

蘇軾像 蘇軾像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蘇洵子。嘉祐進士。神宗時曾任祠部員外郎,因反對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職,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湖州。後以作詩“謗訕朝廷”罪貶謫黃州。哲宗時任翰林學士,曾出知杭州、潁州等,官至禮部尚書。後又貶謫惠州、儋州。北還後第二年病死常州。南宋時追諡文忠。與父洵弟轍,合稱“三蘇”。在政治上屬於舊黨,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在藝術表現方面獨具風格。詞開豪放一派,對後代很有影響。擅長行書、楷書,取法李邕、徐浩、顏真卿、楊凝式,而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蔡襄、黃庭堅、米芾並稱“宋四家”。能畫竹,學文同,也喜作枯木怪石。論畫主張“神似”,高度評價“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藝術造詣。詩文有《東坡七集》等。詞集有《東坡樂府》。 [8] 
參考資料
  • 1.    徐培均.蘇軾詩詞選注[M].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2011:605
  • 2.    夏華等編譯.東坡集[M].瀋陽:萬卷出版公司,2020:120-121
  • 3.    傅明偉.中華千古名篇賞析[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6:196-197
  • 4.    王鍾陵.古詩詞鑑賞[M].成都:四川出版集團,2007:261-262
  • 5.    張 劍.唐宋詩詞名篇欣賞[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9:164-166
  • 6.    霍松林.宋詩鑑賞舉隅[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11:60
  • 7.    繆鉞 等.宋詩鑑賞辭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7:313-314
  • 8.    夏徵農 等.辭海(縮印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