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周頌·雝

鎖定
《周頌·雝》是中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的一首詩。這是周天子在宗廟祭祀後撤去祭品禮器的樂歌。全詩四章,每章四句:第一章敍參加祭祀的人物和神態;第二章便由靜態、無聲的景象再現,轉入祭祀中的獻祭和祝禱;第三章是對“皇考”功德的莊重頌讚;第四章又是主祭者的祈禱。此詩篇幅雖短,卻既能完整體現貴族祭祀的過程,又具有一定的藝術特色,在結構上採用助祭者與主祭交替演唱的方式,且帶有音聲情韻之美。
作品名稱
周頌·雝
作品別名

周頌·雍
作    者
無名氏
創作年代
西周
作品出處
《詩經》
文學體裁
四言詩

周頌·雝作品原文

周頌·雝
有來雝雝,至止肅肅
相維闢公,天子穆穆
於薦廣牡,相予肆祀
假哉皇考!綏予孝子
宣哲維人,文武維後
燕及皇天,克昌厥後
綏我眉壽,介以繁祉
既右烈考,亦右文母 [1] 

周頌·雝註釋譯文

周頌·雝詞句註釋

⑴周頌:《詩經》中“頌”部分分為“周頌”、“魯頌”和“商頌”。頌是祭祀宗廟的樂歌,不僅配樂,而且還有舞蹈。周頌部分今存三十一篇。
⑵有:語助詞。來:指前來祭祀的人。雝(yōng)雝:和諧貌。
⑶至止:到達。肅肅:嚴肅恭敬貌。
⑷相:助。這裏指助祭的人。維:是。闢公:指諸侯。
⑸穆穆:容止端正肅穆貌。
⑹於(wū):讚歎聲。薦:進獻。廣:大。牡:指大公牛等雄性牲口。
⑺相:助。予:周天子自稱。肆祀:陳列祭品而祭祀。肆,陳列。
⑻假:大。皇考:對已死去父親的美稱。
⑼綏:安,用如使動。予孝子:主祭者自稱。
⑽宣哲:明達聰智。人:臣。
⑾文武:能文能武,文武兼備。後:君主。
⑿燕:安。指周國治民安,上天無災異降臨。
⒀克:能。昌:興盛。厥後:其後,指後代子孫。
⒁綏:安。一説同“賚(lài)”,賜予。眉壽:長壽。
⒂介:助,佑。繁祉(zhǐ):多福。
⒃右:通“侑”,勸酒食之意 [7]  。一説即“佑”,指受到保佑。烈考:對已故父親的美稱。烈,言其功。一説光明。
⒄文母:指有文德的母親。舊以為指周文王之妃太姒 [2]  [3]  [4]  [5]  [6] 

周頌·雝白話譯文

一路行進很從容,到達廟堂肅又恭。
助祭都是公和侯,主祭天子誠又敬。
進獻一頭大公牛,助我擺好獻神靈。
偉大光明的先父,安撫孝子的心靈。
臣子個個明道理,君主文武全能行。
上帝安寧又快樂,能讓子孫都昌盛。
祈求賜予我長壽,保佑多福有吉慶。
已勸父王來歆享,再勸母后也來嘗。 [3]  [4] 

周頌·雝創作背景

這是一首周王祭祀先祖的樂歌。《毛詩序》説: “《雝》 ,禘大祖也。”大祖,有人説是后稷,有人説是文王,還有人説是帝嚳。劉向認為此詩作於周武王時期。古代祭祀活動完畢,在撤去祭品時(古稱“徹”),要演奏一段樂曲。朱熹詩集傳》謂“此武王祭文王之詩”,解此詩為周武王祭祀周文王後撤祭時所唱的樂歌。 [4]  [5] 

周頌·雝作品鑑賞

周頌·雝整體賞析

這首詩共十六句,按其內容可分為四章。第一章敍參加祭祀的人物和神態。“有來雝雝,至止肅肅”,是總敍參祭者到來時的景象。人們來在路上,都還神色和悦; 一到廟堂,全都肅然收容。一下顯出了廟堂的莊嚴肅穆。後兩句分寫不同的參祭者: 助祭的是諸侯公卿,主祭者就是天子了。諸侯公卿是怎樣神情,詩中雖未描摹; 但連天子都也“穆穆”,滿臉莊重之色,則“闢公”之無不肅靜,也都可以相見了。這是一種靜態的展示,整個廟堂似乎都沉入了無聲的莊重之中。詩中連用三個疊詞,描摹人們來到宗廟前後的不同神態,既渲染了廟堂的氣氛,又顯示了人們來此莊嚴場所所經歷的情感昇華,極富表現力。第二章便由靜態、無聲的景象再現,轉入祭祀中的獻祭和祝禱,人稱也由第三者變為主祭者(天子)第一人稱。“於薦廣牡”二句以詠歎的口吻,敍述獻牲和陳饌,與上文莊嚴的氣氛緊相呼應,進一步表現出參祭者的虔敬。“假哉皇考”二句,是對“皇考”(先王) 情不自禁的呼喚和祝禱,感情熱烈而深長。從中簡直可以感受到主祭者語調的延長和顫動。第三章是對“皇考”功德的莊重頌讚,頌讚他英明睿智,文武雙兼,德配皇天,澤被後世,能夠使子孫興旺發達。從詠誦的口氣看,人稱又變為第三者,似乎是助祭者所唱之詞。第四章又是主祭者的祈禱。他祈求“皇考”保佑他長壽,賜給他許多福祚。末二句説明他既敬祀自己的父親文王,也連帶敬祀自己的母親太妣。古代帝王的先妣不另立廟,往往附於先王廟一起受祭。所以,詩中也表達了對先妣的懷思和祝禱。
這首詩描述了祭祖的情景和氣氛,敍寫了祭祀的過程和禱詞,還特意交待了父母合祭這一形式。雖屬短章,但描述祭祀始末完整。其他宗廟祭祀詩 (如《周頌·清廟》《周頌·有瞽》《周頌·絲衣》等) ,雖在某些方面的描述頗為豐富,但都不及此詩所敍過程之完備。
一般説來,“頌”詩在藝術表現上遠較“風”詩遜色。它們節奏比較呆板,很少運用比興,也不講究韻調。但這首詩倒是頗有變化。它在結構上採用助祭者與主祭交替演唱的方式,隨着人稱的變化,描述轉為祝禱,祝禱變為頌讚,以此再現祭祀的過程,顯得較為靈活。作為廟堂樂歌,當時想必還伴以舞蹈,這便帶有了“歌舞劇”的特點。所以,讀這首詩,恰似觀賞三千年前周人祭祖的二重唱歌舞: 耳邊振響着那此起彼落的音聲,眼前浮動着那徐紆翩躚的舞容,雖然未免莊重了些,卻也不乏動人之處。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這首詩的用韻。每章第一句與第三句用一韻,第二句與第四句用另一韻,前章偶句與次章奇句又蟬聯一韻,錯落迴環,形成了極好的韻律。如第一章一、三句 “雝”“公”屬東韻,二、四句 “肅”“穆”屬幽韻; 第二章一、三句 “牡”“考”蟬聯幽韻二、四句 “祀”“子”另押之韻,全都交錯連環,十分嚴整,造成了一種宛轉回環又起伏變換的旋律,使全詩帶有音聲情韻之美。
這首詩是父母同祭的,因此説“既右烈考,亦右文母”,但“文母”的陪襯地位也很明顯,這又是父系社會的必然現象。以這樣內容的兩句結尾是周頌中唯一之例,透露出《周頌·雝》是祭祀後撤去祭品的樂歌的信息,併為諸多《詩經》註疏、研究者所公認。按理説,每一祭典都有撤去祭品這一程序,撤祭詩不會僅此一首,既然現 在《詩經》只收錄了《周頌·雝》,可見《詩經》的整理刪定者(舊説為孔子)認為它是其中最出色的一篇。 [2]  [3] 

周頌·雝名家點評

宋代朱熹《詩集傳》:“此美文王之德,宣哲則盡人之道,文王則備君之德。故能安人以及於天,而克昌其後嗣也。蘇氏曰:周人以諱事神,文王名昌,而此詩曰克昌厥後,何也?曰:周之所謂諱,不以其名號之故,而遂廢其文也。諱其名而廢其文者,周禮之未失也。”
清代姚際恆詩經通論》:“此詩每句有韻,甚奇。又凡四章,二、三、四章皆 ‘有’(幽)韻,而二、四兩章皆先 ‘有’ 韻,後 ‘紙’ (之)韻,前後相關,音調纏綿繚繞,尤為奇變。”
清代方玉潤詩經原始》: “此真所謂轆轤韻也。而用韻之奇,亦無過乎是者。” [1]  [2] 
參考資料
  • 1.    朱 熹.詩經集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157
  • 2.    周嘯天.詩經楚辭鑑賞辭典.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1990:857-859
  • 3.    姜亮夫 等.先秦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8:673-675
  • 4.    王秀梅 譯註.詩經(下):雅頌.北京:中華書局,2015:763-765
  • 5.    周振甫.詩經譯註.北京:中華書局,2013:515-516
  • 6.    周明初等 註釋.詩經.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252-253
  • 7.    劉毓慶著. 詩經考評 下 雅頌[M]. 北京:商務印書館, 2019.01.第127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