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周頌·天作

鎖定
《周頌·天作》是中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的一首詩。這是周武王岐山祭祀從古公亶父周文王等歷代君主的詩歌。全詩一章,一共七句,開篇寫天賜岐山,接着寫古公亶父開創基業,再寫到周文王經營以及強大,表現了周人在岐山根據地上積蓄力量的過程,揭示了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同時也塑造了古公亶父及周文王的形象。此詩融歌頌聖地與讚頌聖人為一體,文筆如大河滔滔,飛流直瀉,既顯莊嚴,又富氣勢。
作品名稱
周頌·天作
作品別名
天作
作    者
無名氏
創作年代
西周
作品出處
《詩經》
文學體裁
雜言古詩

周頌·天作作品原文

周頌·天作
天作高山
大王荒之
彼作矣
文王康之
彼徂矣
岐有夷之行
子孫保之 [1]  [7] 

周頌·天作註釋譯文

周頌·天作詞句註釋

⑴周頌:《詩經》中“頌”部分分為“周頌”、“魯頌”和“商頌”。頌是祭祀宗廟的樂歌,不僅配樂,而且還有舞蹈。周頌部分今存三十一篇。
⑵作:生長,造就。
⑶高山:指岐山,在今陝西岐山東北。
⑷大王:即太王古公亶父,周文王的祖父。荒:開荒墾田。
⑸作:治理;一説創始。
⑹康:安康,安定;一説庚,繼續的意思。
⑺徂(cú):往,指百姓來歸附。
⑻夷:平坦易通。行(háng):道路。
⑼保:守住。 [2]  [3]  [4]  [5]  [6] 

周頌·天作白話譯文

上天造就岐山高,
大王開始來開荒。
百姓在此蓋新房,
文王讓民享安康。
民眾奔往岐山旁,
岐山大道坦蕩蕩。
子孫永保這地方。 [3]  [4] 

周頌·天作創作背景

這是周人祭祀岐山的樂歌。對於周人來説,岐山是一聖地:“周之興也,鸑鷟鳴於岐山。”(《國語·周語》)據《史記·周本紀》記載,周之先王古公亶父時代,燻育、戎狄經常向周民族進攻,掠奪土地和財物。於是古公亶父帶着自己的部族離開豳地(公劉所建邑之處)),渡過漆河、沮河,越過樑山,遷居到岐山南面的周原(今陝西省扶鳳縣界)。到這裏以後,古公亶父率領大家開墾土地,耕種務農,營建城廓室屋,使民安居樂業。古公亶父之遷岐,可以説是周民族走向強盛的重要轉折點。古公亶父不僅仁愛本族,而且推仁愛於一再侵犯於己的異族,自然更是難能可貴,因而也更具備後世儒家所定的聖人品格。他死後被追尊太王,百姓也都讚頌他的功德。至於周文王,他是古公亶父少子季歷之子,他繼承了先祖功業,進一步發展了周的勢力,不但伐密伐崇取得了勝利,還制定了攻伐之法,併為後來滅商取天下打下了基礎。正因為如此,周民族克殷之後,天下統一,思緬先王,於是有祭岐山之舉。
《周頌·天作》是周頌中少有的提及具體地點的作品(另一篇是《周頌·潛》),它寫出了岐山。《毛詩序》説:“《天作》,祀先王先公也。”朱熹詩集傳》則指為“祭大王之詩”,也認為祭祀的對象是人。《易·升卦》六四有“王用享於岐山”的記載。《荀子·王制》説:“天之所覆,地之所載,莫不盡其美,致其閒。上以飾賢良,下以養百姓而安樂之,夫是之謂大神。詩曰:‘天作高山,大王荒之。彼作矣,文王康之。’此之謂也。”荀子認為岐山有神靈,保佑周民族,他將《天作》理解為祭岐山神靈之歌。姚際恆詩經通論》引季明德語,認為是“岐山之祭”,即《周頌·天作》的祭祀對象是岐山。《周頌·天作》這首詩,應該既是祭聖地,同時又是祭開創經營聖地的賢明君主的。由於岐山之業為古公亶父開創,而周文王後來由此遷都於豐,故《周頌·天作》應是在岐山對古公亶父至周文王歷代君主進行祭祀的詩。至於行祭之人,一説周武王,一説周成王。 [3]  [4]  [5] 

周頌·天作作品鑑賞

周頌·天作整體賞析

這是一首歌頌周太王古公亶父開創岐山基業以及周文王業績的短樂章。“天作高山”,強調上天賜予岐山這塊聖地。周人重視天賜,視為吉祥,連婚娶亦是如此:“文王初載,天作之合。”(《大雅·大明》)天賜岐山之後,在這根據地上積蓄力量尚須人為,詩中便主要寫這一過程。之所以僅取大王、文王二人,主要是因為他們確實是岐山九世周主最傑出的代表。滅商雖然完成於周武王,但周文王之時已顯示出周將代商的必然趨勢,商紂王囚周文王於羑里,只能延緩而無法阻遏這一歷史發展。岐山聖地經營到周文王之世,已為周武王積蓄了足以滅商的雄厚實力,包括姜尚這樣足以輔成偉業的賢臣。“有夷之行”,分明是先王開創的一條通向勝利之路。
這首短詩,多人對其中個別字眼有不同的解讀。如彼作矣”的“彼”,有人解為百姓,那麼“彼作矣”就是百姓們造起房屋;有人解為先祖大王,“彼作矣”就是先祖大王開創偉業。如“康”,一解為安定,安康;一解為賡,繼承,繼往開來之意。此所謂詩無達詁,見仁見智也。
《周頌·天作》一詩將對聖地、聖人的歌頌融為一體,着力描寫積蓄力量的進程,揭示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其語言樸質無華,但並不枯燥寡味,文筆猶如大河滔滔,飛流直瀉,既顯莊嚴,又富氣勢。短短七句,有如此藝術效果,可見詩歌作者的大手筆。 [3]  [4]  [5] 

周頌·天作名家點評

宋代朱熹《詩集傳》:“賦也。大王既作,而文王安之。於是彼險僻之岐山,人歸者眾而有平易之道路,子孫當世世保守而不失也。”
清代牛運震《詩志》:“極有渾灝草昧之氣。” [1]  [2] 
參考資料
  • 1.    朱 熹.詩經集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153
  • 2.    李山 解讀.詩經(節選).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7:360-361
  • 3.    姜亮夫 等.先秦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8:651-652
  • 4.    王秀梅 譯註.詩經(下):雅頌.北京:中華書局,2015:747-748
  • 5.    周嘯天.詩經楚辭鑑賞辭典.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1990:834-836
  • 6.    周振甫.詩經譯註.北京:中華書局,2013:503
  • 7.    詩經·頌  .河北省審計廳門户網站[引用日期2022-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