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周正元

(中國指頭書畫領軍人物)

鎖定
周正元,現代畫家,號雪生。1942年生於成都,自幼習書畫,1957年拜師陳子莊。工書畫,尤擅長手指書畫,為中國傳統手指畫藝術領軍人物。作品被海內外名流收藏。
中文名
周正元
別    名
雪生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942年
職    業
藝術家
主要成就
中國指頭書畫領軍人物
出生地
四川成都
代表作品
陳子莊像,梅花
師承關係
陳子莊第一個弟子

周正元個人簡介

周正元 周正元
周正元,號雪生(客家人,祖籍廣東五華,周氏仁德公第22世孫),中國著名指畫大師,一九四二年生於中國成都.幼習書畫,一九五七年(十五歲)拜中國著名國畫大師陳子莊先生為師,系先生開門大弟子.主工書畫藝術、兼好多種藝術門類.尤長指頭書畫.作品曾獲國內外著名專家、學者好評;被港、澳、台、英、美、日、馬、新等海內外名流珍藏.一九九八年應邀製作手指書畫專題片、向海內外作文化交流;在全球數十家電視台播放。1994年3月任四川西蜀藝術社社長,2009年4月任中國(國際)指墨藝術中心主任。

周正元藝術成就

1998年應邀製作手指書畫專題片《指畫-周正元的絕藝》向海內外作文化交流;在國內外數十家電視台播放;2001年起,中國教育電視台先後作六次以上播放。被評論為:“大膽潑墨、勇於染指,取得了令人歎為觀止的藝術成就;為指畫的傳承與發揚光大做出了可喜的貢獻!”2006年12月,中國畫研究院更名為中國國家畫院後主編的首套首冊畫集《2006年中國畫名家年鑑》周正元卷於2007年2月正式出版。

周正元名家點評

致道者忘心

周正元周本信

世界藝術之林獨樹一幟的中國畫,在本民族生生不息地衍繁發展着,這種傳承是在傳統哲學、美學、文學……等精神層面上的傳承,又關涉到人的操行、品格、氣質、悟性等諸多方面。佛家的《禪海蠡測》上説:“正法衰微,乾坤幾息,不有津樑,罔克攸濟,金針密固,庸所安乎?”唐代的大文學家韓愈也指出“道之所存,師之所存”.歷史證明,中國的藝術教育,幾千年來大多是奉行師徒授受的方式.師教又分入室和私淑兩種形式.到了二十世紀之初出現民辦的 美術專科學校和藝術社團,以至後來發展到公辦的藝術院校.然而私相授受並未終止絕跡,仍以一種傳統教育方式與公辦院校相併存.兩種教學方式對比優劣並非三言五語所能闡述清楚的.我個人則認為:僅就對民族文化基礎的教育和對傳統的深入繼承的層面來説,師徒之間的授受教育更能體現其優越性——在於不受非藝術本質的社會主流意識的強制干擾.對藝術本體的學習也更相對地集中、單純的多.受教者心無旁騖則利於專心精進.
當然投師須投名師.更重要的是要投“明師”師不明,則終受其累。所以荀子説:“學莫變乎近其人”,我友周正元少年時即有幸拜在當代中國畫大師陳子莊先生門下,受到儒學、“老”、“莊”、戲劇、繪畫、書法等國學的全面教育.數十年兢兢業業立雪程門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其馳騁縱橫、不限一格、觸機而發,順乎自然的筆墨中都能看出畫幅是作者的靈感的昇華,是精神情緒的再現.傳出了乃師的任筆揮寫、意到筆隨的精髓.陳子莊先生是當代屈指可數的能夠蔑視壓制個性的專制主義、尊重個性的文人畫大師,筆墨技法完全融匯到意象造型之中去,他的山水花鳥畫,是憑藉着花葉草蟲、山川丘壑以出神入化的筆墨散僧入聖、純任本心地去傳達其獨立不羈的人格、曠達的心胸、學者特有的恬淡出塵意藴.正元兄正是傳承了陳子莊先生的情態閒適自如的逸格.這種逸格是歷代文人畫家不可或缺的精神品格.宋代的黃復休指出“畫之逸格最難其儔.拙規矩於方圓,鄙精研於彩繪,筆簡形具,得之自然,莫可楷模,出於意表,故稱之曰逸格. ”這是正元兄領悟自然和師授在不經意間所達到的同相性隱喻的自我藝術體現.決非當今那些庸俗、功利、沐猴冠帶之輩所可夢見的.古人説:“嗜慾深而天機淺”恆此理也.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之初,我赴重慶參加重慶市文化局主辦的《石壺(陳子莊)藝術研討會》結識陳子莊先生開門大弟子周正元兄,正元兄與我同姓又同庚.他的那種巴蜀爽朗秉直的個性以及對乃師崇敬愛戴的深情,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其知識淵博、愛好廣泛,與我聲氣相投,遂引為知己。十數年來互通音訊.正元兄“窮亦樂、通亦樂”專注藝事,近正元兄已客居深圳,莊子説“天道運而無所積”,“致道者忘心矣”.願正元兄如李白詩中所説的“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戊子新春於淮北煤炭師範學院默龕
周本信:安徽淮北師範學院藝術系教授,安徽淮北市政協常委.中國著名畫家
情牽巴蜀幾重山

周正元王德民

提到四川不得不想到巴蜀,不得不想到蜀漢,我是極其推崇漢代的.有漢一代,統括四野,威威乎,如馬狂奔,蒸蒸乎,如日中天,烈烈乎,如將揮戈.創造出的輝煌,留給後人的豐碑,直到二千年後的今天,仍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你看大漢、漢人、漢賦、漢樂府、漢隸、漢碑、漢陶、漢印、漢畫像……這些自俱內涵,自成體系的文化精粹;是漢代的驕傲,漢民族的驕傲,漢文化的驕傲.只要有了一個“漢”字,便有了氣勢,有了威嚴,有了風雨蒼桑,有了歷史的積澱.漢文化只有用氣宇軒昂,用波瀾壯闊,用“威加海內”,用“力拔山兮氣蓋世”來形容,才顯得恰如其分,我一想到漢文化的光輝燦爛,就油然而升起了中華民族的自尊,自信和自豪.
周正元先生就是巴蜀漢文化孕育出的大藝術家,他從小熱愛藝術,義無反顧地於清貧中忙碌了近五十個春秋,這期間他出入山林,奔波於鄉野,寒風刺骨,他踏冰行之,烈火灼人,他揮汗對之,得觀一山一景,便廢寢忘食,得一佳構,便樂而忘憂,他熱愛畫筆,獻身藝術,冬去寒來,艱辛倍嘗.垂垂已五十餘載,在寂寞的歲月中用辛勤的汗水澆灌的藝術之花,是那麼的璀璨,那麼的豐碩,那麼的奪目,怎能不令人肅然而後生敬意呢?
欣賞周正元先生的繪畫,其歸類,尚在績學神秀一類中,一則養正扶正的人格心性,二則博學多才,精於文史戲劇,古典建築,藉助其深厚的學養,使“腹有詩書氣自華”的文人畫風采流入畫中.三則他的花鳥畫,上溯明代的陳淳、徐謂的潑墨大寫意畫風,兼融石濤、李復堂、蒲華虛谷繪畫之長,使其花鳥畫意氣風發,淋漓酣暢,生機一片.四則追隨恩師陳子莊先生杖履多年,打下了堅實的傳統繪畫基礎.
在山水畫方面,他奔放不拘的人生態度,恣情任性的性格,奔湧如瀉的才情,長風振林的氣勢.無不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山水作品《天水闊高遠》及《巴蜀江帆》列嶂深壑、發曳凌厲,江灣平波,風帆許行,白水與碧山相映,不麗而妍,瀟然出塵,令人千里神馳.山水畫作品《峨眉山月》峻嶺雄偉,草木葱鬱,滿紙墨華韶韻,於蒼茫中見娟妍,於填塞中出靈光.山水畫作品《泛舟》危崖叢林,村舍隱匿,豁外遠處,山溪人家,境似窄而意愈曠.山水作品《劍門小景》巨嶺橫開,似斷猶連,煙崗浮動,山腰藏閣,境界益見寥廓,筆墨縱橫,氣韻天成,《錦水人家》蒼巒澗流,密林蓊翳,遠峯插笏,卻是狩獵的好地方,筆墨浩瀚渾沌,更顯得境深而意幽.《崇山未渺茫》高嶺荒丘,古樹參天,平波浮槎,樓閣欹設,用指雄傑荒率,氣韻卻奕奕生髮的高古之致.腕下如無至情真力,則決難達到如此之境地.
周正元先生的作品,施指運墨,剛健婀娜,無不清而不輕,厚而不滯,華而不浮,妍而不豔,寓靜於動,寓動於靜,運指如草如篆,如疾如緩,舉重若輕,點染圓厚,筆筆不求趣而趣在,處處不着意而意出,一股浩渺靈動之氣,閒和肅穆之韻,迥沉纖素,視若隨意塗寫,實則心性鑄成.但不求工而無不工,洋洋溢溢,使人不覺陶然而醉.
縱覽周正元先生的作品,猶如聆賞一部旖旎的交響樂,使人云霞蕩胸,更覺江山多嬌,悠然神往而難以忘懷.周正元先生有如此成就,誰知他費盡多少心血,用敗多少畫筆,況且以指代筆,工其筆墨而代其筆墨之功,使意與境指與墨,渾然一體,但見一片造化之機趣,真可謂巧奪天工了.
王德民於仰山堂燈下
歲次戊子杏月草成
王德民:安徽淮北職業技術學院藝術系主任,教授.安徽淮北市人大常委會常委.
作品瀏覽
周正元作品 周正元作品
周正元作品 周正元作品
周正元作品 周正元作品
周正元作品 周正元作品

周正元藝術活動

摘自2010年1月3日馬來西亞《星洲日報》
中國指墨畫家周正元抵馬交流 以指作畫令人大開眼界
(芙蓉2日訊) 中國指墨畫家今日抵馬進行交流,除了與國內書畫家互換意見及心得,也現場示範以指作畫,令人大開眼界.
交流活動是在1388芙蓉鄉村俱樂部進行,出席者包括馬來西亞國際現代書畫聯盟副會長林榮光、馬來西亞國際現代書畫聯盟森美蘭會長符永傑、森州藝術協會會長邱文成及森州著名書畫家拿督陸景隆等.
陸景隆説,指畫是中國傳統繪畫的一種特殊畫法,即畫家以手指代替毛筆蘸墨作畫,別有一番特殊趣味和技巧,而馬中藝術交流將對提升個人藝術品質起到很大作用.
周正元説,大馬令他感受到無比的親切及熱情,本地華人的成就也讓他感到非常光榮,“人類雖然渺小,但我們能夠通過藝術,讓心靈進入最高境界.”
他現場示範以指作畫,只見他熟練地以指蘸墨,用妙手畫出象徵堅韌不拔的梅花,令在場者大開眼界之餘,也深感佩服.

周正元媒體資料

2002年4月26日

周正元《四川日報》

指墨軒的畫家
從古到今,東大街都素以商業發達著稱,街面上的商鋪連成了一片。而下東大街上一家“指墨軒”的畫室卻成為商海中一處少有的文化亮點,門前懸掛的“四川西蜀藝術社”更讓人矚目。畫室的主人,也是藝術社的社長周正元已屆花甲之年,他十五歲便拜國畫大師陳子莊為師,為陳老的開門弟子,工山水、人物等國畫,更擅長於手指頭書畫藝術,故將自己的畫室起名為“指墨軒”。
周老師談吐爽朗,他説,是他父親先來東大街落户,然後又接來祖輩,算起來四代人在此已居住了80多年。由於是文化人的緣故,他對東大街的歷史和軼聞知之甚多。
周正元的祖籍是廣東五華縣的客家人,系周氏仁德公的後裔。據説韓素英原也姓周,於1916年的中秋節這天出生於東大街,故起名周月賓,也是廣東客家人仁德公之後,算起來應該是周系甚至同輩。看來,東大街也是出文人的地方。
周正元的“指墨軒”在東大街上已有些年頭了,專門冠以“指墨”的畫室在全國各地恐怕也屬鳳毛麟角。隨着東大街的拆遷,“指墨軒”又會移向何處?周正元一家正忙於整理,對此也無定見。他説:“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地靈才能人傑。”看來,這位老畫家想到的不僅僅是居住環境如何改變,他的着眼點是,為了繪畫藝術的更高追求,應該有一方更好的水土。
當老面孔的東大街消失之後,人們不知道是否還會記得,在這裏還曾經有過一家挺有名的畫室:“指墨軒”。
(除署名外文圖均為陳道洋)
2008年1月17號

周正元《深圳商報》

“指畫”回深尋根源 [1]  中國文化產業網 時間: 2008-01-17 來源:深圳商報 記者 胡云湧 【字體:
一口濃重的四川話,一雙粗糙、沁滿墨色的大手,昨日出現在記者眼前的“指畫”家周正元説他是地道的廣東人,原籍五華縣,祖上在清朝時移民四川。如今他拿着爺爺留下來的家譜,尋到了深圳,尋到了在深圳的周姓後人。儘管已不會講粵語,也不習慣快節奏的生活,可週正元還是決定留下來,留在深圳,除了歸根,周正元還想尋找另一個根源——“指畫”。 傳統中國畫講究的是筆墨運用,在紙絹上繪出濃淡墨色,渲染各種色彩。“指畫”是中國畫的一種特殊畫法,它是用指頭、指甲和手掌蘸上水墨或顏料在紙絹上作畫,是一種介於行為藝術與繪畫藝術之間的邊緣藝術。“指畫”起源於唐代,真正開宗立派則是清代畫家高其佩,近代畫家潘天壽也繼承和發揚了中國“指畫”藝術。相傳高其佩專事“指畫”逾五十年,北京故宮博物院現藏有高其佩“指畫”數十幅。17歲時,高其佩隨叔父遊宦廣東,跟一位廣東籍畫師習得“指畫”,再加以傳承,廣東可以説是“指畫”的發祥地。周正元説他回深圳定居就是想尋回“指畫”的那一點根脈。 周正元是著名畫家陳子莊先生的第一個學生,陳子莊先生擅畫傳統中國畫,同時也精於“指畫”,在陳子莊先生的眾多學生中,只有周正元至今還一直堅持畫“指畫”。“十指連心,本於自然。”“指畫”能更直接地展現一種心靈蹟象。畫“指畫”難度大,首先筆墨要達到一定的造詣,而周正元的“指畫”即有筆墨的味道,又有指頭的感覺。 “指畫”一般是在熟宣紙或絹上畫,因為在熟宣紙和絹上畫容易控制墨色,而周正元卻喜歡在生宣紙上畫,他覺得在生宣紙上畫“指畫”更能增添表現力,化不利為有利,化缺點為優點,化困難為簡易。周正元畫“指畫”已有五十多年,至今保存下來的卻只有五六十幅,因為只要稍有不滿意,周正元就會把畫撕毀。來到深圳後,周正元決定閉門數月,再新創作一批“指畫”,然後在深圳辦一個全國最大的“指畫”展。小螳螂、大山水、墨菊……這些嶺南景物在周正元的指尖栩栩如生。
2010年9月6日

周正元《成都商報》

指尖一點紅梅生巨幅指畫現蓉城
[2]  2010年09月06日05:09四川新聞網-成都商報
字號:T|T
周正元在家中展示作品  師從陳子莊,用指作畫,磨劍兩年半,一幅高3.7米,長17米巨型指畫在周正元手上創作完。
2012年2月16日
《華西都市報》
捐出幅4高難度指畫 周正元父子同獻愛心 [3] 
□華西都市報記者陳黎攝影呂甲
周正元周翔父子的作品 周正元周翔父子的作品
●著名指畫大師周正元,將向本報捐贈指畫作品《珠(朱)梅迎春》
●其子周翔現場創作兩幅指書作品,與父親一起為留守兒童獻愛心
●本報繼續徵集“守望·愛”慈善晚宴拍賣品、愛心志願者
中國著名國畫大師陳子莊先生的開門大弟子、著名指畫大師周正元,也表示將捐贈4幅指畫作品——《珠(朱)梅迎春》,與此同時,周正元的兒子周翔還現場創作兩幅指書作品,與父親一起為留守兒童獻愛心。
周正元父子捐書畫 關愛留守兒童
看到華西都市報“留守兒童”的報道,周正元立即把前年精心繪製而成的4幅《珠(朱)梅迎春》指畫拿了出來,掛在了客廳。
“這些孩子孤苦伶仃,我看到了心裏難過,華西都市報做這個活動很好,做慈善,我們當仁不讓。”周正元表示願意將這一組指畫全部捐贈出來。
作為知名的指畫大師,周正元創作的4幅《珠(朱)梅迎春》圖,是他所有作品中最具個性和難度的一組。
記者看到,這組指畫所用紙張為透水性很強的撒金宣紙,每幅畫各有各的姿態與韻味,每一朵梅花也都形
態各異,顏色深淺相宜。由於用指頭作畫,畫法獨特,圖中每一筆都印刻着周正元的指紋,無法複製。
“我畫了55年的梅花,很多都是以清雅為主,用硃砂畫成的紅梅不是很多。”周正元説,這4幅畫朝氣蓬勃,給人以向上的力量。
除了周正元捐獻出4幅指畫,他的兒子周翔早上6點多就起來,專門為活動創作了2幅指書作品,“寧靜致遠”“福慧雙修”8個大字,也將和周正元的指畫一起,捐贈給“守望·愛”——2012“三八”節大型慈善晚宴活動。
人物簡介
周正元,號雪生,中國著名指畫大師,1942年生於中國成都。幼習書畫,1957年(十五歲)拜中國著名國畫大師陳子莊先生為師,系先生開門大弟子,主攻書畫藝術,兼好多種藝術門類,尤長指頭書畫。作品曾獲國內外著名專家、學者好評;被港、澳、台地區和英、美、日、馬、新等海內外名流珍藏。
2006年12月,中國畫研究院更名為中國國家畫院後,主編的首套首冊畫集《2006年中國畫名家年鑑》周正元卷,於2007年2月正式出版。
2010年1月應邀赴馬來西亞進行文化藝術交流,更以現場示範指畫令馬來西亞藝術界大開眼界。
2012年7月24日

周正元《華西都市報》

[4] 
陳子莊弟子周正元攜指畫鉅作參加“川報60週年書畫展”
2012年07月24日
周正元和指畫《六合同春》 周正元和指畫《六合同春》
四川日報創刊60週年系列活動之一的“川報60週年——我最喜愛的書畫作品”中國現代川籍書畫名家精品展,得到了川內諸多藝術大家的積極支持和響應。中國著名指畫大師、國畫巨匠陳子莊的大弟子周正元剛剛完成了一幅長3米7,高2米6的巨畫《六合同春》,他不光要拿此作參加展覽,而且還將它贈予川報集團,以作其60週年的賀禮。
華西都市報記者前往周正元家中,第一時間看到了這幅墨跡未乾的恢弘鉅作,畫作上萬 多 梅 花 怒 放 ,讓 人 感 到 震撼。周正元很激動地説:“我和川報淵源極深,所以專門創作了這幅畫。”此外,周老還寫下對聯“無冕擔道義,光輝耀文明”祝福川報60週年。
{創作}
伏地兩週完成巨畫
周正元自幼喜歡畫畫,他主攻書畫藝術,兼好多種藝術門類,尤長指頭書畫,其指畫功夫獨步中國藝壇,他的作品曾獲國內外著名專家、學者好評,被海內外眾多名流和藝術機構珍藏。
記者在周老家中看到了剛剛創作完成的《六合同春》,只見三張豎幅八尺宣紙掛在客廳牆上,一株巨大的梅樹彷彿破紙欲出,焦墨技法畫就的枝幹旁逸遒勁,密密麻麻的梅花嬌豔盛開。
周老的兒子周翔向記者介紹:“父親兩週前就開始創作這幅作品,由於尺寸太大,畫案無法擺下,於是他就把畫紙鋪在地上,每日就伏在地上創作。”伏地繪畫十分辛苦,一個壯年畫家蹲在地上創作時間長了都會頭昏眼花,他身體如何能吃得消?周正元笑着説:“我練過功夫的,這對我不算什麼。”
{畫境}
梅花寓意堅韌不拔
據周正元介紹,他光是用手指點繪畫中上萬朵梅花就用去了整整兩天。
這幅梅花圖取名《六合同春》,周正元説,六合是指天地四方,有四方來賀之意。選擇梅花作為畫面主題,是因為它代表着堅韌不拔、不屈不撓、奮勇當先、自強不息的高尚品質,而新聞工作者就應該具有梅花那樣的品性。
關於梅花,周老還講了一段自己和恩師陳子莊的故事。“我1957年拜國畫大師陳子莊為師,那年我15歲,而老師教我畫的第一幅畫就是梅花,老師畫的梅花豔絕畫壇,所以我以後也喜歡上了梅花,對它一直都有一種情結。”
據瞭解,《六合同春》是周正元這兩年來創作的尺寸最大的一件作品。
{淵源}
川報多次報道“指畫”
當代中國畫壇的指畫名家寥寥無幾,因此周正元功力深厚的指畫藝術頻頻見諸報端其中川報也多次報道過他的指畫創作。聊到自己和川報的淵源時,他説,“早在1986年,四川日報就曾報道過我的書法,多年來,川報一直都很關注我的指畫藝術。”記者在周正元家中還看到一份2002年4月26日出版的《四川日報》,上面有篇名為《指墨軒的畫家》就對他的指畫有詳細記載。
華西都市報記者楊帆攝影陳羽嘯

周正元展覽訊息

陳子莊誕辰100週年暨周正元師生書畫展
紀念陳子莊誕辰100週年暨周正元師生書畫展
展覽時間:2013年9月6日-8日
參展人員:周正元 餘華超 宋瑜 周翔
展覽地點:中國成都琴台路詩婢家美術館2樓
主辦單位:中國國際指墨藝術中心
四川西蜀藝術社
紀念陳子莊誕辰100週年暨周正元師生書畫展定於2013年9月6日-8日在成都琴台路詩婢家美術館2樓舉行,感謝原海軍航空兵司令員馬炳芝中將題寫展名。展覽將展出周正元先生100幅指畫作品及弟子餘華超、宋瑜和周翔的毛筆書畫作品。歡迎各位朋友蒞臨!
參展畫家簡介:
周正元:國畫大家陳子莊先生開門弟子、中國國際指墨藝術中心主任
餘華超:周正元先生弟子、北京中聯國興書畫院副教授、書法家
宋瑜:成都武侯祠博物館館員,女畫家
周翔:周正元先生長子、四川西蜀藝術社專職書畫篆刻家
[1] 

周正元作品潤格

指畫作品:每平方尺10萬RMB,筆畫作品:每平方尺5萬RMB
師從陳子莊,用指作畫,磨劍兩年半,一幅高3.7米,長17米巨型指畫在周正元手上創作完成,正希望找一個場地展示。
昨日,記者在周正元家中見到了一幅巨大的指畫,一棵碩大的梅樹生在於宣紙之上,枝幹旁逸斜出,花朵爭奇鬥豔。周正元告訴記者,他從2008年正月開始創作這幅梅花,直到上個月才基本完成,這麼大尺幅的指畫是相當罕見的。
師從陳子莊研習手指畫
周正元是客家人,1942年生於成都,自幼喜歡畫畫,周正元談起自己的老師無限感慨:“我1957年拜國畫大師陳子莊為師學習指畫,老師當時才40多歲,當時我每天從東門走到西門去學畫,我和老師之間的故事説都説不完。”
顧名思義,指畫就是以手指代筆,蘸墨作畫,是中國傳統繪畫中的一種特殊的畫法,在歷史上清代高其佩、近代潘天濤、洪世清用指作畫的作品具有很大的影響。就在上個月,一場名為“丹青墨妙”的中國書畫精品展在四川博物院開展,其中就展出了潘天壽的一幅指畫《美人蕉》。據現場負責人介紹,潘天壽的指畫存世的不足10張,《美人蕉》可謂是稀世珍品。
周正元告訴記者,指畫的創作是非常困難的,由於其特殊性,創作巨幅作品很難一氣呵成:“指畫必須有筆畫的基礎和功底,難就難在手指不能像畫筆一樣蓄水。”周正元一邊解釋,一邊向記者演示如何用手指作畫,記者看到其手指在蘸墨之後便在指尖形成了水滴,極易在宣紙上形成多餘的暈染。
耗時兩年半 完成巨幅指畫
周正元向記者展示了他歷時兩年半所創作的巨幅指畫,他和兒子將客廳的茶几、沙發都搬到一角,才在客廳的地上展示了巨幅指畫的一小部分,一株碩大的梅樹展現眼前,紅色的梅花綻放枝頭:“這幅畫高3.7米,長17米,用10多幅小畫拼接在一起組成一幅完整的畫,現在我們看到的只相當於整幅畫的七分之一,光是梅花可能就畫了上萬朵。”
周正元説2008年南方雪災對他的觸動很大:“當時在深圳看到新聞報道,高壓電線、房屋都被大雪壓垮了。以前都説瑞雪兆豐年,誰能想到雪也能造成這樣的災難。我又想到詩人楊維楨的詩句:萬花敢向雪中出,一樹獨先天下春。於是就有了創作這幅畫的靈感,希望人和自然能夠和諧相處。”於是周正元回到成都開始創作這幅梅花。“我從2008年的正月開始畫,那個時候正冷,手都龜裂了,碰到墨水就很痛。由於尺幅很大,根本就不能在桌上畫,就把宣紙鋪在地上,我就蹲在地上畫,每天都要蹲在地上畫滿8個小時。這麼大的尺幅,一開始總是失敗,用了四五個月的時間才把主體畫好。”回憶起創作過程,周正元道出其中的艱辛,他笑言要是身體不好都不可能進行這樣的工作。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