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周文欽

(巴縣教育會原會長)

鎖定
周文欽(1882~1930年),名家楨,四川巴縣(今重慶巴南區)人,周文欽熱心公益,創立了重慶孤兒院,又主持平兒院的工作。曾任巴縣教育會會長,他勵精圖治,彰著於教育,是一位學識淵博,品德高尚的老報人、教育家;又是一位敬恭桑梓,不遺餘力,造福鄉邦,為修葺南温泉林泉,奮鬥二十餘年(從清末周文欽作《渝南温泉修禊會序》開始),是開發南温泉成為風景名勝的先驅。在他着名的《南温泉修禊會序》中,除推崇南温泉名勝外,文中引證了前代國運衰微的前車之鑑,譏諷了東晉偏安,晉人只知空談的史實,抒發了一片憂國憂民的愛國思想。南温泉經其奔走籌劃,於1919年動工,築石壩、浚池塘、鑿修仙女洞、培植園林,歷時三年,使南泉煥然一新。從此,南温泉以清池照影,綠柳臨風,亭台樓榭,風景優美聞名於世。他的事蹟也永遠流芳後世。1930年8月,周文欽因積勞成疾,英年早逝,終年48歲。他本人在南温泉,卻沒有片瓦寸地,到重病時,無錢醫治,死後身無分文,遺命“效楊王孫裸葬,小温泉亂石間可矣”,民眾為感激他的功德,最隆重地將他葬於南泉。
中文名
周文欽
別    名
周家楨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882年10月29日
逝世日期
1930年8月
畢業院校
1903年中癸卯科秀才(名列榜首)
主要成就
造福鄉邦的功臣名士
出生地
四川巴縣
代表作品
《周文欽選集》
職    務
教育家、巴縣教育會會長

周文欽生平事蹟

周文欽生於清光緒8年(1882年)10月,巴縣鹿角場西山溝人氏,他8歲入私塾,深以鄉學究的封建注入式教育為苦,稍長,在惠民場杜成章(字少瑤,清末舉人,主講輔仁書院)先生處讀書,大獲教益,1903年中癸卯科秀才,名列榜首,他遍覽羣書,文思益進,文章每一脱稿,便為士林爭相傳抄,被當時稱譽為“巴渝名秀才”,經杜師推薦,任《廣益叢報》編輯、後又任《國民公報》主編、重慶《商務日報》總編兼社長、《繁星月刊》主編、《民報》總編,被譽為“重慶報壇之先驅”。晚年尚佛學,自號蓮居士
鄧小平留法勤工儉學前在重慶 鄧小平留法勤工儉學前在重慶
1920年,周文欽任巴縣教育會會長。當時留法勤工儉學運動興起,為了給家鄉貧困的留學生籌集出國資費,周文欽與巴縣視學温少鶴及各界代表籌設了巴縣貸費局,周文欽任總幹事。為籌措資金,他四處奔走,八方遊説,獲得工商界名人汪雲松首批資助。當年秋,即向首批留法學生47人(男生37人、女生10人),如鄧小平(鄧希賢)、陳毅聶榮臻周貢植、謝陳常、陳家齊等每名放貸100銀元,使巴縣(重慶)留學生躍居全省之冠。
到1923年,先後向留法及遊學省外的學生貸出158人次,共貸出銀元27500餘元。這次留法勤工儉學運動,對中國革命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和深遠影響。它培育和鍛練了一大批無產階級革命家和共產主義先鋒戰士,為新民主主義革命和解放全中國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1] 
此外,周文欽還向銀行貸款4000元,遷移改建中學校6所,擴建小學7所,為經濟困難的學生提供貸款援助,為推動地方教育作出過很大貢獻,並倡辦孤兒院等公益事業。 [1] 
開發南温泉,是周文欽多年的心願。1919年,周文欽邀約當地名流,發起修建南温泉的聚會,探討籌資辦法。並奔走呼籲,上書當局。終於得到巴縣知事吳錫三和重慶軍政長官熊克武但懋辛等人的支持和各界人士捐助,並於當年動工修建。 [2] 
他還親自到工地督察,解決修建中的具體事務。南泉公園歷時三年,圓滿完工。
1930年8月,周文欽因勞累過度英年早逝,終年48歲。家屬遵遺囑,將其遺體簡葬於南温泉花溪河北岸山上。
巴渝名士陶闓士致輓聯雲:
生愛温塘,歿葬温塘,平生寄跡向溪山,倘他年勝蹟留傳,定成佳話;
始勤教育,終老教育,至死浮雲同富貴,剩此日青氈尚在,何減古人。 [2-3] 

周文欽修葺南泉

重慶南温泉風景名勝區
重慶南温泉風景名勝區(4張)
重慶是一座具有火爐之稱的城市,而重慶郊區的南温泉由於有了得天獨厚的優越地理條件,氣温夏天比重慶市區要低3~4度,而冬天則又比市區高二度,因此成為重慶市著名的遊覽避暑勝地,但自古以來,由於交通險阻,人跡罕至,未曾開發利用,明萬曆五年(1578),該處始建温泉寺,人們逐漸在此洗浴,稱“觀音寺温泉”,最初的温塘,其實只是一個熱水泥塘,直至清同治年間(1862~1874),縣人周大成培修浴室,建亭復之,中間石牆,以別男女,由於其地處於沉沉山谷,危崖千尺,崇山峻嶺,路不通衢之中,惡劣的地理環境,長期得不到開發,直至清宣統元年(1909),南温泉也只有十三户以農為業的農户,故知之者鮮,遊之者絕,南泉真正開發建設,是從清末周家楨(文欽)作《渝南温泉修禊會序》開始,先後二十一年,文欽先生,親力親為,嘔心瀝血,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硬是把南温泉推上了開發建設的發展之路,後又歷經幾十年的不斷建設,才形成現在的南泉風景區,著名的南温泉十二景,各具了山、水、泉、洞、林、瀑的主要特色,自然天成,渾然一體,享譽海內外。
周家楨,字文欽,巴縣鹿角場人,1882年10月29日生,為當時稱譽的“巴渝名秀才”,曾任《廣益叢報》編輯,後任《國民公報》《商務日報》主編兼社長,巴縣教育會會長等職,是一位學識淵博,品德高尚的老報人、教育家,又是一位敬恭桑梓,不遺餘力,造福鄉邦的功臣名士,為修葺南温泉,奮鬥二十一年,不但奔走呼號,調查研究,還帶頭捐資,身體力行,是開發南温泉成為風景名勝的先驅。
周幼時常來南泉洗浴,對温泉水是“喜其温度之適宜,惡其垢濁之不治,因思有以改良之,”由於他自幼熟習南温泉風物,對其地的山川諸勝“不能令是邦人士得早領挹其勝,亦一憾事。”
清宣統元年,(1909)已成為“巴渝名秀才”的周家楨,發柬帖通邀縣邑社會名流,仿效古代修禊會故事,聚會南温泉,自制《渝南温泉修禊會序》。序中,極力鋪敍南温泉的大自然優勝及開闢前景,引起各界人士重視南温泉修葺盛事而予以囊助,一方面多次在重慶《商務日報》發表有關南温泉風景的文章,另一方面積極籌措資金。周的主張得到了修禊會同仁的支持,尤其是得到了當時的巴縣縣令吳錫三撥軍幣六百元的資助,各界人士也在他修葺林泉,造福鄉邦的鼓舞下,樂於捐助。
民國八年(1919),拉開了南温泉建設的序幕,巴縣縣令楊席芝敦促培修浴室開工,翌年工竣。同年八月十九日,遭山洪暴發,新建浴室毀於洪水。遭此挫折,周並不灰心,仍然四處奔走,向社會呼籲,多次上書當局,精誠所至,得到了最高當局督軍熊克武但懋辛等人捐款的熱情支持,重建浴室,工程於民國十年(1921)夏開工,冬季完工,並大其泉宇,外建樓榭,較前恢宏,遊客紛至沓來,地方商業也從無到有的發展起來。温泉浴室的建成,使南温泉的繁榮初具規模,名氣大振,四時遊客絡繹不絕,但當時的交通極不方便,主要是步行,騎馬,坐轎,滑竿,況山路崎嶇,石路嶙峋,來去必經水陸兩程,舟車互易,一日不能遄返。周家楨認識到交通的重要,於是,不畏艱險,三次登山,踏遍十餘險峯,觀察坡原起源,線路紆直,考察南温泉至渝之道路,在調查研究之後,提出“今擬就橋址下,兩山峽鎖口處,(即現之堤坎)奠基下石,築一厚二丈高一丈之石堤,石堤築成之後,花溪中容納之水,平均可加深數尺,沿溪一帶,即便行船”的主張,又繪製了《黔川改道由温泉方面出江略圖》,由原界石,鹿角場,老廠,海棠溪六十里陸路出江(長江),改為由界石,(南)温泉場,李家沱,三十二里陸路出江,以後,黔川道果然改經温泉場,並號稱山城的南大門,這無疑是周家楨雄才大略的結晶。當時的地方建設,政府是不撥款的,周家楨將自己的主張不僅刊登在重慶《商務日報》上,又印成小冊子贈送,力主築壩,廣泛宣傳,八方募款。民國十四年(1925)農曆冬月初五,築堤工程奠基下石,次年堤成。慶幸之際,同年即遭山洪沖毀,復又移址重建,建成寬,厚各二丈,長十二丈的石堤,堤上建拱橋三洞,名“植威橋”。民國十六年(1927)夏曆五月舉行踩橋盛會,當時的盛況空前。然中宴剛過,山洪暴發,衝去堤橋一角,工程復又報廢。兩次毀堤,誣陷之言四起,周並不因此而止步,仍於民國十七年(1928)十一月一日再作《温泉補修橋堤募捐款啓》,其中“乞望各界達雅,隨喜捐助,惠予玉成……,盡力募捐,期奠全功”,由趙資生榜首,周家楨殿尾等48人發起募捐。但周家楨壯志未酬,潸然於1930年去世。後由趙資生、曾子唯、潘昌猷,分別在重慶陝西街留春幄,宴請商業界、鹽業界、金融界等人士,進行募捐,堤坎最終於1935年建成,但周家楨沒有等到堤坎建成的那一天。堤高三丈六尺,長十丈,寬二丈,堤上無橋,堤內外成梳兒背,免溢出之水衝擊堤基,打掉兩側鎖口硤石,增寬河面,減少洪水衝擊,堤成後,感謝社會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同心協力而成,故名“同心堤”,堤成後,南泉的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沿溪景緻驟然生輝,花灘溪逐易名花溪河,正如周家楨所預料;“晨夕天氣清穆,溪山淨媚,扁舟數友,溯洄其中,覽勝尋幽,西湖之遊,將無以過。”有詩讚堤坎曰;“珠簾雲幔掛晴空,喧鬧還同竹憾風,漫想三春桃浪暖,芳堤綠水泛花紅。”
南泉中心公園遊覽區,原是一壩年產十二擔租谷的水田。民國十六年(1927),闢此場地,劃歸公園範圍,為“渝南温泉公園”。為完善管理機制,周家楨努力不懈,作《温泉公園商埠督辦文》後,1928年8月又作《請撥款建南温泉公園二次呈文》,不久繼作《南温泉計劃草案附錄起》,在其中殷切期望“籌建公園,必有長足之進展。” 當時,有本地人,北伐少將楊子云,解甲歸田後,積極參與家鄉的建設,憑藉他的地位、威望,聯絡社會富商,名流,如趙資生、曾子唯、潘昌猷等人,共商南温泉發展大計,發起成立渝南温泉公園董事會。周家楨在《渝南温泉公園董事會發起致詞》中説,“是由最幽曲的溪流入手之初,從智、德、體做去,將來不難達到真、善、美的境界,這,我可以斷言。”董事會的宗旨,是為南温泉的建設籌集資金,規劃、建設南温泉公園。民國十八年(1929)春,在董事會的支持下,成立了《温塘公園事務所》,公推重慶市商會總會長趙資生任所長。是年初,周家楨聞陳蓮峯言,得知小温泉裏許有一深洞—神仙洞,為窮探幽秘,再闢新景,四探神仙洞,並作《温泉發現新洞記》。消息傳出,連巴縣縣長也隨周躬身親探,同時周拒絕了縣長將此洞取名為“文欽洞”的建議,最後取名“三天門洞”。經過周家楨等人二十一年的努力,南温泉以最初的一泉一洞發展成為一溪、三峽、三泉、三洞、三瀑的景觀特色,周家楨卻因探洞受寒,即患聲啞,導致肺結核舊疾加重,不自重視,仍忘我奔走於為國為民的大計之中,迄六月底方始休息治療,終因積勞成疾,不幸於是年(1930)八月逝世,終年48歲。
周家楨先生在浴室兩次培修中,耗資4700餘元,他墊支1600元,築堤兩次被毀之後,眾説紛紜,垮堤原因責怪他偷工減料,貪污築堤款,周實則苦不堪言。在幾次工程中,他明知使用當地人不妥,但要辦事,又非得使用當地人,事出之後,他全責承擔,僅自責用人不當,別無他怨。當時修堤,耗資13000餘元,他又墊資1000餘元,為了地方公益事業,從不計較個人得失,認為“欽之區區勞資,又何足算也,自是一笑忍置之。”正如賴以莊先生所説:“文欽先生視地方休慼,如自身之痛癢,有所興革,不避勞怨,或遇誣陷,坦然無所較,久之,宵小亦懷惠焉。”由他帶頭捐款開發建設南温泉的款項千千萬萬,而他本人在南温泉,卻沒有片瓦寸地,到重病時,無錢醫治,死後身無分文,遺命“楊王孫裸葬,小温泉亂石間可矣。”民眾為感激他的功德,最隆重地將他埋葬於南温泉花溪河北岸野豬窩山上。巴縣教育會同仁,為之募集500元修墳,由南温泉正街到墓地的路,取名為“文欽路”。周墓條石砌成,墓前拜台兩旁,有石桌石凳,最前面有約三丈高的石塔,條石砌成的石欄,宛若花藍,無碑文,惜毀於文化大革命。“聲望重三巴,共仰如北斗。”11月24日,巴縣教育會、教育局、重慶《商務日報》社、民報社、孤兒院、省立二女中、聚新誠銀行等十餘單位,在巴縣圖書館聯合舉行周家楨先生追悼大會,盛況空前,到會致祭的各界人士絡繹不絕,輓聯近千幅,身後哀榮之隆,前所罕見。其中陶闓士致輓聯雲:
“生愛温塘,歿葬温塘,平生寄跡向溪山,倘他年勝蹟流傳,定成佳話;
始勤教育,終老教育,至死浮雲同富貴,剩此日青氊尚在,何減古人。”
”為謀公益,竟解私囊,使我僻壤生輝,著跡三巴稱名勝;
方別芳輝;勿聞易簣,痛君青氊如故,至今四壁僅圖書。
周家楨先生的墳墓靜靜地躺在野豬窩山上,由於文化大革命的破壞,塌毀墓拆,1985年九龍坡區政協牽頭出資再修,沙石墓碑陰刻豎形隸書“周君文欽之墓”,落款“會稽馬一浮敬題”。
(選自《南温泉趣談》 撰稿:楊玉珉、彭澤君)

周文欽南泉紀事

出重慶石板坡長江大橋,南行20公里至南泉。
南泉又稱南温泉,其自然風光旖旎,人文景觀薈萃,温泉流淌古今,享譽巴渝,名聞中外,系重慶市主城區最負盛名的旅遊勝地之一。
南泉於明朝萬曆五年(1577年)興建温泉古寺見史。清朝同治年間(1862-1874年),巴縣人周大成對自然湧出的温泉水“建亭覆之,中間石牆,以別男女。”以“温湯沐浴”開始了對温泉水的利用。清朝宣統元年(1909年),記者、編輯出身的巴縣鹿角人周文欽先生倡導成立了“渝南温泉修禊會”,揭開了對南泉大規模開發的序幕。“修禊會”於1913至1934年間3次集資,並徵得熊克武、劉甫澄等人資助,在縱貫南泉的花溪河上,3次修建因洪水肆虐建而毀、毀而建的攔河堤坎,使花溪水位提高,既方便了遊人盪舟攬勝,又免去了人們進入中心景區—大泉的跋涉勞頓。同時修建了浴室、泳池、旅舍,供人們洗浴、休閒。1921年,熊克武率先在南泉建公館,名“覺園”。此後,“新風別墅”、“琴鶴山莊”、“藴廬”等公館、別墅先後落成。
1935年,川黔公路延伸至堤坎,重慶城裏的人們便可橫絕長江再驅車而至南泉。
抗日戰爭爆發,重慶成為國民政府陪都,南泉地區黨政機關林立,達官顯貴雲集,中外名流紛至沓來,常住人口驟增至1.2萬餘人。電廠落成發電,公路延至大泉,景點相繼開闢,浴室擴建裝修,餐館、旅社毗鄰而立,酒樓、茶肆日夜飄香,花溪河上游船如織,輕歌曼舞通宵達旦……一派“直把花溪作秦淮”的昇平景象。當時麇集南泉的黨政機關有國民黨軍事委員會、中央電台、中央銀行、蔣介石侍從室等數十個;文化單位有中央政治大學、南林學院、四川省高等專科學校等十餘所;林森、蔣介石、孔祥熙、陳果夫、陳立夫的公館、別墅遍及南泉;阿沛·阿旺晉美、張恨水等常住南泉,黃炎培、郭沫若等在南泉留下了遊蹤,中緬印戰地司令官史迪威將軍的一對兒女也曾到南泉遊覽……國民政府主席林森親筆為南泉修訂、書題“南泉温泳”、“虎嘯懸流”等12景名,並由能工巧匠鐫刻於海泉路巖壁之上。著名學者穆濟波揮毫為南泉新舊21景題寫了讚美詩篇。抗戰勝利後,國民政府還都南京,其軍政機關隨之東遷,公館、別墅人去樓空,商貿、旅遊業亦日漸蕭條。
1949年南泉解放,1952年市政府定南泉為“南温泉公園”,1953年市建設局遵照劉伯承、賀龍等領導的指示,制定了逐年開發建設南泉的計劃,陸續斥資建設、完善基礎設施,開闢、修葺新、舊景點。至界石、鹿角的公路先後建成,使南泉聯繫外界的公路增至四條;大規模疏浚後的花溪河上,新、改建的造型各異的七座橋樑跨溪而卧;溪畔新堤及堤上透花石欄蜿蜒曲折,沿堤新植香樟林陰夾道;仙女洞前的建築物修飾一新,擴建後的泳池碧波盪漾;新闢鏵園迴廊亭閣,曲徑通幽;新建花園梅、桃吐豔,四季飄香;枇杷林、橘子林、慈竹林終歲長綠,鬱鬱葱葱;烈士陵園掩隱在參天蔽日的松柏叢中……南泉呈現出前所未有的蓬勃生機。1958年,“大躍進”席捲神州,大辦鋼鐵、毀林造地接踵而至,南泉茂林慘遭塗炭。
1966年開始的“文革”狂熱中,南泉再遭浩劫:仙女洞被毀,花圃被廢,亭閣被拆,林森“十二景點”題刻被鑿,公館、別墅棄置毀壞嚴重……南泉陷入了蕭瑟的寒冬。
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南泉迎來了明媚的春天。按照市委、市府“統一規劃,多方投資,各方開發,共同保護”的方針,來自多渠道的資金湧向南泉,掀起了新一輪開發建設南泉風景區的熱潮,南泉面貌日新月異:孔祥熙公館整修一新對外開放,六千餘平米的小遊園在八六年洪災遺址上建成,按原貌修葺一新的“中正堂”、“蔣公館”、“陳公館”、“三八園”等陪都遺址敞門迎賓,登建文峯的索道由小遊園跨花溪河凌空而上,長逾三千米的旱地滑道自建文峯蜿蜒而下;出世臨風的建文遺蹟、妙趣橫生的奇石館、高踞於九曲公路之巔的旅遊山莊、風格別緻的陽光度假村、花木掩映的桃都山莊……新闢的旅遊景點、新建的旅遊配套設施遍及南泉。目前,更加美好的景區開發建設規劃已展現在人們面前。南泉,這顆璀燦的渝南明珠必將閃現倍加奪目的光輝。 [2] 
(選自《巴南文史》陶天齊撰稿)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