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吳良鏞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兩院院士)

鎖定
吳良鏞,男,漢族,1922年5月7日出生於江蘇南京,畢業於國立中央大學建築系 [19]  [21]  [30]  ,中共黨員、民盟盟員,建築學家、城鄉規劃學家、教育家、人居環境科學創建者,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兩院院士。 [17] 
1946年起協助梁思成創建清華大學建築系,從事建築教育及城市規劃、建築設計的理論研究與實踐工作。曾任清華大學建築系副主任、主任,國際建築師協會副主席,世界人居學會主席。現任清華大學建築與城市研究所所長,人居環境研究中心主任,中國城市規劃學會理事長,中國建築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副理事長等職。 [17] 
吳良鏞創建了中國人居環境科學,成功開展了從區域、城市到建築、園林等多尺度多類型的規劃設計研究與實踐 。專著《廣義建築學》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一等獎。主持的《北京奧林匹克建設規劃研究》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一等獎。北京菊兒衚衕危舊房改建工程和新四合院住宅體系規劃設計,研究成果先後獲國家和建設部的優秀設計獎,亞洲建協建築設計金牌獎和聯合國世界人居獎。獲何梁何利科學技術進步獎、國際建築師協會屈米獎、法國文化藝術騎士勳章、首屆梁思成建築獎、荷蘭克勞斯親王獎、陳嘉庚科學獎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等重要獎項,以及全國先進工作者當代中國百名建築師等榮譽稱號。 [1]  [17]  1980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1995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2015年,國際小行星中心命名9221號小行星為“吳良鏞星”。 [18]  2018年,黨中央、國務院授予吳良鏞改革先鋒稱號。 [2] 
中文名
吳良鏞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地
江蘇南京
出生日期
1922年5月7日 [15] 
畢業院校
國立中央大學(今東南大學) [30] 
職    業
教育科研工作者
代表作品
中國院士書系《建築·城市·人居環境》,《人居環境科學導論》
主要成就
1980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1995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吳良鏞人物經歷

吳良鏞早年經歷

幼年吳良鏞 幼年吳良鏞
1922年5月7日,吳良鏞出生於江蘇南京一個緞業生意人家庭(注:根據吳良鏞傳記《良鏞求索》,實際生日為農曆五月初七,後為方便記錄,多記為公曆5月7日)。祖父吳有祿做緞業生意,擁有“吳德泰”字號,是一位社會活動家,曾任綢緞業公會副會長。外祖父李耀南也做緞業生意,擁有“李光廷”字號。祖輩產業傳到父輩時,家道中落,父親不得不去其他緞號幫忙管賬。吳良鏞幼年,家裏較為困難,但父母一直鼓勵他與哥哥吳良鑄讀書,他名字中的“鏞”字,意即大鐘,小學時,父母為又為他取別號“振聲”,又名“如響”,取“君子如響”“大扣之則大鳴”之意。1929年,吳良鏞被送往私塾就讀。半年多後,轉入南京荷花塘附近的小學就讀。1935年,因未考上市公立學校,進入私立鍾英中學就讀。初中時,在抗日氣氛下,曾參加童子軍。1937年,抗日戰爭初期,為躲避日本飛機轟炸,隨家人避居江寧縣元山鎮的外祖父家中。同年,進入鎮江中學(江蘇省立二中)讀高中,但因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上海戰事失利,剛上一個月高中,又匆匆離校 [19]  [21]  ,隨兄長吳良鑄離開南京,先後到武漢、重慶求學。1938年,進入重慶合川二中就讀高中。 [21-22] 

吳良鏞教育經歷

吳良鏞論文《釋“闕”》 吳良鏞論文《釋“闕”》 [31]
1940年7月,吳良鏞在重慶合川二中參加高考時,合川遭遇日軍戰機空襲,大半座城被日軍戰機轟炸成廢墟,他立下從事建築業的志願。同年,進入重慶中央大學建築系,受教於鮑鼎徐中譚垣楊廷寶劉敦楨等中國建築教育先驅。 [20-22]  大學期間,他看到一批越過“駝峯航線”運來的國外建築雜誌縮微膠捲,發現同樣飽受戰亂侵擾的西方建築界並未無所作為,而是放眼未來,致力於戰後城市重建和住宅建設的研究,這讓他獲得啓發,更堅定“謀萬人居”的信念。 [22]  [24]  1944年,他在重慶中央大學油印本校刊《建築》上發表題為《釋“闕”》的文章,梁思成看到後,欣賞他的才華,想招他到身邊協助工作,不巧,同年5月,他以應屆畢業生身份,被徵調到滇西遠征軍任譯員。1945年,從緬甸中國遠征軍復員的吳良鏞應梁思成之約,參加由梁思成主持的“戰區文物保護委員會”,協助編制《全國文物保護目錄》等 [23]  [29]  ,工作結束後,進入衞生部中央衞生實驗院,擔任技術員,着手編撰《醫院建築手冊》,設計醫院等建築,同年,獲梁思成邀請參與創辦清華大學建築系。1946年,赴北平,協助梁思成教授創建清華大學建築系,建系之初,梁思成在美講學,林徽因策劃,與吳良鏞二人執教,吳良鏞擔任建築系建築助教。 [17]  [33] 
吳良鏞在美國匡溪藝術學院 吳良鏞在美國匡溪藝術學院
1948年,吳良鏞晉升教員,並在梁思成推薦下,獲得匡溪藝術學院獎學金,進入美國匡溪藝術學院建築與城市設計系,師從世界著名建築大師E·沙裏寧(Eliel Saarinen) [23]  [31]  [33]  。1949年,獲得美國匡溪藝術學院碩士學位,繼續留校學習建築、繪畫、雕塑,並進行中國住房研究,同時在美國底特律勞侖斯理工學院擔任建築設計兼職教員 [33]  。隨後,他在沙裏寧事務所擔任設計師,期間,開始探索中西交匯、古今結合的建築新路,完成了通用汽車公司研究中心“設計大樓”方案設計,主持的夏威夷“太平洋戰爭殉難者紀念碑設計”獲得美國1950年“羅馬獎金”(Rome Prize)建築繪畫雕塑設計競賽的榮譽獎,由此,在美國建築界嶄露頭角 [26]  [29-31]  [33]  。1950年11月,在收到梁思成、林徽因夫婦“國內形勢很好,百廢待興,趕緊回來參加新中國的工作”的訊息後 [26]  [31]  ,毫不猶豫啓程回國,取道香港,在軍警的挾持下,艱難歸國。 [23]  [31-32]  [49] 

吳良鏞工作經歷

  • 迴歸清華
1951年2月,吳良鏞回到清華大學任教,擔任講師,主持清華大學建工系市鎮組的工作,在《人民日報》發表文章呼籲重視建築教育,建議“更有效地更多地培養基本建設的生力軍”,其後又多次提出擴大建築專業、建築教育結合實踐等建議。之後,與中國農業大學汪菊淵教授一道創辦了中國第一個園林專業。 [26]  [33]  同年,晉升為副教授。 [31] 
  • 清華大學建築系副主任
1958年,吳良鏞帶隊製作保定市城市規劃總圖 1958年,吳良鏞帶隊製作保定市城市規劃總圖 [55]
1952年,中國高等院校調整,原北京大學工學院建築工程系併入清華大學,建築系規模迅速擴大。同年,吳良鏞出任清華大學建築系副主任。 [26-27]  擔任建築系副主任後,他主持日常教學行政管理工作,從國情和本專業教學特點出發,制定了建築系的全新教學計劃。 [26]  1953年,參與籌備組建中國建築學會,被選為副秘書長,同年,參加邯鄲城市規劃。 [33]  1956年,主持全國建築學會議,制定“全國建築學共同教學計劃”,在同年召開的全國基本建設會議上,提出建築教育與科研、實踐相結合的辦學思想。 [26]  1958年,參與北京為慶祝國慶工程設計,擔任國慶工程審查委員會成員 [33]  ,同年,帶領清華大學建築系師生參加編制保定規劃,走遍保定市區的大街小巷,以及滿城、徐水、曲陽順平安國安新等縣,主持編制保定歷史上第一個城市總體規劃,奠定保定主城區發展的基本框架,為保定“西郊八大廠”選址和古城保護起到重要指導作用 [28]  。1959年,創辦清華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 [26]  。1960年,參與領導全國建築學專業通用教材的編寫,主持撰寫《城鄉規劃》、《建築構圖原理》、《建築繪圖》等教學用書 [26]  [33]  。同年,晉升為教授,並加入中國共產黨。1961年至1963年間,因長期勞累,卧病在牀。1964年,身體好轉後,參加北京市長安街設計競賽,主持清華方案。1966年,因“文革”衝擊,被解除清華大學建築系副系主任職務。 [31]  [33] 
  • 文革期間工作
“文革”開始後,吳良鏞的教學研究工作陷入中斷,1969年7月至1971年10月,他被下放到江西幹校鯉魚洲農場參加勞動。之後,逐漸恢復工作。1973年,參加北京飯店東翼擴建方案設計。1976年,參與北京圖書館(後更名為中國國家圖書館)建築方案設計,是中選的“五老方案”的五位建築師之一。唐山地震發生後,參加建工部唐山規劃研究專家組工作。1977年,參加毛主席紀念堂設計、北京天安門擴建規劃設計,獲工程部先進工作者嘉獎,同年,擔任主編的《城市規劃》創刊發行。 [31]  [33] 
  • 清華大學建築系主任
1978年,吳良鏞升任清華大學建築系主任。同年7月,赴墨西哥,參加國際建協第13屆大會,是中國建築學會代表團副團長,並應美國女建築師學會的邀請,訪問美國紐約、波士頓。1979年,他奔赴紹興、杭州、福州、泉州、廈門、蘇州等地,進行城市建設調查研究 [33]  。同年,吳良鏞及其團隊在對京津冀地區的研究和規劃實踐下,第一次提出將京津唐地區融為一體的規劃構思。 [34]  1980年,受聯邦德國文化部長邀請,赴卡塞爾大學擔任客座教授,為建築、城市規劃與園林及應用社會科學系開設聯合講座“中國城市與建築”。同年,當選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後改稱院士)。次年,在聯邦德國卡塞爾城舉辦“吳良鏞畫展”,講學完成後,返回清華大學,成為國務院批准的第一批博士生導師。1982年,他開始主持編纂《梁思成文集》,次年,卸任清華大學建築系主任職務。 [26]  [33] 
  • 創辦清華大學建築與城市研究所
20世紀90年代,吳良鏞在研究菊兒衚衕 20世紀90年代,吳良鏞在研究菊兒衚衕 [55]
1983年,從清華大學建築系主任的行政崗位上退下,吳良鏞婉拒了張維邀請他到深圳大學創辦建築系的盛情。1984年,他與一名助教,在半間屋子、一間書桌、兩個坐凳的條件下創辦清華大學建築與城市研究所,之後,與研究所的同事們共同開展了一系列人居環境科學的研究與實踐。通過研究現代西方建築教育的成就與不足,總結中國建築教學發展的經驗教訓,提出了“建立多層次的教育結構,廣泛培養多種建築人才”“教育機構、研究機構與生產實踐結合”“注意職業教育的地區性”“重視建築師的社會培養與社會聯繫”“教學上將建築設計擴展為人類居處環境的創造與設計”等建議。1987年8月,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建築科學的未來”學術討論會上首次提出“廣義建築學”的概念,同年,開始北京菊兒衚衕新四合院住宅工程的研究和規劃設計 [26]  [33]  。菊兒衚衕新四合院工程的設計在對舊城要“有機更新”的理論指導下,探討了能適應舊城肌理的城市設計,並創造了有利於更新破舊危房的“新四合院”住宅模式。 [31]  [35]  1988年,在吳良鏞的積極推動下,清華大學建築系改為清華大學建築學院 [26]  ,經過全國評議,以吳良鏞作為第一學術帶頭人的城市規劃與設計博士點,成為中國建築界僅有的四個重點學科之一。 [33] 
1991年,吳良鏞參與海南三亞中心區城市設計 [33]  [36]  。1993年,在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學部大會上,他聯合周幹峙、林志羣,首次提出“人居環境科學”概念,次年,又參與了無錫市總體規劃、蘇州總體規劃發展研究等多個城市規劃項目。 [33]  [36-37] 
  • 創辦清華大學人居環境研究中心
1999年,吳良鏞在國際建協第20屆世界建築師大會上做報告 1999年,吳良鏞在國際建協第20屆世界建築師大會上做報告
1995年,吳良鏞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3]  ,同年,創辦清華大學人居環境研究中心,兼任中心主任,積極推進建築與城市規劃理論、人居環境建設的研究,並開展北京中央美術學院遷建規劃設計、無錫縣縣域規劃、長武地區空間發展戰略研究等設計項目。 [26]  [33]  1996年,又主持了“山東省曲阜孔子研究院設計”。1999年,在國際建協第20屆世界建築師大會上,他起草的《北京憲章》獲得大會一致通過,成為指導21世紀建築發展的重要綱領性文獻。此後數年間,他啓動了由原建設部主持召開的“京津冀地區城鄉空間發展規劃研究”課題,開展“中國古代人居環境建設的理論與實踐探索”的課題研究,並開展天津城市空間發展戰略研究、山東省泰安市泰山博物館方案設計、南通博物苑設計、南京江寧織造府(金陵紅樓夢博物館)方案設計。2004年,作為首席領銜專家參與北京市總體規劃修編工作。2005年,承擔“南水北調東線一期工程大運河歷史文化環境保護與建設研究”工作。2009年,承擔中國工程院院士諮詢課題“城鄉統籌與人居環境科學發展”。2011年,又承擔中國工程院重大諮詢研究項目“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戰略研究:城市文化與人居建設專題”。2013年,由他主要參與完成的《京津冀地區城鄉空間發展規劃研究三期報告》發行,該規劃逐漸得到學術界和全社會的認可,從理論層面奠定了“京津冀地區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的施行基礎。 [33-34]  [38-39] 

吳良鏞主要成就

吳良鏞科研成就

  • 人居科學
1980年代以來,中國經歷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速度最快、影響最廣的城鎮化,中國城鎮化成為科學研究的重要領域。吳良鏞認識到人居在中國城鎮化中的核心地位,建立了人居環境科學;以有序空間和宜居環境為目標,提出了以人為核心的人居環境建設原則、層次和系統,以及面向複雜問題、建立科學共同體、形成共同綱領的技術路線;突破了原有專業分割和侷限,建立了一套以人居環境為核心的規劃設計方法和實踐模式,受到國際建築界的普遍認可。這一理論為中國城鄉建設提供了有力的理論支撐。 [9]  [42] 
作為中國“人居環境科學”研究的創始人,吳良鏞運用人居環境科學理論,成功開展了從區域、城市到建築、園林等多尺度多類型的規劃設計研究與實踐,在京津冀、長三角、滇西北等地取得一系列前瞻性、示範性的規劃建設成果;主持開展京津冀城鄉空間發展規劃研究,對2004年北京城市總體規劃修編、天津總體規劃修編等起到重要作用,在實踐中取得的創新方法,被納入《城市規劃編制辦法》,有力推進了城鄉建設的科學發展;主持完成北京菊兒衚衕四合院工程,推動了從“大拆大建”到“有機更新”的政策轉變,為達成從“個體保護”到“整體保護”的社會共識,作出了重大貢獻;主持設計曲阜孔子研究院等建築,創造出一批傳統文化內涵和現代藝術整體性相統一的建築。 [5] 
  • 北京憲章
吳良鏞享有崇高的國際聲譽,在國際建築領域發揮了重要的凝聚力和領導力。他先後擔任國際建協副主席、世界人類聚居學會(World Society of Ekistics)主席,架起了溝通和凝聚各個國家建築界的橋樑。1999年北京召開國際建築師協會第20屆世界建築師大會,他擔任科學委員會主席,作大會主旨報告,以人居科學理論為基礎,起草《北京憲章》,制定新世紀世界建築學發展的路線圖。《北京憲章》以人居環境科學理論為基礎,提出“建設一個美好的、可持續發展的人居環境,是人類共同的理想和目標”。《北京憲章》以中、英、法、俄、意五種語言通過發表,是國際建協1948年成立以來唯一的憲章,國際建協前主席斯古塔斯(Vassilis Sgoutas)稱其為“國際建協大會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篇章”。英國著名建築評論家海伊特評價《北京憲章》是“引導未來發展的‘指路圖’”。 [42] 
  • 多尺度實踐
吳良鏞的人居環境科學開創了多尺度人居環境整體規劃建設的新局面。首次建立以人居環境為核心的空間規劃模式,成功開展從建築到區域多尺度的全方位規劃實踐,取得一系列前瞻性、示範性成果。推動了中國人居環境的整體研究、規劃設計與建設水平的提升。 [42] 
在區域層面,自1980年代持續開展京津冀城鄉空間發展規劃研究,2002年起陸續出版三期《京津冀地區城鄉空間發展規劃研究》報告,先後提出“規劃大北京地區,建設世界城市”;“以首都地區的觀念,塑造合理的區域空間結構”;“四網融合,建設宜居有序的城鄉空間”,“創新區域協調機制”等重要構想,指導京、津、冀三地城鄉空間統籌發展,對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的制定發揮了重要科學支撐作用,開闢了新時期區域研究的新途徑。 [6]  [42] 
吳良鏞提出北京城市“兩軸、兩帶、多中心”的總體佈局 吳良鏞提出北京城市“兩軸、兩帶、多中心”的總體佈局
在城市層面,吳良鏞作為領銜專家對2004年北京城市總體規劃、天津城市總體規劃等的編制發揮關鍵作用。研究和指導了廣州、蘇州等一系列城市的規劃和發展。2014年國家博物館舉辦的人居科學研究成果展中,展出了吳良鏞研究團隊的京津冀協同發展和首都空間佈局有關研究成果,時任總理李克強參觀了展覽,提出:家是中華文化的根,好的人居環境能讓“家”更安全、舒適、宜居,家為人服務,你們是為家服務,為民族傳統的傳承和凝聚力的匯聚作出貢獻,會有更美好的前景和更遠大的前程。 [42] 
在建築層面,北京菊兒衚衕四合院工程,推動了從“大拆大建”到“有機更新”的政策轉變,獲得1992年度世界人居獎,是第一個獲此榮譽的中國項目。《弗萊徹世界建築史》第20版認為:“該項目是一次成功地將新式建築與老城區合院建築重新安置相融合的實驗性嘗試……提供了一種有效而具有文化敏感性的模型”。主持曲阜孔子研究院、南京紅樓夢博物館、南通博物苑、中央美院新校區等建築作品,樹立了建築文化傳承與創造的典範。 [42]  [48] 
吳良鏞主持的主要項目
項目分類
項目內容
大型工程項目
主持參與北京圖書館新館設計、天安門廣場擴建規劃設計、廣西桂林中心區規劃、中央美術學院校園規劃設計、孔子研究院規劃設計等多項重大工程項目。 [7] 
城市規劃項目
主持參與北京城市總體規劃修編、江蘇省南通市城市歷史與發展研究、天津城市空間發展戰略研究、北京城市空間發展戰略研究、山東省臨沂市城市空間發展戰略研究、 [8]  江蘇省徐州市城市空間發展戰略研究、江蘇省常武地區空間發展規劃、江蘇省無錫縣縣域規劃、江蘇省無錫市空間發展規劃、江蘇省蘇州市及蘇州地區空間發展規劃、江蘇省張家港市城市總體規劃綱要等多項重大城市發展戰略、城市規劃研究項目。 [7] 
建築設計項目
主持參與山東省泰安市泰山博物館、江蘇省南京市金陵紅樓夢博物館、江蘇省南通博物館、山東省濟南市城市設計、北京白塔寺地區舊城改造規劃設計、曲阜孔子研究院、中央美術學院及美院附中校園規劃、中國歷史博物館改擴建工程前期方案、北京市菊兒衚衕危舊房改建新四合院工程、海南省三亞市中心區城市設計、廣西省桂林市中心區控制性詳細規劃、北京天安門廣場擴建規劃設計、北京長安街規劃設計、北京匯通祠修復工程、北京圖書館建築方案設計(為中選方案的五位建築師之一)等多項城市設計、建築設計項目。 [7] 
重大科研課題
主持參與中長期規劃(科技部研究課題)、中國城市化與文化發展(子課題:城市化進程中的城市文化研究,中國工程院科研項目)、京津冀北(大北京地區)城鄉空間發展規劃研究 (建設部重點項目)、中國住宅2000研究、可持續發展的中國人居環境:基本理論與典型案例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九五”項目)、滇西北人居環境可持續發展規劃研究、東北亞地區城市化發展新途徑研究、發達地區城市化進程中建築環境的保護與發展研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八五”重點項目,與同濟大學、東南大學合作)、亞洲城市研究網(加拿大國際開發署項目;與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人居研究中心合作)等多項重大科研課題。 [7] 
  • 繪畫書法
吳良鏞自小喜歡繪畫,進入重慶中央大學建築系就讀時,徐悲鴻、傅抱石、吳作人等著名繪畫大師都在該校的藝術系執教。吳良鏞深受藝術薰陶。畢業後,徒步行走於重慶、貴州、雲南一帶,邊走邊畫,曾有很多優秀畫作問世。先後舉辦過7次個人畫展,並曾多次參加各類畫展。 [5]  [33]  [47] 
時間
辦展&參展
2012年
在清華大學主樓舉辦“吳良鏞人居環境科學展”和“吳良鏞書畫展”。
2002年
舉辦吳良鏞八十壽辰畫展。
2000年
參加北京水彩畫展。
1993年
在澳大利亞悉尼技術大學舉辦“吳良鏞畫展”。
1992年
在北京清華大學、南京東南大學舉辦“吳良鏞個人畫展”。
1987年
參加全國建築畫展。
1986年
參加北京水彩畫展。
1981年
在聯邦德國卡塞爾城舉辦“吳良鏞畫展”。
1949年
在美國克里夫蘭畫廊舉辦“吳良鏞水彩畫展”。
1948年
在美國匡溪藝術學院博物館舉辦“吳良鏞水彩畫展”。
1944年
水彩畫《山邊小村》入選在重慶舉行的第二屆全國美展作品,後赴新疆展出,不知所終。
參考來源: [33] 
吳良鏞部分繪畫、書法作品
吳良鏞畫作 吳良鏞畫作
吳良鏞畫作 吳良鏞畫作
吳良鏞書法 吳良鏞書法
吳良鏞畫作 吳良鏞畫作
吳良鏞畫作 吳良鏞畫作
吳良鏞書法 吳良鏞書法

吳良鏞學術論著

吳良鏞著作等身,並參與編纂書籍多套,其主要著作有:
出版時間
書名
出版地
出版社
2019年
師道師説:吳良鏞卷
北京
東方出版社
2016年
良鏞求索
北京
清華大學出版社
2016年
匠人營國 : 吳良鏞·清華大學人居科學研究展
北京
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2014年
中國人居史
北京
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2014年
人居藝境:吳良鏞書法·繪畫·速寫集
北京
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2013年
明日之人居
北京
清華大學出版社
2013年
南水北調中線幹線工程建築環境規劃
北京
電子工業出版社
2013年
京津冀地區城鄉空間發展規劃研究三期報告
北京
清華大學出版社
2012年
“北京2049”空間發展戰略研究
北京
清華大學出版社
2011年
人居環境科學研究進展(2002-2010)
北京
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2011年
金陵紅樓夢文化博物苑
北京
清華大學出版社
2011年
曲阜孔子研究院
北京
清華大學出版社
2010年
廣義建築學
北京
清華大學出版社
2010年
吳良鏞論人居環境科學(英文)
北京
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9年
中國城鄉發展模式轉型的思考
北京
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9年
中國建築與城市文化
北京
崑崙出版社
2006年
張謇與南通「中國近代第一城」
北京
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2006年
京津冀地區城鄉空間發展規劃研究二期報告
北京
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3年
建築·城市·人居環境
石家莊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2年
吳良鏞畫記
北京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02年
吳良鏞學術文化隨筆
北京
中國青年出版社
2002年
京津冀地區城鄉空間發展規劃研究
北京
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2年
國際建協《北京憲章》 建築學的未來[中英文本]
北京
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1年
人居環境科學導論
北京
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2000年
滇西北人居環境可持續發展規劃研究
昆明
雲南大學出版社
1999年
Rehabilitating The Old City Of Beijing:A Project In The Ju'er Hutong Neighborhood
温哥華
Vancouver:UBCPress
1999年
世紀之交的凝思 建築學的未來
北京
清華大學出版社
1999年
發達地區城市化進程中建築環境的保護與發展
北京
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1996年
吳良鏞城市研究論文集(1986-1995) 迎接新世紀的來臨
北京
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1994年
我國建設事業的今天和明天
北京
中國城市出版社
1994年
北京舊城與菊兒衚衕
北京
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1992年
廣義建築學(繁體)
台北
地景出版社
1989年
廣義建築學
北京
清華大學出版社
1988年
城市規劃設計論文集
北京
北京燕山出版社
1985年
中國古代城市史綱(英文)
卡塞爾
西德卡塞爾大學
1961年
城鄉規劃(全國通用教材)
北京
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參考來源: [42] 

吳良鏞學術論文

除學術論著外,吳良鏞發表的論文超過200篇,根據中國知網數據,下表列出了其最高被引的10篇代表性論文。 [43] 
發表時間
論文名稱
發表刊物
2002年
基本理念·地域文化·時代模式——對中國建築發展道路的探索
建築學報
2001年
人居環境科學的探索
規劃師
1998年
關於北京市舊城區控制性詳細規劃的幾點意見
城市規劃
1998年
鄉土建築的現代化,現代建築的地區化——在中國新建築的探索道路上
華中建築
1997年
“人居二”與人居環境科學
城市規劃
1997年
建築文化與地區建築學
華中建築
1997年
關於建築學未來的幾點思考(上)
建築學報
1996年
芒福德的學術思想及其對人居環境學建設的啓示
城市規劃
1996年
關於人居環境科學
城市發展研究
1991年
從“有機更新”走向新的“有機秩序”——北京舊城居住區整治途徑(二)
建築學報
參考來源: [43] 

吳良鏞人才培養

1946年,抗戰勝利後,吳良鏞協助梁思成先生在清華大學創辦建築工程學系。建系之初,梁思成在美講學,只有林徽因與吳良鏞二人執教。1951年,留美回國後,開始主持清華大學建工系市鎮組的工作,是新中國建築教育事業的開拓者之一。1952年起,他歷任清華大學建築系副系主任、系主任;1956年主持全國建築學會議,制定全國建築學共同教學計劃,在同年召開的全國基本建設會議上,提出建築教育、科研、實踐相結合的辦學思想。1959年創辦清華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1960年參與領導全國建築學專業通用教材的編寫,並主持撰寫《城鄉規劃》教學用書。 [44] 
20世紀80年代初期,研究現代西方建築教育的成就與不足,總結了中國建築教學發展的經驗教訓,提出了關於“建立多層次的教育結構,廣泛培養多種建築人才”、“教育機構、研究機構與生產實踐結合”、“注意職業教育的地區性”、“重視建築師的社會培養與社會聯繫”、“教學上將建築設計擴展為人類居處環境的創造與設計”等建議,既是對建築教育特點的概括,也是對建築事業發展戰略的倡議。在他的推動下,1988年,清華大學建築系改為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培養出一批批建築學、城市規劃學園林學等方面的專業人才。清華大學建築系從首屆15名學生起,至2024年,已培養了6000多名專業人才,其中包括院士9人、國家勘察設計大師16人等。 [19]  [44]  [61] 
1991年,吳良鏞提出“廣義建築學”理論時,指出人居環境教育的創新思路:“由於人居環境科學狹義上是建築、城市、園林、技術四位一體,無論是核心學科還是外圍學科都涉及範圍甚廣,這就要求理論發展要‘濃縮’、‘提煉’、取消重複,需要新的整合,這是人居教育改革的第一要務。培養科學領軍人才,而不是培養什麼層級的行政領導;發展善於實踐的團體,讓人才在集體中成長;對於培養對象要能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因材施教。” [44] 
吳良鏞作為我國建築學專業的第一批研究生導師,20世紀50年代就開始指導碩士生和博士生,1981年又成為國務院批准的第一批博士生導師,1984年培養出我國城市規劃與設計專業的第一位博士學位獲得者 [44]  [46]  [50]  。親自培養了89名博士和碩士研究生,學生遍佈海內外,不乏在學術、教育、管理等領域學有所成者。 [61] 

吳良鏞榮譽表彰

時間
榮譽
授予單位
2021年
全國優秀共產黨員
中共中央 [13-14] 
2019年
全球化智庫(CCG)、
中國國際人才專業委員會 [12] 
2018年
中共中央、國務院 [2] 
2013年
中國建築學會特別貢獻獎
中國建築學會
2013年
中國風景園林學會終身成就獎
中國風景園林學會
2013年
中華藝文獎終身成就獎
中國藝術研究院
2012年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2012年
南京大學校友傑出貢獻獎
南京大學
2012年
當代中國百名建築師
中國建築學會
2010年
陳嘉庚科學獎技術科學獎
陳嘉庚基金會
2009年
中國文物、博物館事業傑出人物
文化部、國家文物局
2009年
中國建築學會優秀建築創作大獎
中國建築學會
2008年
中國建築學會建築創作獎佳作獎
中國建築學會
2006年
第四屆中國建築學會建築創作優秀獎一等獎
中國建築學會
2006年
第四屆中國建築學會建築創作佳作獎
中國建築學會
2006年
建設部部級優秀城市規劃設計一等獎
建設部
2006年
中國城市規劃學會突出貢獻獎
中國城市規劃學會
2006年
全國優秀工程勘察設計獎金質獎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
2005年
全國優秀城鄉規劃設計獎一等獎
中國城市規劃協會
2005年
建設部優秀城市規劃設計二等獎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
2004年
北京市教育教學成果獎一等獎
北京市教育委員會等
2003年
全國優秀科技圖書獎一等獎
中國新聞出版總署
2003年
全國優秀工程勘察設計獎一等獎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
2003年
教育部優秀建築設計一等獎
教育部
2002年
克勞斯親王獎
荷蘭克勞斯親王基金會
2001年
中國高校科學技術獎二等獎
中國高校科學技術獎勵委員會
2001年
俄羅斯建築與建設科學院外藉院士
俄羅斯建築與建設科學院
2000年
首屆梁思成建築獎
原建設部
2000年
保加利亞國際建築學院院士
保加利亞國際建築學院
1999年
法國文學藝術騎士勳章
法國政府
1999年
法蘭西建築科學院外藉院士
法國建築科學院
1998年
英國皇家建築學會榮譽資深會員(H. F. RIBA)
英國皇家建築學會
1997年
科教興國獎
中國老教授協會
1996年
屈米獎(教育評論獎)
國際建築師協會
1995年
中國工程院院士
中國工程院 [10] 
1995年
全國先進工作者
中共中央、國務院
1995年
何梁何利科技進步獎·技術科學獎
何梁何利基金
1993年
世界人居獎
英國住房和社會住宅基金會
1993年
日本建築學會榮譽會員
日本建築學會
1992年
全國優秀建築設計金獎
中國建築學會
1992年
亞洲建築師協會金質獎章
亞洲建築師協會
1991年
全國優秀工程勘察設計獎一等獎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
1991年
建設部住宅建築優秀設計獎二等獎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
1990年
國家教委科學技術獎一等獎
原國家教委
1990年
北京奧林匹克建設規劃研究科學進步一等獎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委員會
1990年
美國建築師協會榮譽資深會員
美國建築師協會
1989年
“傑出藝術事業及對人類藝術遺產有價值的貢獻”證書
國際文化理事會
1989年
中國科學進步特殊貢獻
中國科學院
1980年
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後改稱院士)
中國科學院 [4] 
1950年
羅馬獎金建築繪畫雕塑設計競賽榮譽獎
美國羅馬獎金建築繪畫雕塑設計競賽
更多參考來源: [11]  [33] 

吳良鏞社會任職

時間
職務
2004年
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名譽理事長
2000年
美國建築史學會華盛頓馬丁路德金紀念園方案設計國際競賽評選委員
1999年
中國城市規劃學會第二屆理事會理事長
1997年
國際建築師協會第20次世界建築師大會(1999)科學委員會主席
1993年
世界人類聚居學會主席
1992年
中國城市規劃學會理事長
1991年
中國城市規劃學會第一批資深會員
1991年
世界人類聚居學會副主席
1990年
中國城市規劃學會第一屆理事會理事長
1989年
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
1988年
世界人類聚居學會(WSE)副主席
1987年
首屆青年城市規劃論文競賽評委會顧問
1987年
世界人類聚居學會(WSE)理事
1986年
國際城市與區域規劃師學會(ISoCaRP)會員、理事
1986年
國際建築師協會(UIA)副主席(第四區)
1985年
《城市規劃》英文版編委會編委
1985年
1985年
第四屆城市規劃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
1983年
1983年
1981年
《城市規劃》編輯委員會主編
1978年
第二屆城市規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1977年
《城市規劃》雜誌主編
1956年
第一屆城市規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1953年
中國建築學會副秘書長
1951年
北京市建設局組織的城市總圖、城市交通系統、城市園林系統三委員會會員
參考來源: [33]  [40-42] 

吳良鏞個人生活

關係
姓名
簡介
祖父
吳有祿
號“寄梅”,緞業商人,擁有“吳德泰”字號,曾任南京緞業商會會長
外祖父
李耀南
緞業商人,擁有“李光廷”字號
父親
吳仲衡
家道中落,先後在上海的商號、律師事務所等工作過
母親
李靄勤
受過傳統家庭教育,能識字、閲報,對孩子教育要求嚴格
哥哥
吳良鑄
吳良鑄(1912年-2005年),生於南京,曾就讀於金陵大學經濟系及外國文學系(輔修),曾任外交部駐印尼商務秘書。 [59] 
妹妹
吳素娟
出生於南京,比吳良鏞小兩歲 [58] 
妻子
姚同珍
- [60] 
兒子
中國科學院大學講席教授、人居科學學院院長,北京市建築設計研究院總建築師、總規劃師,首鋼集團有限公司總建築師,北京市戰略科學家,全國人大代表,北京市政協常委,北京市政協人資環建委副主任。 [57] 
更多參考來源: [19]  [56] 

吳良鏞人物影響

  • 行星命名
2016年1月4日,“吳良鏞星”命名儀式在北京釣魚台國賓館舉行,“吳良鏞星”是由國家天文台興隆觀測基地於1995年12月2日發現的國際永久編號為9221號的小行星。 [16] 
  • 座談會&研討會
2017年1月16日,由清華大學、中國工程院、中國建築學會、中國城市規劃學會、中國文物學會等單位共同主辦的——“行萬里路,謀萬家居:人居科學發展暨《良鏞求索》座談會”在京召開。吳良鏞院士談到,《良鏞求索》這本書是其在九十歲以後完成的一個自述,他用三個三十年回顧了他的人生求索之路。與會專家學者針對《良鏞求索》展開了討論,並就城鎮化進程中人居實踐領域的重大問題和人居科學未來發展方向進行了深入探討。 [52] 
2022年6月,由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聯合主辦的“吳良鏞人居思想的科學貢獻”研討會通過線上方式舉行。 [53] 
  • 學術成就展
2021年3月31日,“國匠:吳良鏞學術成就展”開幕式在清華大學藝術博物館舉行。展覽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清華大學聯合主辦。此次展覽通過清華園裏老園丁、從建築天地到大千世界、天下人居為生民立命、匠人營國、歡樂聖境遊於藝五個板塊,綜合展示吳良鏞先生在教書育人、建築設計、科學研究、規劃實踐、藝術創作方面的傑出成就,呈現其國匠品質與精神。 [51] 

吳良鏞人物評價

吳良鏞院士是我國人居環境科學的創建者。他建立了以人居環境建設為核心的空間規劃設計方法和實踐模式,為實現有序空間和宜居環境的目標提供理論框架。(國家最高科技獎評審委員會 評審意見) [31] 
凡是見過吳良鏞的人,都會從他身上品讀出老一輩科學家愛國、無私、勤奮的獨特氣質。中國科學院 評) [54] 
新中國建築與城市規劃的先行者和傑出的建築教育家。(美國建築師協會 評) [25] 
人民建築師。(《亞洲建築師》 評) [25] 
除了堅持理論與實踐平行並進外,吳良鏞還在建築與繪畫上實現“兩種平行的學習”。繪畫是建築學習的必修課,但他“並不滿足於建築表現技術的學習,而是希望從習畫中加強對藝術和文化的追求”。林徽因 評) [23] 
在他的工作中灌注了一種可以稱之為中國現代性的精神。這種精神不僅來自於一般的人類文化發展,而且來自於中國實際生活的發展,一種新與舊的結合,基於中國自身的堅定不移的精神。(吳良鏞導師、美國匡溪藝術學院教授伊利爾·沙裏寧 評) [21] 
不管你到哪個國家,説起中國的建築,大家都會説起吳良鏞。(著名美籍華裔建築學家貝聿銘 評) [45]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