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吳鴻適

鎖定
吳鴻適,教授。安徽歙縣人。1942年畢業於重慶中央大學電機系。1951年獲美國伊利諾伊大學電機工程博士學位。同年回國。歷任大連工學院、解放軍通信工程學院教授,電子工業部真空電子技術研究所副總工程師,西北電訊工程學院教授,電子工業出版社總編輯。長期從事微波電子學理論的教學和研究工作,對電子與場的耦合模理論、慢波系統的場論分析、迴旋管參量優化設計以及將孤立子理論應用於微波管分析上的研究較深。主編有《電子管設計手冊》,著有《微波電子學原理》。 [1] 
中文名
吳鴻適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922年8月15日
畢業院校
重慶中央大學
出生地
安徽歙縣
代表作品
《電子管設計手冊》
從    事
微波電子學理論的教學
職    稱
教授

吳鴻適簡介

吳鴻適,電子學專家,中國微波器件設計理論研究的奠基人之一。1942年畢業於重慶中央大學電機系。1951年獲美國伊利諾伊大學電機工程博士學位。同年回國。歷任大連工學院、解放軍通信工程學院教授,電子工業部真空電子技術研究所副總工程師,西北電訊工程學院教授,電子工業出版社總編輯。長期從事微波電子學理論的教學和研究工作,對電子與場的耦合模理論、慢波系統的場論分析、迴旋管參量優化設計以及將孤立子理論應用於微波管分析上的研究較深。主編有《電子管設計手冊》,著有《微波電子學原理》。為中國國防尖端項目的配套作出了重要貢獻

吳鴻適個人資料

姓名: 吳鴻適
職稱:電子學專家
出生日期:1922年8月15日
出生地:安徽省歙縣
學歷:1942年畢業於重慶中央大學電機系;1951年獲美國伊利諾伊大學電機工程博士學位
工作:歷任大連工學院、解放軍通信工程學院教授,電子工業部真空電子技術研究所副總工程師,西北電訊工程學院教授,電子工業出版社總編輯

吳鴻適簡歷

伊利諾大學 伊利諾大學
1922年8月15日 出生於安徽省歙縣。1938-1942年 在重慶中央大學電機系學習。
1942-1945年 在中央大學任助教。
1945-1946年 在美國密西根大學讀研究生並取得碩士學位。
1946-1948年 在美國RCA公司任工程師。
1948-1951年 在美國伊利諾大學讀研究生並取得博士學位。
1951-1952年 在大連工學院任教授。
1952-1956年 在解放軍通信工程學院任教授。
1956年 在通信兵部研究所任研究員。
1957-1984年 在電子部第12研究所任室主任、副總工程師,1981年任博士生導師。
1984-1996年 在電子工業出版社任總編輯,迄1996年離休
1989年 任電子部第12研究所高級技術顧問

吳鴻適人物生平

密西根大學 密西根大學
吳鴻適,1922年8月15日出生於安徽省歙縣。幼年時就讀於南京逸仙橋小學。後又就讀於安徽中學初中部和中央大學實驗學校高中部。1937年抗日戰爭開始後,隨學校內遷長沙,翌年畢業後參加全國統考,以優異成績考入內遷重慶的中央大學,在電機系學習電信專業。1942年畢業獲學士學位,並留校任助教。1944年通過當時國民黨政府考試院舉辦的公費留美考試,於1945年秋到美國留學。1945年至1946年在密西根大學讀研究生,取得電機工程碩士學位。1946年至1948年,在賓西法尼亞洲的RCA公司任工程師,從事微波電子管的研製工作。1948年到伊利諾大學電子管實驗室擔任研究助教,同時攻讀博士研究生課程,並於1951年取得電機工程博士學位。當時正值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不久,祖國百業待興,迫切需要各類人才。出於愛國之心,懷着投身祖國建設事業的決心,毅然謝絕了伊利諾大學的熱情挽留,於當年轉道回國。
1951年回國後,先在大連工學院任教授,1952年隨全國院系調整到張家口解放軍通信工程學院(現西安電子科技大學)任教,講授微波電子管課程。1956年參加由國務院直接組織的全國12年長期科研規劃工作,隨後調到通信兵部研究所擔任研究員。1957年參加第二機械工業部第12研究所(現北京真空電子技術研究所)的籌建工作。在12所先後擔任過研究室主任,副總工程師以至高級技術顧問。1984年調電子部新建的電子工業出版社擔任總編輯,為電子工業出版社的發展作出新的貢獻,直到1996年離休。
吳鴻適一貫熱心關注各項學術活動,曾先後兼任過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物理電子學和光學學科第一屆評議組成員,國家科委發明評選委員會電子與儀器組第一屆評審組成員,國家科委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第一屆委員並主持電子學名詞審定工作,中國翻譯工作者協會常務理事,中國電子學會常務理事、出版委員會第二屆主任委員、電子學報》及《Chinese Journal of Electronics》的常務編委、副主編,《應用科學學報》副主編等職。
吳鴻適對教育工作情有獨鍾,特別關心學校的教學和對高級人才的培養工作。曾先後在清華大學、南京工學院(現東南大學)、上海科技大學(現上海大學)和山東工學院等兼任過客座教授,在西安電子科技大學是長期兼職教授和博士生導師,開創了該校的物理電子學與光學的博士點。在北京信息工程學院也是任長期兼職教授,主要培養物理電子學科的博士研究生

吳鴻適教學科研

微波電子管 微波電子管
1951年吳鴻適回國後,在大連工學院和解放軍通信工程學院從事了4年多的教學工作。在此期間結合教學翻譯出版了《行波管》(Pierce,J.R著,英文)和《超高頻電子學引論》。這兩本書概括了行波管和磁控管的基礎理論和設計思想,為中國最早介紹微波電子學的經典著作,對提高這一領域的教學水平,起到了奠基性和啓蒙性的作用。1956年參加了國務院召開的長期科研規劃工作會議,參與制訂了大力發展與國防和國民經濟有關的高新科技項目,並建立相應的研究機構。吳鴻適,這個風華正茂的歸國愛國青年,當時深受這一科技發展宏偉藍圖的鼓舞,從此就和高新科技項目、國防科研工作結下不解之緣。眾所周知,微波電子管是廣泛用於各種雷達、彈載和星載應答器、電子干擾和對抗,以及遙控和遙測系統,為中國順利完成發射導彈、人造地球衞星、引爆核武器,建立遠洋測量船以及反導彈系統等國防尖端工程和微波通信、微波加熱、微波治癌等民用項目必不可缺的重要器件。許多器件當時都屬國外禁止出口,因此在國防科工委和二機部的領導下,建立第十二研究所,自行研製中國急需的微波電子管具有劃時代的重要意義。
吳鴻適自1957年調入12所,是當時參加12所奠基工作的少數技術骨幹之一。他先後擔任室主任,副總工程師直至高級技術顧問。多年來,主要從事微波管的設計理論研究、人才培養,並領導全所的技術教育和情報等方面工作。設計理論是微波管研製的一個重要環節,不論是管內的高頻系統、發射電子的電子槍、聚束電子的靜電或靜磁系統、電子與高頻電磁場的能量相互交換作用、信號和功率的輸入輸出系統以及管殼的金屬與陶瓷封接應力和散熱系統,都需要通過模擬計算,再經過實踐檢驗,才能達到整管運用時高效率、寬頻帶、輕重量、小體積、長壽命、高可靠、低噪聲或其他性能的最優化指標。
為了實現上述目標,在1972年“文化大革命”硝煙未散之際,在領導的支持下,吳鴻適帶領一批技術骨幹到上海華東計算所,利用當時國內最大的每秒運算百萬次的655機(由小規模集成電路和分立器件組成)進行分佈發射式正交場器件的模擬設計。計算中通過編程、調試上機,解決了不少難題。通過模擬,初步弄清器件內部陰極次級發射和電子羣聚的過程,找出一些關鍵參數對性能影響的規律,取得了改善性能的效果。這項成果榮獲1980年電子科技成果一等獎和國防科工辦二等獎。隨着計算機性能的提高和普及,在12所逐步建立了較完善的計算工作條件和一支高水平的技術力量。吳鴻適親自領導和參與了針對微波管的高頻系統、強流電子光學系統、磁迴路、大信號理論等的計算機模擬工作,為提高微波管的研製水平作出了貢獻。這些研究成果多次獲得電子工業部的獎勵。

吳鴻適重視人才

1981年,吳鴻適被選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物理電子學與光學學科第一屆評議組成員,同年,在12所建立當時電子部各研究院所中唯一的博士點,由吳鴻適本人擔任博士生導師。其後又兼任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和北京信息工程學院博士生導師。20多年來,在其他導師協助下,一所兩校共培養出碩士生和博士生30餘名。12所的研究生培養工作曾得到電子部及第十四研究院的好評,在單位評比中12所的教育工作得到高分,並在電子工業部內部推廣其經驗。
吳鴻適在12所領導全所的技術教育和情報工作。除給研究生講課外,還經常給在職人員以及伊朗留學生講授微波電子學的基礎理論,親自給出國人員輔導英語口語,他是12所最受尊敬的一位導師。在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培養研究生時,結合微波技術和電磁學理論的研究方向,開創了電磁孤子及人體電磁學功能效應的研究,曾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資助,並取得很好的理論成果。在北京信息工程學院主要是配合電子傳感器,特別是氣體擺加速計的設計和研製工作,也取得豐碩成果。
12所研究生培養方向主要是結合微波電子管和激光器件的理論和設計工作。在孤立子理論在微波管中的應用以及行波管的混沌現象方面開展了創新性工作,其研究成果促進了非線性互作用理論的發展。在培養人才的過程中,吳鴻適總是抱着互教互學的態度,與研究生切磋探討問題。為了解決問題不時下到研究生宿舍與之討論,他這種謙虛謹慎、待人以寬、律己以嚴的學風,給學生們留下深刻的印象。有的研究生説:從吳老師身上不僅學到了知識,更學到了如何做人,如何做學問,這才是終生受用的寶貴財富。

吳鴻適人物成就

微波電子管在20世紀50到60年代盛極一時,但其後隨着半導體器件的發展,不少接收器件和小功率發射器件先後被具有體積小、耗能少等優越性能的半導體器件所替代。但到目前為止,在大功率、毫米波、特寬頻帶等特殊應用中,微波電子管仍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
為了總結過去幾十年來國內微波管的發展過程積累的成果和經驗,以便在原有仿製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創新和發展中國的微波電子學事業,電子工業部委託吳鴻適領導組織一批專家編寫各類微波管的設計手冊。由於微波管門類繁多,每類管型都有它本身的結構特點和性能的特定要求。許多管型由於牽涉國防和商業機密,國外禁止出口,我們最初只能是仿製。那時除了公開發表的期刊或AD報告中涉及一些資料,或從少數進口或俘獲的管型的解剖中得到一些參考數據外,完全靠自己消化、吸收、創新。一些關鍵性數據更是無從查找,只能靠在實踐中不斷摸索總結。所以在這個階段所積累的資料和經驗,對國家來説是一筆寶貴的財富。然而這些東西都分散在少數大學和科研所以及工廠設計所的實驗室,為了把這些資源集中整理、加工、昇華,先後動員了全國幾百名科技人員進行分工撰寫、研究討論、二審三審。從1977年到1985年曆時8年,陸續出版了《電子管設計手冊》,共13個分冊,其中《低噪聲行波管設計手冊》一書,在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上獲得優秀圖書獎。其他各分冊也具有很大的實用價值,至今仍是從事微波管設計或相關科研工作的人員的重要參考資料。
為了提高12所科技人員基礎理論水平,吳鴻適還在總結大量實踐經驗的基礎上編著出版了《微波電子學原理》一書。該書不僅系統總結了有關的物理數學基礎知識,高頻系統、電子與場互作用和一些新型器件的原理,還特別總結了適用於各類微波管線性分析的耦合模理論。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