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吳國柄

鎖定
吳國柄(1898—1987),湖北省建始人,前國民黨官員,著名市政建設專家、學者。吳國柄著有《軍事工程學》、《道路工程學》、《鐵路火車工程》等學術著作及《英倫留學記》、《徐樹錚將軍與我》、《江山萬里行》等長篇回憶錄。1987年7月,吳國柄在台灣去世,享年89歲。
中文名
吳國柄
出生日期
1898年
逝世日期
1987年
畢業院校
唐山交通大學,倫敦大學
職    業
市政建設專家
主要成就
漢口城市建設的開拓者
出生地
湖北省建始
代表作品
漢口中山公園

吳國柄人物概況

吳國柄自幼聰慧,過目成誦。 1917年畢業於南開中學; 1916年考入唐山工業專門學校(唐山交通大學前身,現西南交通大學 [1]  ,在校期間,積極參加“五四”愛國運動,被選為學生代表赴北京、天津等地參加學生會議 [2]  ;1920年考上湖北官費留學英國,在倫敦大學學習機械,獲倫敦大學機械師文憑與英國皇家工程師證書 [1]  ,深諳英、法兩國語言。1926年,他以北京政府陸軍部工兵少校軍銜,陸軍上將徐樹錚率團赴歐洲英、法、瑞、盧、德、俄等國考察軍事政治,吳為軍事隨員(副官),任翻譯。考察中,他隨時為徐提供各國政治、文化、地理環境等方面的詳細説明,甚為徐所讚賞,稱他為“福將”、“國寶”。
1926年回國後就職於唐山機車車輛廠,1928年起“着重於我國當時所需的市政工程”,以求改變中國各省有市無政的狀況,用“工程的方法改良中國” [1]  。以此為目標,吳國柄來到武漢漢口,毛遂自薦,開始主持漢口中山公園的修建,使之成為全國最著名的公園之一。他還主持多項漢口的市政建設,被譽為“漢口城市化建設的先行者” [3] 
1938年,全面抗戰開始後,他自宜昌抵達重慶。到重慶後,他上書蔣介石,表示願意服務軍工,於是被派重慶防空司令部工程處任少將處長。在任期間,他先後設計營造中央訓練團辦公大樓,挖建大防空洞,使日機轟炸時的傷亡減至最低程度。同時,他還趕建高炮部隊道路、偽裝機場,以減少日機轟炸的破壞程度,並增建防空洞擋牆,努力保障重慶市民安全。其功績卓著,國民政府主席林森題“功能備患”四字獎勉。1942年,吳任交通部公路總局設計委員會副主委。日本無條件投降後,他被派回武漢任接收交通機構團團長。
抗戰勝利後,他再次拜謁時任湖北省政府主席兼保安司令的萬耀煌,向其建言開發鄂西資源。1948年10月,白崇禧派他為駐滬代表。上海解放後,他隨國民黨退守廣西。1949年,攜長子修範,自桂林乘飛機到廣州,應國民政府教育部組織的留美考試。長子修範考取留學後,他攜夫人由廣州至香港,應英國軍方之邀,任英國軍部皇家工程師。1952年又應時任台灣省主席的胞弟吳國楨的邀請去台灣,先被奉派監建基隆漁船製冰廠,後受蔣介石召見,任行政院設計委員,主持台灣的市政建設。他多才多能,舊船整修、運送貨物、肥料買賣、製造衞浴設備、開辦訓練工程、為繪圖人員擔任教職等,無一不通。
吳國柄的胞弟吳國楨早年先後入南開中學、清華大學學習,畢業後赴美留學,獲普林斯頓大學哲學博士學位。曾受蔣介石器重,歷任國民政府外交部秘書、湖北省税務局局長、蔣介石侍從室秘書、重慶市市長外交部政務次長、國民黨中央宣傳部部長、上海市市長等要職。國民黨逃台後,為了爭取美國的好感和支持,1949年12月,蔣介石任命吳國楨取代陳誠出任台灣省政府主席兼保安司令。1953年4月以“健康欠佳”為由辭去台灣省政府主席職務,遠赴美國。吳國楨後來一直在美國居住,從事教育和寫作。

吳國柄吳國柄與武漢

武漢期間簡略
1928年,吳先在唐山造車廠任職。當時,北洋軍閥政府為尋求外國借款,得知他精通英、法語,擬任他為國務總理兼外交總長,以便交涉借款事項,但其得好友提醒而未履其職。兩年後,北伐成功,他即刻南行,1929年回到武漢。軍閥戰爭後,武漢滿目瘡痍,百廢待興,時任第四集團軍總司令的李宗仁在《武漢日報》發表演講,表示要建設新湖北、新武漢 [4] 
他見報後毛遂自薦,上書李宗仁並得到召見,同時,又經湖北省政府委員胡宗鐸軍長介紹,得以結識湖北省主席張知本,深得張的器重,任漢口市政府參事兼工程主任,主持漢口市政建設。經過多年努力,他先後完成了創建中山公園、改建省政府大樓、修築沿江河馬路、碼頭及下水道、建設堤防等大型工程項目,為武漢的市政建設作出過許多貢獻,為當時各界人士所讚揚。
他回武漢的第二年,河南省建設廳長張靜愚曾邀其開封行,並許以技正職,以展其所學,但因夫人水土不服作罷。1930年漢口因大水災,河堤崩潰,水淹五天五夜,積水三米多深,數月才退。在他正萌生另謀他就之意時,接上級命令修復堤防,便繼續留在武漢,監督工程建設。1932年,其胞弟吳國楨就任漢口市長,兄弟倆同心合力,致力革新,將大水時所殘存的淤泥、臭水、浮棺,一一清除乾淨,不久市政恢復繁榮。1935年武漢再發大水,因得及他全力籌劃救災,使武漢平安保全。事後行營主任張學良將軍贈馬嘉獎,並以“國柄”二字為漢口路命名。他在武漢任職9年,直至武漢淪陷時撤離。
建設漢口第一公園
【年代】1920-1929
劉歆生將西園送給李華堂,李將面積擴建至近20畝。
1927年
漢口特別市政府將西園作為逆產收歸國有,確定建“漢口第一公園”。
1928年
“漢口第一公園”改名“漢口第一中山公園”,同年10月12日動工擴建。
1929年
10月10日,公園正式開放,市民5萬餘人爭睹。
親歷人物吳國柄
1928年,中山公園經歷第一次大規模擴建。這次改造,有3個顯著變化:西園面積由20餘畝擴大到170餘畝;西園由封閉的私家花園變成開放的市民公園;由普通公園變成紀念孫中山先生的著名公園 [5] 
這次擴建,從英倫留學歸國的工程師吳國柄(1898-1987)功不可沒。吳國柄生前曾撰文《我與漢口中山公園及市政建設》,回顧了燕子銜泥般艱難擴建中山公園的經歷。
1926年,北伐軍攻克武昌、漢陽、漢口。其時,國民革命軍第四集團軍司令兼國民黨中央武漢分會主席李宗仁,號召 “建設新湖北”。鑑於李華堂一直追隨袁世凱的“將軍團”,北伐軍遂將其“西園”作為“逆產”沒收。
1928年春夏之交,30歲的工程師、湖北建始人吳國柄從英國留學歸國,住在漢口。從報上看到李宗仁“建設新湖北”的號召後,吳國柄即寫信給李宗仁,毛遂自薦為建設新武漢盡力。次日,李宗仁派人接他前往晤談。
吳國柄表示,武漢太大,建設新武漢,不是短時期、花少量金錢就能辦到的,當務之急是讓人民出來見見天日。百姓抽鴉片、打牌、白天睡覺,沒有公園、樹木,連春夏秋冬都分不清。
李宗仁問:“怎麼辦?”吳答:“先建一座公園。”李宗仁首肯,並讓他主持此事。
動用犯人挖湖堆山
經當時湖北省政府主席張知本批准,漢口特別市政府決定以西園為基礎,擴建為 “漢口第一公園”,面積170畝。
1928年秋,為紀念孫中山先生,經漢口市公安局倡議,在建的“漢口第一公園”易名“漢口第一中山公園”。
經籌劃,由漢口市公安局從民樂園﹙現民眾樂園﹚籌集銀元3萬,並調來犯人、乞丐及駐軍,於1928年10月12日正式開建漢口第一中山公園。吳仲行、吳正衡擔任規劃設計,設計風格是中式園林風格。吳國柄擔任顧問,並負責擴建施工。
開放首日5萬市民遊園
1929年10月10日,中山公園正式開放,首日有5萬市民前來遊園。當時,公園建設雖然主要是做了挖湖堆山、修路架橋、栽花種樹,建了幾個木柱樹皮頂小亭,但這在當時已經非常了不起,中山公園成為長江流域首座大型綜合性公園。每天來園遊玩的人,平均約三四千人。不久,全國各省市要員爭相前來參觀。
一家11口相約看稀奇
“這張照片是我父親生前最寶貴的精神支柱,伴隨了他大半輩子的風雨人生。”日前,咸寧日報社82歲的離休幹部孫興仁看到本報徵集中山公園老照片消息,十分激動,特意發來一張珍藏80多年的全家福。
孫興仁老人稱,1929年10月中山公園正式開放。當時,他們家住青山楠栂廟魯家灣,聽説漢口修了中山公園,祖母特地選了個好天氣,組織家族裏4家人去看稀奇。當時交通不方便,他家請人推着土車,走了幾十裏泥土路,花了大半天時間,才到中山公園與另外3家會合。後來,家族11口人在假山旁照了一張全家福。照片中年齡最小,胸前戴有銀鎖的孩子就是他。他1928年出生,當時只有一歲多。
1936年他的祖母去世。1938年武漢淪陷前,他的父親揣着這張照片去宜昌一家後方醫院參加抗日救亡。武漢、宜昌相繼淪陷,父親冒着生命危險,穿越封鎖線回到武漢,把母親和弟妹接到重慶。在背井離鄉的日子裏,只要思念起武漢和離散的親人,父親就拿出這張照片看看。
抗戰勝利後,父親又帶着他們一家,懷揣着這張照片,冒險乘木船通過了三峽險灘,回到武漢。以後,這張照片在父親心中愈發珍貴,在生前的最後日子裏,他捧着這張照片,叮囑孫興仁要好好保存。
現存景點
張公亭是1933年由吳國柄設計,為紀念湖廣總督張之洞而建的墓廬式建築,具有以圓形和穹頂為特徵的意大利建築風格。是我市保存下來為數不多的紀念張之洞的建築之一。四顧軒是1934年於原牡丹亭舊址重建的羅馬式建築,以花崗岩鑲嵌而成,具有以拱劵和愛奧尼複合柱為特徵的羅馬建築風格,是典型的西式園林風格景點。兩者均保存良好 [6]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