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吳公儀

鎖定
吳公儀,名潤澤,字子鎮,吳家太極拳宗師吳鑑泉長子,乃吳氏太極拳代表人物之一,曾任民國山東省長屈映光的武術總教練、香港鑑泉太極拳分社社長。
中文名
吳公儀
主要成就
吳家太極拳宗師吳鑑泉長子
潤澤
子鎮

目錄

吳公儀經歷

1919年,吳公儀年方20,就已出任山東省長屈映光的「武術總教練」;1924年,則任職於張宗昌陣營的「搏擊隊總教官」;其後也在全國知名的上海「精武體育會」教習,亦曾受黃埔軍校校長蔣中正聘請,出任軍校學生部及高級班太極拳教官,又當中山大學體育系講師,許多名流都跟其習太極拳。
吳公儀 吳公儀
1937年,吳公儀在香港成立鑑泉太極拳分社,擔任社長。1942年香港淪陷前回上海,擔任鑑泉太極拳社社長。1948年,應港澳人士之聘請,重返香港復社。
1954年,由於他在香港教授太極拳認真,學員聚多、享有盛名,引人矚目。香港拳擊冠軍並精通白鶴拳的陳剋夫先生,登報聲明,請求和公儀比武,並雲如公儀不允比賽,則請回上海。經過港澳名流調解,1954年1月在澳門花園游泳池比武,藉以募款救濟香港火災的難民。“吳陳比武”轟動港澳,觀眾萬餘人。陳剋夫攻勢猛烈,吳公儀借力回擊,甫交手即擊中陳剋夫鼻子。陳因流血過多,休息超時。他們二次再比,雙方多用腳踢,因踢超過規定過膝的公約,公證人宣佈停止比賽。自此,吳公儀及吳氏太極拳名噪一時,海外團體紛紛致函邀請。吳公儀命其長子吳大揆在香港彌敦道開設九龍鑑泉太極拳分社。次子吳大齊、侄吳大新亦分赴新加坡吉隆坡馬尼拉等地設立分社,後又因社務發展,再購買九龍佐敦道保文大廈頂樓為總社新址,原於香港駱克道的總社改稱香港分社,由女兒吳雁霞及女婿郭少炯主持。從此,吳氏太極拳風行於東南亞併發揚於海外。
這次吳陳比武,亦引發了金庸梁羽生後來寫出了一系列名動江湖的武俠小説。

吳公儀代表著作

初學太極拳須知
-吳公儀-
太極拳之動作,與吾人日常習慣,或所運用者,多有不同或相反之地方,吾人須要留心矯正,先從外表之姿態言,應要依照下列四項:
一、虛領頂頸,頂頸是指頭容正直,彷彿有頸貫頂之意,頭為一身之主宰,頭容正直,精神方能振作,不過正直之中,宜含虛靈(即不用力之意,方為合法,十三勢歌雲:滿身輕利頂頭懸。),若意外遇到跌僕時。而頭部不致觸地受傷,即此“頂頭懸”之功。
二、涵胸拔背,涵胸是胸部向內微凹,使橫膈下降,以為氣沉丹田之助,拔背是背部向外微凸,使脊柱垂直,力發於背,閲者不可誤會如此姿勢,會影響肺部發育或呼吸,若然,恐是過猶不及之誤,此姿勢如同僧人合什,復放下雙手時之姿勢無異,純任自然,安舒毫不勉強。
三、松腰垂臀,松腰即使腰部輕鬆之意,太極拳之轉動變化,皆繫於腰,故曰:命意源頭在腰隙。腰部舒展,不但氣易下沉,運轉靈敏,而且下部得力,不致有上重下輕之弊。垂臀是使臀部下垂,不向外突,凡蹲身時宜注意,方不致為松腰之障礙,若突臀,必至連帶發生挺胸、氣促、身浮與腰硬之毛病,使得身體變成剛整,最易失去重心。
四、沉肩墜肘,肩不沉,則胸廓以上皆受束縛,氣向上逆,肘不垂,則勁不能長,而兩肋亦失其保護,尤要者,欲求其松,非沉肩墜肘不為功也。
以上四項,均為著重吾人生理上自然之姿勢,力避矜持之態度,使得全身松沉然後方能輕靈變化,圓轉自如。
至於涉及精神方面之準備,則有下列二項:
一、純以意行,太極拳最忌用力,對於各種動作,須以意貫之,如導引家之運氣無異,譬如兩手上舉,並非手自行向上,而是意使之向上,意不停則手不停,意一斷,則手即不動,日久自能養成一種想象力,所謂:以心行氣,以氣運身。此為吾人心理支配生理之妙用。
初學之人,能知此理,能知不妄用力,對於平淡無奇之練法,便易於漸入佳境,而不致有厭倦之意。一套太極拳,練數十年而不輟而不厭者,蓋以其非使運動身體,作姿勢之表現,而實運用心意,內藴無窮變化,意味深長,有如弈棋及書法,久而彌精,永無止境。
二、形神合一。太極拳所練在神,故盤架子時,精神必須內斂,使與肢體之運動,合而為一,然後方能感覺敏鋭,舉動輕靈。《行功心解》雲:全身意在精神。苟神不在。意亦無存,雖手足舞動,可謂全無意思。
此外,就氣之方面言,最要氣沉丹田,但必須呼吸自然,初學者切不可自作聰明,誤解用氣,關於此點,鑑泉師言之確切,師雲:凡人喝茶用飯之際,從不注意到呼吸,亦未聞有人因喝茶用飯而壞者,苟喝茶用飯時,亦要研究何時為呼?何時為吸?如何如何用氣?如是而不壞者幾希,此為最簡而明之解釋。
外表姿態,與內在之意、氣神方面,既已清楚,吾人可以開始練習矣。練習太極拳,通稱“練架子”,亦稱“盤架子”,但不如吾人日常所慣稱之“打拳”為簡便,打拳只須有方丈之地,便夠應用。在一般事務紛繁之人,早晚最好練習兩次,每次約費一刻鐘或半點鐘,即可得到卻病延年之奇效,飯後或過飽,最好稍事休息,然後開始。如精神疲倦,練一趟拳,可以振作精神;若心神恍惚,意無所屬之時,不如不練。練時之環境以靜為佳,空氣清新固好,惟有時偶然緊閉窗户,練完可能出一身汗,亦未嘗無益處。打拳後如覺腿部過強,可略微散步,籍作調劑。飽食足睡,為運動之根本,如機器之有充足燃料。以言煉丹修道,又當別論。
太極拳之規則繁拳所有拳之經、論、十三勢歌等等,其中之每一句、每一字,均為規則。顧此失彼,初學者實無須慮許多,其大要為慢與不用力,神凝,以意行之。《基礎八要》曰:中、正、安、舒、輕、靈、圓、活。最為賅簡。如體弱有病者,尤不可心急,須緩進;體魄壯健者,不妨多練,先求形之相似,次求勢之正確,末以意運用之。拳為推手與器械之基礎,最要留意。
練拳之快慢,亦須加以解釋。初學時,動作生疏,當然要慢,況太極拳是以慢為原則,此時一套拳約不超過十五分鐘,姿勢純熟後,可以再慢,至二十分鐘、三十分鐘,或超過之。意之所至,不可勉強。慢既練有成績,快亦要練,快是求身手敏捷,意氣靈活——此為由慢訓練而來——能練到真慢與真快之境界,可謂有相當成績。何以言之?初學之慢,非真慢,乃斷續、凸凹、姿勢不正確之慢;初學之快,非真快,因非全體之快,手動而腰未動,腰動而腿未發,使全身皆快,意不能快,亦系徒然。形活意靈,內外相合,豈是一朝一夕之功?
練拳須有“三多”,一曰:多打,勤而行之,進境自速;二曰:多看,導師教人時要多看,可以增加領悟,別人打拳時要看,籍以觀摩,並考驗一己之觀察、判斷好壞之能力;三曰:多想,好學深思,經雲:默識揣摩,暇時對於此中之經論或學理,多加研究,以為體驗。練習既有成績,尚須教授別人,教學可以相長也。
要之:練太極拳首重信仰心與興趣,既有信仰心與興趣,方能在任何環境之下,而繼續練習,持之以恆。不然,一暴十寒,亦難收偉大之效果。不過,太極拳所練,勁入於骨,練後功夫不易丟失;倘不輟研求,老而彌精,不比其他只注重肌肉或氣力之運動,年紀長大,有一年不如一年之感。
十三勢歌曰:入門引路須口授,功夫無息法自修。因為功夫無息,學無止境,故成為一種藝術。深願學者,力加研究,百尺竿頭,更進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