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君子有三樂

(孟子及其學生的散文作品)

鎖定
《君子有三樂》出自《孟子》的《盡心章句上》。 一樂家庭平安,二樂心地坦然,三樂教書育人。
作品名稱
君子有三樂
作    者
孟子及其學生
創作年代
戰國
作品出處
《孟子》
文學體裁
語錄體散文

君子有三樂作品原文

君子有三樂
孟子曰:“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①,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②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 [1] 孟子·盡心上

君子有三樂作品註釋

①故: 事故,指災患病喪。
②怍:(zuo,四聲):慚愧。 [1] 
zuò 慚愧:漸~。愧~。仰不愧於天,俯不~於人。

君子有三樂作品譯文

孟子説:“君子有三大快樂,稱王天下不在其中。父母健在, 兄弟平安、沒有怨恨,這是第一大快樂;上不愧對於天,下不愧對於人,這是第二大快樂;得到天下優秀的人才進行教育,這是第三大快樂。 ” [1] 

君子有三樂作品讀解

一樂家庭平安,二樂心地坦然,三樂教書育人。
朱熹《集註》引林氏的話説:‘此三樂者,一系於天,一系於人,其可以自致者,惟不愧不怍而已。”
也就是説,一樂取決於天意,三樂取決於他人,只有第二種快樂才完全取決於自身。因此,我們努力爭取的也在這第二種快樂,因為它是屬於“求則得之,舍則失之,是求有益於得也,求在我者也”的範圍,而不是“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無益於得也,求在外者也”的東西。(見本篇13·3)
“俯仰終宇宙,不樂復何如?”(陶淵明
俯仰無愧,君子本色。
君子之樂,莫過於此。
當然,作為教書先生,孟子還有“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快樂。如果我們不是教書先生,那除了一樂家庭平安,二樂俯仰無愧之外,還該三樂什麼呢?或者,時代進化了,還有沒有四樂、 五樂呢?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不應只限於教書育人,身邊的人能夠因為君子的啓發、引導,而有所作為也算是一大樂趣呀! [1] 

君子有三樂作品出處

《君子有三樂》出自《孟子》的《盡心章句上》。 [1] 
《孟子》一書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及其再傳弟子共同編寫而成,記錄了孟子的語言、政治觀點(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貴君輕)和政治行動的儒家經典著作。孟子曾仿效孔子,帶領門徒周遊各國。但不被當時各國所接受,退隱與弟子一起著書。《孟子》有七篇傳世:《梁惠王》上下;《公孫丑》上下;《滕文公》上下;《離婁》上下;《萬章》上下;《告子》上下;《盡心》上下。其學説出發點為性善論,提出“仁政”、“王道”,主張德治南宋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孟子》是四書中篇幅最大的部頭最重的一本,有三萬五千多字.從此直到清末,“四書”一直是科舉必考內容。

君子有三樂作者簡介

君子有三樂 君子有三樂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軻,字子輿(待考,一説字子車或子居)。戰國時期魯國人,魯國慶父後裔。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書。孟子繼承併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於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有“亞聖”之稱,與孔子合稱為“孔孟”。孟子的文章説理暢達,氣勢充沛並長於論辯,邏輯嚴密,尖鋭機智,代表着傳統散文寫作最高峯。孟子在人性問題上提出性善論,即“人之初,性本善。”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