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向壁虛造

鎖定
向壁虛造(xiàng bì xū zào)是一則成語,該成語最早出自於《説文解字·序》。 [1] 
向壁虛造的意思是對着牆壁,憑空造出來的;比喻無事實根據,憑空捏造。該成語的結構偏正式;在句中一般作謂語、賓語、定語。 [1-2] 
中文名
向壁虛造
拼    音
xiàng bì xū zào
近義詞
無中生有 [2] 
出    處
《説文解字·序》
注音字母
ㄒㄧㄤˋ ㄅㄧˋ ㄒㄩ ㄗㄠˋ
語法結構
偏正式
語法功能
作謂語、賓語、定語

向壁虛造成語出處

漢·許慎《説文解字·序》:“世人大共非訾,以為好奇者也,故詭更正文,向壁虛造不可知之書,變亂常行,以耀於世。” [2] 
後據此總結出成語“向壁虛造”。 [2] 

向壁虛造成語故事

中國有一部歷史書叫做《尚書》,它記載春秋之前、唐、周武王時代的重要史蹟。 [3] 
可是到了漢朝,這部古書卻失傳了。因為秦始皇時曾經燒燬過一部分書。有人就説,《尚書》一定在那次焚書時被燒絕了。正巧有個在秦朝當過“博士”的伏生還活着,而且聽説他還私藏着一部《尚書》。漢文帝就派“掌故”晁錯到濟南去拜訪伏生。不料,伏生的藏書,經過秦末漢初連年的戰亂,也都失散了。檢查整理的結果,這部原有百來篇的古書,只剩下29篇,而且是寫在竹簡上的古文,一般人都不認得。於是叫伏生念給大家聽。可是伏生已九十多歲,眼花耳聾,説話也含糊不清了。有人想出了一個辦法,讓老先生念給他女兒聽,再由他女兒轉述,晁錯等人再記錄下來,這才編成了一部《今文尚書》。 [3] 
漢景帝時,在山東曲阜又發現了一部《尚書》,這是從孔子舊時講堂的牆壁裏發現的。那時,魯恭王擴建宮室,拆毀孔子舊時的部分住宅,就在牆壁內發現了一批竹簡,其中有《尚書》,也是古文。當時孔子的後代有個名叫孔安國的,把它整理了一下,也並不全。不過跟伏生留存的比較起來,二十九篇之外,還有十六篇。為了區別伏生的《今文尚書》,人們就稱孔安國的這個版本為《古文尚書》 [3] 
關於《尚書》,歷來的爭論很多,還出現過假造的《尚書》。唐代曾經正式規定,《尚書》以孔安國的版本為標準。可是,後來有人卻又認為孔本也是假造的。漢代的許慎在《説文解字序》中説:“世人大共非訾,以為好奇者也,故詭更正文,向壁虛造不可知書,以耀於世。” [3] 

向壁虛造成語寓意

從向壁虛造故事,聯想到生活中的一些人。一個人究竟如何,不在於自己的炫耀,而在於大家的認可。一個人默默無聞,兢兢業業地工作,雖然一時可能不為人知,但時間長了,人們心中也會有數。那自然就會出現“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情況,沒有必要向壁虛構,自我炫耀。 [3] 

向壁虛造成語運用

成文用法
向壁虛造的結構偏正式;在句中一般作謂語、賓語、定語;形容沒有事實根據地主觀臆造。 [2] 
運用示例
清代·嚴復《救亡決論》:“向壁虛造,順非而澤,持之似有故,言之若成理。” [1] 
清代·譚嗣同《致劉松芙》:“彼國作者必考證今古,然後下筆,非若今之向壁虛造,苟然而已也。” [5] 
清代·俞樾《茶香室四鈔·黎氏字學》:“按黎氏既家傳古學,必非向壁虛造者,惜其所正定文字不傳。” [6] 
清代·徐特立《國文教授之研究》第三章:“蓋解釋義意,不可向壁虛造也。” [6] 
現代·胡適建設的文學革命論》:“我這種議論並不是‘向壁虛造’的。” [4] 
參考資料
  • 1.    向壁虛造  .漢典[引用日期2021-12-21]
  • 2.    向壁虛造 田衝,趙羽等主編延邊人民出版社.中華成語全功能詞典[M].延吉:延邊人民出版社,1998.08:1011
  • 3.    邵勳潛,張丹琴編著.成語故事[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14.09:154-155
  • 4.    胡適著.胡適文集 第4冊 胡適文存[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19.07:1035
  • 5.    閆秀文編著.中華成語探源 白金典藏版[M].長春:北方婦女兒童出版社,2014.12:321
  • 6.    趙應鐸主編.漢語典故大辭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7.11:1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