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漢字)

鎖定
吐(拼音:tǔ,tù)是漢語通用規範一級漢字(常用字 [1]  ,最早見於《説文解字》小篆 [2]  ,本義指使東西從嘴裏出來,引申指唾棄拋棄嘔吐等。
(基本信息欄參考資料 [3-4] 
中文名
拼    音
tǔ、tù
部    首
字    碼
U+5410
五    筆
kfg
倉    頡
rg
鄭    碼
jbvv
筆    順
251121
字    級
一級(編號0421) [1] 
平水韻
上聲·七麌 [5] 
注    音
ㄊㄨˇ、ㄊㄨˋ
總筆畫
6
字形分析
左右結構
四    角
64010

字源演變

字形演變(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字形演變(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吐,形聲字。從聲。“吐”,從口,説明與口的動作有關;“土”為泥土、沙土。“口”“土”為“吐”,可理解為口內有土,從嘴裏出來。《説文·口部》“吐,寫也。”“寫”即“瀉”,傾倒之意。“吐”的本義為東西從口中出來由口吐義亦可引申指發出(聲音)、説出(話語)義,進一步引申出吐露義,由吐露義引申出(花)開放義。《玉篇·口部》:“吐,口吐。”《詩·大雅·柔民》:“柔則茹之,剛則吐之。”由口吐義引申指唾棄、拋棄義。以上諸義讀為“tǔ”。“吐”讀tù時,義同“嘔”,即今日所説的嘔吐。 [2]  [6] 

詳細釋義

拼音
詞性
釋義
英語
例句
例詞
動詞
東西從口腔中湧出
spit
吐,寫也。——《説文》
柔則茹之,剛則吐之。——《詩·大雅·烝民》
然我一沫三捉髮,一飯三吐哺。——《史記·魯周公世家》
血入乎牙,不肯吐口。——韓愈《元和聖德》
機發吐丸。——《後漢書·張衡傳》
與風水相吞吐。——宋·蘇軾《石鐘山記
吐氣納元;吐信;吞吐;吐沫;吐茹;吐哺
口説,陳説
tell

吐屬;吐決;吐款;吐誠;吐肝露膽;吐供;吐言;吐瀝
顯露,呈現
display

吐口;吐白;吐絮;吐端;吐綠
發出;散發
issue

吐火;吐曜;吐輝;吐焰;吐咬;吐字;吐辭;吐音;吐泄;吐絢;吐發
長出
come into being

吐穗;吐芽
抒發;抒寫
express

吐文;吐論;吐談
由裏向外伸
stick out

吐舌頭
使能夠迅速硬化的粘液從口中出來形成絲、網、繭——用於蜘蛛或蠶
spin out

蠶吐絲
武術用語。擺出,亮出
put on
(燕青)把布衫脱將下來,吐個架子。——《水滸傳

開放
come into bloom

吐葩;吐花
give

吐奇;吐決;吐故納新;吐懣
名詞



動詞
嘔吐。嘔出胃內容物
vomit

吐下;吐逆;吐紅;吐眩;吐罵;吐藥;吐壺;噁心要吐
不自主地從嘴裏湧出
throw up

吐出
退還非法的或不義的收益
disgorge

吐贓
參考資料 [3-4] 

古籍解釋

説文解字

寫也。從口土聲。 [7] 

説文解字注

寫也。從口。土聲。
他魯切。五部。 [3]  [7] 

康熙字典

唐韻》《正韻》他魯切。《集韻》《韻會》:統五切,𠀤音土。《説文》:寫也。《玉篇》:口吐也。《詩·大雅》:柔則茹之,剛則吐之。《左傳·僖六年》:若晉取虞,而明德以薦馨香,神其吐之乎。《史記·魯世家》:周公一飯三吐哺。
又《增韻》:出也,舒也。《前漢·劉向傳》:發明詔,吐德音。《唐書·房琯傳》:辭吐華暢。
又姓。《正字通》:隋將軍吐萬緒。
又複姓,後魏有吐奚、吐難、吐萬氏。
又《廣韻》湯故切。《集韻》《韻會》《正韻》土故切,𠀤音兔。《廣韻》歐也。 [3]  [8] 
《説文解字》書影 《説文解字》書影
《説文解字注》書影 《説文解字注》書影
《康熙字典》書影 《康熙字典》書影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吐”字字形對比 “吐”字字形對比

書寫演示

書寫 書寫
書寫 書寫
書寫 書寫
書寫 書寫
書寫 書寫
書寫 書寫

書法欣賞

音韻彙集

韻書集成

字形
韻書
聲調
韻目
字母
聲類
開合
清濁
反切
擬音
聲母
韻母
小韻
韻部
廣韻
上聲

合口呼
次清
他魯切/湯故切
tʰuo

去聲

合口呼
次清
湯故切/湯古切
tʰuo

集韻
上聲

合口呼
次清
統五切
tʰo




去聲

合口呼
次清
土故切
tʰo




韻略
上聲




他魯切





去聲




土故切





增韻
上聲




他魯切





去聲




土故切





中原音韻
上聲
魚模


次清

tʼu
魚模合
魚模
去聲
魚模


次清

tʼu
魚模合
魚模
中州音韻
上聲
魚模




湯魯切





去聲
魚模




湯路切





洪武正韻
上聲

次清
他魯切
t‘u


去聲

次清
土故切
t‘u


蒙古字韻
上聲






tʼu




去聲






tʼu




分韻撮要
陰去







第十二孤古故
參考資料 [9-10]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調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o
王力系統

a
董同龢系統

ɑɡ
周法高系統

李方桂系統

th
agx
兩漢
西漢



東漢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魚虞模


o
北魏後期北齊
魚虞模


o
齊梁陳北周隋
虞模


u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uo
擬音/王力系統


u
擬音/董同龢系統


uo
擬音/周法高系統


uo
擬音/李方桂系統


th
uo
擬音/陳新雄系統


u
參考資料 [10-11]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網站[引用日期2020-10-06]
  • 2.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遼寧人民出版社,天津古籍出版社,2012:89
  • 3.      .漢典[引用日期2018-09-24]
  • 4.    《現代漢語大詞典》編委會編.現代漢語大詞典 下[M].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0:1125
  • 5.    平水韻 七麌 吐  .搜韻網[引用日期2020-10-05]
  • 6.    李土生著.土生説字 第4卷:中央文獻出版社,2009.08:第11頁
  • 7.    (東漢)許慎原著;馬松源主編.説文解字 第1冊圖文珍藏版:線裝書局,2016.01:第740頁
  • 8.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2.06:104
  • 9.    吐的韻書  .漢典網[引用日期2020-10-05]
  • 10.    吐的上古音  .漢典網[引用日期2020-10-05]
  • 11.    吐的中古音  .漢典網[引用日期2020-10-05]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