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召樓鎮

鎖定
位於上海市閔行區浦江鎮革新村召稼樓古鎮,源起於元朝初期,橫跨元明清三個朝代,現面積達150畝之廣,散落着不少清代建築,召稼樓已經於2010年5月28日正式作為旅遊景點對外開放。
中文名
召樓鎮
別    名
召稼樓
所屬地區
上海市閔行區浦江鎮革新村

召樓鎮基本簡介

召稼樓,在今上海市閔行區浦江鎮革新村。召稼樓是上海最早墾荒種地的地區,召稼樓文化是上海農耕文化的起源。元代初期形成村落,興於明朝嘉靖、萬曆年間,召稼樓也是匯流黃浦江吳淞江的明代水利家葉宗行的故里。當地於元大德年間形成村落,興起於明嘉靖、萬曆年間。明代工部右侍郞談倫為激勵父老不誤農時,勤耕細作,多產豐收,特意命長子談田在朋壽園東首建造了一座鐘樓。從此,每日清晨鳴鐘不止,逢天氣有變時即鳴鐘告示。鐘樓題名召稼樓,以示重農禮耕。這一帶就此人勤田豐,贏得四鄉好評,因此人們將這裏呼作“召稼樓”。

召樓鎮地理位置

南臨浦東新區航頭鎮,西距閔行區吳涇鎮5公里。位於原閔行區杜行鎮政府駐地談家港以東2公里。
位於閔行區浦江鎮召稼樓獲得3A級景區,當地的閔行旅遊諮詢分中心也啓用迎客。該分中心在日前召稼樓舉辦的 “金球放燈,城隍故里”活動上掛牌啓用。這處旅遊諮詢分中心擔負着召稼樓古鎮遊客中心的職責,位於沈杜公路旁的召稼樓牌樓處。 [1] 

召樓鎮召樓歷史

歷史沿革
明工部右侍郞談倫子田,建樓鳴鐘以召農耕,因名召稼樓。興起於嘉靖、萬曆年間,清中葉時稍衰落。
光緒初有商店60餘家,居民百餘户,稱召稼樓鎮。水道四通,航行方便。老王家浜貫穿鎮中,保安橋聯南、北街為一體。20~30年代仍有商店60餘家,居民百餘户。1949年有商店78家,從業人員160人,其中南北什貨店15家,茶館、豆腐店各6家,棉布百貨店、藥店各5家,鮮鹹魚店4家,米店3家。另有碾米廠和飴糖坊各3家、軋花廠和榨油廠各2家,共有從業人員53人。50年代僅剩小店數家。1984年有商店25家,居民3100餘人。
村鎮歷史
60年代於鎮側建召樓酒廠,80年代擴為江南啤酒廠,所產召樓大麴為上海名酒。鎮有建於1793年(清乾隆五十八年)的奚氏禮耕堂,鎮南有批把園,鎮西有談家牌樓,即談氏故居朋壽園故址,今已湮沒。奚、談、沈三姓望族世居,奚氏列第相望,今人曹汝霖、黃炎培幼年均就讀於奚氏家塾。
召樓鎮一度是南匯縣第六區治所,故第六區曾又稱召樓區(即鶴沙區),後第六區西部劃入上海縣,東部改建為下沙區,治下沙鎮

召樓鎮古鎮保護

基本概況
位於閔行區浦江鎮召稼樓古鎮(浦江鎮革新村內),源起於元朝初期,橫跨元明清三個朝代,現面積達150畝之廣,散落着不少清代建築,目前規模較大、保存較完整的有“禮耕堂”、“梅園”等。像這樣大規模的文化歷史遺產,目前在上海已很少見了,有關部門近期準備採取措施加強保護老建築。“禮耕堂”灰瓦牆門裏庭院深深,12道牆門一道疊着一道,確有幾分深宅大院的氣派。堂內有五進大院,廳堂樓宇共計138間。騎馬牆、荷花牆、白牆黑瓦……古代上海郊區主要的房屋形態在此一覽無餘。“梅園”佔地3000多平方米,有房間99間,由於居住人羣相對較少,整體建築格局相對完整,但隨着年代久遠,不少房屋已不適於居住。
召稼樓古鎮不僅有一批較大規模的古建築,還有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大力保護刻不容緩。
規劃保護
令人高興的是,閔行區文廣局目前已協調規劃、水務、環保、建管等部門,共同確定了召稼樓古鎮的修復改造項目。其中,古鎮的規劃已由同濟規劃設計院接手,將在今年6月左右全面完成。此外,有關部門還將對該地進行文物普查,待修復改造總體規劃出台後,建管、農綠、環保等部門還將做好相關的基礎設施配套建設。

召樓鎮奚氏禮耕堂

基本簡介
建於1793年(清乾隆五十八年)的奚氏禮耕堂,是當時的一處大建築,當時奚氏可是當地望族,如今也許沒有人知道了,但這座奚氏禮耕堂,仍可以證明其奚氏當年的顯赫。穿過一個窄窄的弄堂,沿着一片水泥砌起的高牆,進入一個較為開闊的院子。這就是“禮耕堂”,在一塊“老年人活動室”的大牌子下,門邊釘着一塊明確地寫着這座房子的原來的輝煌:“閔行區不可移動文物,禮耕堂”。老年活動室緊閉着,活動室沒活動,也沒有居民出入,我四處隨意張望一下。
基本概況
這是一個50平方米左右見方的平常院子,用水泥做了道道隔牆,隔牆後面是一户户住家,院子的邊邊角角,堆放着各家多年積累的雜物的積累,很難想象院子原來的風采。據説原先的禮耕堂灰瓦牆門裏庭院深深,總共有十二道牆門,一道疊着一道,堂內有五進大院,廳堂樓宇共計一百多間。很有深宅大院的氣派。我想,大概解放後,房子便分給了貧苦農民居住。幾十年來,隨着歲月變遷房子壞了,農民們隨意修補,到了“文革”時再遭大的毀壞,到現在便成了這個樣子。我失望地走出禮耕堂,卻意外地在院子的過廳的舊牆上清晰地看到一條顯然是文革中遺留的刷在牆上的毛主席語錄:“政策和策略是黨的生命,各級領導同志萬萬不可粗心大意。”

召樓鎮召樓三寶

召樓大麴
(已失傳)
召樓羊肉
特點:鮮美爽口,不羶不膩,是佐酒佳餚。(談家巷、召樓集貿市場有售)來碗羊肉面一級棒。
召樓拆蹄(手撕油走紅燒蹄膀)
特點:色澤紅亮,甜而不膩,肉質細嫩,酥爛濃香,鮮美可口。(召樓人都會做)
召樓的名特產除了召樓大麴外,還有召樓羊肉,它的特點是,鮮美爽口,不羶不膩,是佐酒佳餚,小店裏常常把它作為羊肉面的澆頭,花點小錢一樣吃上美食解饞。另外一樣是召樓拆蹄,這是一般召樓人都會做的美味,它的特點是,色澤紅亮,甜而不膩,肉質細嫩,酥爛濃香,鮮美可口。這三樣當時被譽為召樓三寶。召樓酒廠早已成了三得利啤酒廠,不知道另兩樣是不是還能在召樓找到。我奇怪的是,上海及周邊並不是養羊的大省,而上海及周邊地區幾大古鎮都有以當地地名命名的羊肉美味。如七寶有七寶羊肉、真如有真如羊肉,在嘉定也還有嘉定羊肉、泗涇有泗涇羊肉等等,這些地方的羊肉同樣聞名遐邇。至於蹄髈更是一些古鎮的招牌特產,不説周莊的萬山蹄,其他如同裏、西塘、朱家角、楓涇等等古鎮,都有“色澤紅亮,甜而不膩,肉質細嫩,酥爛濃香,鮮美可口”的紅燒豬蹄,召樓古鎮雖不如那些古鎮名氣響,但也曾經有“召樓拆蹄”這一款美味豬蹄膀

召樓鎮鎮名傳説

傳説故事
沒有姓召人家的召家樓
浦江召家樓,根本沒有姓“召”的人家,更沒有召家的樓房,那麼為啥叫這個小鎮為召家樓呢?説來話長。
大家都曉得《珍珠塔》裏有個方卿,他中了狀元做了官之後,受人誣害,皇帝拿他革職,七趟抄家滅族,只逃出個孫子,名叫方蓋奚。
方蓋奚逃到哪裏去了呢?方蓋奚逃到了浦東灘,隱姓埋名,在當地討了個大娘子,生了小女不敢姓方,生怕再被官府抄殺,拿自己名字的第三個字做姓,這就有了“奚”姓。現在召樓附近姓奚的人家邪多,講全是方卿的後代。
後來,奚家有了田地上百畝,到了農忙季節,就要各處召用幫工,非常不便。一次大忙後發工鈿的辰光,奚家的管家想出了一個辦法,告訴大家:今後奚家要用幫工,就把門樓上的鐘敲敲響,大家聽見鐘聲就來好了,老户頭工鈿雙倍,新户頭也不怠慢,吃頓便飯。從此後,奚家招工再也用不着到處跑了。
年長時久,大家就把奚家樓叫做“召稼樓”。奚家四周變成了小鎮後,大家也把這個鎮叫做“召家樓”,有的人索性叫它“召樓”了 。
來源信息
講述人:吳老太 女 80歲 陳行鄉 農民 文盲
記錄人:周曙明 39歲 陳行蘇民小學 教師 中師
採錄時間和地點:1987年於上海縣陳行鄉。

召樓鎮最新消息

召稼樓已經於2010年5月28日正式對外開放,時距離上海世博園區最近的旅遊景點
交通線路:8號線航天博物館站轉乘175至召稼樓;另有浦江8路及閔行10路也可到達。周浦汽車站換乘175至召稼樓。召稼樓遊船10元。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