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古釵腳

鎖定
書法術語。形容筆劃圓活姿媚、遒勁有力。代表人物有秦朝的李斯和唐代的李陽冰兩位大書法家
中文名
古釵腳
詞語類別
書法術語
特    點
筆劃圓活姿媚、遒勁有力
代表人物
李斯、李陽冰

古釵腳詞語出處

唐朝呂總《續書評》雲:“李陽冰書若古釵倚物,力有萬夫。李斯之後一人而已。”清朝王澍(shù)《論書賸(shèng)語》雲:“古釵腳不如屋漏痕,屋漏痕不如萬歲枯藤,以其漸近自然。”又云:“釵腳、漏痕之妙,從生入,從熟出。”“釵”為古代婦女的一種首飾,多用金、玉、銅等製成,環轉圓滑,遒勁有力,將書法的筆劃比喻為“釵腳”是頗為貼切的。李斯,秦朝丞相篆書大家;李陽冰,為唐朝篆書大家,傳為李白的族叔。

古釵腳代表人物

古釵腳李斯

李斯,秦朝丞相,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書法家,協助秦始皇帝統一天下。秦統一之後,參與制定了法律,統一貨幣、車軌文字度量衡制度秦始皇死後與趙高合謀立少子胡亥為二世皇帝,為趙高所忌,腰斬於市。
李斯嶧山刻石全本 李斯嶧山刻石全本
李斯主張以小篆為標準書體。小篆又稱秦篆,是大篆的對稱,它給人以剛柔並濟,圓渾挺健的感覺,對漢字的規範化起了很大的作用。小篆的出現,是漢字發展史上的一大進步,根據《太平廣記》引《蒙恬筆經》記載,是楚國上蔡人李斯所整理。
秦統一前,因各諸侯國長期割據分裂,形成了語言異聲,文字異形的局面。秦始皇一直殷望着有標準的字體來取代以前流行的異體字,於是便打聽到李斯擅長書法,就把這任務交給他。李斯將大篆字體刪繁就簡,整理出一套筆劃簡單,形體整齊的文字,叫做秦篆秦始皇看了這些新書體後,很滿意,於是就把它定為標準字體,通令全國使用。
當時,人們對小篆的結構不太熟悉,很難寫得稱心如意。李斯就和趙高胡毋敬等人寫了《倉頡篇》,《爰歷篇》和《博學篇》等範本,供大家臨摹。
秦始皇逝世的前一年,他不畏錢江險濤,東下會稽(今紹興),祭過大禹陵,登上天柱峯(後來叫做秦望山),俯瞰東海湧潮後,命丞相李斯手書《會稽銘文》。李斯奉命連夜寫畢後的隔日,他又採嶺石鑴刻,然後立於 會稽鵝鼻山山頂(後叫刻石山),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會稽刻石”。
傳為由李斯書寫的刻石有《泰山封山刻石》、《琅琊刻石》和《嶧山刻石》、《會稽刻石》等。

古釵腳李陽冰

李陽冰書法 李陽冰書法
李陽冰,誰郡(治今安徽亳州)人。祖籍趙郡(治今河北趙縣),李陽冰五世祖李善權為後魏譙郡太守,將家徙至譙郡(治今安徽亳州),於是在安徽亳州一帶有了趙郡李氏的後裔。約生於唐玄宗開元年間。唐代文學家書法家。字少温,寄寓雲陽。初為縉雲令、當塗令。李白族叔。
李陽冰書法 李陽冰書法
李陽冰以篆書為己任,始學李斯《嶧山碑》,承玉筋筆法,然在體勢上變其法。線條上變平整為婉曲流動,顯得婀娜多姿。《金壺記》稱“陽冰尤精書學,豪駿墨勁,當時人謂曰筆虎。”張旭的筆法也曾得到李陽冰的傳授。暮年所篆,筆法愈見淳勁。自稱:“ 斯翁(李斯)之後, 直至小生。曹喜蔡邕不足道也。”康有為《廣藝舟雙輯》稱其為:“以瘦勁取勝,若《謙卦銘》,益形怯薄,破壞古法極矣。”傳世刻帖有《三墳記》、《城隍廟碑》、《謙卦銘》、《怡亭銘》、《般若台題名》等,均為後世翻刻本。  當時顏真卿所書之碑,必請李陽冰用篆書題額,可見其篆書影響的深遠。大詩人李白有詩云:“吾家有季父,傑出聖代英”、“落筆灑篆文,崩雲使人驚”,説明李陽冰的篆書確實取得了較大的成就。清代孫承澤在《庚子消夏記》中也稱,篆自秦漢而後,推李陽冰為第一手,可見對其評價之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