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古莒國

鎖定
東周時期由於“禮崩樂壞”,形成“春秋無義戰“的局面。莒國東夷文化由此卻得到舒展、發展的機遇。
陵陽河遺址出土的陶製大口尊上的“圖象文字”證明,早在7000年前,莒地區先民就創造了中國最早的古文字雛形。莒地故城堡 遺址達十幾處之多,古遺址.古墓羣已發現1291處;莒州地上地下文物豐富,縣博物館 館藏文物達12000餘件,其中國家級文物200餘件。莒文化經過歷代莒人的發展和沉澱 成為獨具特色的史前文化,被公認為是和齊文化魯文化並稱的山東三大文化。
中文名
莒國
簡    稱
所屬洲
亞洲
首    都
城陽
主要城市
介根夷維牟婁、諸、琅琊、鄆、密、向、餘丘、紀障
貨    幣
齊國刀幣
時    區
UTC+8
政治體制
君主制
國家領袖
茲輿期
文    化
莒文化
典    故
勿忘在莒

古莒國歷史沿革

1.春秋莒國是海岱區政治舞台上僅次於齊、魯的最重要的東夷大國之一。以隱公二年“莒人入向”,首開《春秋》滅國記錄。又有“莒人伐杞”,“莒人滅曾”的記錄。莒國國君,除春秋早期一些不書其名的“莒子”外,有茲平公、紀公、渠丘公、犁比公、展輿(自立之後當年就逃往吳國)、著丘公、共公、郊公。莒國以公元前431年,楚簡王元年,滅於楚。
莒為地名,始自原始社會東夷民族的莒部落。考古發現也證實莒地在新石器時代就建立了大規模的部落王國。夏為莒部落,商屬姑幕國,周為莒子國。歷史文獻有多種記載。據《春秋》隱公二年《正義》載,“譜雲:莒嬴姓少昊之後。周武王封茲輿期於莒。初都計,後徙莒。”少昊為傳説中居住在山東一帶的古老部落首領,其後代一支在山東沿海一帶建立莒部落方國,周武王十三年封茲輿期為莒國國君。郭沫若則認為莒是伯益後裔。所著《中國史稿》中説:“伯益是早期融入華夏的又一支夷人分支,傳説中伯益的後裔,有徐氏、郯氏、莒氏”等14個氏族。
西周到春秋初期,莒國疆域相當遼闊,擁有介根夷維牟婁、諸、琅琊、鄆、密、向、餘丘、紀障 等31個城邑。大體相當於今東臨黃海,北到山東省膠州、高密,西到昌邑、蒙陰,南到蒼山、郯城、臨沭和江蘇省贛榆的範圍。在春秋初從計遷莒後,國勢強盛,不斷與齊、魯、晉會盟,對周圍小國征戰。公元前686年夏,齊公子小白在鮑叔牙的保護下奔莒避亂,次年魯伐齊,小白回齊,是為齊桓公。此即著名歷史典故“勿忘在莒”的由來。
到春秋中後期,因屢遭征伐,莒國疆域日小。戰國時期,公元前431年為楚所滅(另説齊先滅莒,後又為楚所取)。後屬齊地。前350年,齊國修建長城,經莒境東莞北部山嶺至琅琊入海。(今齊長城遺址仍高出地面近兩米。)前284年,燕將樂毅伐齊,攻克齊都臨淄,齊湣王出奔莒城,次年被臣下所殺。其子法章在莒被擁立為襄王,率眾保莒城以拒樂毅。樂毅連克70餘城,唯莒與即墨不下。後燕軍為田單火牛陣所破,襄王守莒而終於復國。
2.據《山東通志.文物志》,春秋莒國故城“位於今莒縣縣城四周,東鄰沭河,城內以西周至春秋遺物最多”。
3.有關春秋莒國的考古發現主要有幾批:
(1) 莒南縣花園村和老龍腰兩座莒國殉人大墓。
(2) 沂水縣劉家店子兩座春秋墓葬和一座車馬坑。這兩座墓地大墓的墓主顯系莒
國高級貴族,有《莒叔之仲子平鍾》銘文為證。
(3) 莒縣城東前集出土包括《司馬南叔匜》等一批銅器。
(4) 沂水縣李家莊發現的一組高品位的銅器、有罍、鬲、卣、匜、盤、帶穿壺。
(5) 莒縣縣城東北天井汪出土的編鎛、編鐘、列鼎一組、盤、鑑、傘狀夔紋蓋罍、
蓋鼎、蛇鈕平蓋壺、歪頸匏壺等21件春秋中期銅器。這組器物屬莒器,極富特色。
(6) 莒縣寨裏河鄉老營村出土一組銅器,如龍紋鼎、渦紋鼎。
(7) 莒縣中樓鄉於家溝出土歪頸瓠狀《莒大叔壺》,盒形敦等器。
(8) 沂水縣楊莊鎮李家坡清理一座春秋早期墓葬,出土一批銅器有銅鼎、鬲、盤等。
(9) 日照市日照河崖崮一批完整的春秋初期貴族墓葬,出土有萊伯嫁女媵器。很可能是莒萊聯姻的物證。日照還有其他春秋葬墓的發現。
(10) 沂水全美官莊等地發現也有零星東周墓下層士庶墓葬發現。
以上所列僅是一部分,全部資料,莒縣及其鄰縣境內各縣市的文物考古同行、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會了如指掌。從上述材料中,我們就已經看到:
(1) 莒國故土的貴族大墓有墓道,墓道偏在墓室東壁南部。墓室很大,近百平米。
(2) 有腰坑、有殉犬,有寬大的器物坑。
(3) 有數以十計的有葬具的從死者和殺殉的奴隸。
(4) 頗具特色的銅禮器、陶禮器。
莒國葬制,在墓室結構、殉人制度、隨葬制度、隨葬品類別上,都與魯故城墓葬有着明顯的區別,而與東夷族的寺國、鄅國目的有較多的共性,堪稱東夷文化的典型。不過,他們也隨葬作為周禮載體的“王朝正統禮器”,在隨葬車馬坑方面(劉家店子的車馬坑至少有40米長,至少隨葬留輛車子)、在隨葬物品物質文明精品方面如金劍柄等金器、嵌金漆勺、雕花漆器、成組玉佩、車傘開合裝置以及上面提到的大量精美的,甚至是海岱區最精美的,莒國銅器侈糜、誇富方面,反映出莒國統治者的貪慾、享受是必定向齊魯大國看齊的,甚至以能“僭越禮周”為榮。同時也反映了莒國社會經濟水平並不比齊魯大國為差。
莒國公室內弒殺、政變不絕於史,莒國國君暴虐無道,如莒子庚輿,喜歡劍,每鑄成一劍,必以人試,成為國人大患。
終春秋一世,莒同齊、魯都保持着自恃平等、時而修好、時而交惡,卻從不屈從的關係,周旋於晉、楚、吳霸主之間圖存圖利,既被征伐,又欺壓弱小。墨子有言:“東方有莒之國者,其為國甚小,間於大國之間,不敬事於大,大國亦佛之從而愛利。是亦東者越人夾削其壤地,西者齊人兼而有之。計莒之所以亡於齊越之聞者,以是攻佔也”。墨子之言並非完全中肯,但莒國國君暴虐,莒國沒有明智、謹慎的外交政策,而與海岱區大小國家敵對,又反覆於霸主之間,不能不説都是莒國自取速滅亡的原因。

古莒國相關典故

典故:勿忘在莒
春秋時代,齊襄公昏庸,齊國內亂,公子齊小白為逃避殺身之禍,於公元前686年夏在鮑叔牙的保護下逃到莒國的姥姥家避難,第二年,齊襄公去世,小白歷經艱險回齊國做了國君,他就是春秋五霸的第一霸主為齊桓公。“在莒”還有另一出處,據《史記》等史料記載,公元前284年,燕將樂毅率五國聯軍伐齊,攻佔齊國都城臨淄等七十餘城,惟莒與即墨二城未被攻佔,齊湣王出奔莒城,次年被臣下所殺。其子法章在莒被擁立為襄王,率眾保莒以拒樂毅;田單堅守即墨,後來燕軍被田單的火牛陣所破,奪回了七十餘城,襄王守莒而最終復國。
民間故事:孟姜女哭長城
春秋時齊國勇士杞梁之妻子,即是孟姜女,杞梁隨齊莊公攻打莒國而戰死,其屍運送回國時,其妻孟姜奉夫棺,將窆於城外,乃露宿三日,
撫棺大慟,涕淚俱盡,繼之以血,齊城忽然崩陷數尺,由哀慟迫切,精誠之所感也。後世傳秦人範杞梁差築長城而死,其妻孟姜女送寒衣至城下,聞夫死痛哭,城為之崩,蓋即齊將杞梁之事,而誤傳之耳。
忠勇千秋想杞梁,頹城悲慟亦非常。
至今齊國成風俗,嫠婦哀哀學孟姜。
爭羨赳赳五乘賓,形如熊虎力千鈞。
誰知陷陣捐軀者,卻是單車殉義人。
杞梁妻的故事最早記載在信史《左傳》襄公二十三年裏。周靈王二十二年(齊莊公四年,前550年)秋,齊莊公姜光伐衞、晉,奪取朝歌。前549年,齊莊公從朝歌回師,沒有回齊都臨淄便突襲莒國。在襲莒的戰鬥中,齊國將領杞梁、華周英勇戰死,為國捐軀。後來齊莒講和罷戰,齊人載杞梁屍回臨淄。杞梁妻哭迎丈夫的靈柩於郊外的道路。齊莊公派人弔唁。杞梁妻認為自己的丈夫有功於國,齊莊公派人在郊外弔唁既缺乏誠意,又倉促草率,對烈士不夠尊重,便回絕了齊莊公的郊外弔唁。後來,齊莊公親自到杞梁家中弔唁,並把杞梁安葬在齊都郊外。(杞梁墓在今山東淄博市臨淄區齊都鎮郎家村東)。應該説,這段故事明文記載在《左傳》中,是真人實事。雖無後來“哭夫”、“城崩”、“投水”等情節,主要是表現杞梁妻大義凜然的剛烈性格,但其反對戰爭、熱愛丈夫的主體框架已隱隱顯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