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齊文化

(名詞)

鎖定
齊文化,齊國文化是齊地文化的一特定歷史時期的文化,通常所説的齊文化是指齊國文化。齊文化主要繼承姬周文化。戰國時各地諸侯相爭,使原本週文化獨尊的局面逐漸破壞,各地區文化開始有“本地化”的改變趨勢。到了戰國時代以後,這種情況更明顯,但齊文化還是保留了較多的周文化因子。齊魯文化是齊文化和魯文化的統稱,東臨濱海的齊國產生了以姜太公為代表的思想學説又吸收了當地土著文化(東夷文化)並加以發展,而春秋時期的魯國,產生了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學説,兩種古老文化存在差異,相對來説,齊文化尚功利,魯文化重倫理;齊文化講求革新,魯文化尊重傳統。
戰國時各地文字可以粗略依照地域分為五大系統:東方齊系、東北燕系、南方楚系、北方晉系和西方秦系文字,齊國文字則屬於東方齊系。由於各系統的文字大體上相近,只有小部分文字有所差異。因此齊國文書與其他諸侯國往來並沒有太大問題。
中文名
齊文化
發源地
齊國
所屬地
山東
締造者
姜子牙
代表人物
管仲

齊文化歷史意義

齊文化 齊文化
所謂文化 [1]  ,是人類在適應和改造自然、社會和自我的實踐過程中,通過勞動創造出來的一切產品的總和。這個定義中的產品,既包括看得見摸得着的物質產品,也包括比較抽象但制約着社會和人類生活的行為規範,還包括宗教、科技、文藝、思想等精神產品。以此類推,那麼文化也就相應地表現為三個層面:物質文化、規範文化和精神文化。
所謂齊文化,也就是齊人創造的、存在於特定歷史時空的物質文化、規範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總和。
在這個定義中,齊人的概念是既寬泛又帶有一定標準的。作為齊文化創造主體的齊人,不應該把裏籍在齊地作為標準。因為管仲生於楚,甯戚是衞國人,而陳完是陳國遷到齊國的移民,而上述三人都參與並創造了齊文化,他們是很標準的齊文化意義上的齊人;作為齊文化創造主體的齊人,也不應該把是否居住在齊地,是否能齊言作為界定的標準。因為齊地是一個變量,能齊言者也是一個變量。孟子一部分時間並不居住在齊地,也不能齊言,但他在稷下學宮的思想學術交流和言論,卻更新發展了齊文化,為齊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他雖不是土生土長的齊人,但他對齊文化做出了貢獻,也應該是齊文化意義上的齊人。
定義中所謂的特定歷史時空,包含兩個方面的意思。一是齊文化存在的時間,應主要定格在公元前1045年姜太公封齊建國至公元前221年田齊為秦所滅這個時間段內。當然從文化的淵源角度,齊文化的存在時間可上溯至三皇五帝時期;從文化的影響角度,可下延至西漢武帝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時止。二是齊文化存在的空間,我認為應主要以春秋後期時的齊國疆域為圈定範圍,即今天的魯北、魯中及山東半島地區(也就是海岱之間的山東地區)。
在此期間,學術著作相繼問世。有《宋子》、《田子》、《蝸子》、《捷子》等,今巳亡怯。另《管子》、《晏子春秋》、《司馬法》、《周官》等書之編撰,亦有稷下之士的參與。由於不少人是善於把學術和政治結合趁來遊説當權者的能手,故在宣王時受上大夫稱號之稷下士多達七十六人。稷下學官的存在,曾為當時百家爭鳴開創了良好的社會環境,促進了先秦時期學術文化的繁榮。

齊文化歷史沿革

齊地文化共分4個歷史時期

齊文化第一時期

東夷文化時期,從原始社會到商末,是齊地的原始的本土文化
文化代表人物有:舜帝、太昊(伏羲)、少昊、后羿、蚩尤、商湯
文化代表朝代:商朝
文化代表特質:一種巫蠱文化、天下共主的文化、開放文化
文化代表學説:巫史學、道萌芽

齊文化第二時期

齊國文化時期,從齊國建國到漢武帝時期,齊國文化是一種繼承文化,是從東夷文化繼承而來,並沒有很大的變化提。齊文化的保留不得不感謝太公:太公至國,脩政,因其俗,簡其禮,通商工之業,便魚鹽之利,而人民多歸齊,齊為大國。(史記《齊太公世家》)。
文化代表人物:鍾無豔、緹縈、東方朔、鄒衍
文化代表朝代:齊國
文化代表特質:從文化模式的角度觀照,齊文化在地理環境上是半島型文化;在經濟結構上是農工商一體化的複合式經濟;在政治思想領域內是以忠君愛民相統一、禮法結合、義利並重為特色的互補式政治;從文化發展的角度審視,齊文化又顯現出與其他先秦地域文化迥乎不同的變革性、開放性、多元性、務實性和智慧性。正是這些獨具特色的文化模式和鮮明的文化特點,使齊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成為中華傳統文化星空中一顆亮麗的明星。

齊文化第三時期

齊魯融合時期,從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至唐宋年間。
文化代表人物:董永、王羲之、諸葛亮

齊文化第四時期

魯文化時期,至今。
文化代表人物:辛棄疾、李清照、戚繼光、蒲松齡
齊地疆域為圈定範圍,即今天的魯北、魯中及山東半島地區(也就是海岱之間的山東地區)。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