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古代法制

鎖定
中國古代法律不受宗教影響,而強調遵循禮教,強調維護綱紀倫常。經過漢儒改造,禮融進了諸子中的可取成分,又成為禮教,成為指導立法、司法的原則和理論依據。其要旨即是三綱--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以及由此衍生的親親、尊尊的政治和倫理原則。
中文名
古代法制
要    旨
三綱
代表性人物
韓非、子產、商鞅等
代表性著作
《尚書》《韓非子》《商君書》等

古代法制古代法律起源

中國古代法律起源兩個方面,一是刑起於兵;二是法源於禮。由這兩方面,逐漸形成後來的法律
(一)刑起於兵:一方面“師出以律”,在中國古代最初的刑起源於軍事戰爭,最早的法脱胎于軍事中產生的軍法。另一方面,“兵獄同制”。軍事戰爭需要及時處置敵人、俘虜或其他違法犯罪行為。某些軍法同時就是定罪量刑的刑罰。黃帝“五刑”:“大刑用甲兵,其次用斧鉞,中型用刀具,其次用鑽,薄刑用鞭折”苗民“五刑”:蚩尤時代,“苗民弗用靈,惟作無虐之刑曰法。殺戮無辜,愛始淫為劓。皋陶象刑:所謂象刑,一種觀點認為;象是象徵之義,象刑事讓人穿着不同色質的衣巾服飾,象徵處以不同刑罰;以公之於眾引為鑑戒。
(二)法源於禮:禮產生於祭祀,在祭祀過程中,儀式得到強化和系統化,隨着階級分化,祭祀的儀式等級不同而不同,此時禮成為確實等級的標誌。隨着階級的劃分,上層階級演化為統治階級,他們藉助政治勢力將禮上升為調整人們社會關係的規範。至此,禮無論在形式上還是實質上都具有了法律的內涵,直至周公之禮,禮得到了規範化和系統化。 [1] 

古代法制古代法制特點

古代法制"法自君出"

法律以君主意志為轉移中國古代"法自君出",君主始終掌握國家最高立法權。一切法典、法規皆以君主名義頒行。皇帝的詔敕往往直接成為法律,皇帝可修改、廢止任何法律。
皇帝又擁有最高司法權,一切重案、要案、疑案,以及一切死刑案件(隋唐以後)皆須皇帝裁決、批准。皇帝可以法外用刑,也可法外施恩,赦免任何罪犯。 [2] 

古代法制以禮教為指導

法律以禮教為指導原則和理論基礎
在這種原則下,禮的許多內容被直接定為法律,"七棄三不去"、"八議"以及喪服制度等相繼入律,併為後世法典所沿用。禮教力倡"無訟"、"息訟",也導致人們的權利意識非常淡漠。 [2] 

古代法制以刑法為主刑

法律以刑法為主刑始終是中國古代法律的主題。古代沒有部門法的劃分,歷代法典--律遂通稱刑律,社會生活各個領域各類違法犯罪行為,統統規定於此,統稱犯罪,處以刑罰。一部律中,實體法與程序法也不區分,民事訴訟程序與刑事訴訟程序混一,作證與招供同等看待。另一方面,專制君主無視下民的主體權利,平民百姓也不具有這種意識,並以"對簿公堂"為恥、為累,一般民事糾紛也無關政權安危大局,商品經濟又長期不發達,如是等等,致使中國古代民事立法偏枯,與刑法畸重形成強烈反差。 [2] 

古代法制"口含天憲"

司法從屬於行政皇帝"口含天憲",握有國家最高司法權。歷代中央雖設司法機構,但輔佐皇帝的重臣,如冢宰、丞相、宰相、內閣大臣等,完全可以過問司法。中央某些行政機構長官也可干預或參與司法,而司法長官一般無權過問行政。在地方,一地行政長官即兼理同級司法審判。
獄訟是否得平,自漢以來便是考核地方官政績的主要項目之一。 [2] 

古代法制“鑄刑鼎”

子產改革的標誌性事件之一,是公元前536年的“鑄刑鼎”——把懲治犯罪的刑律鑄在金屬鼎上,向全國老百姓公佈。這是中國法制史的一件大事,在當時可是了不得的舉措。胡適在《中國哲學史大綱》一書中説,春秋時期,上層貴族社會認為刑律越秘密越好,決不能讓國人知道。這樣,有利於貴族隨意處置老百姓,增加專制的恐怖和神秘。
子產決心打破這種矇昧,他根據已有的刑法,加以修改,主持編訂了三種刑法,並把刑法公諸於世,讓老百姓明白法與非法的界限,知道犯了法會得到什麼樣的處罰。這無疑是進步的法制理念,當然也打擊了貴族特權。子產的這個做法,遭到很多貴族反對。晉國大臣叔向專門為此給子產寫了一封措詞嚴厲的信。信中説,本來民眾懷着恐懼之心,不敢隨便亂來。你把法律公佈了,民眾就會鑽法律的空子,爭相琢磨怎麼做壞事而不至於被制裁,這樣就不怕長官了,反而會導致犯法的事情越來越多,腐敗賄賂到處氾濫,鄭國也會因此而滅亡。
子產給叔向回了一封信,頂着壓力説:“我為的是救世啊!”表示要堅定不移公佈法律。結果呢?效果不錯,社會治理透明度增加,大眾歡迎,犯罪案件減少了。再説,鄭國注重商業,過去貴族利用刑罰的隨意裁量權壓榨商人和新起的土地所有者,對鄭國很不利。子產公佈法律,限制了貴族的特權,促進了鄭國農業和商業的發展。子產此舉,開啓了中國古代公佈成文法的先例。春秋時期,宗法貴族減弱了氣勢而新的地主階層興起。各利益集團、社會階層以及經濟條件都在發生變化,“鑄刑鼎”這一重大改革措施,符合社會發展的新需求。
在潮流推動之下,晉國在子產“鑄刑鼎”之後二十多年,也把刑法鑄在鼎上,向社會公佈了。 [3] 

古代法制參考書目

古代法制先秦部分

1. 《鐵雲藏龜》
2. 《尚書》
3. 《竹書紀年》
4. 《春秋公羊傳》
5. 《左傳》
7. 《周易》
8. 《國語》
9. 《戰國策》
10. 《周禮》
11. 《禮記》
12. 《商君書》
14. 《老子》
15. 《管子》
16. 《論語》
17. 《孟子》
19. 《韓非子》
20. 《呂氏春秋》
21. 《淮南子》
22. 《史記》
23. 郭沫若:《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羣益出版社1947年版。
24. 郭寶鈞:《中國青銅器時代》,三聯書店1963年版。
25. 李力:《出土文物與先秦法制》,大象出版社1997年版。

古代法制秦漢部分

1. 《睡虎地秦墓竹簡》
2. 《新語》
3. 《白虎通義》
4. 《新書》
5. 《居延漢簡》
6. 《鹽鐵論》
7. 《九朝律考》
8. 陳世材:《兩漢監察制度研究》,重慶商務印書館1944年版。
9. 徐定戡:《兩漢刑名考》,上海震旦法律經濟雜誌社1947年版。
10. 粟勁:《秦律通論》,山東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11. 〔日〕大庭修著,林劍鳴等譯:《秦漢法制史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2. 安作璋等:《秦漢官吏法研究》,齊魯書社1993年版。
13. 高恆:《秦漢法制論考》,廈門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
14. 湯志鈞等著:《兩漢經學與政治》,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
15. 華友根:《西漢禮學新論》,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版。

古代法制魏晉隋唐部分

1. 《抱朴子》
2. 《世説新語》
3. 《資治通鑑》
4. 《唐律疏議》
5. 《唐六典》
6. 《唐會要》
7. 《唐大詔令集》
8. 《貞觀政要》
9. 《太平廣記》
11. 《敦煌資料》
12. 張建國:《兩漢魏晉法制簡説》,大名出版社1997年版。
13. 倪正茂:《隋律研究》,法律出版社1987年版。
14. 徐道鄰:《唐律通論》,中華書局1945年版。
15. 楊廷福:《唐律初探》,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16. 陳寅恪:《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17. (台灣)林詠榮:《唐清律的比較及其發展》,黎明文化事業公司1982年版。
18. 喬偉:《唐律研究》,山東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19. 錢大羣:《唐律譯註》,江蘇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20. 曹漫之主編:《唐律疏議譯註》,吉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21. 錢大羣等:《唐律論析》,南京大學出版社1989年版。
22. (日)仁井田升著,慄勁等譯:《唐令拾遺》,長春出版社1989年版。
23. (台灣)高明士:《唐律與國家社會研究》,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9年版。
24. 錢大羣:《唐律研究》,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25. 王立民:《唐律新探》,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1年版。

古代法制宋元明清部分

1. 《宋刑統》
2. 《宋會要輯稿》
4. 《宋大詔令集》
8. 《洗冤集錄》
9. 《折獄龜鑑》
10. 《容齋隨筆》
11. 《棠陰比事》
12. 《元典章》
13. 《通制條格》
14. 《經世大典》
15. 《吏學指南》
16. 《問刑條例》
17. 《大明律》
18. 《大誥》
19. 《大明會典》
20. 《唐明律合編》
21. 《大學衍義補》、
22. 《清實錄》
23. 《清史稿》
24. 《大清律例》
25. 王雲海主編:《宋代司法制度》,河南大學出版社1992年版。
26. 薛梅卿:《宋刑統研究》,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
27. 郭東旭:《宋朝法律史論》,河南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28. 宋代官箴研讀會編:《宋代社會與法律——〈名公書判清明集討論〉》,東大圖書公司2002年版。
29. 陳垣:《元典章校補釋例》,北平國立中央研究院語言研究所1932年版。
30. 於登:《明代監察制度概述》,金陵大學1936年版。
31. 韋慶遠:《明代黃冊制度》,中華書局1961年版。
32. 餘用心:《明代一條鞭法的考察》,甘肅師範大學1964年版 。
33. 杜乃濟:《明代內閣制度》,台灣商務印書館1967年版。
34. 王雲五:《明代政治思想》,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70年版。
35. 楊雪鋒:《明代的審判制度》,台灣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76年版。
36. 陶希聖、沈任遠:《明清政治制度》,台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0年版。
37. 黃仁宇:《萬曆十五年》,中華書局1982年版。
38. 楊一凡:《明初重典考》,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39. 於志嘉:《明代軍户世襲制度》,台灣學生書局1987年版。
40. 楊一凡:《明大誥研究》,江蘇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41. 王天有:《明代國家機構研究》,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年版。
42. 關文發:《明代政治制度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版。
43. 張德信:《明朝典制》,吉林文史出版社1996年版。
44. 陳國平:《明代行政法》,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45. 懷效鋒:《明清法制初探》,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46. 尤韶華:《明代司法初考》,廈門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
47. 滋賀秀三:《明清時期的民事審判與民間契約》,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48. 童光政:《明代民事判牘研究》,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49. 張洽安:《明代政治制度》,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1999年版。
50. 黃明光:《明代科舉制度研究》,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51. 吳豔紅:《明代充軍研究》,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3年版。
52. 劉雙舟:《明代監察法制研究》,中國檢察出版社2004年版。
53. 張溯崇:《清代刑法研究》,華岡出版社1974年版。
54. 林詠榮:《唐清律的比較及其發展》,台灣編譯館1982年版。
55. 那思陸:《清代州縣衙門審判制度》,文史哲出版社1982年版。
56. 李鵬年:《清代中央國家機關概述》,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57. 張偉仁:《清代法制研究》,台灣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83年。
58. 朱勇:《清代宗族法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59. 姚雨薌:《大清律例會通新纂》,台灣文海出版社1987年版。
60. 楊國楨:《明清土地契約文書研究》,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61. 鄭秦:《清代司法審判制度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62. 林恩顯:《清朝在新疆的漢回隔離政策》,台灣商務印書館1988年版。
63. 吳豐培:《清朝駐藏大臣制度的建立與沿革》,中國藏學出版社1989年版。
64. 張晉藩:《清律研究》,法律出版社1992年版。
65. 魏秀梅:《清代之迴避制度》,台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2年版。
66. 郭松義:《清朝典制》,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年版。
67. 劉廣安:《清代民族立法立法研究》,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
68. 徐曉光;《清代蒙藏地區法制研究》,四川民族出版社1996年版。
69. 梁治平:《清代習慣法:社會與國家》,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
70. 吳吉遠:《清代地方政府的司法職能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版。
71. (日)滋賀秀三等:《明清時期的民事審判與民間契約》,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72. 鄭秦:《清代法律制度研究》,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73. (英)斯普林克爾:《清代法制導論:從社會學角度加以分析》,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74. 蘇亦工:《明清律典與條例》,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75. 高浣月:《清代刑名幕友研究》,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76. 郭松義:《清朝典章制度》,吉林文史出版社2001年版。
77. (美)黃宗智:《清代的法律、社會與文化:民法的表達與實踐》,上海書店出版社2001年版。
78. 張仁善:《禮?法?社會——清代法律轉型與社會變遷》,天津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79. 張羽新:《清朝治藏法規全編》,學苑出版社2002年版。

古代法制近現代部分

2. 《資政新篇》
3. 《海國圖志》
6. 《大清會典》
7. 《大清法規大全·法律部》
11. 《辛亥革命》
12. 《清朝續文獻通考》
13. 《光緒東華實錄》
14. 羅爾綱:《太平天國的理想國:天朝田畝制度考》,商務印書館1950年版。
15. 羅爾綱:《太平天國史稿》,中華書局1955年版。
16. 簡又文:《太平天國典制通考》,簡氏猛進書屋1958年版。
17. 邱遠猷:《太平天國法律制度研究》,北京師範學院出版社1991年版。
18. 李貴連:《沈家本與中國法律現代化》,光明日報出版社1989年9版。
19. 馬作武:《清末法制變革思潮》,蘭州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
20. 李曙光:《晚清職官法研究》,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年6版。
22. 王健著:《溝通兩個世界的法律意義——晚清西方法的輸入與法律新詞初探》,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23. 趙曉華:《晚清訟獄制度的社會考察》,中國人民大學2001年版。
24. 田濤:《國際法輸入與晚清中國》,濟南出版社2001年版。
25. 張德美:《探索與抉擇:晚清法律移植研究》,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27. 汪煌輝:《中國憲法史》,世界書局1931年版。
28. 岑德彰編:《中華民國憲法史料》,新中國建設學會1933年版。
29. 潘大逵:《中國憲法史綱要》,上海法學編譯社1933年版。
30. 潘樹藩編纂:《中華民國憲法史》,商務印書館1935年版。
31. 吳經熊等:《中國製憲史》(上、下冊),商務印書館1937年版。
32. 董霖:《中國憲法》,國民圖書出版社1943年版。
33. 童沂:《中國憲法史考》,大公書店1946年版。
34. 周異斌等:《中國憲政發展史》,大東書局1947年版。
35. 郭衞等編:《中華民國憲法史料》,大東書局1947年9月版。
36. 曾資生:《中國五權憲法制度之史的發展與批判》,商務印書館1948年版。
37. 蔣碧昆編著:《中國近代憲政憲法史略》,法律出版社1988年版。
38. 張國福:《民國憲法史》,華文出版社1991年版。
39. 殷嘯虎:《近代中國憲政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40. 王人博:《憲政文化與近代中國》,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
41. 邱遠猷等:《中華民國開國法制史:辛亥革命法律制度研究》,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
42. 王申:《中國近代律師制度與律師》,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版。
43. 徐家力:《中華民國律師制度史》,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
44. 俞承修輯校:《中華民國新舊刑法條文比較》,會文堂新記書局1935年版。
45. 蔡樞衡:《三十年來中國刑法之辯證法的發展》,北京大學社會科學季刊1936年版。
46. 楊幼炯編著:《近代中國立法史》,商務印書館1936年5月版。
47. 謝振民:《中華民國立法史》,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48. 中國法規刊行社編:《六法全書》,上海書店1991年版。
49. 展恆舉:《中國近代法制史》,台灣商務印書館1983年版。
50. 藍全普編:《解放區法規概要》,羣眾出版社1982年版。
51. 張希坡:《馬錫五審判方式》,法律出版社1983年版。
52. 卓帆:《中華蘇維埃法制史》,江西高校出版社1992年版。
53. 張希坡主編:《革命根據地法制史》,法律出版社1994年版。
54. 郭道暉:《中國立法制度》,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55. 張友漁主編:《中國法學四十年》,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56. 趙震江主編:《中國法制四十年》(1949——1989),北京大學出版社1990年版。
57. 周振想等主編:《新中國法制建設40年要覽》(1949—1988),羣眾出版社1990年版。
58. 高銘暄:《新中國刑法科學簡史》,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1993年版。
59. 蔡定劍:《歷史與變革——新中國法制建設的歷程》,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古代法制通史參考

1. 《二十四史》
2. 《通志》
3. 《通典》
4. 《文獻通考》
5. 《歷代刑法考》
6. 《冊府元龜》
7. 《太平御覽》
8. 徐朝陽:《中國古代訴訟法》,商務印書館1927年版。
9. 徐朝陽:《中國古代刑法溯源》,商務印書館1929年版。
10. 王振先:《中國古代法理學》,上海商務印書館1929年版。
11. 陳顧遠:《中國國際法溯源》,上海商務印書館1934年版。
12. 瞿同祖:《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中華書局1981年版。
13. 楊鴻烈:《中國法律發達史(上、下冊)》,上海書店1990年版。
14. 楊鴻烈:《中國法律在東亞諸國之影響》,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15. 張晉藩主編:《中國法制通史》,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16. 楊一凡主編:《中國法制史考證》,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版。
17. 蔡樞衡:《中國刑法史》,中國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
18. 丁凌華主編:《中國法制史》,法律出版社1999版。
19. 葉孝信主編:《中國法制史》,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20. 王立民主編:《中國法律制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