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文字溯源
編輯南字的構型説法不一,有人認為甲骨文(圖1)和金文(圖2、3)的“南”字像龜甲腹面的形狀,上部的“屮”形是頭部。龜類居穴大多朝南,因此用龜形代指南方。為了與“龜”字區別開,所以便用龜甲板的前半截的形象來表示“南”。也有人認為,甲骨文的“南”字像一種鐘形的制樂器。郭沫若先生認為,這種樂器是青銅的。另有研究者稱,它是一種由容器演化面來的樂器,上部的“屮”形是提紐,下部是器身。這一類樂器流行於南方地區,所以用它來代指南方。不過,這幾種説法在文獻中都沒有用例。
“南”字是一個形狀比較原始的字。從古至今,它的字形變化不是很大,其金文以及小篆字形,雖較甲骨文有所改變,但大致的輪廓卻還是一樣的。進人漢代以後,歷經隸變和楷化等階段,“南”字逐漸筆畫化,上部“屮”被寫成了“十”字形,而下部則變成了“冂”下一個“𢆉”。
[2]
[5]
南詳細釋義
編輯讀音 | 語法屬性 | 釋義 | 英譯 | 例句 | 例詞 |
---|---|---|---|---|---|
nán | 名詞 | 方位詞。早晨面對太陽,右手的一邊(和“北”相對)。 | south | 《詩經·周南·樛木》:“南有樛木,葛藟累之。” 茅盾《子夜》一:“汽車愈走愈快,沿着北蘇州路向東走,到了外白渡橋轉彎朝南。” | 南方;南面;南國;南極; |
南部的地區,現代漢語多指長江流域及以南的地區。 | 《詩經·周南·漢廣》:“南有喬木,不可休息。” 晉·左思《吳都賦》:“登東歌,操南音。” | 南味;南貨;南腔北調 | |||
地處南半球或北半球南部的國家(多指發展中國家)。 | 南北對話;南南合作 | ||||
古代南方舞樂的名稱。 | 《詩經·小雅·鼓鍾》:“以雅以南,以籥不僭。” | ||||
官爵名。後多作“男”。 | baron | 《國語·周語中》:“鄭伯,南也。王而卑之,是不尊貴也。” | |||
明代對今南京的省稱。 | 明·王世貞《觚不觚錄》:“一南兵部都署員外主事以考察去者。” | ||||
姓氏用字。參看“南姓”。 | |||||
副詞 | 向南。 | toward south | 《周禮·地官·大司徒》:“日南,則景短多暑。日北,則景長多寒。” 漢·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烏鵲南飛。” | 南去;南下 | |
nā | 非語素字 | 【南無】(nāmó)佛教用語,表示對佛法僧三寶的歸敬。 |
南古籍釋義
編輯南説文解字
【卷六】【𣎵部】那含切(nán)
艸木至南方①,有枝任②也。從𣎵③,𢆉④聲。
𡴖,古文。
南説文解字注
“艸木至南方有枝任也”注:此亦脱誤,當雲南任也,與東動也一例。下乃雲艸木至南方有枝任也,發明從𣎵之意。《漢律曆志》曰:大陽者南方,南任也。陽氣任養物,於時為夏。雲艸木至南方者,猶雲艸木至夏也。有枝任,謂夏時艸木畼楙丁壯,有所枝𠲱任載也。故從𣎵。按古南男二字相假借。
南廣韻
那含切,平覃泥 ‖南聲侵2部(nán)
南,火方。亦果名,《臨海異物志》雲:“多南,子大如指,紫色,味甘,似梅。”又姓,魯大夫南遺也。又漢複姓,九氏。《左傳》齊有南史氏,其後為姓。又魯有南宮敬叔。晉國高士全隱於南鄉,因以為氏。六國時有南公子,著書言五行陰陽事。《莊子》有南郭子綦,又有南榮趎。古有善暴背於南榮之①者,獻之於君,其後為氏。又有南伯子蔡。《姓苑》有南野氏,又有南門氏。那含切。七。
南康熙字典
【子集下】【十部】 南;部外筆畫:7
古文:𡴖、𡴟
《唐韻》《集韻》《韻會》《正韻》竝那含切,音男。《説文》:草木至南方,有枝任也。徐曰:南方主化育,故曰主枝任也。《前漢·律曆志》:太陽者,南方。南,任也。陽氣任養物,於時為夏。《白虎通》:八月之律,謂之南呂何。南者,任也。言陽氣尚有任生薺麥也。
又樂名。《詩·小雅》:以雅以南。《韻會》:南亦雅樂名,猶九夏也,南夏皆文明之方,故名南。周南召南,亦樂名。
又姓。《韻會》:魯大夫南遺。《宋書·律志》:班左並馳,董南齊轡。
又雙南,金也。范仲淹《金在鎔賦》:英華旣發,雙南之價彌高。鼓鑄未停,百鍊之功可待。
又《翻譯名義》:合掌作禮曰和南。《淳化帖·衞夫人書》:衞和南。
南字形書法
編輯南字形對比
南書寫提示
南書法欣賞
南音韻彙集
編輯南上中古音
時代 | 聲韻系統名稱 | 韻部 | 聲母 | 韻母 |
---|---|---|---|---|
先秦 | 高本漢系統 | n | əm | |
王力系統 | 侵 | n | əm | |
董同龢系統 | 侵 | n | ə̂m | |
周法高系統 | 侵 | n | əm | |
李方桂系統 | 侵 | n | əm | |
西漢 | 侵 | |||
東漢 | 侵 | |||
魏 | 侵 | əm | ||
晉 | 侵 | əm | ||
南北朝 | 宋北魏前期 | 覃 | əm | |
北魏後期北齊 | 覃 | əm | ||
齊梁陳北周隋 | 覃 | əm | ||
隋唐 | 擬音/高本漢系統 | n | ɑ̆m | |
擬音/王力系統 | n | ɒm | ||
擬音/董同龢系統 | n | Am | ||
擬音/周法高系統 | n | em | ||
擬音/李方桂系統 | n | ậm | ||
擬音/陳新雄系統 | n | əm |
南韻書集成
小韻 | 韻攝 | 聲調 | 韻目 | 聲母 | 聲類 | 開合 | 等第 | 清濁 | 反切 | 擬音 | |
---|---|---|---|---|---|---|---|---|---|---|---|
廣韻 | 南 | 鹹 | 平聲 | 下平二十二覃 | 泥 | 開口呼 | 一 | 次濁 | 那含切 | nAm | |
集韻 | 南 | 鹹 | 平聲 | 下平二十二𧟹 | 泥 | 開口呼 | 一 | 次濁 | 那含切 | nɒm | |
禮部韻略 | 平聲 | 覃 | 那含切 | ||||||||
增韻 | 平聲 | 侵 | 乃林切 | ||||||||
平聲 | 覃 | 那含切 | |||||||||
中原音韻 | 南 | 陽平 | 監鹹 | 泥 | 開口呼 | 次濁 | nam | ||||
中州音韻 | 平聲 | 監鹹 | 那聃切 | ||||||||
洪武正韻 | 南 | 平聲 | 二十侵 | 泥 | 奴 | 次濁 | 乃林切 | niəm | |||
南 | 平聲 | 二十一覃 | 泥 | 奴 | 次濁 | 那含切 | nam | ||||
分韻撮要 | 南 | 陽平 | 第二十四緘減鑑甲 | 泥 |
南方音集成
注意:下表所列為“南北”之“南”訓讀。方言字音的聲母和韻母用國際音標標註;各方言點的字音以當地城區中老年人口音為依據,僅作參考
方言類別 | 方言點 | 聲母及韻母 | 調值 | 調類 |
---|---|---|---|---|
官話(北京官話) | 北京 | nan | 35 | 陽平 |
官話(冀魯官話) | 濟南 | næ̃ | 42 | 陽平 |
官話(中原官話) | 西安 | næ̃ | 24 | 陽平 |
官話(西南官話) | 武漢 | nan | 213 | 陽平 |
官話(西南官話) | 成都 | nan | 21 | 陽平 |
官話(江淮官話) | 合肥 | læ̃ | 55 | 陽平 |
官話(江淮官話) | 揚州 | liæ̃ | 34 | 陽平 |
晉語 | 太原 | næ̃ | 11 | 平聲 |
吳語 | 蘇州 | nø | 24 | 陽平 |
吳語 | 温州 | nø | 31 | 陽平 |
湘語 | 長沙 | lan | 13 | 陽平 |
湘語 | 雙峯 | læ̃ | 13 | 陽平 |
贛語 | 南昌 | lan | 24 | 陽平 |
客家話 | 梅縣 | nam | 11 | 陽平 |
粵語 | 廣州 | nam | 21 | 陽平 |
粵語 | 陽江 | nam | 43 | 陽平 |
閩語(閩南片) | 廈門 | lam | 24 | 陽平 |
閩語(閩南片) | 潮州 | lam | 55 | 陽平 |
閩語(閩東片) | 福州 | naŋ | 52 | 陽平 |
閩語(閩北片) | 建甌 | naŋ | 22 | 陰去 |
南漢字文化
編輯中國古代對坐位的朝向是很有講究的,人們早就認識到坐北朝南的位置可以充分享受陽光,這個朝向最好,因而就以這個朝向的坐位為最尊古代的帝王在召見羣臣時,一定要面向南而坐。《易經》有:“聖人南面而聽天下過,這個“南面”後來就泛指帝王的統治。如“南面之尊”就是天子之位;“南面稱孤”是自立為王的意思。《論語》中有:“子曰:‘雍也可使南面。’”用白話來説就是:冉雍這個人,可以讓他當領導人。
- 參考資料
-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9-12-07]
- 2.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552
- 3. 南 .漢典[引用日期2019-01-30]
- 4. 平水韻 十三覃 .搜韻[引用日期2019-12-07]
- 5. 陳政 著.字源談趣 800個常用漢字之由來[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6.07 :246-247
- 6. 羅竹風 主編.漢語大詞典 第1卷 [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883
- 7.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06:926;931
- 8.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833
- 9. 辭書查詢 .復旦大學中華文明數據中心[引用日期2019-12-07]
- 10. 餘乃永校注.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07:221
- 11.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86
- 12.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244
- 13. 韻書 .漢典[引用日期2019-12-07]
- 14.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 第2版[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231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