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南雄紅層

鎖定
南雄紅層,一塊神奇而豐饒的紅土地。自從盤古開天地,承蒙大自然的厚愛,特意在粵北的北麓造了一個北東--南西向延伸的狹長盆地。它西起始興縣的雞籠圩,東與信豐盆地相連,裏縱長約100公里,南北最寬處不超過20公里。盆地面積約1800平方公里,堆積了近3000餘米厚的晚白堊紀和第三世紀地層。晚白堊紀南雄組出露在南部,古新世羅佛寨羣分佈於北半部,始新世丹霞組見於北緣。
中文名
南雄紅層
外文名
Nanxiong Red bed
盆地面積
1800平方公里
縱    長
100公里
南北寬
20公里

南雄紅層研究意義

南雄紅層,含有豐富的脊椎動物無脊椎動物、植物和微體古生物化石,是除北美西部之外研究恐龍絕滅問題的第二個最佳地點,也是亞洲唯一的最佳地點。南雄盆地對於探索白堊紀、第三紀交界恐龍滅絕和恐龍滅絕後哺乳動物如何大規模輻射這一科學難題,以及對發展恐龍蛋這一新的領域提供了不可忽視的、極其珍貴的科學樣本。 [1] 

南雄紅層形成

“巖本南雄記史前,恐龍劍獸幾龐然。”南雄紅層藴藏着豐富的古生物化石,引起國內外科學界的廣泛注意。
南雄紅層,一塊神奇而豐饒的紅土地。自從盤古開天地,承蒙大自然的厚愛,特意在粵北的北麓造了一個北東--南西向延伸的狹長盆地。它西起始興縣的雞籠圩,東與信豐盆地相連,縱長約100公里,南北最寬處不超過20公里。盆地面積約1800平方公里,堆積了近3000餘米厚的晚白堊紀和第三世紀地層。晚白堊紀南雄組出露在南部,古新世羅佛寨羣分佈於北半部,始新世丹霞組見於北緣。紅層發育,出露較好,含有豐富的脊椎動物無脊椎動物、植物和微體古生物化石,是除北美西部之外研究恐龍絕滅問題的第二個最佳地點,也是亞洲唯一的最佳地點。南雄盆地對於探索白堊紀、第三紀交界恐龍滅絕和恐龍滅絕後哺乳動物如何大規模輻射這一科學難題,以及對發展恐龍蛋這一新的領域提供了不可忽視的、極其珍貴的科學樣本。
廣東有100多個盆地,面積6000多平方公里,而南雄盆地就佔近三分之一,總厚度在1300至2900米之間,比全國平均厚度300至800米多出3倍多。南雄盆地可謂得天獨厚。
大約距今7000萬年以前的中生代期間,我國出現了數以千計,大小不等山間構造盆地,這些盆地經過新生代一直保存下來。同時在中生代,從白堊紀到新生代第四紀,我國普遍暖熱或炎熱。在長期炎熱氣候影響下,風化碎屑物質因熱脹冷縮,其鐵質大部分被氧化成為紅色的氧化鐵而變成了紅色。這些物質在流水作用下,被帶到湖盆裏堆積起來,一層層泥、砂、礫石等相間沉積,天長日久,在重壓之下,通過膠結作用,固結成頁岩、砂岩、礫岩等各種岩石。由於岩層中普遍含有紅色的氧化鐵,沉積物固積為岩石之後,出現了丹紅的顏色。這便形成了我們常説的“紅層”。
紅層沉積以後,便發生了喜馬拉雅造山運動,在以千百萬年計的漫長歲月裏,經過日曬雨淋、暴雨沖刷、風化剝蝕、水流侵蝕和重力作用等自然力的雕塑,才演化成為層巒起伏,絢麗多姿的紅層地貌。

南雄紅層分層

南雄紅層原始

南雄紅層過去依巖性可分為三部分:下部棕紅、紫紅色砂礫岩、泥質沙岩,含恐龍蛋化石;中部棕紅色、砂質泥岩與泥質砂互層,夾有灰綠色砂岩,產恐龍和恐龍蛋化石;上部棕紅色砂質泥岩、泥岩、泥質砂岩為主,夾有含礫砂岩、砂礫岩,產蜥蜴類、龜鱉類、恐龍和恐龍蛋化類。

南雄紅層現今

南雄盆地白堊紀—古近紀紅色地 層累計厚達2525~7250m,依據沉積物從粗到細的變化,將南雄盆地紅層劃分為4個沉積旋迴和2羣9組8段,即南雄羣(長壩組、江頭組、園圃組、大鳳 組、主田組、湞水組),羅佛寨羣(上湖組、濃山組、古城村組),重新釐定了大鳳組、園圃組的涵義,新建江頭組,取消松山組、黃坑組、坪嶺組和丹霞組,簡述 各巖組的分佈、巖性特徵及生物化石。所劃分的9個巖組,除長壩組與江頭組之間有沉積間斷為假整合接觸外,其餘各組均屬連續沉積整合接觸。長壩組一段、江頭 組、大鳳組、湞水組以粗碎屑岩發育為主要特徵,而長壩組二段、園圃組、主田組和羅佛寨羣主要是一套細碎屑岩。 [2] 

南雄紅層基本特點

由於南雄紅層具有典型的代表意義,在白堊紀晚期和早第三紀紅層中,南雄的“羅佛寨組”、“上湖組”、“大塘組”、“南雄羣”已作為地質名詞在世界上正式採用。南雄紅層界線清晰分明,延續完整。最具代表性的要數鵝頸嶺的界線,僅一線之隔就可以分出南為晚白堊紀地層,北為第三世紀地層。真可謂“涇渭分明”。
在這廣袤的洪荒古澤之中,藴藏着各種各樣的古生物化石,有恐龍、恐龍蛋、恐龍腳印、階齒獸、貧齒獸、鱷魚、螺化石、各種介型類、輪藻類和硅化木等化石。南雄恐龍有白堊紀晚期絕滅,比世界上其它地方的恐龍絕滅要晚些。紅層中即有白堊紀晚期大量的恐龍化石,又有新生代大量興起的哺乳類動物羣化石,是世界上不可多得的紅層之一。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古生物終生教授斯隆盛讚:“南雄是世界上研究恐龍最好的地方。”

南雄紅層治理與開發

南雄紅層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着中外古生物學者。早在上世紀末德國人李希霍芬、日本人野田勢郎和飯冢升均來考查過南雄紅層盆地。1928年後我國地質學家馮景蘭、朱翔聲和陳國達等先後在南雄紅層盆地進行了較詳細的調查研究。1961年廣東省地質局野外工作隊首次在南雄盆地發現了恐龍化石,以後又有陸續發現。大量發現恐龍、恐龍蛋化石則在1985年1992年這八年之間。這是因為:一、開闢新城區,炸平十多座山頭,為發現恐龍化石創造了極為便利的條件。二、博物館成立後,有了專業人員從事此項工作。從70年代起有許多國內外專家學埏來南雄考察。著名的"華南白堊世--早第三世紀紅層現場會議"於1976年11月24日在南雄召開。至今為止,有關南雄古生物化石的論文計有22篇在國際上公開發表,引起了世界古生物界的廣泛注意。
參考資料
  • 1.    廣東南雄恐龍化石羣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土資源部[引用日期2015-12-13]
  • 2.    張顯球,張喜滿,侯明才,李罡,黎漢明.南雄盆地紅層岩石地層劃分.[J].《地層學雜誌》, 2013, 37(04):441-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