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恐龍腳印

鎖定
恐龍腳印是恐龍在温度、粘度、顆粒度非常適中的地表行走時留下的足跡。它是化石的一種,也可以看成是留在岩層中的一種沉積構造。動物在一生中要走許許多多的路,如果每一步的腳印都能保存下來,的確相當多。
中文名
恐龍腳印
釋    義
恐龍在地表行走時留下的足跡
性    質
化石
又    作
留在岩層中的一種沉積構造

恐龍腳印定義

恐龍腳印 恐龍腳印
有人推算過:一匹馱貨物的馬一天之內至少要走六千步,如果每走一步四個腳都留下腳印的話,這匹馬一天至少要有兩萬四千個腳印。按這種方法推算,一條恐龍一生要留下多少腳印啊!但事實上已發現的恐龍腳印化石並不是很多,甚至是稀少的。這是因為在一般情況下,動物的腳印是不能保存下來的。腳印能保存下來則需要合適的砂岩,這種岩石不能太軟,也不能太硬,只有如此才能保存恐龍的腳印遺蹟化石。 在乾硬的地面上,動物走過以後只能留下淺淺的印痕,隨之便消失了。假若地面過軟,含水量較高,流動性較大,腳印會很快被周圍流動的泥沙埋沒。只有當泥沙的温度適當時,腳印才能被保留下來。更重要的是,印有腳印的層面要適時地被外來的沉積物所覆蓋,過早或過晚都不能形成足跡化石。所以腳印化石是大自然用天然的錄像機為動物活動錄下的“特寫鏡頭”,是自然歷史的腳印。

恐龍腳印分類

恐龍足跡可分為正型與負型兩種:正型指下凹的足跡,即恐龍踩下的腳印本身,保存在岩層正面;負型指凸出的足跡,它保存在岩層的底面。恐龍踩出的腳印如果未被覆蓋,天長日久變成岩石後,就成了正型腳印。如果腳印立即被由水帶來的沉積物所掩埋,形成岩石後,如果保存凹形足跡的下部岩層比較軟,它們就容易被風化掉,於是在其上層岩層的底面上便留下的凸出的足跡。這個凸出的印痕,可以看成是恐龍腳的鑄模,是腳的軟體組織化石。

恐龍腳印觀察

恐龍腳印 恐龍腳印 [1]
研究恐龍腳印化石時要觀察它的形狀。這首先是看它是幾個趾(指)的,一般恐龍腳印有單趾型、雙趾型、三趾型、四趾型、和五趾型。從已發現的恐龍腳印來看,三趾型的最多,約佔70%左右,二趾型的較少,一般為恐爪留下的足跡。其次要看它的趾(指)的大小。在通常情況下,第Ⅲ趾(指)最大,第Ⅱ趾(指)及第Ⅳ趾較小,Ⅰ趾(指)及第Ⅴ趾(指)則更小。通常科學家都用一個簡單的趾(指)式來表現,或按照由內側向外側的順序來表示爬行動物每一趾(指)的趾(指)節數。例如,爬行動物最初階段的趾(指)式:前足為2、3、4、5、3;後足為2、3、4、5、4。彎曲的腳印凸的一面向着外側。恐龍腳印很少有彎曲狀或S形的,有時呈兩邊平行的U字形,有時也有“V”形的,而且每人趾(指)的頂端是尖的。在某種情況下,腳印上會有一系列隆起的塊狀的結節,這是困為它的腳趾上有軟的肉墊的緣故。

恐龍腳印專業術語

在描述腳印化石時,科學家常常會使用一些術語,如墊、墊間縫、蹠趾墊、趾長、全長、步長等。墊是指腳印凸出或下凹的部分。墊間縫是指負型足跡中兩個墊之間的下凹部分或正型足跡中兩個墊之間隆起的脊。我們在野外或室內看到恐龍足跡時,總是要了解趾長,這是指從蹠趾墊的中部到趾尖間的距離。如果想知道足跡的全長,就是測量從足跡的跟部到第Ⅲ趾趾尖間的距離。趾與趾間的夾角是區別恐龍足跡的重要數據,也必須予以測量。恐龍一步所走的距離,即足跡學上的步長,也稱單步或步幅,是指相對應的兩隻腳走路時的距離,換句話説,它是右前腳(或右後腳)至左前腳(或左後腳)印跡上對應點的距離。同一只腳運動一次前後印跡的對應點間的距離,稱為復步,也叫步距。

恐龍腳印追蹤

恐龍腳印基本簡介

人們希望找到的並不是單個恐龍足跡,而是兩個以上一系列的足跡。同一條恐龍留下的兩個以上一系列連續的足跡,在足跡學上叫行跡。在觀察恐龍足跡時,比較難的是區分這一足跡是恐龍左腳留下的還是右腳留下的。一般從四個方面來區分,即趾間距、趾長、方面和位置。在三趾的足跡中,從趾間距上看,以中間的Ⅲ為準,Ⅱ趾與Ⅲ趾間的距離最近;從趾長看,Ⅱ趾向內彎曲,Ⅳ趾居中;從方向上看,Ⅲ趾向前伸出,Ⅱ趾向內彎曲,Ⅳ趾向外彎;從位置上看,Ⅲ趾靠前,Ⅱ趾次之,Ⅳ趾靠後。要知道,在一趾的足跡中,除中間的Ⅲ趾,左右腳的Ⅱ趾和Ⅳ趾的位置恰好相反。因而,綜合分析上述四個方面的因素,便可判斷出是左腳或右腳留下的足跡。但有時Ⅱ、Ⅳ趾等長或趾間角差別較小,不易區分Ⅱ、Ⅳ趾,這就要看一下有沒有恐龍走路時留下的滑跡。恐龍直立時重心在兩條腳之間,走路時間前向外伸腳,所以滑跡向Ⅳ趾。如果足跡中有拇趾的印跡,更容易判斷是左腳或右腳留下的。
對於四足動物來説,有一個數據相當重要,那就是從兩個相鄰的後腳印的連線中點到兩個相鄰的前腳印連線中點的距離。這個距離實際上是動物活着對坐骨窩到肩窩的距離,也就是動物軀幹的長度。

恐龍腳印分種別類

在一般情況下,恐龍足跡專家難以根據腳印判斷這是哪種恐龍的,所以在研究恐龍遺蹟時,將它們分為遺蹟科、屬和種。但是也應該看到,不同類羣的恐龍的足部骨骼結構總要反映到腳印的形狀上,因此我們仍然可以由此判斷造跡恐龍是吃肉的還是素食的,是大型肉食類還是小型肉食類(如虛骨龍類)。根據恐龍腳印的輪廓及形狀還可以區分似鳥龍類、蜥腳類、禽龍類、鴨嘴龍類、劍龍類、角龍類等。這裏不妨舉例説明之。

恐龍腳印大型肉食性恐龍

大型肉食性恐龍的前腳通常都是三趾的,但在一些進步的類型中,外側趾退化,前腳只有兩個趾。如霸王龍的前腳就只有兩趾。這類恐龍的前腳比後腳小得多,有些種類前腳的各趾都互相平行。它們的後腳各趾都較粗壯,一般有三個向前伸出的大趾(即Ⅱ、Ⅲ、Ⅳ趾)。在許多種類中還可見到Ⅰ趾,不過不得多,而且與其他三個趾相對應。從足跡上看,大型的肉食類恐龍的足跡都具有三趾或四趾,足跡的形狀都是長度大於寬度,而且Ⅱ、Ⅲ、Ⅳ趾向外散開,左右對稱,形成錐形。

恐龍腳印判斷腳印

人們在發現恐龍腳印時,常常希望及時瞭解這是哪一種恐龍留下的。如果恐龍骨骼與腳印是同一層位發現的,而且相距甚近,就比較容易得出結論:腳印是它旁邊的恐龍留下的。1878年,在比利時的伯爾尼薩特煤礦發現了大批禽龍化石骨架,同時也找到了一系列腳印,經專家印證,確認這些腳印就是禽龍留下的。後來英國、挪威及我國等國家又陸續發現了禽龍的腳印。1960年,一個由多國科學家組成的國際考察隊來到了挪威的斯匹次卑爾根島,這裏距北極點大約有一千一百多公里。在一個懸崖上,他們發現了一行恐龍腳印。科學家們在昏暗的光線下將十三個腳印繪了草圖。第二年,他們又來到這個化石點,克服艱難困苦,終於把腳印做成了模型。經鑑定,專家們確認它們是禽龍足跡。1995年6月30日,筆者在挪威首都奧斯陸大學的古生物博物館,看到了這批禽龍的腳印模型。

恐龍腳印小型肉食性恐龍

小型肉食性恐龍如虛骨龍類的前足比後足短,前足的長度只有後足一半。它們一般是兩足行走的,復步與足長的比例為7:1至8:1。後足足跡也是三趾型或四趾型,與大型獸腳類的足跡相似,區別在於長度的一般較短,通常不會超過20釐米,最短的只有2釐米,足跡的長度也大於寬度。三個主要趾的夾角比較小。

恐龍腳印似鳥龍類

似鳥龍類的前腳長度是後腳一半,一般三個主要趾長度相等,只有一點分叉或近似平行。前腳上爪的彎由程度要比後腳大。它們的後腳細而長,很像今天鴕鳥的腳。似鳥龍類是兩足行走的動物,發現的足跡較少。在已發現的單個腳印中,Ⅲ趾要比其餘兩趾長得多。最引人注目的是蜥腳類恐龍的足跡。想了解這類恐龍足跡的形狀,必須先熟悉它們足部骨骼的構造。蜥腳類的前腳有五個靠在一起的柱狀掌骨,例如阿普吐龍的掌骨短而粗,腕骨則較高而成柱狀,一般情況下掌骨急劇傾斜。每一根掌骨都由一二個粗短的趾骨來支撐。這類恐龍前腳的內側趾上,經常有一個向前向內彎曲的爪。蜥腳類的後腳在構造上區別很大,一般有五個腳趾,蹠骨比掌骨粗短。後腳的趾骨沒有大的退化,所以顯得大而突出。在不同的種屬的蜥腳類中,後腳上爪的數目也不相同,如阿普吐龍在Ⅰ、Ⅱ、Ⅲ、Ⅳ趾上的爪,重龍只在Ⅰ、Ⅱ趾上有爪。總之,蜥腳類恐龍的腳很像大象的腳,曲型的腳印比較容易識別。單個蜥腳類恐龍的足跡像臉盆那麼大,那麼深,周圍是沉積物形成的突出的脊狀邊緣。有的蜥腳類的行跡特別窄,由後腳留下的行跡的最大寬度往往是後腳足跡寬度的2.5~3倍。保存不好的前腳單個腳印,一般是卵圓形或半圓形的,像個小土坑。保存好的後腳足跡在外觀上是卵圓形的,腳印前緣還有一系列由爪留下的V字形印跡。所有由後腳留下的足跡都是長度略大於寬度。蜥腳類恐龍的前腳腳印與後腳腳印區別很大,前者常呈半圓形或馬蹄狀,大小隻有後者的一半,看不到清楚的趾跡,也見不到巨大的拇趾爪跡。有一些蜥腳類恐龍前後腳的印跡的深度上差不多,但有的前腳印跡顯得較淺。前腳的復步是前腳腳印長度的8~15倍。關於前後腳足跡的相對位置,一般地説,後腳足跡在後,前腳足跡在前,但有時也可能平行或完全重疊。在蜥腳類恐龍的足跡,這可能是由於蜥腳類恐龍走路時把尾巴舉了起來,也可能當時它們在水中走路,尾巴浮在水面上。

恐龍腳印原蜥腳類恐龍

原蜥腳類恐龍前腳五指,後腳也是五趾,但後腳只有四個功能趾。前腳的足跡不如後腳那麼深。就目前所知,全世界只有我國四川彭縣發現了兩個連續的原蜥腳類腳印,即彭縣足跡。
澳大利亞的託尼?蘇爾邦在研究幾大類型恐龍足跡上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事實表明,恐龍足跡研究已成了恐龍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
小型鳥腳類的前腳為五指,後腳也是五趾,但在足跡上只表現出四個功能趾。保存好的足跡可見到“L”型或寬闊的“V”型爪跡。這類恐龍一般兩足行走,但有時了發現用四足行走的。1983年,筆者與李建軍、甄百鳴研究了我國四川省嶽池發現的三十八個嶽池嘉陵足跡。其中,有一個是前腳的足跡,可以清楚地看到有四個指。在這批足跡中還有我國第一次發現的恐龍尾跡。禽龍屬於大型鳥腳類,這類恐龍前腳為五指,後腳為四趾或三趾,Ⅰ趾變化最大。它們的足跡都較窄,足跡長度稍大於寬度,有時也相等。鴨嘴龍類的前腳為四指,沒有Ⅰ指,後腳三趾。它們的足跡形態與禽龍相似。但它們生存的時代比禽龍晚,即生活在白堊紀晚期。過去有些書中曾提出,鴨嘴龍的指間有蹼,經這些年的仔細研究,才明白實際上這是覆蓋在前腳上的皮膚,好像是與指連在一起的,與現生鴨子的蹼不一樣。劍龍的前腳四指,後腳三趾,用四足行走。目前尚未真正發現過劍龍的足跡。有的新聞媒體説在澳大利亞曾發現過劍龍足跡,後又被人偷走了,但這未經科學家證實。甲龍類和角龍類的前腳五指,後腳四趾,前足小於後足。目前還未發現過角龍足跡的確切材料。

恐龍腳印發現記錄

1996年10月,自貢恐龍博物館在貢井區東嶽廟採集到大量侏羅紀早期的恐龍足跡化石,在已採集的兩大塊岩石上保存有近300個小型的獸腳類恐龍足跡和8個蜥腳類恐龍足跡(幻跡)。 [2] 
2004年,在西班牙發現了一串恐龍殺手在水中行走時留下的化石腳印。當時(1.25億年前),他們在齊肩的湖水中行走,水流很急,但他們還是順利的沿直線涉水而過【由於在較深的湖水中行走,它們的腳印只有腳趾的最前端】
2001年在我國甘肅出土的一種恐龍化石腳印是世界上最大的腳印——它長1.5米,寬1.2米,有半個乒乓球桌那麼大。它是某種蜥蜴類在1.6億—1億年前(侏羅紀晚期智白堊紀早期)留下的。據專家估計,該恐龍的體長在30米以上。
2007年11月在內蒙古鄂托克前旗境內發現了世界上最大的恐龍足跡遺蹟。在2007年9月份有關恐龍足跡專家經過認真細緻的勘察,發現了大片的恐龍足跡遺蹟。經有關專家學者初步勘察,認為是屬於蜥腳類恐龍的足跡遺蹟,清理出來的最大的足跡遺蹟長徑為3米、短徑為2.4米。古生物學者從足跡遺蹟斷定,這隻恐龍的身長至少有50多米,軀體高10米左右,體重達100噸以上,甚至超過150噸。是目前世界上發現的最大的恐龍足跡遺蹟。
2009年在法國也發現了巨大的恐龍足跡,足跡長徑1.8米,寬1.5米,是樑龍屬的恐龍留下的,估計體重在40噸以上。另外澳大利亞也發現過寬1.7米以上的恐龍足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