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北京大學西校門

鎖定
北京大學西校門為北京大學的正門,為古典三開朱漆宮門建築,高不超過八米。西校門處於北京大學的主軸線起點位置,是進入北大領略風光的最佳入口。 [1]  校門兩側有兩頭石獅。西校門由燕京大學校友于1926年集資修建,所以又稱為校友門。西校門坐東朝西,為古典三開朱漆宮門建築,高不過七八米,風格古樸、莊嚴典雅,與頤和園東宮門相似,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格。
西校門作為燕園的標誌性建築之一,已成為北大形象的重要代表,也是人們認識北大的重要窗口。 [1]  經過歲月的洗禮西校門已演變為北大的象徵,藴含着豐富的精神文化內涵。 [2] 
中文名
北京大學西校門
外文名
the West School Gate of Peking University [1] 
別    名
校友門 [1] 
修建時間
1926年 [1] 
門牌號
婁鬥(兜)橋一號
位    置
北京大學的主軸線起始點

北京大學西校門校門簡介

北京大學西校門
北京大學西校門(4張)
北京大學西校門,是燕京大學校友于1926年集資修建的校門,所以又稱為校友門。西校門是北京大學的正門 [2] 坐東朝西,為古典三開朱漆宮門建築,高不過七八米,風格古樸、莊嚴典雅,與頤和園東宮門相似,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格。在現代都市建築的叢林中,尤其顯得與眾不同。據説當初修建此門時,曾廣泛徵集設計方案,力求設計出與校園內建築風格一致的校門,最後終於選定這樣一個三開大門的廟門式建築。
北京大學西校門 北京大學西校門
西校門的門牌號是婁鬥(兜)橋一號。婁鬥橋遺址在西校門外南邊12米左右,又名西勾,在明清時期是著名的風景區,當時京城的文人學士經常在此地流連吟唱。明朝詩人王嘉謨説:“海淀婁兜橋上觀魚,信步西行,境益清勝”。他在詩中寫道:“淵淵溪水中,青蒲葉靡靡。翳然林木間,幽懷果子美……”從詩中我們可以知道,當時的婁兜橋是綠柳成行,荷塘映目,魚翔淺底,頗有點世外桃源的景色。明末時這裏成為米萬鍾勺園的一部分。米氏常與友人在此觀景,並有詩讚嘆景緻的秀美。到了清朝,這裏仍然是文人經常來遊玩的地方。清朝王士禎在《都門竹枝詞》裏説:“西勾橋上月初升,西勾橋下水澄澄。綺石迴廊都不見,遊人還問來家燈。”看來西校門的選址還真是得“風景之盛”的。1926年燕京大學遷來時,橋上欄杆和鐫有“婁鬥橋”三字的牌子還在。後來,為了擴展路面,才去掉欄杆,牌子也不知去向。近年來,由於這一帶的拆建,連婁鬥橋的遺蹟也無從可覓了。
西校門處於北京大學的主軸線起始點位置,是進入北大領略燕園風光的最佳入口。 [2]  西校門的位置是由耶魯大學的畢業生墨菲確定的。墨菲當初在繪製校園規劃圖時,他從玉泉山上的那座塔得到靈感,認為校園的主軸線,就應該指向那座塔;校園的主要建築和湖,都應在主軸線上;玉泉山的古塔作為端點,向東延伸作為校園的主軸線,由此確定了西校門的位置。這樣他就一反北京建築坐北朝南的傳統,將燕園的主校門及朝西佈置。
北京大學西校門 北京大學西校門
西校門在燕京大學時期是燕園的唯一正門,當時門正中懸掛着由蔡元培先生手書的“燕京大學”四字匾額。1952年,北京大學遷入燕園以後,門正中也換上了“北京大學”的匾額。“北京大學”四字是根據毛澤東主席在1950年給北大校徽親筆題字放大而成的,與紅色的校門渾然一體;牌匾微微向前傾斜,給每一個人的瞻望提供了一個極為恰當的角度,也會使人頓生一種莊嚴肅穆之感。這是一個讓人不得不仰視的地方,它的高度永難企及。 燕京大學有着眾多傑出校友,其中包括我國傑出的物理學家黃昆院士,著名歷史地理學家侯仁之院士,著名醫學家吳階平院士等等。歷史上的燕大仍是北京大學的一筆寶貴財富,對北大有着深遠的影響。北大西門上面掛有北大校友、曾在北大圖書館工作過的毛澤東同志親自為北京大學書寫的校名,他所書“北京大學”四個字蒼勁有力,氣勢雄渾。
校門左右兩側還有一對威武的石獅,鬢髮虯卷,目光炯炯有神,使西校門更增加了幾分莊嚴。關於這一對石獅的來歷,有人以為石獅取自圓明園,其實不然,它們乃是原燕京大學於一九二四年從民間購得的,在北大文書檔案館裏,還存有當時購買這對石獅的契據,全文是:
“立字人文翰章,茲因祖遺有石獅一對齊整無損。今因合族生計艱難,商同合族允可出售。今經介紹人貞德元等説合,賣與燕京大學使用。三面言明議價現洋柒佰元,先付定洋壹百元,俟起運時全行付清。再者起運經工人手重損壞,並連腳有失,本賣主概不負責。本買主按約履行付錢呈數。以此立字為證。”

北京大學西校門歷史溯源

西校門在燕京大學時期是燕園唯一的正門,當時門正中懸掛着由蔡元培先生手書寫的“燕京大學”四字匾額。1952年,北京大學遷入燕園以後,門正中換上了北京大學四字匾額。“北京大學”四字是毛澤東主席在1950年應北大學生會請求的親筆題字放大而成,與紅色的校門渾然一體。 [1] 

北京大學西校門文物緣起

當初繪製校園規劃圖時,墨菲從玉泉山上的那座塔得到靈感,認為校園的主軸線,就應該指向那座塔,校園的主要建築和湖,都應在主軸線上,墨菲以玉泉山的古塔作為端點,向東延伸作為校園的主軸線,由此確定了西校門的位置。這樣他就一反北京坐北朝南的傳統,設計燕園的主校門面朝西佈置。

北京大學西校門校門歷史

北京大學西校門
北京大學西校門(2張)
西校門內一座精心鏤雕鏤的石橋,也由校友所捐,名校友橋,彎彎小橋,淙淙流水,藴涵北國江南的神韻。旁有年代久遠的銀杏樹,她是燕園裏的老人。正對西門的是校園的主要建築,即辦公樓,其間空地上還聳立着從圓明園遷來的兩隻華表。西校門向西而行,是清代名園鳴鶴園的遺蹟;往南的一片綠地和荷塘,是明末畫家米萬鍾勺園故址。
北京大學西校門 北京大學西校門
西校門和校友橋留下了許多北大校友的記憶。對於90多歲高齡的侯仁之先生來説,人生的許多良辰美景,似乎都比不上70多年前他初入燕園的那個秋天,他動情地寫道:
“一進西校門,半畝方塘,一個石橋。我來的時候還有水,從(橋)底下冒下出來,那個時候看見真是心裏高興啊,一進來以後想起一首朱熹的詩: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對於北大而言,無論是在歷史上,還是在將來,西校門的地位都是極為重要的。西校門作為燕園的標誌性建築之一,已經成為北大形象的重要代表,也是人們認識北大的重要窗口。如今的西校門已經不單單是師生進出的校園大門,而是已經演變為北大的象徵,藴含着豐富的精神文化內容;進入西門,就進入了北大這塊精神的聖地,登上了這座神聖的學術殿堂。

北京大學西校門文物特色

風格古樸,莊嚴典雅,與頤和園東宮門相似,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格。西校門為北京大學的正門,為古典三開朱漆宮門建築,高不超過八米。西校門的門牌號是婁鬥(兜)橋一號,處於北京大學的主軸線起點位置,是進入北大領略風光的最佳入口。西校門內是一座精心雕鏤的石橋,由校友所捐。正對西門的是校園的主要建築,即辦公樓,其間空地上還聳立着從圓明園牽來的兩隻華表。西校門向西而行,是清代名園鳴鶴園的遺蹟,往南的一片綠地和荷塘,是明末畫家米萬種勺園故址。
西校門作為燕園的標誌性建築之一,已成為北大形象的重要代表,也是人們認識北大的重要窗口。經過歲月的洗禮西校門已演變為北大的象徵,藴含着豐富的精神文化內涵。 [1] 
參考資料
  • 1.    西校門  .北京大學政策法規研究室[引用日期2021-11-25]
  • 2.    西校門  .北京大學房地產管理部[引用日期2021-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