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

鎖定
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1982年10月,教育部93號文件正式批准,“同意建立北京大學中國中古史研究中心,相等於系一級的研究所。”提出:“該中心應團結校內外有關專家,統一規劃,分工協作,努力創造歷史科學研究方式現代化的經驗,使之逐步成為高等學校中國中古史的研究基地。”並具體指出:該中心專用房1500平方米,人員編制50人,並有專門的研究經費。
中文名
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
成立時間
1982年10月
批准單位
教育部
人員編制
50人

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歷史沿革

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幫"之後,迎來了學術發展的春天。為了解除史學人才和史學研究青黃不接的危機,1978年,歷史系鄧廣銘等教授就提出了關於建立唐宋史研究機構的建議。經過三年的醖釀,1981年,鄧廣銘、週一良、田餘慶、宿白、王永興五位教授聯名提出了建立中國中古史研究中心的組織方案及工作規劃。
當時的國務院副總理姚依林同志、教育部長蔣南翔同志都親筆寫信,表示大力支持。按照教育部文件的精神,本研究中心老中青三代學者,經過十七年堅持不懈的努力,取得了很大成績。鄧廣銘先生擔任中心主任長達十年之久,他在晚年所寫的《自傳》中説:"在此十年之內,在此中心培育出許多名傑出學人,在學術上作出了突出貢獻,這是我晚年極感欣慰的一樁事。"
接着,何芳川教授、王天有教授先後擔任中心的主任,對中心的發展都做了大量的工作。
本中心創立伊始,就制定了"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多出成果、快出成果"的方針。在這一方針指導下,培養了一大批中青年優秀學者,成為在國內外有影響的學術帶頭人和學術骨幹。
自1982年成立以來,已經培養了高水平的博士生27人、碩士生57人;現有在讀博士生15人,碩士生18人。本研究中心現有的11名專職研究人員,有9人都是本中心創立後培養出來的。
同時,出了一大批科研成果。僅1996年以來,專職人員作為第一署名人出版的學術專著21部,發表的學術論文110多篇。其中獲國家級獎的兩部,獲省部級獎的3部,獲北大科研成果獎的4部。
最近,閻步克的《士大夫政治演生史稿》又獲得了長江讀書獎,王小甫的《唐·吐蕃·大食政治關係史》獲首屆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成果獎。還有鄧廣銘先生的《岳飛傳》(增訂本)、田餘慶先生的《東晉門閥政治》等,都受到國內外學術界的重視和好評。同時,還編輯出版了五輯《敦煌吐魯番文獻研究論集》、四輯《敦煌吐魯番研究》等。
另外,為了提高國民素質,還做了一些歷史知識的普及工作。如參加了150集電視系列片《中華文明之光》和100集電視教學片《中國傳統文化講座》的拍攝工作等。
本中心還同國內外有關學術機構進行了廣泛的學術交流。有美國、日本、韓國、法國、澳大利亞等國及香港、台灣地區的數十位學者到本中心進行學術訪問;本中心的研究人員也數十人次地到美國、日本、韓國、法國、德國、英國、意大利、荷蘭、加拿大、梵蒂岡等國及香港、台灣、澳門地區,進行學術訪問、講學、參加學術會議。
1999年6月,教育部提出建立國家文科重點研究基地的計劃,為我們中心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機遇。1999年12月,學校領導經過優化組合、合理配置,決定將"中國中古史研究中心"改名為"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拓寬了研究的領域,使全部中國古代史的研究成為一個整體,更有利於歷史學科的總體發展。從此,我們研究中心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機構設置

主要負責人:
主 任:閻步克(教授、博士生導師)
副主任:羅新(副教授、博士生導師)
顧 問:田餘慶(教授、博士生導師)
學術委員會:
學術委員會是學術指導機構,負責審議本中心的學術研究方向及中長期發展規劃;負責重大研究項目與課題的評審,評估已完成的重大課題的研究成果;協調本學科領域全國性重大學術活動等。
教授會議:
教授會議是對中心主任的工作進行諮詢、審議和監督的機構,但不干預校長授予中心主任的各項職權。其成員為本中心具有教授職稱的專職研究人員。
研究機構:
中國古代政治與文化研究室,主任:鄧小南(教授、博士生導師);
中國古代歷史文獻研究室,主任:榮新江(教授、博士生導師);
中國古代歷史人文地理研究室,主任:李孝聰(教授、博士生導師)。
圖書資料室:主任:臧健(研究館員)

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成員簡介

前輩學者:
鄧廣銘先生紀念網頁 週一良先生紀念網頁 宿白 王永興 田餘慶
在職員工:
中古史研究中心現有專職研究人員、資料人員共12人,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3人,博士生導師6人。全部都在55歲以下,其中51-55歲者3人,46-50歲者4人,36-45歲者5人;具有碩士學位者碩士6人,博士學位者4人。
張希清 李孝聰 閻步克 王小甫 榮新江 鄧小南 薄小瑩 陳蘇鎮 劉浦江 臧鍵 羅新 辛德勇
兼職人員:
吳榮曾: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吳宗國: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王天有: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徐 凱: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兼中國古代史教研室主任
張 帆:北京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郭潤濤:北京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丁一川:北京大學歷史學系講師;
葛曉音: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
王邦維:北京大學東方文學研究中心教授兼主任;
齊東方:北京大學考古文博院教授;
韓茂莉:北京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
黃寬重:台灣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兼所長;
王 素:國家文物局文物所研究員;
李開元:日本岡山就實女子大學教授;
劉後濱: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科研項目

基地重大項目
中國古代政治形態、官僚制度和政治文化的綜合研究
古代中外關係:新史料的調查、整理與研究
10—13世紀中國文化的碰撞與融合
中國古代史研究的信息、文獻與圖像資料檢索的數字化建設
唐宋時期的社會流動與社會秩序研究
3-14世紀中國歷史的多元文化環境研究
中古國家體制與北亞民族傳統互動研究
東漢至明中葉政治文化與政治演進、制度變遷關係研究
新出土及海內外散藏吐魯番文獻的整理與研究
十三世紀以前中國軍事地理研究
中國中古時期的文書傳遞與信息溝通
中國古地圖的調查、整理與研究
西周重要青銅器銘文綜合研究
契丹文字與遼史、契丹史:跨學科的民族史研究
戰國秦漢簡牘所見制度與社會綜合研究
《至正條格》與元代法制研究
在研國家項目
盛唐研究
中國古代輿地圖研究
唐宋中央考察地方的信息渠道問題

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論文選刊

雕鐫天花亂墜的世界 辛德勇 2011-3-23
所謂“天鳳三年鄣郡都尉”磚銘文與秦“故鄣郡”的名稱以及莽漢之際的年號問題(上) 辛德勇 2011-3-7
題天一閣舊藏明刻本《天台集》 辛德勇 2011-1-13
補談所謂“匆匆不暇草書” 辛德勇 2010-12-8
金匱石室與殘磚斷瓦 辛德勇 2010-11-17
喚起廢墟遺址中酣睡的文化性靈 榮新江 2010-11-15
關於契丹小字《耶律糺裏墓誌銘》的若干問題 劉浦江 2010-10-12
祖宗之法:再論宋太祖誓約及誓碑 劉浦江 2010-10-12
説阜昌石刻《禹跡圖》與《華夷圖》 辛德勇 2010-8-24
掩映之間——宋代尚書內省管窺 Deng Xiaonan 2010-5-21
出土材料與唐宋女性研究 Deng Xiaonan 2010-5-21
The Soviet Impact on "Gender Equality" in China in the 1950s' Zang Jian 2010-5-7
Further Remarks Sogdians in the Western Regions Rong Xinjiang 2010-5-7
Newly discovered Chinese-Khotanese Bilingual Tallies Rong Xinjiang 2010-5-7
On the Dating of the Khotanese Documents from the Area of Khotan Zhang Guangda and Rong Xinjiang 2010-5-7
The Name of the So-callde "Tumshuqese" Langguage Rong Xinjiang 2010-5-7
草原地帶の突厥石人から見た東西文化交流 Wang Xiaofu 2010-5-7
近世以後における中國都市形態史研究 Li Xiaocong 2010-5-7
The end of the Five Virtues theory:Changes of traditional political culture in China since the Song Dynasty Liu Pujiang 2010-5-7
契丹名、字研究——文化人類學の視點からみた父子連名制 Liu Pujiang 2010-5-7
近年における北京吳簡研討班の主要成果につぃて Luo Xin 2010-5-7
中國古地図の再會——台北故宮博物院所藏図の整理と考察 Li Xiaocong 2010-5-7
拝火教と突厥の盛衰 Wang Xiaofu 2010-5-7
日本の人文學雜感――中國史研究を中心として Deng Xiaonan 2010-5-7
多面的な政治業績と調查宋代の情報處理システム Deng Xiaonan 2010-5-7
考古資料と唐宋女性史研究――唐代西北と宋代華北を事例として Deng Xiaonan 2010-5-14
The"Ancestors' Family Instructions":Authority and Sovereignty in Song China Deng Xiaonan 2010-5-7
白江口の戰いに関する歷史的地名の考證 Wang Xiaofu 2010-5-7
靺鞨、女真逓興述論——渤海國を中心として Wang Xiaofu 2010-5-7
Chinese maps in the Collections of the Library of Congress Li Xiaocong 2010-5-7
"Women Returning Home"-A Topic of Chinese Women’s Liberation Zang Jian 2010-5-7
Autorite imperiale et gouvernement dans la Chine medievale Deng Xiaonan 2010-5-10
Women and the Transmission of Confucian Culture in Song China Zang Jian 2010-5-7
Women in Turfan during the Sixth to Eighth Centuries: A Look at their Activities outside the Home Deng Xiaonan 2010-5-10
論細柳倉與澄邑倉 辛德勇 2010-3-25
越王勾踐徙都琅邪事析義 辛德勇 2010-3-22
隋大興城坊考稿 辛德勇 2010-1-22
述錢塘汪氏自存本振綺堂重刻《湖船錄》 辛德勇 2010-1-21
一時故實,百年蓍龜 辛德勇
關於《水經注圖》 辛德勇
契丹開國年代問題——立足於史源學的考察 劉浦江
窮盡·旁通·預流:遼金史研究的困厄與出路 劉浦江
《漢書》趙佗“處粵四十九年”説訂訛 辛德勇
題嘉慶初刻兩卷本黃鉞《壹齋集》 辛德勇
十世紀以來中國城市形態與結構演進之研究 李孝聰
論《兩京新記》在中國古代城市文獻編述史上的意義 辛德勇
創新與因循:從“祖宗之法”看宋代政治基調 鄧小南
永遠的挑戰:略談歷史研究中的材料與議題 鄧小南
“真吏”新解 羅新
吉木薩爾二工河古突厥文刻銘的調查與思考 羅新
由草原突厥石人看東西文化交流 王小甫
蒙古崛興與政治文化 王小甫
王化與山險——中古早期南方諸蠻歷史命運之概觀 羅新
題孫人和舊藏初印本《禹貢本義》 辛德勇
記百萬塔陀羅尼清末傳入中國的一條史料 辛德勇
從《西教紀略》到《教務紀略》 辛德勇
太原的異名與羅貫中的籍貫問題 辛德勇
漢“元朔五年弩”鐖郭銘文述疑 辛德勇
重談中國古代以年號紀年的啓用時間 辛德勇
“訪聞”與“體量”:宋廷考察地方的路徑舉例 鄧小南
《契丹地理之圖》考略 劉浦江
西漢宗室絕國考 陳蘇鎮
新出吐魯番文書所見唐龍朔年間哥邏祿部落破散問題 榮新江
吐魯番新出送使文書與闞氏高昌王國的郡縣城鎮 榮新江
吐魯番新出《前秦建元二十年籍》研究 榮新江
新獲吐魯番出土文獻概説 榮新江
淺議宋人子嗣觀念變化及對婦女生活的影響 臧健
張芝“匆匆不暇草書”本義辨説 辛德勇
譚其驤先生寫給我的一封信 辛德勇
隋唐時期陝西航運之地理研究 辛德勇
説“借書一痴,還書一痴” 辛德勇
跋紹良先生所藏元王氏《直説素書》 辛德勇
《紹良書話》序言 辛德勇
談傳言所説晚近存世金刻本《舊五代史》乃絕無其事 辛德勇
論闕特勤之闕 羅新
中韓關係視野下的《三國史記》撰作 王小甫
19世紀後半期以來清朝學者編繪歷史地圖的主要成就 辛德勇
導向的確立——兼談宋初“欲武臣讀書”與“用讀書人” 鄧小南
蘇聯對中國性別平等的影響 臧健
兩漢之際的讖緯與《公羊》學 陳蘇鎮
記我買過的幾部影印本古籍 辛德勇
跋紹良先生舊藏無著盦輯校《草窗詞》 辛德勇
讀《隋代墓誌銘匯考》 辛德勇
漫談叢書零本的收藏 辛德勇
東漢魏晉南北朝時期陝西航運之地理研究 辛德勇
黃永年先生與古文獻研究 辛德勇
孫吳政區地理研究》序言 辛德勇
再談“東丹國”國號問題 劉浦江
默室求深,備其宣導 辛德勇
漢武帝“廣關”與西漢前期地域控制的變遷 辛德勇
《王重民向達先生所攝敦煌西域文獻照片合集》序 榮新江
池田温《敦煌文書的世界》序 榮新江
北魏太武帝的鮮卑本名 羅新
漢初侯國隸屬關係考 陳蘇鎮
“祖宗故事”與宋代的《寶訓》、《聖政》 鄧小南
新羅北界與唐朝遼東 王小甫
金中都“永安”考 劉浦江
清代城鎮街頭的公眾文字信息 辛德勇
論所謂明銅活字印書於史初無徵驗 辛德勇
唐人模勒元白詩非雕版印刷説 辛德勇
釋《南史·宋本紀》之“禾絹閉眼諾” 辛德勇
顯曲江風度 見武溪風采 辛德勇
上古史地研究二題 辛德勇
科舉制度的定義與起源申論 張希清
宗經、復古與尊君、實用——《周禮》六冕制度的興衰變異 閻步克
“五德終始”説之終結——兼論宋代以降傳統政治文化的嬗變 劉浦江
漢文帝“易侯邑”及“令列侯之國”考辨 陳蘇鎮
論五代宋初“胡/漢”語境的消解 鄧小南
柔然官制續考 羅新
拜火教與突厥興衰——以古代突厥鬥戰神研究為中心 王小甫
收養:一個不可忽略的人口與社會問題——宋元民間收養習俗異同初探 臧健
闞氏高昌王國與柔然、西域的關係 榮新江
孔道與平台:殺虎口在歷史上的地位與作用 李孝聰
肅慎辛氏篋存稀見明人別集題錄 辛德勇 2007.6.28
中國對瑞典國最早的全面記述——述清末寫本《瑞典國記略》之歷史由來 辛德勇 2007.6.21
《冥報記》報應故事中的隋唐西京影像 辛德勇 2007.5.8
準望釋義——兼談裴秀製圖諸體之間的關係以及所謂沈括製圖六體問題 辛德勇 2007.4.12
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主編的《中國古代地理學史》 譚其驤 2007.4.12
花冤大頭錢買書讀 辛德勇 2007.4.12
澶淵之盟新論》前言 張希清 2007.4.5
《10~13世紀中國文化的碰撞與融合》前言 張希清 2007.4.5
黃永年先生教我讀書買書 辛德勇 2007.3.20
《周禮》地域職官訓釋——附論上古時期王官之學中的地理學體系 辛德勇 2007.3.20
在老師身邊讀書的日子裏 辛德勇 2006.3.4
兩漢州制新考 辛德勇 2006.3.4
落伍的一年 辛德勇
西漢關中龍首渠所灌溉之“鹵地”抑或“惡地”與合理對待傳世文獻問題 辛德勇
咸豐九修《毘陵徐氏宗譜》與中國古代的銅活字印本問題 辛德勇
以五原郡的始設時間為例述呂祖謙之歷史考辨 辛德勇
一份有關《中國疆域沿革史》的學術史料——史念海《述<中國疆域沿革史>書》
漢長安城的興建與變遷 辛德勇
我與紹良先生的書緣 辛德勇
中國考試通史》(宋遼金元卷)後記 張希清
《中國考試通史》(宋遼金元卷)序言 張希清
中國考試通史第二卷(宋遼金元)目錄 張希清
《中國考試史文獻集成》第三卷(宋)簡明目錄 張希清
“無情如造化 至公如權衡”——宋代科舉封彌謄錄制度述論 張希清
“清、慎、勤”——為官第一箴言 張希清
歷史上的包公 張希清
斯波義信先生北京大學座談記錄
西漢時期陝西航運之地理研究 辛德勇
《北宋西北戰區糧食補給地理研究》序言 辛德勇
秦始皇三十六郡新考(下) 辛德勇
河山集提要 辛德勇
《靖逆記》原本判別 辛德勇
《兩京新記輯校》前言 辛德勇
秦始皇三十六郡新考(上) 辛德勇
在書市的最後一個秋日裏 辛德勇
錢泳《記事珠》稿本經眼識略 辛德勇
五德終始説之終結 劉浦江
關於金朝開國史的真實性質疑 劉浦江
德運之爭與遼金王朝的正統性問題 劉浦江
中國古典目錄學中史部之演化軌跡述略 辛德勇
張家山漢簡所示漢初西北隅邊境解析——附論秦昭襄王長城北端的走向與九原、雲中兩郡的戰略地位 辛德勇
秦漢直道研究與直道遺蹟的歷史價值 辛德勇
《三輔黃圖校釋》後述 辛德勇
論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中的“宦皇帝” 閻步克
漢武帝徙民會稽史事證釋 辛德勇
陰山高闕與陽山高闕辨析——並論秦始皇萬里長城西段走向以及長城之起源諸問題 辛德勇
南北朝的散官發展與清濁異同 閻步克
西魏北周軍號散官雙授制度述論 閻步克
十六國北朝的五德歷運問題 羅新
北魏北齊“職人”初探 閻步克
北朝墓誌叢札(一) 羅新
北魏直勤考 閻步克
墨山國之路 羅新
從可汗號到皇帝尊號 羅新
北大與敦煌學 榮新江
絲綢之路—東西方文明交往的通道 榮新江
從撒馬爾幹到長安——中古時期粟特人的遷徙與入居 榮新江
契丹建國與回鶻文化的關係 王小甫
試論宋朝的“祖宗之法”:以北宋時期為中心 鄧小南
試析北宋初期的樞密院及其長官人選 鄧小南
關於“道理最大”——兼談宋人對於“祖宗”形象的塑造 鄧小南
走向再造:試談十世紀前中期的文臣羣體 鄧小南
遼朝的頭下制度與頭下軍州 劉浦江
遼朝“橫帳”考 劉浦江
遼朝國號考釋 劉浦江
河北境內的古地道遺蹟與宋遼金時代的戰事 劉浦江
女真的漢化道路與大金帝國的覆亡 劉浦江
金代捺缽研究 劉浦江
述明代戍衞長城之南兵 辛德勇
記南明刻本《西曹秋思》——併發黃道周彈劾楊嗣昌事件之覆 辛德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