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北京一號

(中國北京航空學院研製新中國第一架輕型旅客機)

鎖定
北京一號,是北京航空學院(現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設計和試製的輕型運輸機
中文名
北京一號
所屬類型
運輸機名稱
作    者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
開始試製時間
1958年2月

北京一號發展沿革

北京一號設計團隊

在飛機繫系主任王德榮的直接領導下,黨總書記王敬明任總指揮,副系主任許建鉞任生產長,徐鑫福任總設計師,俞公沼(前期)、張吉臣(後期)任副總設計師,張克明任主管設計師,常榮福任總工藝師,王雲勃和汪一彭任副總工藝師,吳雲書任總檢師,饒國璋任副冶金工藝師等。系領導王敬明總支書記是“北航一號”領導小組的總指揮,其組員共有四人:總設計師徐鑫福、主管設計師張克明、總工藝師常榮福、總檢驗師吳雲書。在“北航一號”從設計到製造試飛中,所有問題,特別是重大問題,都提交到這個小組去解決。學校建立了設計室和工藝室,分別下設10個設計組、3個生產準備車間和5個生產車間。經過組織和動員,參加“北航一號”的設計試製人員多達1800餘人,其中,二三四五年級的學生有1159人,調幹生76人,本校工人180人,校外人員116人,教師約116人以上。

北京一號總理特批

1958年2月,中南海紫光閣,周恩來總理認真聽取了北航副院長王大昌、沈元的彙報。得知北航準備結合教學和科研,自行設計、製造一架多用途飛機,周總理當即表示“好”,並特批第二機械工業部劃撥15萬元作為研製經費。15萬元,相當於購買一架米格-15殲擊機的費用,可見總理對此事的重視。總理要求飛機在1959年5月1日之前上天,但北航師生們主動提出,要在1958年的“十一”前,把這架飛機送上天,為國慶獻禮 [1] 

北京一號技術特點

北京一號是由北京航空學院(現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設計和試製的輕型運輸機,也是大躍進時期學校製造的第一架飛機。該機醖釀於1957年6-7月間,1958年2月經周恩來總理批准開始試製。於1958年9月20日製成,9月23日在首都機場首次試飛,次日由北京市委命名為北京一號,並且完成了北京-天津、北京-上海的航線試飛。北京一號採用2台蘇制АИ-14Р活塞發動機,下單翼,乘員2人,載客8人。

北京一號性能數據

“北京1號”飛機為全金屬下單翼三點式雙發(安裝兩台“阿什”14P型191千瓦活塞發動機)10座(包括兩名駕駛員)小型支線客機,機長12.4米,翼展16.4米,起飛重量3000千克,最大平飛速度312千米/小時。

北京一號試飛動態

1958年9月24日試飛,試飛成功後,《人民日報》發表題為“航空教育事業的偉大勝利”的社論。社論指出:“‘北京1號’飛機是中國航空史上的一個奇蹟,而學校自己設計並製造飛機,更是中國所沒有的創舉。這是航空事業的偉大勝利,是執行黨的教育事業的偉大勝利。”
1958年10月28日,潘國定和王來泉駕駛“北京1號”飛機,歷時5天,途徑濟南徐州南京,往返2500千米,圓滿完成北京至上海航線的試飛任務。
現停放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院路校區航空航天博物館內。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