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化膿性胃炎

鎖定
化膿性胃炎是胃壁細菌感染引起的化膿性病變,又稱急性蜂窩織炎性胃炎。通常表現為急性上腹部疼痛、發冷、發熱、腹痛較重,坐位時疼痛減輕或緩解,常有噁心、嘔吐,嘔吐物常混有膽汁等症狀。
中文名
化膿性胃炎
別    名
急性蜂窩織炎性胃炎
釋    義
胃壁細菌感染引起的化膿性病變
症    狀
急性上腹部疼痛、發冷

化膿性胃炎症狀體徵

化膿性胃炎 化膿性胃炎
化膿性胃炎化膿性胃炎又稱急性化膿性胃炎。通常表現為急性上腹部疼痛,發冷,發熱,腹痛較重,多不放射,坐位時疼痛減輕或緩解,為本病的特異症狀,與胃穿孔有鑑別意義。常有噁心、嘔吐,嘔吐物常混有膽汁。亦可吐出膿血樣物,雖不多見,但具有診斷價值。亦可有腹瀉及嘔血和便血。在嚴重病例,發病的早期即出現末梢循環衰竭現象,在幾小時之內死亡。腹部檢查,腹部較膨隆,上腹部有明顯的壓痛,如病變侵及腹膜,可發生肌緊張及反跳痛。腸鳴音早期亢進,以後則減弱或消失。

化膿性胃炎疾病病因

化膿性胃炎是因為化膿菌侵犯胃壁所致。約70%的病原菌是溶血性鏈球菌,其次是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及大腸埃希桿菌。細菌侵入胃壁的途徑可由:
1、因胃潰瘍、慢性胃炎、胃憩室、胃癌、胃內異物等,使胃黏膜受損,嚥下的致病菌直接由受損黏膜侵犯胃壁。
2、患敗血症、細菌性心內膜炎、猩紅熱、骨髓炎等疾病時,致病菌通過血流進入胃壁。
3、在患膽囊炎、腹膜炎時,致病菌通過淋巴系統進入胃壁。飲酒、營養不良、年老體弱、低胃酸或無胃酸,常為此病的誘因。

化膿性胃炎病理生理

本病的化膿過程可遍及全胃,但很少超過賁門或幽門,最常見於胃遠端的1/2。病變在胃黏膜下層。胃黏膜表面發紅,可有潰瘍、壞死、糜爛及出血。胃壁由於炎性腫脹而增厚變硬。切開胃壁可見有膿液流出。炎症可波及漿膜,甚至可出現胃壁穿孔。顯微鏡下可見黏膜下層有大量的白細胞浸潤,亦可看到多數細菌,有出血、壞死及血栓形成。肌層亦有白細胞浸潤。

化膿性胃炎診斷檢查

診斷:由於本病缺乏特異性症狀體徵,診斷頗為困難。
實驗室檢查:白細胞升高多在20000/mm3左右,並有核左移現象,白細胞內可出現中毒顆粒。胃內容物塗片或培養多可找到致病菌。胃液分析胃酸多減少或消失。其他輔助檢查:部分病人腹平片可發現胃擴張或侷限性的腸脹氣,個別病人可發現增厚的胃壁。因X線鋇劑檢查可導致病人胃穿孔,故上消化造影者不多。少數病例上消化道造影可發現胃皺襞消失,胃張力低下,胃瀦留及胃竇部僵直。

化膿性胃炎鑑別診斷

本病與潰瘍病穿孔急性膽囊炎急性胰腺炎混淆。潰瘍病穿孔一般發病很急,突然上腹部痛很快波及全腹,早期體温不高,腹肌緊張及全腹壓痛,反跳痛顯著,腹部透視多可發現膈下游離氣體,以上幾點可與本病鑑別。
急性膽囊炎雖有發冷、發熱、上腹部痛,但腹肌緊張及壓痛多侷限上腹部,並且常伴有黃疸,而與本病有別。急性胰腺炎時,血,尿澱粉酶增高,亦與本病不同。

化膿性胃炎治療方案

急性化膿性胃炎治療成功的關鍵在於早期診斷。治療措施主要包括應用適當足量的抗生素以控制感染,糾正休克,水與電解質紊亂,以及一般支持療法等。外科治療包括胃蜂窩織炎的引流術或部分胃切除術(切除病變)。

化膿性胃炎預防預後

預後:本病由於診斷困難,病人往往不能得到及時治療,因此病死率頗高。近年來由於抗生素的應用,糾正休克,水和電解質紊亂治療的改進,以及積極採用外科手術治療。病死率已由原來的92%下降到33%。
預防:積極有效的治療胃潰瘍、慢性胃炎、胃憩室、膽囊炎、腹膜炎及敗血症等疾病是預防本病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