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勾端螺旋體病

鎖定
勾端螺旋體病簡稱勾體病,是由一組致病性勾端螺旋體所引起的急性傳染病。民間稱之為“打穀黃”或“稻瘟病”。臨牀特點為高熱、頭痛、全身痠痛和明顯的小腿肌肉疼痛、眼結膜充血、淋巴結腫大。本病以青壯年農民發病率較高,農村兒童也不少見,亦見於野外工作者。我國多發生於夏秋季(6-10月)。在南方和西南各省更多。
中文名
勾端螺旋體病
簡    稱
勾體病

勾端螺旋體病臨牀表現

1.初期有發熱、頭痛、全身肌肉痠痛,尤以小腿肌痛突出,伴有全身乏力,腿軟無法站立,體徵:眼結膜充血,腓腸肌壓痛,淺表淋巴結腫大。簡稱“三症狀”,“三體徵”。即寒熱、痠痛、全身軟和眼紅、腿痛、淋巴結大。
2.流感傷寒型:本型患者僅出現“三症狀”,“三體徵”,經治療後3-10日恢復,無內臟損害。少數出現高熱、煩躁、譫妄、昏迷、抽搐甚至呼吸、迴圈衰竭。
3.肺出血型:於病程3-4天后,病情加重出現不同程度的肺出血。輕者咳嗽痰中帶血,為鮮紅色泡沫或帶粘液,量不多。肺部可聞少量濕羅音。X線胸片可見雙肺散在點狀或小片狀陰影。重者系肺瀰漫性大出血,患者發熱、痠痛等症狀加重,氣急、心慌與窒息或恐懼感,血痰增多,呼吸、脈搏增快,雙肺較多濕羅音隨後神志恍惚或昏迷,顯著發紺,呼吸不規則,數小時內咯血較多,繼以大量咯血,以至口鼻湧血,迅即窒息死亡。咯出血液多少不一,呈暗紅色,不易凝固。
4.黃疸出血型:病程的4-5日以後出現黃疸,出血傾向與腎臟損害。輕者僅輕度黃疸,無明顯出血。
重者可見深度黃疸,出血明顯如皮下瘀斑、鼻衄咯血、嘔血與便血,尿少至少尿至急性腎功能衰竭肝性昏迷
5.腎功能衰竭型:各種病人都可有腎損害的表現,僅少數可發生少尿、急性腎功能衰竭稱腎功能衰竭型。
6.腦膜腦炎型:起病後2-3日,出現頭痛加重、煩燥,甚至噁心嘔吐,頸有抵抗等腦膜炎症狀和體徵以及嗜睡,神志不清,譫妄癱瘓、抽搐與昏迷等腦炎表現。重者還可發生腦水腫腦疝呼吸衰竭等。
7.恢復期:可發生後發熱、眼併發症、反應性腦膜炎、閉塞性腦動脈炎

勾端螺旋體病診斷鑑別

診斷依據
1.流行病學資料:在流行地區,流行季節(6-10月),易感者在近期(20天內)曾參加收割水稻或接觸過可能有勾體污染的疫水。
2.臨牀表現:急起發熱,全身疼痛,腓腸肌疼痛與壓痛,腹股溝淋巴結腫大及壓痛,中期出現明顯的內臟損害,表現各個型的特殊症狀羣,如黃疸、出血,腎功能受損等。
3.實驗室檢查:血細胞增加,血沈增快。尿檢查異常。血清學檢查:凝集溶解試驗陽性。病原體分離陽性。X線胸片檢查,可見點片狀陰影。

勾端螺旋體病疾病治療

勾端螺旋體病治療原則

1.病原治療:青黴素、鏈黴素、慶大黴素、四環素、氯黴素等,國內首選青黴素。
2.對症治療:休息、輸液、觀察與護理,出現赫氏反應及早用異丙秦和激素治療。
3.肺出血型:及早用激素,加強鎮靜劑,酌用強心劑、止血劑。
4.黃疸出血型:按急性黃疸型肝炎治療。
6.腦膜腦炎型:參考流行性乙型腦炎的治療。

勾端螺旋體病用藥原則

1.青黴素對勾體病療效很好,但治療首劑後發生赫氏反應者較多,故有人主張青黴素首劑減為3萬-5萬u肌注。
2.部分勾體病病人在青黴素治療後發生加重反應稱為赫氏反應,重者可發生低血壓休克。為了減少赫氏反應,在選用青黴素治療時,宜採用開始小劑量與分次給藥方案。
3.青黴素過敏者可選用所列其他的抗菌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