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功(拼音:gōng)為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1]  。此字最早形體為小篆,字形由“工”“力”兩部分組成,表示盡力工作,“工”兼表音。“功”本義指功業、功績,一説本義指工作、要做的事,引申為工作的成效、功效,又引申為功績、功勞,還引申為修養和工作的技能。“功”又有事業的意思。 [14] 
中文名
拼    音
gōng
部    首
工、力
五    筆
ALN(86);AET(98) [3] 
倉    頡
MKS [3] 
鄭    碼
BIYM [3] 
筆    順
橫、豎、提、橫折鈎、撇
字    級
一級(編號:0202) [1] 
平水韻
上平聲·一東 [4] 
筆畫數
3+2,2+3(部首+部首外)
筆順編號
12153
結    構
左右結構
異體字
㓛、糼
四角碼
1412₇
統一碼
U+529F [3] 
注音字母
ㄍㄨㄥ
造字法
會意字、形聲字

字源演變

字形演變 字形演變
“功”是一個左右結構的會意兼形聲字。“功”字左邊的“工”字,在甲骨文中是個象形字,屬於勞動工具一類的東西,引申指“工人、手工勞動者”。用在這也是這個意思。“工”旁還有指示讀音的作用。右邊的“力”字,表示手工勞動者用力氣勞作有關的。功的本義應為工作、生產、勞動,從事這些方面要用力,要講成效,要竭力完成,要有技巧,所以功又有“功勞”“功效”“功績”“功名”這些意思。 [2]  [14] 
生產勞動創造出的成果,稱為功勞(包括功業、功績)。如王維《老將行》:“衞青不敗由天幸,李廣無功緣數奇。”這裏的“功”指戰功、軍功、武功,是戰場上立下的功勞。又“文治武功”“好大喜功”的“功”都是確指武功的。功不限於戰功,有勞績於國於民的,都是立功行為,如説諸葛亮“功蓋三分國”。
有了業績,表明這就是成就,這就是效果。《荀子·勸學》:“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捨。”功,是成效的意思,也就是“功敗垂成”的功,“前功盡棄”的功。
勞動時要出力氣,要勤奮努力,這就是用功、下苦功等詞的來源。下了苦功,掌握更多的本領,這就是功夫、基本功、唱功、功底等詞的來源。 [14] 

詳細釋義

拼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gōng
名詞
做出的貢獻;較大的業績(與“過”相對)
exploit;
achievement
《周禮·夏官·司勳》:“王功曰勳,國功曰功。”
《史記·項羽本紀》:“勞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賞。”
唐·杜甫《八陣圖》詩:“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
功績;功勞;立功;豐功偉績;將功補過
成效和表現成效的事情(多指較大的)
work
《詩經·豳風·七月》:“嗟我農夫,我稼既同,上入執宮功。”
《尚書·旅獒》:“為山九仞,功虧一簣。”
《孟子·公孫丑上》:“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時為然。”
宋·葉寘《坦齋筆衡·稻孫》:“秋已晚矣,刈獲告功,而田中復何青也?”
物理學上指能量轉換的一種量度。一個力使物體沿力的方向通過一段距離,這個力就對物體做了功
work

做功;機械功
技術和技術修養
skill
《太平御覽》卷九一八引《幽明錄》:“雞遂作人語,與處宗談論,極有言致……處宗因此言功大進。”
唐·賈島《寄柳舍人宗元》詩:“格與功俱造,何人意不降。”
功力;功夫;功架;唱功;練功;基本功
古喪服“大功、小功”的簡稱

《禮記·雜記上》:“有父母之喪,尚功衰。”
《紅樓夢》第九六回:“況且貴妃的事雖不禁婚嫁,寶玉應照出嫁的姐姐,有九個月的功服,此時也難娶親。”

通“公”。公開

《管子·禁藏》:“信之於其所餘財,功之於其所無誅。”

形容詞
精美
《管子·小匡》:“今夫工羣萃而州處,相良材,審其四時,辨其功苦。”
《荀子·王制》:“論百工,審時事,辨功苦,尚完利。”
動詞
通“攻”。攻打

馬王堆漢墓帛書《戰國縱橫家書·蘇秦獻書趙王章》:“秦以三軍功王之上常而包其北,則注之西,非王之有也。”

通“攻”。致力學習或研究

《敦煌曲子詞·定風波》:“功書學劍能幾何,爭如沙塞騁僂羅。”

gòng
動詞
通“貢”。貢獻
《管子·君臣下》:“布法出憲,而賢人列士,盡功能於上矣。”
(參考資料:《現代漢語詞典》 [8]  《漢語大字典》 [9] 

古籍訓釋

説文解字

【卷十三】【力部】古紅切(gōng)
以勞定國也。從力從工,工亦聲。 [5] 

説文解字注

“以勞定國也”注:《司勳》曰:“國功曰功。”鄭曰:“保全國家若伊尹。”許則舉《祭法》文以釋之也。《詩》:“以奏膚公。”傳曰:“膚,大也。公,功也。”此謂叚公為功也。
“從力,工聲”注:古紅切。九部。 [10] 

廣韻

古紅切,平東見 ‖ 工聲東部(gōng)
功,功績也。《説文》曰:“以勞定國曰功。”又漢複姓,何氏《姓苑》雲:“漢營陵令成功恢,禹治水告成功,後為氏。”俗作㓛。 [11] 

康熙字典

【子集下】【力部】 功;部外筆畫:3
《唐韻》古紅切。《集韻》《韻會》沽紅切。並音公。《説文》:以勞定國曰功。從力,工聲。《廣韻》:功,績也。《書·禹謨》:九功惟敍。
又自以為功曰功之。《史記·信陵君傳》:公子乃自驕而功之,竊為公子不取也。
又功《毛詩》作公。《詩·小雅》:以奏膚公。注:功也。
又《韻會》:大功,小功,喪服名。謂治布有精麤之分。或作紅。《史記》《漢書》大功小功,作大紅小紅。
又《廣韻》:漢複姓。何氏《姓苑》:漢營陵令成功恢,禹治水告成功後為氏。
又《韻補》葉姑黃切。音光。東方朔《七諫》:信直退而毀敗兮,虛偽進而得當。追悔過之無及兮,豈盡忠而有功。
又葉居銀切。音巾。司馬相如《子虛賦》,騖於鹽浦,割鮮染輪,射中獲多,矜而自功。 [6]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 [3]

書寫提示

書寫提示 書寫提示
【規範提示】“工”的末筆橫改提。
【寫法】“工”窄“力”寬,頂部“工”低,底部“力”低。“工”,末筆提的提尖抵豎中線。“力”,𠃌(橫折鈎)從“工”側起筆,豎鈎段左斜;長撇從右上格起筆,撇尖伸向“工”下。 [12] 

書法欣賞

音韻彙集

韻書集成

韻書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平聲
一東

合口呼
全清
古紅切
kuŋ
集韻
平聲
一東
合口呼
全清
沽紅切
kuŋ
禮部韻略

平聲





古紅切

增韻

平聲





古紅切

中原音韻

陰平
東鍾

合口呼

全清

kuŋ
中州音韻

平聲
東鍾





孤翁切

洪武正韻

平聲
一東


全清
古紅切
kuŋ
切韻
平聲

合口呼
全清
古紅切

分韻撮要

陰平
第六東董凍篤






(參考資料:漢典 [7] 

上中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k
先秦
王力系統
k
ɔŋ
先秦
董同龢系統
k
ûŋ
先秦
周法高系統
k
ewŋ
先秦
李方桂系統
k
ung
西漢



東漢





ung


ung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東冬鍾江

南北朝
北魏後期北齊

南北朝
齊梁陳北周隋

隋唐
高本漢系統

k
隋唐
王力系統

k
隋唐
董同龢系統

k
隋唐
周法高系統

k
隋唐
李方桂系統

k
ung
隋唐
陳新雄系統
k
(參考資料:漢典 [7]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聲母和韻母用國際音標標註;各方言點的字音以當地城區中老年人口音為依據,僅作參考
方言類別
方言點
發音
調值
調類
備註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kuŋ
55
陰平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kuŋ
213
陰平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kuoŋ
21
陰平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koŋ
55
陰平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koŋ
44
陰平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kəŋ
212
陰平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koŋ
21
陰平

晉語
太原
kuŋ
11
平聲

吳語
蘇州
koŋ
44
陰平

吳語
温州
koŋ
44
陰平

湘語
長沙
kən
33
陰平

湘語
雙峯
kan
55
陰平

贛語
南昌
kuŋ
42
陰平

客家話
梅縣
kiuŋ
44
陰平

粵語
廣州
kʊŋ
55/53
陰平

粵語
陽江
kʊŋ
33
陰平

閩語(閩南片)
廈門
kɔŋ
55
陰平
文讀
kaŋ
55
陰平
白讀
閩語(閩南片)
潮州
koŋ
33
陰平

閩語(閩東片)
福州
kuŋ
44
陰平

køyŋ
44
陰平

閩語(閩北片)
建甌
kɔŋ
54
平聲

(參考資料:《漢語方音字彙》 [13]  、漢典 [7]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0-06-28]
  • 2.    李學勤 編.字源.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13.07:1207
  • 3.      .漢典[引用日期2020-06-29]
  • 4.      .搜韻[引用日期2020-06-28]
  • 5.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嶽麓書社,1997.07:1993
  • 6.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 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8.08:75
  • 7.    功的音韻方言  .漢典[引用日期2020-06-29]
  • 8.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06:454
  • 9.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 第2版[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399
  • 10.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註譯本》編委會編. 説文解字 最新整理全注全譯本 第5卷[M]. 北京:中國書店, 2010.12:2310
  • 11.    餘乃永校注. 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0.07:29
  • 12.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109-110
  • 13.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370
  • 14.    丁義誠等主編.常用字音·形·義·用 第2分冊[M].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1998.01:88-89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