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事半功倍

(漢語成語)

鎖定
事半功倍(拼音:shì bàn gōng bèi)是一個成語,最早出自於戰國·孟子及其弟子《孟子·公孫丑》。 [1] 
事半功倍意思是花一半力氣,收到成倍效果;指做事得法,因此費力小,收效大。含褒義;在句中一般作謂語、賓語、定語。 [3] 
中文名
事半功倍
拼    音
shì bàn gōng bèi
近義詞
一舉兩得一箭雙鵰
反義詞
得不償失捨近求遠
出    處
孟子·公孫丑上
注音字母
ㄕㄧˋ ㄅㄢˋ ㄍㄨㄙ ㄅㄟˋ
語法結構
聯合式
語法屬性
作謂語、賓語、定語

事半功倍成語出處

戰國·孟子及其弟子《孟子·公孫丑》:“萬乘之國;行仁政,民之悦之,猶解倒懸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時為然。” [1]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成語“事半功倍”。 [1] 

事半功倍成語故事

戰國時期,各國之間戰爭不息,人民不堪忍受暴虐政治的統治。因此孟子認為,這個時候,像齊國這樣的大國,如能推行王道,實行仁政,以統一天下,比起周文王時代要容易得多。 [2] 
孟子説:“周文王僅以方圓百里的小國為基礎,施行仁政,結果戰勝了殘暴無道的商紂王,奪取了整個天下。夏、商、週三朝興盛時,國土面積並不大,可現在的齊國卻疆域十分遼闊。而且齊國還有那麼多百姓,地廣人多,這時只要君主對百姓好一點兒,誰還能阻止齊國稱霸?況且這些年來也沒什麼仁君出現,百姓深受暴政的折磨,要求也就降低了。現在,老百姓經受暴虐政治的折磨,歷史上從來沒有比現在更嚴重的。他們對生活的要求並不高,飢餓的人只要有口飯吃就行了,口渴的人只要有口水喝也就好了。孔子説過,德政推行起來,比傳遞文書命令還要快。” [2] 
孟子頓了頓説:“現在,擁有萬輛兵車的齊國,如果能施行仁政,那麼老百姓的喜悦之情,就會像被倒懸着的人得到解救一樣。如能這樣,要想統一中國,就不是十分困難的事情了。與古人相比,只要付出一半的代價,就可以收到雙倍的效果。” [2] 

事半功倍成語寓意

孟子説,百姓正在經受暴虐政治的折磨,擁有萬輛兵車的齊國,如果能施行仁政,統一全國必定事半功倍。成語告訴人們,做事要講究方法,盲目的蠻幹可能會空費力氣,收效甚微。找準了方法再去做,利用有利的時機,就能夠讓事情更容易成功,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事半功倍成語運用

  • 成文用法
“事半功倍”意思是花一半力氣,收到成倍效果;指做事得法,因此費力小,收效大。 [3] 
含褒義;在句中一般作謂語、賓語、定語。 [3] 
  • 運用示例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倘若我找着這個姑子,託他經手,一定事半功倍。” [3] 
郭沫若《討論註譯運動及其他》:“這種方法在初學外國語的人可以收事半功倍之效。” [3] 
馬一浮《復性書院講錄·讀書法》:“若以散心讀書,博而寡要,勞而少功,必不能入。以定心讀書,事半功倍。” [3] 

事半功倍成語辨析

事半功倍—一石二鳥
“事半功倍”與“一石二鳥”意義相近,兩者皆有花費很少的力氣卻收穫很大的功績的含義;區別在於“事半功倍”側重於費力小,收效大,主要用於誇讚某人的計謀高超;而“一石二鳥”則是側重於出一份力達到兩種目的。 [3] 
參考資料
  • 1.    王濤等編著. 中國成語大辭典 新一版·辭海版[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上海世紀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07.03:985
  • 2.    國元令編著. 常用成語典故[M]. 北京:金盾出版社, 2018.10:265-266
  • 3.    王俊編著. 讀成語·識天下 走進中國傳統文化 成敗篇 2[M]. 北京:開明出版社, 2015.04: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