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劉蕉元

鎖定
劉蕉元(1902~1952),別名足一,廣東大埔縣三河鎮小坑村人,國民革命軍少將。畢業於黃埔軍校第一期。曾任軍政部軍工廠少將廠長、河南省保安處少將機要主任、國民黨河南省黨部執行委員、河南省傷兵管理處少將副處長、軍政部榮譽軍人第七休養院少將院長、聯勤總司令部第十五傷兵臨教院少將院長等職。 [2] 
中文名
劉蕉元
別    名
足一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日期
1902年
逝世日期
1952年
畢業院校
黃埔軍校
出生地
廣東大埔縣三河鎮小坑村

劉蕉元個人簡介

黃埔軍校第一期畢業,後被分配到教導一團二營任排長。曾參加平定廣州商團叛亂和兩次東征、北伐戰爭。
中原大戰後,被調任河南保安司令部騎兵團長。
1932年因功晉升為國民革命軍少將,調任軍政部軍工廠少將廠長。
1934年被委任為河南省保安處少將機要主任。
1935年當選為國民黨河南省黨部執行委員。
抗日戰爭爆發後,任河南省傷兵管理處少將副處長。
1942年任軍政部榮譽軍人第七休養院少將院長。
1947年11月任聯勤總司令部第十五傷兵臨教院少將院長。
1949年到香港。
1951年1月從香港返抵家鄉大埔三河。
1952年8月被錯殺。
1986年5月,大埔縣人民政府給予平反昭雪。 [2] 

劉蕉元人物生平

劉蕉元,幼讀私塾,後就讀梓里公學。民國12年(1923),他在汕頭回瀾中學畢業。民國13年元月,孫中山在廣州創辦黃埔陸軍軍官學校。是年3月,蕉元與同鄉範漢傑受革命思潮影響,同往廣州報名,以優異成績被錄取。5月被編入黃埔陸軍軍官學校第一期第一隊。9月初,孫中山在韶關設立大本營,黃埔軍校調派第一隊全體學員擔負孫中山的警衞工作,蕉元隨隊前往韶關。10月間,廣州商團的陳廉伯勾結帝國主義,組織武裝謀反。孫中山聞訊立即命黃埔一期學生星夜回廣州參戰。10月15日,黃埔學生軍聯合工農武裝,第一次荷槍實彈英勇出擊,包圍西關商團據點。經過一天的激烈巷戰,首戰告捷,受到孫中山傳令嘉獎。11月底,黃埔軍校第一期學生畢業,蕉元被分配到教導一團二營任排長。
民國14年2月1日,廣東革命政府討伐叛將陳炯明,進行第一次東征,蕉元隨團從長洲島校本部出發,乘戰艦抵虎門,4日攻下東莞莞城、石龍、樟木頭。20日,東征軍佔領平湖車站,殲滅了廣九鐵路沿線的陳炯明叛軍。24日進攻淡水,連克新四、揭陽。同年8月,黃埔教導團擴編為國民革命軍第一師(師長何應欽,黨代表周恩來),蕉元被編入第一師第一團任連長,隨部東征,參加“華陽戰役”。是年冬,調任廣州教導師第二團(團長葉劍英)團部副官。民國15年7月1日,國民革命軍誓師北伐。蕉元被編入國民革命軍第二師任營長,隨師長劉峙自韶關進軍湖南,經汀泗橋戰役賀勝橋戰役,攻克長沙後進入湖北,蕉元率一營兵力,隨部參加忠孝門至東北城角的攻城戰。11月,蕉元因功調任國民革命軍第一軍第二師師部副官處長。民國16年3月,被委任為江蘇省太倉縣縣長。任職期間,他致力於穩定社會、發展地方經濟、興學辦校、支前勞軍。民國17年2月,國民革命軍第二次北伐,蕉元奉命重返部隊,任國民革命軍第一軍第二師團副,11月晉升為上校團長。
民國18~19年,蕉元跟隨劉峙參加“蔣桂”、“蔣馮”戰爭和蔣(介石)馮(玉祥)閻(錫山)大戰,戰後,蕉元被調任為河南保安司令部騎兵團長。民國20年冬,他在河南省漯河的一次戰役中負傷,被截去右腿,後轉赴上海安裝鋁金假腿。民國21年,因功晉升少將軍銜,調任軍政部兵工廠少將廠長。民國23年,被委任為河南保安處少將機要主任。民國24年,當選為國民黨河南省黨部執行委員。
民國26年“七·七”盧溝橋事變,抗日戰爭全面爆發,蕉元以傷殘之軀投入抗日行列。河南省成立傷兵管理處,他調任少將副處長,負責掌管第一戰區所轄冀豫魯皖戰場抗日負傷將士的軍需糧秣補給、醫療撫卹。民國27年,他隨軍撤至華東,輾轉江西上饒,任第三戰區司令長官部傷兵管理處少將副處長,負責管理、收療“淞滬會戰”、“南京保衞戰”、“江西上高戰役”等的負傷官兵。民國31年冬,他隨軍抵達湖南武崗軍政部榮譽軍人第七休養院(總隊)任少將院長。民國33年,日軍進攻西南,他率部及3000多傷殘官兵撤至貴州省錦屏、開柱一帶,做好收養負傷官兵事宜,直至日本投降。
民國35年,國民政府軍隊整編,蕉元奉派南京中央訓練團將官班學習。次年7月,學員行將遣散,他參加黃埔600將官在南京中山陵舉行的祭典活動。時中共在重慶辦的《新華日報》載文稱南京600將官哭陵活動是愛國主義行動。民國36年8月,蕉元擔任聯勤總司令部第十五傷兵臨時教養院少將院長,負責受傷官兵的教育、給養,常組織文藝團隊深入傷兵醫院慰問演出。
民國38年9月,蕉元退役,舉家移居香港,與人合夥經營東平酒家,養豬種菜,維持生計。1951年1月,他從香港返抵家鄉大埔三河。1952年8月被錯殺。1986年5月,大埔縣政府為其平反。 [1]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