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劉昌裔

(唐朝將領)

鎖定
劉昌裔(752年—813年),字光後,太原郡陽曲縣(今山西省陽曲縣)人。唐朝中期名將,贈右散騎常侍劉誦之子。
大曆四年(769年),遊歷蜀郡,勸説楊子琳歸順朝廷,授洺州刺史從事。進入晉昌郡王曲環幕府,授監察御史,隨軍討伐淄青節度使李納叛亂,收復濮州,授檢校兵部尚書、御史中丞、營田副使。貞元十五年(799年)八月,抵禦叛將吳少誠進攻,授予陳州刺史。貞元十九年(803年),授檢校右僕射、御史大夫、許州刺史、陳許節度使,冊封彭城郡公。
元和八年(813年),授右龍武軍統軍,請求致仕,卒於洛陽家中,享年六十二歲,追贈潞州都督,諡號為威,葬於洛陽縣金谷。 [1] 
本    名
劉昌裔
光後
所處時代
唐朝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太原陽曲
出生日期
752年
逝世日期
813年
主要成就
勸降楊子琳,守衞許州
籍    貫
彭城郡
官    職
檢校尚書左僕射、右龍武軍統軍
爵    位
彭城郡公
追    贈
潞州大都督
諡    號

劉昌裔人物生平

劉昌裔少時曾獻策邊將,但未被賞識。唐代宗大曆四年(769年),遊歷入蜀,勸説民變軍楊子琳歸順朝廷,後朝廷授楊子琳為洺州刺史,劉昌裔則被授為從事 [2] 
楊子琳死後,劉昌裔移居河朔地區,被晉昌郡王曲環上表引為判官。當時劉昌裔為曲環作討淄青鎮李納的檄文,言詞剴切,對李納曉以大義,頗動人心。當曲環將檄文上奏朝廷後,唐德宗頗為讚賞。待曲環收復濮州後,朝廷下詔授劉昌裔為監察御史。累加至檢校兵部尚書兼御史中丞,充任營田副使,獲賜紫服 [3] 
貞元十八年(802年),劉昌裔改任陳許行軍司馬。次年,陳許節度使上官涚去世,朝廷即以劉昌裔為許州刺史兼陳許節度使,並加檢校右僕射。這時,吳少誠已向朝廷謝罪,但其不臣之心未泯,在這種形勢下,劉昌裔很重視與吳少誠的關係,他命邊境軍士不得侵犯吳少誠境,如吳少誠軍士有犯陳許境者,捕捉後都捆送吳少誠處置。對此,吳少誠往往自慚,後來也下令其邊境軍士不得暴掠陳許。不久,劉昌裔被加封為彭城郡公。 [1] 
元和八年(813年)五月,許州發生大水沖壞房舍,淹沒居人。這時劉昌裔年歲已高,怠於軍府事務。在大水期間,軍府也被沖毀。這時,唐憲宗鋭意對淮西鎮用兵,而劉昌裔則與之保持較好的關係,引起憲宗的不滿。值此,唐憲宗召劉昌裔回朝。劉昌裔回朝途中,得知憲宗心意,怕回朝受懲,即假稱風眩,請求休養,得到準允。同年十一月,劉昌裔在洛陽家中逝世,享年六十二歲。唐憲宗聞訃訊,為之輟朝一日,追贈潞州都督,諡號為威”。次年九月,葬於洛陽金谷。 [4] 
個人事蹟參見《舊唐書·卷一百五十一·列傳第一百一》 [5] 新唐書·卷一百七十·列傳第九十五》 [6]  《韓愈文集·唐故檢校尚書左僕射右龍武軍統軍劉公墓誌銘》 [7] 

劉昌裔主要成就

貞元十五年(799年)八月,曲環去世,上官涚暫攝節度留後。這時,領申光蔡等州的節度使吳少誠乘機進攻許州(今河南許昌),上官涚欲棄城逃跑,劉昌裔追上他説:“你既然奉命留守許州,最好拼死守城。況且城中兵力足以擊敗來犯之敵,就算堅壁不戰,不過五七日,敵軍勢力必衰,我可以制服他們。”上官涚應允。吳少誠日夜攻急,使許州城牆損毀嚴重,劉昌裔下令造戰棚、木柵用來應敵;又招募襲擊敵營的“突將”壯士一千人,鑿牆分路出擊,大破敵軍。因為事先在城牆上建立了戰棚木柵,所以許州城未被攻陷。
當時,與上官涚素來不和的兵馬使安國寧密謀以許州城降敵,結果謀劃泄漏。劉昌裔為不驚擾人心,先用密計將安國寧斬首,然後,召集安國寧所部千餘人宴飲,並賞賜每人縑兩匹。與此同時,劉昌裔安排伏兵於各要道巷口,下令將持縑經過者全部斬首,竟無一人逃脱。消息傳到城外,吳少誠解圍而去。 [8] 
第二年,上官涚因功升任陳許節度使,劉昌裔也被擢升為陳州刺史。韓全義溵水戰敗,和他道官軍都退到陳州。韓全義請求入城休息,劉昌裔登上城對韓全義説:“陛下命你討伐蔡州。你來陳州,我不敢接納你入城,請你在城外休息吧。”隨後,劉昌裔率千名騎兵進入韓全義的軍營,以牛、酒加以慰勞。韓全義沒有料到劉昌裔會這麼做,大感驚服。 [5] 

劉昌裔人物評價

韓愈:公不好音聲,不大為居宅,於諸帥中獨然。 [7]  提將之符,屍我一方;配古侯公,維德不爽。我銘不亡,後人之慶。 [7] 《右龍武軍統軍劉公墓誌銘》
劉昫伊慎朱忠亮、劉昌裔、範希朝閻巨源孟元陽趙昌等,各立功立事,亦一時之名臣。 [5] 《舊唐書》)②朱、劉、範、閻,各有其目。 [5] 《舊唐書》

劉昌裔親屬成員

曾祖:劉承慶,左拾遺、太常博士、朔州刺史。
祖父:劉巨敖,太原晉陽縣令。
父親:劉誦,贈右散騎常侍。
夫人:武功蘇氏,邠國夫人。
兒子:劉縱,光祿主簿、陵州刺史;劉元一,淮南軍牙將;劉景陽、劉景長、劉紓(據《李大使士素夫人曲氏墓誌》)。

劉昌裔藝術形象

唐代裴鉶所著《傳奇》中,劉昌裔為陳許節度使,與魏博主帥不和。主帥欲令女刺客聶隱娘將其暗殺。劉昌裔神機妙算,已提前預知此次行刺,禮待聶隱娘。聶隱娘為劉昌裔的氣度折服,轉而投靠他。主帥另派刺客精精兒、妙手空空兒前往暗殺,又被聶隱娘以法術擊破。劉昌裔後入覲,聶隱娘告別而去。劉昌裔去世後,聶隱娘返回京師,在其靈前慟哭 [9-10] 
參考資料
  • 1.    《劉統軍碑》:冬十一月,日將南至;公遂薨殂,年六十二。奏聞怛悼,俾官臨吊;悲不聽朝,贈督潞州。存歿之賚,於數為優。明年九月,東葬金谷。公往有命,匪後人卜。
  • 2.    《舊唐書·卷一百五十一·列傳第一百一》:劉昌裔,太原陽曲人。少遊三蜀。楊琳之亂,昌裔説其歸順。及琳授洺州刺史,以昌裔為從事,琳死乃去。
  • 3.    《舊唐書·卷一百五十一·列傳第一百一》:貞元十五年,環鎮許州,卒,詔上官涚知節度留後。吳少誠攻許州,涚領事,欲棄城走。昌裔追止之曰:“留後既受詔,宜以死守城。況城中士馬足以破賊,但堅壁不戰,不過五七日,賊勢必衰,我以全制之可也。”涚然之。賊日夕攻急,堞壞不得修,昌裔令造戰棚木柵以待;募壯士破營,得突將千人,鑿城分出,大破之,因立戰棚木柵於城上,城以故不陷。兵馬使安國寧與涚不善,謀反以城降賊;事泄,昌裔密計斬之。即召其麾下千餘人食之,賞縑二匹,伏兵諸要巷,令持縑者悉斬之,無一人得脱。十六年,以全陳許功,以涚為節度使,昌裔為陳州刺史。
  • 4.    《舊唐書·卷一百五十一·列傳第一百一》:曲環將幽隴兵收濮州也,闢為判官。詔授監察御史,累加至檢校兵部尚書,賜紫,兼中丞,充營田副使。
  • 5.    《舊唐書·卷一百五十一·列傳第一百一》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7-07-15]
  • 6.    《新唐書·卷一百七十·列傳第九十五》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7-07-15]
  • 7.    《韓愈集·卷二十九·碑誌六》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18-09-12]
  • 8.    《舊唐書·卷一百五十一·列傳第一百一》:韓全義之敗溵水也,與諸道兵皆走保陳州;求舍,昌裔登城謂曰:。“天子命公討蔡州,今來陳州,義不敢納,請舍城外。”而從千騎入全義營,持牛酒勞軍。全義不自意,驚喜歎服。十八年,改充陳許行軍司馬。明年,涚卒,詔昌裔為許州刺史,充陳許節度使,再加檢校右僕射。
  • 9.    《太平廣記·卷第一百九十四·豪俠二》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7-07-15]
  • 10.    張讀 裴鉶.《宣室志·裴鉶傳奇》: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