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劉家營

(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下轄村)

鎖定
劉家營村位於山東省淄博市臨淄區齊陵鎮其村民是是蒙古斡羅那歹氏族的後裔,元世祖時期即定居於此,總人口約100他們曾保有祖譜但長期以來,卻隱瞞民族成分,稱為漢族直到1979年他們才以出上的墓碑為據,申請恢復祖籍1980年得到核准。
中文名
劉家營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山東臨淄
地理位置
劉家營位於淄河東岸
人口數量
現有居民278户、1008人
聚    居
山東省惟一的蒙古族聚居村

劉家營墓碑介紹

墓碑共二方,以第一碑最具歷史價值。該碑立於元順帝至正丙戌(六年,公元1346年),為紀念到臨淄來的高祖劉五公而立。碑文曰:“高祖五公,系斡羅那歹之人也,充蒙古軍役。”值“李侯兵革”,五公被俘,英勇不屈,不肯下跪。主將見他“勇而忠孝,留之,遂得脱”。其後代遂“因留曰姓,故曰劉。” “至元八年,蒙 聖恩添蒙古軍力,每軍撥賜草場地七頃,以贍軍役,始得至於營丘。為是弓馬熟嫺,累有功效,至元卅年蒙 聖恩,公充本翼鎮撫,不幸而卒。”
碑末附有自五公至其曾孫清驢的四世譜系。

劉家營碑文介紹

這通碑文的出土為劉家營村的蒙古族提出了恢復族籍的實物見證,也可以從歷史記載上找到印證。由於當地居民受文獻知識的限制,碑文中的某些記載他們還模糊不清,如“斡羅那歹”、“李煥兵革”等需要解釋。今據《元史》等書有關史實,為碑文作一初步箋證。
關於斡羅那歹
這是一個古老的蒙古氏族。據記載蒙古世系和成吉思汗歷史的蒙文漢譯《元朝秘史》(一稱蒙古秘史)説,從傳説的蒙古始祖開始,到第18代時有一人名抄真斡兒帖該,此人生子六人,長子叫斡羅納兒,他的子孫就以斡羅那兒為姓氏,也叫斡羅那兒台。《元史》上有斡兒那、斡魯那台、斡刺那兒幾種寫法,都一樣,因為是譯音,沒有一定的字。斡羅那兒是第十九代,成吉思汗是第二十三代,但他們不是直系。成吉思汗創業建國時,斡羅那歹族的阿術魯、巴刺、乞失裏(啓昔禮)等人都立有功勳。乞失裏的曾孫哈刺哈孫在元世祖時曾做大正宗(大司法官)、湖廣行省平章政事,元成宗時為中書省右丞相。巴刺的曾孫買閭在元順帝元統元年(1333年)曾考取進士(見《元統元年進士錄》,稱斡羅台氏,巴刺寫作八郎)。可謂人才輩出。碑主和上舉諸人的關係不明,但可見斡羅那歹在元代是一個大族姓。正如碑文所説,“念斯宗派,其來遠矣”。
關於“李侯兵革”
李侯是李璮,《元史》卷206《判臣列傳》中有他的傳。稱他叛臣,因他本為元臣,後舉兵叛元。李璮,濰州(今山東濰坊)人,金末“紅襖軍”(反金起義軍)首領李全之子(一説養子)李全初歸宋,後被蒙古軍包圍降蒙古。李全死後,李璮襲父職管益都行省,專制山東三十餘年。元世祖中統三年(1262年),叛元降宋,殲蒙古戍兵,攻取益都,人據濟南。是年七月,為蒙古軍包圍,投大明湖未死,被俘處死。碑文説五公被俘,即指李璮反後對蒙古駐軍的打擊。但文中所指釋放五公的“將”是否李璮,還不能肯定。李璮既然叛元,為什麼碑文作者還稱他為李侯而不指名,也不説他是叛亂而只説“李侯兵革呢按碑文未作者署名為“野齊愚叟前樂安縣教諭李居仁,是個漢族文人,可見漢人對李璮起事是抱同情態度的。有一條野史記載,在李璮投水後,一位姓黃的老人對他説:“相公為天下不平,做出這事,何故自隕”並把他引出水來。(見祝允明《前聞記》“李璮”條)也可與碑文所記互相印證。
有一件事情可以提出,即在平定李璮之役中,前引斡羅那台氏阿術魯的孫子懷都在圍攻濟南時奮勇作戰,立了頭功(《元史?懷都傳》),懷都和五公雖看不出有近親關係,但足見斡羅那歹這一族人在元朝初年的政治舞台上還是很活躍的。
譜系的啓示
碑文未所附五公四代譜系也説明些問題。首先,譜系除記男方名字外,也記下他們配偶的姓氏。如第一代碑主五公妻白氏;第二代四子:長子捏可羅妻馬氏,次子艾也赤妻周氏,三子僧住妻馮氏,四子忽都妻馮氏;第三代捏可羅三子:長子達兒妻呂氏,次子咬兒妻馬氏(達兒、咬兒後告有卒字疑是説其已死,不連人名),三子頭口委許氏。艾也赤一子:囊加歹妻滑氏。增住二子;長了完者台妻王氏,次子合住未婚。忽都二子:長子百奴妻雷氏,次子繫住馬未婚;第四代只有囊加歹一子清驢妻周氏,一女名大姐,適徐(嫁徐姓)。以上這些女性的姓,除白和馬二姓可能為回族姓外(但也不一定,因漢人早有此二姓),其他姓皆為漢姓,而僅有的一個女兒大姐所嫁的也是漢人。這説明人居中原的蒙古人,特別是蒙古軍人,他們多半同漢人結婚,這一現象非只這一例,不過因五公所駐,僻在農村,更為突出而已。這表明蒙、漢民族間的親密關係,為民族融合添一例證。
營丘劉公
其次,關於劉姓問題。碑文開始即稱“營丘劉公”,似乎這位五公就以劉為姓。但以後碑文又説:“後之苗裔,因留曰姓,故曰劉。”那就是劉公的後代才取劉為姓了。這是不錯的。據《臨淄巡古》(1989年10月,山東大學出版社)一書120頁所説:“前三代的名字均沿襲蒙古族無姓氏的習俗,第四代才因留曰姓,故曰劉。”這似乎不差,因碑文話系止於第四代,但立此碑的是第二代僧住和忽都二兄弟,似乎在第二代時已以劉為姓,不過,在譜系上連第四代(清驢)還是蒙古名字,這可能是沿襲蒙古族雖有姓氏(如《元史》稱成吉思汗鐵木真,姓奇渥温氏——多作乞顏)但只稱名字的習慣。又據《創世界的人們》(1980年,山東文藝出版社)275頁記劉家營一蒙族長輩敍家話説:“一世:五公;二世:涅可羅、文也赤、僧住、忽都;三世:達耳卒、咬耳卒(爾、耳,原作兒,卒可能是已死之義,見前)完者營(營作台,見前)百奴、繫住馬;四世:清馬辛(馬辛應可作驢,見前);五世:福通;六世;劉爵;七世:劉興;八世:劉廷;九世:劉本皋……”可見,直到第六代,他們才以劉為姓,名字也漢化了。這時已到明朝,他為了避免受歧視和迫害,才把以前曾經取過但未用過的劉姓正式公開應用,連名字也不再用蒙古叫法了。可能這時在外面已自稱漢人,而祖祖輩輩卻牢記自己的根,世代相傳,直到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才恢復了自己的祖籍。
元史
最後,《元史》倉促成書,元《氏抵族表》。清代學者錢大昕為補其缺,作《元史氏族表》,其中斡魯那台氏族只列四家。其後柯劭忞、屠奇二人在其《新元史》、《蒙兀兒史記》中的《氏族表》踵襲錢氏,無甚發明,且不免有訛誤。五公譜系寫於元末,為蒙古杜魯那歹氏族添一新家族,雖然五公本人的蒙古名字不詳,但其譜系卻確鑿無疑,這就是對《元史氏族表》的一個貢獻。這一家族的世系一直綿延至今,這更是很難得。
1990年10月15日,筆者有幸和淄博市周村區、臨淄區政協和史志編寫人員參觀了劉家營,晤訪了村党支書記蒙古斡魯那歹氏後裔劉玉德同志,捫讀了元碑頗有收穫,異常興奮。以其有關元朝和蒙古史,略記所見所知如上,並以此作為送給《歷史教學》創刊40週年的賀禮。

劉家營碑文家譜

上略)茲以營丘劉公者,系斡羅那歹之人也。念斯宗派,其來遠矣,追述往事,未達其譯。(略)譜曰:高税五公系斡羅那歹之人也。充蒙古軍役。念其祖考,已經變亂,失散他鄉,各塋元今無可取。又經李侯兵革,勢不能敵。彼虜鞭之使跪。公曰:“莫跪,吾上為國家出力,豈能跪汝乎?”兵怒,遂加刃欲去其脛,終不曲(屈)。將見勇而忠孝,留之,遂得脱。後之苗裔因留曰姓,故曰劉。至元八年,蒙聖恩添蒙古軍力,每軍撥賜草場地七頃,以贍軍役,逐得至於營丘。為是弓馬熟嫺,累有戰功,至元卅年蒙聖恩,公充本翼鎮撫,不幸而卒。(略)弟忽都奉承史命,愜力同心,謹舍囊篋之資,敬贖翠巖之玉。(略)孤哀次子增住。家譜不具,請鑑之。
時至正丙戌歲中呂月望日祭僧住忽都囊加歹③等立野齊愚叟前樂安縣教諭李居仁
益都縣石匠黃義 弟黃讓
備註
註釋:
①譜中的考、妣指其人已死,考稱父,妣稱母。
②捏可羅二子“達兒卒、咬兒卒”二卒字言其人已死,不應看作人名。
③立碑人名原文“囊加歹”名在增住。忽都下,與其輩份不合,歹下並多一“立”字,疑問立碑時誤寫,今改在忽都下,並略去歹前“立”字。

劉家營族始起源

原文
斡羅納兒亦作“斡剌納兒”、“斡魯納台”、“斡耳那”等。
成吉思汗六世祖海都的孫子斡羅納兒組織了斡羅納兒氏族,其後人以斡羅納兒為姓,據《蒙古秘史》載:拙真斡兒貼該之子為斡羅納兒氏矣。
蒙古汗國功臣巴岱出自斡羅納兒氏,他在統一蒙古戰爭中屢建功勳。在元代,斡羅納兒氏中又出了一名大官,名叫哈剌哈村,官至元朝右丞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