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劉夏

(尚賓館副使)

鎖定
劉夏(1314-1370),字迪簡,號商卿,安成(今安福)人,他在元未仕,元末兵起後寓居龍興(今江西南昌)、瑞州(今江西高安),為徐壽輝陳友諒屬下幕府賓客,他建議在“復宋”的旗幟下“解紅白之仇敵”,即以共同的族羣與文化認同為基礎,化解紅巾軍與漢族地主武裝之間的矛盾,向羣雄提議整飭儒家禮法、蕩除“狄習”。 [16]  又從袁州(今江西宜春歐普祥。歐普祥卒後,劉夏被朱元璋召至金陵(今江蘇南京)。宋龍鳳十一年(1365)任尚賓館副使。洪武二年(1369)受命往河南、陝西訪求元順帝一朝事蹟,以補《元史》。次年奉使交趾,歸途病逝於南寧府境,享年五十七歲。 [1]  [5]  [16] 
本    名
劉夏
迪簡
商卿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日期
1314年
逝世日期
1370年

劉夏人物生平

劉夏,字迪簡,號商卿,安福人,曾祖劉桂林,祖父劉西齋,父劉學耘,皆居安福城西半百里的湯村茨溪,伯兄劉聞1330年進士及第,由翰林入史館,參修《宋史》。 [3-4]  劉夏生於1314年,自幼卓犖不羣,學於羅偕裏,與友人戴與權講論五經之大義,指摘傳注之錯謬。直躬殉道,不苟合於人,也不諧於科舉之場,介然特立,因此齟齬於時世。 [1] 
1358年春,徐宋陳友諒揮兵連下江西龍興瑞州吉安撫州諸路,寓居龍興的劉夏上書其參議劉晉昭曰:“古今天下大亂之由往往不同。有暴虐之君毒害天下,民不堪命,乘時而起者。有百姓飢餓,上不加恤,所在千百為羣相挺而起者。有強藩巨鎮、蕃將弄兵,窺伺中國,一時暴起者。若今日之所為,皆非此比,正以夷狄之運將滿百年。自古夷狄之君無百年之運,觀於天下,國虛無人,地大不治,天心廢之,其徵見矣。我朝君臣灼知其然,遂倡皇宋之正統,掃夷狄之閏位,敷之以君子在野小人在朝;敷之以貪官污吏佈滿中外,數之以羶腥中土,敷之以毀裂冠冕。宋以火德王天下,故車服旗熾仍尚赤。於是乘上流之勢鼓行而東趨,所過保結小寡,破壞富強,求得丘民之心。然而網疏有所遺漏,民乃結黨興號白軍,與我為仇,自此兩家不兼容,殺戮荼毒,各務相多。加之以饑饉,因之以疾疫,於是兵興以來,天下之民十室九亡。嗚呼!既往之事,追悔無益。為今之計宜如何?則日:莫急於解紅白之仇。解之之道宜如何?開誠心,布公道,修好問,通往來。諭告:尚紅者,吾宋之民也;尚白者,亦吾宋之民也,豈有宋民還殺宋民?” [6-7] 
又上書魏提舉曰:“天下初定,治之之方何先?亦曰莫切於正人心,蓋天下每當叔末之世,民情擾擾,喪其律紀,皆熟行險之機、詭遇之得,故曰天下初定,立法施刑,眾志大定莫切於正人心者,此之謂也。天下之人心固如此正,天下之士習亦如此矣。天下不幸,中國之運衰,夷狄之運興,旃裘之君遂帝率土。當其革命之初,父兄耆老相與怪,以為異類,歲月既久及百年,後生子女耳濡目染,精神心術與之俱化。故近年以來天下之士習,斁壞彝論,蔑棄禮法,乞求便利,狙譎無恥,於是士大夫皆有狄習。” [8] 
1359年,應瑞州路總管馬俊卿之邀,赴瑞州為其幕中寶客。 [9] 
1360年,作《大義元年八月六日瑞州城內外數十里大雷電雨雹》詩 [9] 
1361年,作《大義二年瑞州路勒農文》、《代瑞州路總管馬侯禱雨龍王文》。 [9]  離開瑞州赴袁州,成為歐普祥的從官。 [10] 
1364年,朱元璋稱吳王,立中書省。六月歐普祥病逝,中書陸續從袁州抽調一些官員,劉夏是其中之一。 [10] 
1365年,任尚賓館副使。 [1] 
1366年,陳時務五十條。 [1] 
洪武元年(1368年),不雨,上書撰《皇王大學旨要》,為火災天旱求直言,陳時事。 [1] 
洪武二年(1369年)二年六月,復授誥命,七月內差同澤州儒士崔九成往陝,訪元順帝政績成書以獻,歸與翰林學士朱升,及天界寺證上人論春秋經義。 [1] 
洪武三年(1370年)四月,封建藩外諸國,持詔出使交趾,竣事後回至南寧府井龍州時病故,享年五十七歲。 [1] 

劉夏親屬成員

曾祖:劉桂林,祖父:劉西齋,父:劉學耘 [1] 
妻:彭氏。 [1] 
子:劉歲,字木之。 [1] 
孫:劉拙,字愚魯; [1]  劉衢,字孔亨 [15]  ,舉於鄉,任常州府通判揚州府同知,有政聲。 [2] 

劉夏個人作品

陳言時事五十條,不可詳言者七條,可得而略言者四十條,逐一開具於後:
一、蒙古氏有天下以來七八十年,胡風漸染,移行天下,人心術不覺,與之俱化。天下人方且安之而不悟,其為伐性之斧斤也,所以腥穢上聞,四海鼎沸,十室空其八九。天生陛下,秉乾綱光天之德,掃陰柔邪佞之習,先規取江東,坐而觀變天下。於鑠王師,養威俟時,時止則止,時動則動。方其正也,勢如處女,不出閨門;及其有一動也,奉行成算,必勝必取。況乃恭儉克己,躬修大儒之行,言可以世為天下法,行可以世為天下則。受天明命,驅除天下惡人,扶植天下善人,丹造天下風俗,齊整天下斯民而正其心術者也。然而舉天下舊俗一旦而更張之,非次第也,施教開明其心目,則蚩蚩者氓,安知陛下以道治天下趨向之意哉!惟昔諸葛亮之治蜀,法行而後施之以恩。臣今願陛下法行而後施之以教,使天下百姓明所知所向,望然而欲教天下百姓,莫若先教天下百官。臣見陛下嘗身教在內百官矣,在內百官得之又合承宣流佈,申教在外百官;在外百官得之又合承宣流佈,教天下萬民,其道制天下官民所趨向,皆心陛下之心,如身信臂,臂信指,教官民之法見後四條。 [11] 
一、在外官員,任滿轉授之時,詢以在任行過事蹟,及彼土風俗如何,或宜於寬,或宜於猛,孰為隱德之君子,孰為幹進之小人,錢糧有無失實,山澤有無出產,未興者某利,未除者某害。得除官員,詢以到任之初設施次第,又扣以知人舉人之法,仍委各府官四季報聞州縣官,省憲四季報聞各府官,皆實言本官,性識如何,行事如何。蓋人之常情,委而置之不問,則未免偷幸之心生。周官之法,什伍其民人而比閭族黨之職,常時屬民讀法則奸慝無所容,賢材無所隱,百司度府其心不敢放蕩而逾越矣,是亦教導維持之一方也。 [11] 
一、邵堯夫曰:“上品之人不教而善,中品之人教而後善,下品之人教亦不善。”故中品之人最宜教。臣見建德知縣夏霖有一本文書,名曰《牧民忠告》,又有一本文書,名曰《百川學海》,中具十五條,皆教太守縣令為政也,乞將此兩本文書,陛下命詞臣芟繁舉要,及用累降令諭,合為一本官書,守令之任,中書付之,使之熟讀精思,課之躬行力踐,律令所謂“齊之以刑”,此書所謂“道之以禮”,只唯天下師道,不立本中品之人而放蕩倨傲,夸誕無恥,遂甘為下品之歸,今全才難得,莫若因見在所有之下,執事有教以開導之法,以防範之,有刑以威懲之,有利祿以勸誘之,或可望其知識長進一二,分明告之曰:凡為我國家人材者,勤實謹密,念念皆真,不比蒙古氏末年虛高眩鬻,念念皆假。臣以為行此二條,則可名為在內百官承宣流佈在外百官矣。 [12] 
一、有國有家者,立法不難,法行為難;法行不難,常加存察,守法不廢墜為難。凡立一法,極須審慎,不宜輒更,然後省察路府,路府察州縣,州縣察民間風俗所趨,果皆曾如吾法否?倘無屢省之功,則流為空言之患。 [12] 
一、凡省榜下路府,路府下州縣,州縣張掛之外,別用小字句讀刊行,小民入州縣,州縣官常召一二試問,以能不能明,能不能行為里長賞罰。故臣以為行此二條,則可以為在外百官承宣流佈,敷教天下萬民矣。 [12] 
一、國學所教公卿大夫子弟外,民間宜選天下秀民二十至三十歲,如近日所起户家子弟之類者,或負聰識材辯之知,或躬淳謹方正之行,有資者克陪堂生教之,以變化氣質之要,修己治人之方,使知聖賢門户正大。已端方半年一年,出而從事於官府,仍舉其法,下郡縣學,一人教十人,十人教百人,百人教千人,以正天下士風,以變天下士習,作養未來一宗通經之士,以待他日任使。 [12] 
一、入仕官員,既通習律令,又令兼通《論語》白文。蓋緣白文人人皆能誦,但少能求其義,為官民日用常行之道耳。比其任滿轉授之時,能者試以直説經義一道,或者必欲責之以註釋之文,則迂遠苦澀且漸入乎文勝之鄉矣。或者又曰此皆常人,何可盡以經術求之?天下百姓猶舟也,司人倫風化之任者猶舟之舵也,舟之東西上下惟舵師是聽命,聖人之言猶布帛如菽粟,隨人賢愚淺深各有所得,使經世大訓不至於永為空言,大哉為猷乎! [12] 
已上不得不詳言者凡七事,專言欲新天下風俗,教官民以趨向之方,其事不可緩所謂師道也。 [13] 
一、國家數年威力所至,雖兵強如陳氏,國富如張氏,應手殄滅,不須丹鋒。於是東南地盡大海,西抵雍州之境,北掃幽燕之野,英雄不階尺土而起,其功烈之盛,未有如此者。今必欲際天所復,一朝混一,急求快意於當時,古今惟唐太宗一人而已。漢高祖尚困匈奴,未臣南越,光武亦置隴蜀二子於度外;趙太祖,太原遺孽,歲久逋誅。今天下既有三分之二,惟當平其政刑,使百姓安生樂業,以致彼三分之一,嚴飭諸將,養淳樸,罷瑣細刻剝。是故開基之君當立此天下之基以留子孫,而錢穀甲兵反次之,又若禮樂文章有所未備,他日子孫不患其不能修舉,亦非所急也。 [13] 
一、京師風俗,天下風俗之本,士大夫以道德政事學問文章四者相考求,不必以勢利相羨慕,以為天下士風之本。 [13] 
一、王言如絲,其出其綸;王言如綸,其出如紼,王言可以移易天下,用天下學術整頓過一番,求孔子所以教羣弟子之法,程朱所以發明修齊治平之道,其言甚易知,甚易行,知一分行一分,勉為忠厚,恥為浮薄,敦尚行實,兼論器識少,抑言語文字之浮弊。凡天下儒者以是為教,天下學者以是而為學,切戒二十年來科舉氣習卑陋,卻天下人材,賦詩飲酒,學書學盡蠱壞,卻天下人材。 [13] 
一、今天下有常言曰:其人讀書讀書,何不易其言曰其人讀書力行;又曰其人做官辦事,何不易其言曰其人辦事有方法,提醒使知,更求上一步。 [13] 
一、內中國而外夷狄,此天地之常經,人倫之大義。今天下污染日深,雖學士大夫尚且不知此意,今後中原府州司縣官,固當用衣冠署事。又召彼土一二父老,賜以冠巾,使北方之人漸知華夷之辯。 [13] 
一、中原府州司縣官專一勸課開墾耕種,使彼言曰今日天下有真主,果受務業之利;昔日未有真主,乃受妨農之害也。 [13] 
一、竊聞股肱大臣經營於四方者,其智謀勇功,甚有可稱述,慮其遺逸不傳,宜令有器識儒士一人載筆,參隨記錄其實也。他日以付史館,止憑吏牘修史善者,有所不滿也。然因之以激厲也。 [14] 
一、天下錢糧造作,歲入幾何,歲支幾何,有無贏餘幾何。如有贏餘,幾何量減。軍興以來,百色科派,而藏富於民間。蓋君之與民,情同一體,君之視民如惜臂發,民之戴君如護頭目,未有民富而君獨貧,民貧而君獨富者。
一、見今官府文書,苦其繁多。國朝,凡百有為以簡當為主,宜用通知事務儒者一人,天資高明吏員一人,痛加刪削,頒行如諸倉諸庫,一收一支,編為流水大冊,各衙門經擬議行過事蹟編為流水大冊。 [14] 
一、衣冠已易,而易衣冠之由,因陋胡人旄頭之制、草場簡便之風。特慕唐朝尊重之俗,竊願從天下士大夫尊德義、重禮讓,亦當不讓唐諸賢,共成復古之盛。 [14] 
一、購求天下圖書聚於京師。 [14] 
一、京師,首善之地,立表以示天下,故中書之慎重民事,天下府州司縣取以為楷式;御史台澄清百官,核實羣僚,天下按察司取以為楷式;國子監薰陶早就人材,天下學校天下士子取以為楷式。 [14] 
一、內外官三品以上,舉賢良方正直言極諫者一人,凡內外官相尚,在於知人,相尚在於得賢者,皆以知人薦人為務,扇成風俗,然後行薦賢之賞,賞數人濫舉之罰,罰數人以風厲大官,若受薦者反賢於薦之者,其賞更優,如此則內外百官皆知陛下賢其所賢,心陛下之心,事陛下之事,陛下耳聰目明將遍乎天下矣。治天下者必合天下聰明,一心兩目,未見其可也。 [14] 
參考資料
  • 1.    《劉尚賓文續集·附錄》:尚賓館副使劉公墓誌銘。 公名夏,字迪簡,號商卿,姓劉氏,曾祖桂林,祖西齋。父學耘,鹹居安成西湯村茨溪,伯兄容齋史君登天曆庚午第,由翰林入史館。公自幼卓犖不羣,學於遯所羅先生偕裏。友戴氏,與權講論五經大義,指摘傳注謞謬。直躬殉道,不苟合於人,不諧於科場鉅鑊,介然特立,以故齟齬於時世。變來,客寓洪都。戊戌歲春,偽漢陳氏破城,不屑於仕進,闢地瑞州,州守馬侯重之,回館乎其家。庚子歲,時連旱飢,為馬侯禱雨龍王廟,文雲“上帝封江湖而王體好生德,貶自己以啟蒼生”等語,已而傾注,廼新廟貌以酬之。癸卯歲,客有挽之至宜春,受知郡將歐氏,遂勉其歸正,太祖高皇帝大悦,宜春歸附,不罹兵刃,公之力也。乙巳歲,用薦者言,擢授尚賓館副使,時招納豪俊,以一區宇,甄別賢否,惟公是任,四月授誥命。吳元年陳時務五十條。洪武元年,不雨,上書撰《皇王大學旨要》,為火災天旱求直言,陳時事,稱旨。二年六月復授誥命,七月內差同澤州儒士崔九成往汴陝,訪元順帝政績成書以獻,歸與翰林學士朱允升講易大業啚,及天界寺證上人論春秋經義。三年四月,封建藩外諸國,齎詔至交趾,竣事,回至南寧府井龍州病故,在所,喪還故里,葬安成十二都享堂前乙山辛向。 公生前朝延祐甲寅,享年五十七歲,宜人彭氏,齊齋鄉先進女有 德,子一人曰歲,字木之,孫一人曰拙,字愚魯,有文集五卷,版行於時。 嗚呼!公自幼不偶於時,歲值宇內多難,流離益堅,終遇聖主龍興,志同誼合,當大有為,廼殞於長途,志弗盡展,未為不遇也。胤忝外姻,諸孫之列,哀而為之銘。
  • 2.    凌迪知《萬姓統譜·卷六十一》:劉迪簡,宜春人,學邃於《易》《詩》《春秋》。吳元年徵入京,授尚賓館副使,陳時務五十條,及進《皇王大學通旨》,奉詔使交趾,至南寧道卒,所著有《尚賓集》。孫衢舉於鄉,任常州府通判、揚州府同知,有政聲。
  • 3.    賀世駿 《安成塘邊劉氏族譜序》:宗法之立,有君道焉。譜牒之修,有史道焉。表侄劉其修(洋槎),一日手持編續族譜,以覽予,輯其序。 塘邊之劉,系出大漢長沙定王發之子蒼。元朔間,詔諸侯分封其子弟邑,乃封委子蒼為安成侯,署所。以長沙舊有茨溪,取名日:新茨溪。元鼎元年蒼薨,諡曰“思侯”。之子自當,世襲侯爵。傳至孫壽光,而國除。 侯之後裔,世民茨溪。茨溪,侯之湯沭邑。後有張普,繼侯安成,與豫章太守賈萌爭境,役民築城,國內遂亂,劉氏乃散為編氓。邑廢而為市曰湯市。市罷而為村曰湯村。湯村在安福城西半百里 .......其十三世,至順辛未進士,翰林院國史修撰,聞也。洪武時,舉賢才,仕尚賓館官副史,夏也。
  • 4.    《江西通志卷七十六》:聞,字聞庭,安福人。 天曆進士,官太常博士,帝祀南郊,告祭太廟。 至寧宗室曰:朕寧宗兄也當拜否。 聞對曰:“春秋魯閔公弟也,僖公兄也祖廟之祭,未聞僖公不拜”帝乃拜擢為翰林,編修《宋史》。 成進修撰。 所著有《春秋通旨》,《容齋文集》。
  • 5.    楊訥. 徐壽輝、陳友諒等事蹟發覆——《劉尚賓文集》讀後[J]. 中華文史論叢, 2008(2):71-72.
  • 6.    《劉尚賓文續集·卷三》:古今天下大亂之由往往不同。有暴虐之君毒害天下,民不堪命,乘時而起者。有百姓饑餓,上不加恤,所在千百為羣相挺而起者。有強藩巨鎮、蕃將弄兵,窺伺中國,一時暴起者。若今日之所為,皆非此比,正以夷狄之運將滿百年。自古夷狄 之君無百年之運,觀於天下,國虛無人,地大不治,天心廢之,其徵見矣。我朝君臣灼知其然,遂倡皇宋之正統,掃夷狄之閏位,敷之以君子在野小人在朝;敷之以貪官污吏布滿中外,數之以羶腥中土,敷之以毀裂冠冕。宋以火德王天下,故車服旗熾仍尚赤。於是乘上流之勢鼓行而東趨,所過保結小寡,破壞富強,求得丘民之心。然而網疏有所遺漏,民廼結黨興號白軍,與我為仇,自此兩家不相容,殺戮荼毒,各務相多。加之以饑饉,因之以疾疫,於是兵興以來,天下之民十室九亡。嗚呼!既往之事,追悔無益。為今之計宜如何?則日:莫急於解紅白之仇。解之之道宜如何?開誠心,布公道,修好問,通往來。諭告:尚紅者,吾宋之民也;尚白者,亦吾宋之民也,豈有宋民還殺宋民?爾迷不悞,徒自結怨彌年。彼力既疲,而中有慊,聞吾招之,必喜得我,而解仇來歸。再三不從,舉兵加誅。我直彼曲,勝負有所在矣。得尺則王之尺,得寸則王之寸。尺寸之地,治之合法,選賢良,任豪傑,誅姦鋤暴,行之既著,而視彼未附之民,拘殘之運方且日日逞逞不得休息,以日感之,土地供無窮之饋餉,彼民見吾事功如此,其可慕見彼,事體如此,其可愧,皆將爭殺長吏,不煩兵而應我者有之矣。總之以官分文武兩班,國立軍民二制,文班治內,武列治外,在內者課農桑、興學校,鳩聚國中之民,思有以養之,又思有以教之,專一供給邊兵,不至匱乏;在外者㳂邊有亭徼之嚴,列障有熢火之警,包絡河山,出入千里,鉦豉之聲相聞,專一衞護內地,不廢耕穫。其有擁強兵不來庭者,姑且與之結好連和,觀釁而動,至於大舉北伐,又在審得時勢。凡此我朝立國之規模,取天下之大略,子孫帝王萬世之業,當如此也。伏觀執事先生,以英勇之姿,轉圜之知,解紛治劇,變化不居,真可以毗宰相而佐,上台諸生談或有可錄,不於先生之前而陳之,則為當言不言,失事幾之會矣,惟詳查焉。
  • 7.    楊訥. 徐壽輝、陳友諒等事蹟發覆——《劉尚賓文集》讀後[J]. 中華文史論叢, 2008(2):73-74
  • 8.    《劉尚賓文續集·卷三》:天下初定,治之之方何先?亦曰莫切於正人心,蓋天下每當叔末之世,民情擾擾,喪其律紀,皆熟行險之機、詭遇之得,故曰天下初定,立法施刑,眾志大定莫切於正人心者,此之謂也。天下之人心固如此正,天下之士習亦如此矣。天下不幸,中國之運衰,夷狄之運興,旃裘之君遂帝率土。當其革命之初,父兄耆老相與怪,以為異類,歲月既久及百年,後生子女耳濡目染,精神心術與之俱化。故近年以來天下之士習,斁壞彝論,蔑棄禮法,乞求便利,狙譎無恥,於是士大夫皆有狄習。
  • 9.    楊訥. 徐壽輝、陳友諒等事蹟發覆——《劉尚賓文集》讀後[J]. 中華文史論叢, 2008(2):83
  • 10.    楊訥. 徐壽輝、陳友諒等事蹟發覆——《劉尚賓文集》讀後[J]. 中華文史論叢, 2008(2):88-90
  • 11.    《劉尚賓文續集·卷三》:陳言時事五十條,不可詳言者七條,可得而略言者四十條,逐一開具於後: 一、蒙古氏有天下以來七八十年,胡風漸染,移行天下,人心術不覺,與之俱化。天下人方且安之而不悟,其為伐性之斧斤也,所以腥穢上聞,四海鼎沸,十室空其八九。天生陛下,秉乾綱光天之德,掃陰柔邪佞之習,先規取江東,坐而觀變天下。於鑠王師,養威俟時,時止則止,時動則動。方其正也,勢如處女,不出閨門;及其有一動也,奉行成算,必勝必取,況乃恭儉克己,躬脩大儒之行,言可以世為天下法,行可以世為天下則,受天明命,驅除天下惡人,扶植天下善人,丹造天下風俗,齊整天下斯民而正其心術者也。然而舉天下舊俗一旦而更張之,非次第也,施教開明其心目,則蚩蚩者氓,安知陛下以道治天下趨向之意哉!惟昔諸葛亮之治蜀,法行而後施之以恩。臣今願陛下法行而後施之以教,使天下百姓明所知所向,望然而欲教天下百姓,莫若先教天下百官。臣見陛下嘗身教在內百官矣,在內百官得之又合承宣流佈,申教在外百官;在外百官得之又合承宣流佈,教天下萬民,其道制天下官民所趨向,皆心陛下之心,如身信臂,臂信指,教官民之法見後四條。 一、在外官員,任滿轉授之時,詢以在任行過事跡,及彼土風俗如何,或宜於寬,或宜於猛,孰為隱德之君子,孰為幹進之小人,錢糧有無失實,山澤有無出產,未興者某利,未除者某害。得除官員,詢以到任之初設施次第,又扣以知人舉人之法,仍委各府官四季報聞州縣官,省憲四季報聞各府官,皆實言本官,性識如何,行事如何。蓋人之常情,委而置之不問,則未免偷幸之心生。周官之法,什伍其民人而比閭族黨之職,常時屬民讀法則姦慝無所容,賢材無所隱,百司度府其心不敢放蕩而逾越矣,是亦教導維持之一方也。
  • 12.    《劉尚賓文續集·卷三》: 一、邵堯夫曰:“上品之人不教而善,中品之人教而後善,下品之人教亦不善。”故中品之人最宜教。臣見建德知縣夏霖有一本文書,名曰《牧民忠告》,又有一本文書,名曰《百川學海》,中具十五條,皆教太守縣令為政也,乞將此兩本文書,陛下命詞臣芟繁舉要,及用累降令諭,合為一本官書,守令之任,中書付之,使之熟讀精思,課之躬行力踐,律令所謂“齊之以刑”,此書所謂“道之以禮”,只唯天下師道,不立本中品之人而放蕩倨傲,誇誕無恥,遂甘為下品之歸,今全才難得,莫若因見在所有之下,執事有教以開導之法,以防範之,有刑以威懲之,有利祿以勸誘之,或可望其知識長進一二,分明告之曰:凡為我國家人材者,勤實謹密,念念皆真,不比蒙古氏末年虛高眩鬻,念念皆假。臣以為行此二條,則可名為在內百官承宣流佈在外百官矣。 一、有國有家者,立法不難,法行為難;法行不難,常加存察,守法不廢墜為難。凡立一法,極須審慎,不宜輒更,然後省察路府,路府察州縣,州縣察民間風俗所趨,果皆曾如吾法否?倘無屢省之功,則流為空言之患。 一、凡省榜下路府,路府下州縣,州縣張掛之外,別用小字句讀刊行,小民入州縣,州縣官常召一二試問,以能不能明,能不能行為裏長賞罰。故臣以為行此二條,則可以為在外百官承宣流佈,敷教天下萬民矣。 一、國學所教公卿大夫子弟外,民間宜選天下秀民二十至三十歲,如近日所起户家子弟之類者,或負聰識材辯之知,或躬淳謹方正之行,有資者克陪堂生教之,以變化氣質之要,脩己治人之方,使知聖賢門户正大,已端方半年一年,出而從事於官府,仍舉其法,下郡縣學,一人教十人,十人教百人,百人教千人,以正天下士風,以變天下士習,作養未來一宗通經之士,以待他日任使。 一、入仕官員,既通習律令,又令兼通《論語》白文。蓋緣白文人人皆能誦,但少能求其義,為官民日用常行之道耳。比其任滿轉授之時,能者試以直説經義一道,或者必欲責之以注釋之文,則迂遠苦澀且漸入乎文勝之鄉矣。或者又曰此皆常人,何可盡以經術求之?天下百姓猶舟也,司人倫風化之任者猶舟之舵也,舟之東西上下惟舵師是聽命,聖人之言猶布帛如菽粟,隨人賢愚淺深各有所得,使經世大訓不至於永為空言,大哉為猷乎!
  • 13.    《劉尚賓文續集·卷三》已上不得不詳言者凡七事,專言欲新天下風俗,教官民以趨向之方,其事不可緩所謂師道也。 一、國家數年威力所至,雖兵強如陳氏,國富如張氏,應手殄滅,不須丹夆。於是東南地盡大海,西抵雍州之境,北掃幽燕之野,英雄不階尺土而起,其功烈之盛,未有如此者。今必欲際天所覆,一朝混一,急求快意於當時,古今惟唐太宗一人而已。漢高祖尚困匈奴,未臣南越,光武亦置隴蜀二子於度外;趙太祖,太原遺孽,歲久逋誅。今天下既有三分之二,惟當平其政刑,使百姓安生樂業,以致彼三分之一,嚴飭諸將,養淳樸,罷瑣細刻剝。是故開基之君當立此天下之基以留子孫,而錢穀甲兵反次之,又若禮樂文章有所未備,他日子孫不患其不能脩舉,亦非所急也。 一、京師風俗,天下風俗之本,士大夫以道德政事學問文章四者相考求,不必以勢利相羨慕,以為天下士風之本。 一、王言如絲,其出其綸;王言如綸,其出如綍,王言可以移易天下,用天下學術整頓過一番,求孔子所以教羣弟子之法,程朱所以發明脩齊治平之道,其言甚易知,甚易行,知一分行一分,勉為忠厚,恥為浮薄,敦尚行實,兼論器識少,抑言語文字之浮弊。凡天下儒者以是為教,天下學者以是而為學,切戒二十年來科舉氣習卑陋,卻天下人材,賦詩飲酒,學書學盡蠱壞,卻天下人材。 一、今天下有常言曰:其人讀書讀書,何不易其言曰其人讀書力行;又曰其人做官辦事,何不易其言曰其人辦事有方法,提醒使知,更求上一步。 一、內中國而外夷狄,此天地之常經,人倫之大義。今天下污染日深,雖學士大夫尚且不知此意,今後中原府州司縣官,固當用衣冠署事。又召彼土一二父老,賜以冠巾,使北方之人漸知華夷之辯。 一、中原府州司縣官專一勸課開墾耕種,使彼言曰今日天下有真主,果受務業之利;昔日未有真主,乃受妨農之害也。
  • 14.    《劉尚賓文續集·卷三》:一、竊聞股肱大臣經營於四方者,其智謀勇功,甚有可稱述,慮其遺逸不傳,宜令有器識儒士一人載筆,參隨記錄其實也。他日以付史館,止憑吏牘脩史善者,有所不滿也。然因之以激厲也。 一、天下錢糧造作,歲入幾何,歲支幾何,有無贏餘幾何。如有贏餘,幾何量減。軍興以來,百色科派,而藏富於民間。蓋君之與民,情同一體,君之視民如惜臂髪,民之戴君如護頭目,未有民 富而君獨貧,民貧而君獨富者。 一、見今官府文書,苦其繁多。國朝,凡百有為以簡當為主,宜用通知事務儒者一人,天資高明吏員一人,痛加刪削,頒行如諸倉諸庫,一收一支,編為流水大冊,各衙門經擬議行過事跡編為流水大冊。 一、衣冠已易,而易衣冠之由,因陋胡人旄頭之制、草場簡便之風。特慕唐朝尊重之俗,竊願從天下士大夫尊德義、重禮讓,亦當不讓唐諸賢,共成復古之盛。 一、購求天下圖書聚於京師。 一、京師,首善之地,立表以示天下,故中書之慎重民事,天下府州司縣取以為楷式;御史台澄清百官,核實羣僚,天下按察司取以為楷式;國子監薰陶早就人材,天下學校天下士子取以為楷式。 一、內外官三品以上,舉賢良方正直言極諫者一人,凡內外官相尚,在於知人,相尚在於得賢者,皆以知人薦人為務,扇成風俗,然後行薦賢之賞,賞數人濫舉之罰,罰數人以風厲大官,若受薦者反賢於薦之者,其賞更優,如此則內外百官皆知陛下賢其所賢,心陛下之心,事陛下之事,陛下耳聰目明將遍乎天下矣。治天下者必合天下聰明,一心兩目,未見其可也。
  • 15.    《常州府志卷之十三》:劉衢,字孔亨,宜春人。
  • 16.    張佳.新天下之化.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4-9:313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