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劉嘉

(清華大學基礎科學講席教授)

鎖定
劉嘉,男,漢族,1972年8月3日生,四川省人。中科院“百人計劃入選者”,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萬人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現任清華大學基礎科學講席教授、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首席科學家 [1]  《最強大腦》幕後首席科學團總設計顧問。 [3-4] 
中文名
劉嘉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出生地
四川
出生日期
1972年8月3日
畢業院校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
學位/學歷
博士
職    業
教師
主要成就
中科院“百人計劃”、國家傑出青年
外文名
Jia Liu

劉嘉人物經歷

  • 教育背景
劉嘉 劉嘉
1990–1995: 理學學士,方向:普通心理學北京大學心理學系
1992–1994: 輔修,方向:電子學與信息系統;北京大學無線電系。
1995–1997: 理學碩士,方向:認知心理學;北京大學心理學系。指導教師:朱瀅教授。
1997–2002: 哲學博士,方向:認知神經科學麻省理工學院(MIT)腦與認知科學系。指導教師:Prof. Nancy Kanwisher (美國科學院院士)。 [1] 
  • 工作經歷
2002–2003: 博士後,麻省理工學院腦與認知科學系
2003–2005: 副教授/教授,中科院生物物理所腦與認知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2004年,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腦與認知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教授
2005–2020: 教授(二級),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部、心理學院、認知神經科學與學習國家重點實驗室
2020– : 基礎科學講席教授,清華大學社科學院心理學系、清華大學腦與智能實驗室 [1] 

劉嘉研究方向

人工智能的認知神經基礎(AI of Brain & Cognition, ABC)、視覺智能 [1] 

劉嘉社會活動

鳳凰衞視吳小莉專訪劉嘉 鳳凰衞視吳小莉專訪劉嘉
2023年11月鳳凰衞視播出的吳小莉專訪,劉嘉坦言:很多人可能會反對這個觀點,我是覺得他的格局小了。埃隆·馬斯克是一個很厲害的人,他在思考人類的未來,他認為人類的未來應該去火星、去其它星球殖民,人作為主體去邁入到星際時代。他為什麼要搞電車?因為在火星沒有汽油;為什麼要搞火箭?因為要把人載出去。但是OpenAI的理念是,文明的主體未必需要人類,人類可能是宇宙文明發展的過客而已。當AI一旦擁有了意識,按照我的判斷,它就會成為全新的物種而存在。
吳小莉就AI研究方面,提問中國在哪個梯隊?
劉嘉:中國最多算第二梯隊。第一梯隊只有一個,就是美國,一騎絕塵,無論是在科研方面、基礎研究方面,還是商業應用方面;第二梯隊,我覺得像英國、德國,中國應該是第二梯隊裏相對靠後的。日本也是第二梯隊,比較靠後。日本過於強調自動化的發展,而放棄了數字化的發展,這是日本比較大的失誤,德國也有這方面的失誤。 [2] 

劉嘉教學工作

清華大學:《心智探秘》,通識課;《認知神經科學進展》,專業選修課
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與生活》,公共選修課;《客體失認症的神經機制》,專業選修課;《認知神經科學與心理學前沿》,學位基礎課;《高級心理統計》,專業選修課;《天才的基因》,新生研討課
中科院研究生院(現中國科學院大學):《心理學與生活》,公共選修課;《大腦是如何工作的》,專業必修課;《高級心理統計》,專業必修課。
麻省理工學院:《心理學研究方法》,專業選修課(助教);《普通心理學》,公共選修課(助教)。 [1] 

劉嘉論文專著

  1. Baker,c.,Liu,J.,Wald,L.,Kwong,K.,Benner,T.,Kanwisher,N.Visual word processing and experimental origins of functional selectivity in human extratriate cortex.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2007,104(21),9087-9092.
2. Xu Y, Liu J, & Kanwisher N (2005) The M170 is selective for faces, not for expertise. Neuropsychologia, 43(4): 588-97.
3. Liu J*, Harris A, & Kanwisher N (2002) Stages of processing in face perception: an MEG study. Nature Neuroscience, 5(9): 910-6. (封面文章)
4. Downing P, Liu J, & Kanwisher N (2001). Testing Cognitive Models of visual attention with fMRI and MEG. Neuropsychologia, 39: 1329 – 42.
5. Liu J*, Higuchi M, Marantz A, & Kanwisher N (2000). The selectivity of the occipitotemporal M170 for faces. Neuroreport, 11(2): 337 – 41 [1] 

劉嘉獲獎記錄

教學:
1.《心理學創新型研究生分類培養模式的探索與構建》,中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學會研究生教育成果獎(國家級)二等獎,2016年,排名:1
2.《培養“世界一流、國家急需”的心理健康領域拔尖創新人才》,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獎(省部 級)二等獎,2017年,排名:3 [1] 
科研:
2.視覺學習與腦的可塑性,教育部自然科學獎一等獎,2013年,排名:1 [1] 

劉嘉其他兼職

學術兼職
中國心理學會常務理事;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常務理事、學習科學分會常務副理事長兼秘書長;中國人才學會超常人才專業委員會會長;《中國大百科全書(心理學卷)》副主編;《心理科學》副主編
社會兼職
江蘇衞視《最強大腦(1-6季)》科學總顧問;中央電視台《挑戰不可能(第二季)》項目總策劃;
得到APP《心理學基礎三十講》主講人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