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鎖定
則(拼音:zé)是漢語通用規範一級漢字(常用字) [1]  。此字始見於西周金文,古字形從刀從鼎,會用刀刻畫鼎紋之義。刀刻“鼎”文具有穩定性,故用以作為準則。則的基本義是規範、準則。由準則引申為規章,再由規章條文的分項引申作量詞。“則”用為動詞表示以……為準則、為標準。用作連詞,表示時間上的相承或因果聯繫,也錶轉折,又在兩個相同的詞之間表讓步。“則”作副詞,用於表示肯定的判斷。“則”用在序數詞後,表示列舉原因或理由。 [2] 
(基本信息主要來源:《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 [3]  、漢典網 [4] 
中文名
拼    音
zé,zhí
部    首
貝、刂
五    筆
MJH
倉    頡
BOLN
鄭    碼
LOK
字    級
一級(編號:0440) [1] 
平水韻
入聲十三職 [5] 
總筆畫
4+2、2+4
造字法
會意字
結    構
合體字,左右結構
四角碼
7280₀
統一碼
5219
筆順編號
253422
異體字
𠞋、𠟔、𠟭、𠟻、𣉇
注音字母
ㄗㄜˊ,ㄓˊ

文字源流

字形演變流程圖 字形演變流程圖 [2]
“則”是會意字。 [6]  在圖1的金文中,左為“”右為“”,表示用“刀”在“鼎”上刻畫。部分金文左為兩個“鼎”(圖2),孫常敍對此字形解釋是:“西周金文‘則’字從兩鼎一刀,化一般為具體,以鼎代器。上一鼎是所比照的器樣,下一鼎是比照器樣傲製出來的模型母胎,從刀,表示對它照樣進行整形雕飾。把古‘則’字字形結構所反映的詞義特點和《説文》所記‘等畫物’的‘則’字古義統起來,可以使我們在商周青銅器鑄造工藝程序上又看到一道工序。”“《説文》所的‘等畫物’就是比照樣子刻畫器物——照樣子作東西。” [7]  成批地製作器物,必須首先設立標準,然後按照同一標準生產,長短、寬窄、大小就會相等,形狀也相同,而且,在上古人們多將刑書、律法鑄於大鼎,作為人們行動的準則,所以“則”有標準、準則的含義。 [8] 
圖3為春秋金文,圖5是戰國簡牘文字,圖6是戰國金文,均沿襲西周金文。小篆(圖7)將金文的“鼎”訛變為“貝”,隸書(圖8、9)、楷書由小篆體演變而來。 [2] 
由法則、準則的意思,“則”又能泛指普遍遵守的規定,如:原則,規則。準則、法則是學習的標準,“則”字引申為榜樣、模範。成語“以身作則”也正是這個意思。“則”從法典規章又引申為遵守、效法,用作動詞,如《論語·泰伯》:“惟天為大,惟堯則之。”兩句話大意是:只有上天才是偉大的,而只有堯才能效法上天。凡法典規章,其內容都不止一項,須分別款,一一開列,所以法典規章的一條一款一項,就稱為一則。這樣“則”又引申為量詞,現代漢語多用於計量篇幅短小的文章,如兩則新聞,三則寓言等。
此外,“則”還是一個文言虛詞,主要用作連詞,多表示條件或因果關係,相當於現代漢語的“就”“那麼”,如成語“不平則鳴”,“水至清則無魚”。“則”作為虛詞在現代漢語書面語中也經常使用。 [9] 

詳細釋義

讀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動詞
劃分等級。
grade
《尚書·禹貢》:“鹹則三壤,成賦中邦。”

權衡,衡量。

《三國志·蜀志·張嶷傳》:“取古則今。”

作;做。

宋·楊萬里《過樂平縣》詩:“筍蕨都無且則休,菜無半葉也堪羞。”
二刻拍案驚奇》卷八:“沈將仕謹依其言,不敢則一聲。”

效法;學習(別人的長處)。
follow;
imitate
《周易·繫辭上》:“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
西漢·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定公以孔子為中都宰,一年,四方皆則之。”

名詞
等級。
grade
《漢書·敍傳下》:“《坤》作地勢,高下九則。”

古指三百平方里以下的采邑。

《周禮·春官·大宗伯》:“五命賜則。”

標準權衡器。

秦權銘文《始皇廿六年詔書》:“法度量則,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
《史記·律書》:“王者制事、立法、物度、軌則,壹稟於六律。”

規範;規律。
criterion;
standard
《詩經·大雅·烝民》:“天生烝民,有物有則。”
《管子·形勢》:“天不變其常,地不易其則。”
準則
楷模;榜樣。
example
《詩經·大雅·抑》:“敬慎威儀,為民之則。”
巴金》二五:“這期間,不顧一切阻撓以身作則做一個開路先鋒的便是許倩如。”
規章;條文;規則。
norm;
rule
《尚書·五子之歌》:“有典有則,貽厥子孫。”
漢·張衡《東京賦》:“辯方位而正則,五精帥而來摧。”
加、減、乘、除四則(包括交換律、結合律、分配律等)運算。
規則;細則;原則;守則
形容詞
相同,均等。

《左傳·昭公七年》:“六物不同,民心不壹,事序不類,官職不則。”
《呂氏春秋·功名》:“今之世,至寒矣,至熱矣,而民無走者,取則行鈞也。”

量詞
用於內容完整的文字的條數。

艾蕪《笑話一則》:“我們鄉下,流行一則笑話。”

用於事物細分的條目。

總綱第一則。

副詞
立即,馬上。

《漢書·王莽傳上》:“應聲滌地,則時成創。”

用於判斷句表示肯定,相當於“乃”“即”。

《左傳·哀公十五年》:“雖隕於深淵,則天命也。”
范仲淹《岳陽樓記》:“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表示前後兩事時間相距很近,右因果、條件關係,相當於“即”“便”。
then
《荀子·榮辱》:“糧食大侈,不顧其後,俄則屈安窮矣。”
《史記·項羽本紀》:“於是至則圍王離,與秦軍遇。”

表示在發現某事時早已如此或即將如此,相當於“就”“將”。
immediately;
already
《左傳·僖公三十三年》:“鄭穆公使視客館,則束載厲兵秣馬矣。”
《詩經·小雅·出車》:“既見君子,我心則降。”

表示範圍,相當於“只”“僅”。
only
《荀子·勸學》:“小人之學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間則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軀哉。”
《列子·湯問》:“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

連詞
表示承接關係,相當於“就”“便”“那麼”(多單用)。
so;
however
《周易·繫辭下》:“寒往則暑來,暑往寒來。”
唐·韓愈《師説》:“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
唐·劉禹錫《陋室銘》:“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紅樓夢》第十三回:“月滿則虧,水滿則溢。”

表示轉折關係,相當於“而”“卻”。
but;however
唐·韓愈《師説》:“愛其子,擇其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
沈從文《從文自傳·一個老戰兵》:“他們則愛他的師傅,一近身時就瀟灑快樂了許多。”

表示平列關係。

《論語·里仁》:“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常“則……則”使用,有加強對比的作用。

《論語·述而》:“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唯我與爾有是夫!’”

表示原因(有時兼表對比)。

《論語·子路》:“欲速則不達。”

表示讓步關係,相當於“雖然”“儘管”。
though
《孟子·滕文公上》:“滕君則誠賢君也。雖然,未聞道也。”
隔江鬥智》第一摺:“元帥此計好則好,則怕瞞不過諸葛孔明。”

表示讓步關係,相當於“倒”、“倒是”
instead;
on the contrary
《墨子·魯問》:“子墨子曰:‘難則難矣,然而未仁也。’”

表示出乎意外,發現了新的情況,相當於“竟”“卻”。

《論語·微子》:“使子路反見之,至則行矣。”

表示假設。相當於“若”“如果”。
if
《尚書·洪範》:“汝則有大疑,謀及乃心。”
《孟子·告子下》:“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

助詞
用於句中,無實義。

《詩經·齊風·雞鳴》:“匪雞則鳴,蒼蠅之聲。”
雲窗夢》第四摺:“早來到也,咱見相公去則。”

句末語氣詞,相當於“哉”“者”。

《國語·楚語上》:“是知天咫,安知民則。”

句首語氣詞。

王衡《鬱輪袍》第一摺:“則我姓裴名迪,關中人也。”

形容詞
通“測”。深。

《莊子·逍遙遊》:“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

動詞
通“測”。測度。

《墨子·備水》:“置則瓦井中,視外水深大以上,鑿城內水渠。”

通“”。隱蔽。

漢·王褒《九懷·尊嘉》:“望淮兮沛沛,濱流兮則逝。”

zéi
通“賊”。害。

《尚書·盤庚中》:“汝有戕則在乃心。”
《老子》:“物壯則老,是謂不道。”

zhī
名詞
姓氏用字。

清·王士禛《池北偶談·談異一·奇姓》:“諸城有則姓,音支。”

(表格信息來源:《現代漢語詞典》 [10]  《漢語大字典》 [11]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卷四】【刀部】子德切(zé)
等畫物也。從刀從貝。貝,古之物貨也。
𠟻,古文則。
𠞋,亦古文則。
𠟭,籀文則,從鼎。 [12] 

説文解字注

等畫物也。
段注:等畫物者,定其差等而各為介畫也,今俗雲“科則”是也。介畫之,故從刀。引伸之為法則,假借之為語詞。
從刀貝。貝,古之物貨也。
段注:説從貝之意。物貨有貴賤之差,故從刀介畫之。子德切,一部。
𠟻,古文則。
段注:重貝者,定其等差之意。
𠟭,籀文則,從鼎。
段注:鼎部曰:“籀文以鼎為貝”,故員作𪔅,㜏作𡤀,霣作䨶,則作𠟭。 [13] 

廣韻

子德切,入德精 ‖則聲職部(zé)
則法則。子德切。三。 [14] 

康熙字典

【子集下】【刀部】 則;康熙筆畫:9;部外筆畫:7
古文:𠟻、𠟭、𠞋、𠟔
《唐韻》《正韻》子德切。《集韻》《韻會》即德切。竝音側。《説文》:則等畫物也。從刀貝。貝,古之物貨也。徐曰:則,節也。取用有節,刀所以裁製之也。
又《玉篇》:法也。《爾雅·釋詁》:則,常也。疏:謂常禮法也。《周禮·天官·冢宰》:以八則治都鄙。鄭注:則,法也。
又《增韻》:凡制度品式皆曰則。《書·説命》:明哲實作則。
又天理不差曰則。《易·乾卦》:乃見天則。《詩·大雅》:順帝之則。
又法其可法者曰則。《書·無逸》:繼自今嗣王,則其無淫於觀,於逸,於遊,于田。注:戒成王效法文王也。《詩·小雅》:君子是則是效。
又《周禮》五命賜則注:地未成國之名。
又夷則,七月律名。《前漢·律曆志》:則,法也。言陽氣法度,而使隂氣夷當傷之物。
又《韻會》:助辭,又然後之辭。《論語》: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考證:“《周禮》五命賜注:‘則,地未成國之名。’”謹照原文注改則。則改注。 [15]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楷體) 字形對比(楷體)

書寫提示

則字書寫提示 則字書寫提示
“貝”寬“刂”窄,頂部“貝”低,底部“刂”低。“貝”,㇕(橫折)的豎段寫在豎中線左側。“刂”,兩筆的中點在橫中線。 [2] 

書法欣賞

音韻集成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ts
ək
王力系統
ts
ək
董同龢系統
ts
ə̂k
周法高系統
ts
ək
李方桂系統
ts
ək
西漢



東漢





ək


ək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ək
北魏後期北齊

ək
齊梁陳北周隋

ək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ts
ək
擬音/王力系統

ts
ək
擬音/董同龢系統

ts
ək
擬音/周法高系統

ts
ək
擬音/李方桂系統

ts
ək
擬音/陳新雄系統

ts
ək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16] 

韻書集成


字形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韻系
聲母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入聲
二十五德
開口呼
一等
全清
子德切
tsək
集韻
入聲
二十五德
開口呼
一等
全清
即得切
tsək
韻略


入聲





即得切

增韻


入聲





子德切

中原音韻

入聲作上聲
皆來

開口呼

全清

tsai
中州音韻


入聲作上聲
支思





葉子



入聲作上聲
齊微





滋美切

洪武正韻

入聲
七陌


全清
子德切
tsək
分韻撮要

陰入
第十五登等凳德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網 [16]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0-05-28]
  • 2.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 2013.07:374
  • 3.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 .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 .北京 :商務印書館 ,2011.11 :440 .
  • 4.      .漢典[引用日期2018-08-15]
  • 5.    平水韻 十三職  .搜韻[引用日期2020-05-28]
  • 6.    東漢·許慎.説文解字:遼海出版社,2015:216
  • 7.    孫常敍著.孫常敍著作集 孫常敍古文字學論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01:301-302
  • 8.    何金松著.漢字文化解讀[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4.07:378-379
  • 9.    丁義誠等主編.常用字音·形·義·用 第3分冊[M].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1998.01:45-46
  • 10.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06:1626
  • 11.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 第2版縮印本 上[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8.01:183
  • 12.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592.
  • 13.    (東漢)許慎撰;(清)段玉裁注. 説文解字 1 全注全譯版[M]. 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2008.05:498.
  • 14.    餘乃永校注. 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0.07:529.
  • 15.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 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8.08:67.
  • 16.    “則”音韻方言  .漢典[引用日期2020-05-28]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