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別山僧

鎖定
《別山僧》是唐代詩人李白創作的一首詩。此詩通過對水西山風景以及山僧閒適生活的描述,表現了山僧清絕超拔的氣度,表達了作者對他的傾心仰慕之情。全詩語雖平淡,意境卻佳,對仗亦工,廖廖數句就刻畫出一個佛學高深、詩酒嘯傲、行跡詭異、舉止不凡、神態瀟灑的高僧,足見李白清新脱俗的詩風。
作品名稱
別山僧
創作年代
盛唐
作品體裁
七言排律
作    者
李白
出    處
全唐詩

別山僧作品原文

別山僧
何處名僧到水西,乘舟弄月宿涇溪
平明別我上山去,手攜金策踏雲梯
騰身轉覺三天近,舉足回看萬嶺低。
謔浪肯居支遁下,風流還與遠公齊
此度別離何日見,相思一夜暝猿啼。 [1] 

別山僧註釋譯文

別山僧詞句註釋

⑴山僧:名號不詳。李白另有《尋山僧不遇作》詩,題中“山僧”或當與此詩中之“山僧”為一人。
⑵水西:即水西山,在安徽涇縣西五里。
⑶舟:一作“杯”。涇溪:水西山下臨涇溪。
⑷平明:天明,天亮。
⑸金策:即錫杖,杖高與眉齊,頭有錫環,又叫聲杖、鳴杖。雲梯:指的是山上的磴道。因遠觀登山,如登梯而上,高入雲中,故云“踏雲梯”。
⑹騰身:躍身。三天:佛教稱色界、欲界、無色界為三天。這裏泛指高空。
⑺支遁:東晉高僧,精通《莊子》和《維摩經》,常與當時名士殷浩、郗超交往。為人放浪不羈,善談玄理。《世説新語》載:“支道林常養數匹馬,或言道人畜馬不韻,支曰:‘貧道重其神駿。’”
⑻遠公:指東晉高僧慧遠,居廬山東林寺,為淨土宗初祖。博綜六藝,尤善老莊,曾與陶淵明等名士三十多人結蓮社,談玄論道,吟詩作賦,頗有風流名士風度,為後代文人所讚賞。事見慧皎高僧傳》。 [2]  [3] 

別山僧白話譯文

你是何處的名僧來到水西山,乘着扁舟而賞月,宿於涇溪。
天亮時分與我只別去上山,手持禪仗去攀登山中蹬道。
向上騰起身體頓覺離天很近,抬足向回而視只見眾多的山嶺很低很低。
戲謔放浪哪裏肯居支遁之下,風流俊賞與遠公慧遠而齊名。
你我此番別離何日才能相見,相思難眠唯聽得猿聲陣陣。 [2] 

別山僧創作背景

《別山僧》當作於唐玄宗天寶十三載(754年)至十四載(755年)間,當時李白遊宣州涇縣(今屬安徽宣城)之水西寺。
李白自從天寶三載(744年)辭京還山後,便浪跡天涯,過着遊山覽水、訪僧問道、縱情詩酒的漫遊生活。在天寶末年,他在皖南宣州(今安徽宣城)一帶,盤桓最久,為這裏的山水風光和風土人情所迷戀。除了與山翁樵夫、屠沽漁商、隱士逸人相交往外,還常常走觀串寺,廣與和尚道士交朋友。和李白交遊的僧人道士,一般都是些精通佛玄、能詩善文的詩僧、學問僧或有學識才情的道士。此詩中所贈別的“山僧”,即是這樣的一位多才多藝、道行高深的名僧。
其時李白游水西寺。水西寺是對水西山三寺的泛指。據《江南通志》記載,水西寺建在涇縣西五里的水西山上。這裏“林壑邃密,下臨深溪,舊建寶勝、崇慶、白雲三寺。浮屠對峙,樓閣參差,碧水浮煙,咫尺萬狀”。歷代名人多到此遊覽,一些遊方的僧人也常封這裏掛錫訪學。李白所結識的這位山僧,就是外地的雲遊僧,他也和李白一樣是到水西寺遊訪,二人因此才相逢相識。臨別時李白作此詩贈別。 [2]  [4] 

別山僧作品鑑賞

別山僧整體賞析

此詩一開篇使寫出山僧飄忽的行蹤:“何處名僧到水西?”何處,並不表示詩人不知道這位僧人是從哪裏來,而是説這位名僧不是此寺的僧人,而是從外地來的客僧。次句是説明這位僧人來處以及來訪的目的:“乘舟弄月宿涇溪”。“乘舟”一作“乘杯”。“乘舟”較為普通,“乘杯”更富有神奇色彩,以“乘杯”為善。既然詩中説的是位名僧,就應該有些傳奇本領。傳説劉宋時期有一位杯渡和尚,他能乘木杯渡水,無假風棹,輕疾如飛。此處説這位僧人也如同杯渡和尚一樣,頗有靈異之氣,是乘杯來到水西的。他來這裏似乎不是為了學佛練禪,而是“弄月”,即欣賞涇溪的風月美景。當然,高僧們不一定像普通和尚一樣去坐禪誦經,苦苦修練。清風明月,無非禪心,只要有所妙悟,也一樣能達到明心見性的目的。這也許就是高僧之所以高明之處。“宿涇溪”,不宿寺中而宿涇溪,而涇溪就在水西寺旁,足見此僧的脱俗之處。
接着寫第二天清晨此僧與李白告別而去,手攜錫杖上山走了:“平明別我上山去,手攜金策踏雲梯。”此僧來時是乘舟(或乘杯)順水路而來,而分別時走的卻是山路。詩中不説此僧是扛着錫杖,沿着山中磴道攀山而去,這樣寫太平凡了,而是説他“手攜金策踏雲梯”,就把此僧的飄然之狀,神異之色突現了出來。
“騰身轉覺三天近,舉足回看萬嶺低”兩句形容山寺所在地之高。這是從山僧站在山頂上的角度,來寫他的感覺。彷彿他是騰身雲中、離天宮很近,而回看千山萬嶺,卻都在腳下。而更進一層的意思是藉此來寓意此僧的佛學修養之高,説他已近佛界三天中的最高天,而下視塵寰,遠在腳下。以此來突出此僧道行的高深。
緊接着後一聯又順手拉來歷史上兩位高僧來與此僧比較:“謔浪肯居支遁下,風流還與遠公齊。”此僧放浪形骸,謔浪口辯,風流名士的派頭,足可以與支遁、慧遠相提並論。李白將他與歷史上的名僧相比,更是為了突出此僧的風度和才情。由此可見,此僧還是一位善於談玄論道、詩酒風流的放浪人物,以致於與他萍水相逢的李白也對他讚賞有加。於此,一個佛學高深,詩酒嘯傲,行跡詭異,舉止不凡的高僧形象,已從詩中喚之慾出,廖廖數句就刻畫出了一位神態飄灑的高僧。可見詩人的技巧之高超。
末聯二句抒寫了詩人對這位高僧的深切懷念:“此度別離何醜見,相思一夜瞑猿啼。”剛剛分別就想着何日能再見面。這樣的朋友尤其是在僧人中的朋友,對李白來説不是很多的。“相思一夜”暗寓出李白因相思此友而一夜沒有閤眼。正是整夜相思不寐,所以李白才會感覺到夜間的哀猿一直在山間悲啼。而這哀猿的悲啼,更增加了詩人與朋友的相思離別之苦。雖然這首詩就在悽迷的夜猿聲結束了,但是詩人對朋友的深厚友情,卻深深地印在了讀者的心上。
全詩見出山僧清絕超拔的氣度。他泛舟玩賞水中之月,夜晩露者於涇溪,平明又飛杖於雲外。他的精神境界,即使在以大鵬自喻的李白看來,也高不可追。大千世界,天地之間,彷彿只容其騰身之外;綿綿羣山,巍巍挺拔,彷彿不堪其道履。至於他去往何處,亦給人留下不盡的懸念。他笑傲放浪,他風流瀟灑,他的自由灑脱、雄姿英發的人格只有東晉高僧可比,真是來無所從來,亦無所去。對於這樣高標於世的山僧,儘管是李白,也只能傾心仰慕。
此詩是一首七言排律,這在一貫不願受格律束縛的自由浪漫詩人的李白,是很難得的。這首七言排律,和李白其他律詩一樣,也有“以古入律”的特點。 [4] 

別山僧名家點評

明代高棅唐詩品彙》:“七言排律,唐人不多見。如太白《別山僧》、高適《宿田家》等作,雖聯對精密,而律調未純,終是古詩體段。” [4] 

別山僧作者簡介

李白像 李白像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屈原之後最具個性特色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美譽,與杜甫並稱“李杜”。其詩以抒情為主,表現出蔑視權貴的傲岸精神,對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於描繪自然景色,表達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詩風雄奇豪放,想像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善於從民間文藝和神話傳説中吸取營養和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瑋絢爛的色彩,達到盛唐詩歌藝術的巔峯。存世詩文千餘篇,有《李太白集》三十卷。 [5] 
參考資料
  • 1.    彭定求 等.全唐詩(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408
  • 2.    詹福瑞 等.李白詩全譯.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570
  • 3.    管士光.李白詩集新注.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14:330-331
  • 4.    葛景春.李白思想藝術探驪.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373-375
  • 5.    夏徵農 等.辭海(縮印本).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1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