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初至巴陵與李十二白裴九同泛洞庭湖三首

鎖定
《初至巴陵與李十二白裴九同泛洞庭湖三首》是唐代詩人賈至組詩作品,共三首七絕。這組詩歌詠洞庭湖,寫作者與友人在秋風落葉中懷古論今,寄託深而寓意長,俊逸清暢中又充滿憂傷和蒼涼。全詩託興幽微,音律純熟,語言清婉,聲情並茂,充滿俊逸之氣和清暢之調。
作品名稱
初至巴陵與李十二白裴九同泛洞庭湖三首
作品別名
初至巴陵與李十二白裴九同泛洞庭湖
作    者
賈至
創作年代
盛唐
作品出處
全唐詩
文學體裁
七言絕句

初至巴陵與李十二白裴九同泛洞庭湖三首作品原文

初至巴陵與李十二白裴九同泛洞庭湖三首
  • 其一
江上相逢皆舊遊,湘山永望不堪愁
明月秋風洞庭水,孤鴻落葉一扁舟
  • 其二
楓岸紛紛落葉多,洞庭秋水晚來波
乘興輕舟無近遠,白雲明月吊湘娥
  • 其三
江畔楓葉初帶霜,渚邊菊花亦已黃
輕舟落日興不盡,三湘五湖意何長 [1] 

初至巴陵與李十二白裴九同泛洞庭湖三首註釋譯文

初至巴陵與李十二白裴九同泛洞庭湖三首詞句註釋

⑴巴陵:即今湖南省岳陽市。李十二白:即李白。裴九:即裴隱。題中的數字是李白和裴隱在家族兄弟中的排行,當時流行這樣的稱謂。洞庭湖:在今湖南省北部、長江南岸,素有“八百里洞庭”之稱。
⑵舊遊:昔日交遊的友人。宋蘇轍《送柳子玉》詩:“舊遊日零落,新輩誰與伍?”
⑶湘山:山名,即君山,在洞庭湖中。永望:遠望。《漢書·禮樂志二》:“飾玉梢以舞歌,體招搖若永望。”
⑷孤鴻:孤單的鴻雁。三國魏阮籍詠懷詩》之一:“孤鴻號外野,朔鳥鳴北林。”扁(piān)舟:小船。唐王昌齡《盧溪主人》詩:“武陵溪口駐扁舟,溪水隨君向北流。”
⑸楓岸:多楓樹的江岸。
⑹秋水:秋天的江湖水。《莊子·秋水》:“秋水時至,百川灌河。”
⑺乘興:趁一時高興;興會所至。南朝宋劉義慶世説新語·任誕》:“王子猷居山陰,夜大雪……忽憶戴安道。時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經宿方至,造門不前而返。人問其故,王曰:‘吾本乘興而行,興盡而返,何必見戴?’”
⑻湘娥:指湘妃,即舜帝的妃子娥皇和女英。相傳二人投湘水而死,遂為湘水之神。《文選·張衡西京賦〉》:“感河馮,懷湘娥。”李善注引王逸曰:“言堯二女,娥皇、女英隨舜不及,墮湘水中,因為湘夫人。”
⑼渚(zhǔ):水中陸地,即小島。
⑽三湘:指沅湘、瀟湘、資湘,泛指湘江流域及洞庭湖地區。唐李白《江夏使君叔席上贈史郎中》詩:“昔放三湘去,今還萬死餘。”五湖:此處指洞庭湖。唐杜甫歸雁》詩:“年年霜露隔,不過五湖秋。”朱鶴齡注:“雁至衡陽則回。此五湖當指洞庭湖言。” [2-5] 

初至巴陵與李十二白裴九同泛洞庭湖三首白話譯文

其一
我在湘江上與李白、裴九大哥相逢,我們是早就認識的老朋友,喜歡在一起遊山玩水,遠望着湘山,不忍心訴説心裏的憂愁。在這蕭瑟的秋風裏,在這明月照耀下的洞庭水上,只有那孤鴻與落葉陪伴着我們的一葉扁舟。
其二
洞庭湖岸楓葉連綿,秋風過處,片片楓葉落入湖中;晚風吹起,湖面蕩起縷縷波紋。我與兩位友人泛舟湖上,飲酒賦詩,興甚舟輕,也不管小舟駛向哪裏;抬頭望月,明月在天,白雲繚繞,於是有感而憑弔湘娥。
其三
時近深秋,江邊的楓葉剛剛經歷過風霜,小島邊上的菊花也已經逐漸變得枯黃。蕩着輕舟與好友遊玩,太陽下山了,大家還沒有盡興,在這湘江、洞庭湖上我們忘卻憂愁,一起飲酒作詩,更顯得情意悠長。 [5] 

初至巴陵與李十二白裴九同泛洞庭湖三首創作背景

根據記載,賈至曾被貶謫到巴陵(今湖南嶽陽)任司馬。賈至貶謫嶽州之時,正是李白長流夜郎之時。彼此相會巴陵,經常相聚在一起喝酒吟詩。辛文房唐才子傳》説他們“日酣杯酒,追憶京華舊遊,多見酬唱”。在一個深秋的傍晚,賈至和李白、裴九駕輕舟一起泛遊巴陵勝景——洞庭湖,寫下了這三首詩。 [5] 

初至巴陵與李十二白裴九同泛洞庭湖三首作品鑑賞

初至巴陵與李十二白裴九同泛洞庭湖三首文學賞析

第一首開頭“江上相逢皆舊遊”,作者説與志同道合的朋友久別重逢,喜悦之情不言而喻。次句“湘山永望不堪愁”,情感上來了個轉折,這時望着湘山,卻不堪訴説心中的憂愁,表明了貶謫生活的愁悶。後兩句“明月秋風洞庭水,孤鴻落葉一扁舟”,運用“秋風”、“孤鴻”、“落葉”等一些蕭瑟的意象,表現出孤寂落寞的心情,這正是作者遠離朝廷產生的失落感的反映。
第二首具體描寫洞庭湖秋景。撲入作者眼簾的還是一片蕭瑟景象:“楓岸紛紛落葉多,洞庭秋水晚來波。”位於洞庭湖岸邊的一楓樹,紅葉紛紛飄落。澄澈的洞庭湖面,盪漾着粼粼碧波。開頭兩句,以悠揚的音韻,明麗的色彩,描繪了一幅洞庭晚秋的清幽景象;秋風蕭颯,紅葉紛飛,波浪滾滾,一望無涯,景色幽深迷人。三位友人泛舟湖上,興致勃勃,“八百里洞庭”正好縱情遊覽,讓一葉扁舟隨水漂流,不論遠近,任意東西。“乘興輕舟無近遠”句,形象地表達了詩人們放任自然,超逸灑脱的性格。他們乘興遨遊,仰望白雲明月,寰宇清朗,不由浮想聯翩。浩瀚的洞庭湖和碧綠的湘江,自古以來就流傳着一個悽婉動人的傳説:帝舜南巡不返,葬於蒼梧,娥皇女英二妃聞訊趕去,路斷洞庭君山,慟哭流涕,投身湘水而死。至今君山仍有二妃墓。二妃對舜無限忠貞之情引起賈至的同情與憑弔,自己忠心耿耿而橫遭貶謫,君門路斷,這與湘娥的悲劇命運具有某些相似之處,於是詩人把湘娥引為同調。“白雲明月吊湘娥”,詩人遙望滿天的白雲,皎潔的明月,懷着一腔幽思憑弔湘娥。“白雲明月”,象徵着詩人冰清玉潔的情操和淡泊坦蕩的胸懷。整首詩的精華就凝聚在這末一句上,言有盡而意無窮。這月下憑弔的意境靜謐幽遠,情致含蓄藴藉,瀰漫着淡淡的感傷與惆悵,使詩多了一層韻味和情致。
第三首寫詩人繼續歌詠洞庭湖,寫詩友們饒有興趣地在秋風落葉中懷古論今。前兩句“江畔楓葉初帶霜,渚邊菊花亦已黃”,俊逸清暢的情調中又充滿憂傷和蒼涼。後兩句“輕舟落日興不盡,三湘五湖意何長”,説他們遊興正濃,雖然都覺得抑鬱,但生活還是要繼續。詩中表明,感受秋風之涼爽和秋葉之靜美,忘卻無盡煩惱和滿懷憂愁,在湖光山色之間與舊友暢遊,這才是珍惜現在、享受生活的積極人生態度。
詩人歌詠洞庭湖,即景抒情,弔古傷懷,寄託深而寓意長。全詩形象明朗,色彩鮮亮,章韻高亢,聲調昂揚,和諧完美地表現了蒼涼的情緒,可謂聲情並茂。前人謂賈至“特工詩,俊逸之氣,不減鮑照、庾信,調亦清暢,且多素辭,蓋厭於漂流淪落者也”,這一評論相當中肯。這組詩的藝術特色正是充滿俊逸之氣和清暢之調。 [5]  [6] 

初至巴陵與李十二白裴九同泛洞庭湖三首名家點評

明代郭濬《增訂評註唐詩正聲》:郭雲:無聊之甚。此景此地同此人,那得不如此!
明代凌宏憲《唐詩廣選》:蔣仲舒曰:(其二)末句翻李白案。
明代唐汝詢《唐詩解》:(其二)上用《楚辭》語佈景,下遂有湘娥之吊,逐臣託興之微意也。
清代黃叔燦《唐詩箋註》:李白詩“不知何處吊湘君”,此雲“白雲明月吊湘娥”,各極其趣。上半設色,亦各有興會。
清代沈德潛唐詩別裁》:前人謂末句翻太白案,試思“白雲明月”,仍是“不知何處”矣,何嘗翻案耶?
清代李鍈《詩法易簡錄》:太白雲“不知何處吊湘君”,此翻其語而以“白雲明月”想象之。然雲“無近遠”,則雖處處可吊,仍無定處可指也,與太白詩若相反而實不相悖。
清代宋顧樂《唐人萬首絕句選評》:神采氣魄,不似太白,而景與情含,悠然不盡,亦是偉作。 [3] 

初至巴陵與李十二白裴九同泛洞庭湖三首作者簡介

賈至(718—772),唐代詩人。字幼鄰,洛陽(今屬河南)人。初為單父尉,唐肅宗時升至中書舍人,唐肅宗乾元元年(758年)出為汝州刺史,次年因事貶為嶽州司馬。唐代宗寶應元年(762年)復職中書舍人,後官至右散騎常侍。《全唐詩》存其詩一卷。 [7]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