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沈德潛

鎖定
沈德潛(1673年12月24日—1769年10月6日),字碻(què)士,號歸愚,江蘇蘇州府長洲(今江蘇蘇州)人。清代大臣、詩人、學者。 [1] 
乾隆元年(1736年),薦舉博學鴻詞科,乾隆四年(1739年),以六十七歲高齡得中進士,授翰林院編修,乾隆帝喜其詩才,稱其“江南老名士”。歷任侍讀內閣學士上書房行走,乾隆十四年(1749年)升禮部侍郎,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加禮部尚書銜,乾隆三十年(1765年),封光祿大夫太子太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沈德潛病逝,年九十七,贈太子太師,祀賢良祠,諡文愨(què)。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因捲入徐述夔案,遭罷祠奪官。
沈德潛所作的詩大都平正典雅,為台閣體詩人的典型。其論詩主格調,古體宗漢魏,近體尊盛唐。在詩的內容上,主張“詩之為道,可以理性情、善倫物、感鬼神、設教邦國、應對諸侯”。反對專以嘲風雪,弄花草為事。在詩的風格上,強調要“温柔敦厚”“怨而不怒”“一歸於中正和平”。他的詩雖也有反映民間疾苦的篇章,但很多頌聖贊德的作品,削弱了詩歌譏刺時弊、抨擊黑暗的社會作用。他的詩論比“神韻派”更有利於封建統治。他根據自己論詩的宗旨編選的《古詩源》《唐詩別裁》《明詩別裁》《國朝詩別裁》等,在辨析源流、指陳得失、對古典詩歌的借鑑與流傳方面曾起過一定作用。 [11] 
(概述圖參考資料 [6] 
全    名
沈德潛
別    名
沈歸愚
碻士
歸愚
諡    號
文愨
封    號
光祿大夫、太子太傅
所處時代
清代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江蘇蘇州府長洲
出生日期
1673年12月24日
逝世日期
1769年10月6日
主要作品
《沈歸愚詩文全集》
最高官職
內閣學士、禮部尚書
追    封
太子太師
祖    籍
浙江吳興

沈德潛人物生平

沈德潛花甲進士

沈德潛出身吳興沈氏一支,康熙十二年(1673年)十一月十七日生於蘇州府長洲縣葑門外竹墩村(今蘇州市姑蘇區楊枝塘 [2]  。早年家貧,儘管處境並不如意,但他並未棄學,在奔波生活之餘,勤奮讀書,十六歲前已通讀《左傳》《韓非子》《尉繚子》等書。他早年師從葉燮學詩,曾自謂深得葉燮詩學大義,所謂“不止得皮、得骨,直已得髓”,其自負可見一斑。從二十三歲起繼承父業,以授徒教館為生,過了四十餘年的教館生涯。
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被錄為長洲縣庠生後,四十年間屢試落第。
雍正十二年(1734年),應博學鴻詞科考試又被朝廷斥貶,他的詩作被禁止流傳。四十歲所作《寓中遇母難日》中自表:“真覺光陰如過客,可堪四十竟無聞,中宵孤館聽殘雨,遠道佳人合暮雲。”悽清之意和不甘寂寞的心情溢於言表。
乾隆四年(1739年),共參加科舉考試十七次的沈德潛才中進士,時年六十七歲。

沈德潛天子詞臣

沈德潛石刻像 沈德潛石刻像
乾隆七年(1742年),授翰林院編修。次年遷左中允。累遷侍讀左庶子侍講學士,充日講起居注官。此時沈德潛已年過七旬,乾隆皇帝召其討論歷代詩源,他博古通今,對答如流,乾隆帝大為賞識,稱之為江南老名士。
乾隆十二年(1747年),命在尚書房行走,又擢禮部侍郎。次年,充會試副考官,以原銜食俸。
乾隆十四年(1749年),沈德潛乞歸,乾隆帝命以原品致仕,後又為他的《歸愚詩文鈔》寫了序言,並賜“御製詩”幾十首與他。在詩中將他比作李(白)、杜(甫)、高(啓)、王(士禎)。沈德潛歸裏後屋居木瀆山塘街,著書作述,並任蘇州紫陽書院主講,以詩文啓迪後生,頗得讚譽。後獲特許,在蘇州建生祠,祠址在滄浪亭北的可園西側。
乾隆十七年(1752年)正月,乾隆帝召賜曲宴,恰逢德潛八十大壽,遂題賜匾額曰“鶴性松身”。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加禮部尚書銜。其間曾為父母乞誥命,乾隆帝給三代封典,並賜詩。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乾隆帝南巡,沈德潛及錢陳羣迎駕於常州,乾隆賜詩,並稱二人為“大老”。
乾隆三十年(1765年),乾隆帝再度南巡,沈德潛仍迎駕常州,加太子太傅,賜其孫沈維熙舉人。

沈德潛身後榮辱

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九月七日,沈德潛去世,終年九十七歲 [3]  。追封太子太師,賜諡文愨,入賢良祠祭祀。乾隆還為其寫了輓詩,極一時之榮。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江蘇東台縣發生徐述夔詩案,已故舉人徐述夔所著《一柱樓集》詩詞被認為悖逆朝廷,引起一場文字獄,沈德潛因生前在書中為徐述夔寫傳而受株連。乾隆帝大怒之下,親筆降旨追奪沈德潛階銜、罷祠、削封、撲碑。

沈德潛主要影響

沈德潛詩論

沈德潛年輕時曾受業於葉燮,他的詩論在一定程度上受葉燮影響,但不能繼承葉燮理論中的積極因素。他論詩的宗旨,主要見於所著《説詩晬語》和他所編的《古詩源》《唐詩別裁集》《明詩別裁集》《國朝詩別裁集》(後名《清詩別裁集》)等書的序和凡例。沈德潛強調詩為封建政治服務,《説詩晬語》開頭就説:“詩之為道,可以理性情,善倫物,感鬼神,設教邦國,應對諸侯,用如此其重也。”同時提倡“温柔敦厚,斯為極則”(《説詩晬語》捲上),鼓吹儒家傳統“詩教”。
在藝術風格上,他講究“格調”,所以他的詩論一般稱為“格調説”。所謂“格調”,本意是指詩歌的格律、聲調,同時也指由此表現出的高華雄壯、富於變化的美感。其説本於明代七子,故沈氏於明詩推崇七子而排斥公安、竟陵,論詩歌體格則宗唐而黜宋。
他的所謂“格”,是“不能竟越三唐之格”(《説詩晬語》捲上),“詩至有唐,菁華極盛,體制大備”,而“宋元流於卑靡”(《唐詩別裁集·凡例》)實質上與明代前、後七子一樣主張揚唐而抑宋。所謂“調”,即強調音律的重要性,他説:“詩以聲為用者也,其微妙在抑揚抗墜之間。讀者靜氣按節,密詠恬吟,覺前人聲中難寫、響外別傳之妙,一齊俱出。朱子雲:‘諷詠以昌之,涵濡以體之。’真得讀詩趣味。”
清詩別裁
清詩別裁(4張)
但沈德潛詩論的意義和明七子之説實際是不同的。因為他論詩有一個最重要和最根本的前提,就是要求有益於統治秩序、合於“温柔敦厚”的“詩教”。其《説詩晬語》第一節就説:“詩之為道,可以理性情,善倫物,感鬼神,設教邦國,應對諸侯,用如此其重也。”
這首先是從有益於封建政治來確定詩的價值。他也講“其言有物”和“原本性情”,卻提出必須是“關乎人倫日用及古今成敗興壞之故者,方為可存”,如果“動作温柔鄉語”,則“最足害人心術,一概不存”(見《國朝詩別裁集·凡例》)。所以,按“詩教”的標準衡量,唐詩已經不行了。在宗唐和講求格調的同時,還須“仰溯風雅,詩道始尊”(《説詩晬語》)。因而沈氏的論調,和桐城派古文家雖推重唐宋八家之文,同時卻認為他們的思想仍不夠純正,還須追溯到儒家經典的態度非常相似。在詩歌的風格上,沈德潛把“温柔敦厚”的原則和“藴藉”的藝術表現混為一談,主張中正平和、委婉含蓄而反對發露。又説:“樂府之妙,全在繁音促節,其來於於,其去徐徐,往往於迴翔屈折處感人,是即依永和聲之遺意也。”

沈德潛詩歌史論

由於對歷代詩歌做過廣泛的研究,沈德潛對詩歌史也有一些犀利的見解。 [4]  沈德潛的詩歌史論,最值得注意的還是明代部分。清初詩家出於亡國之痛,對明代學術和文學都有不少情緒化的過甚之辭,沈德潛則在距離拉開之後,能以較平和的態度對待明代詩歌,甚至給明代復古派以較正面的評價。 [5] 
他的論斷為《四庫提要》所採納,後人亦多許其持論平允。對於李攀龍,《説詩晬語》也將其擬古詩與七律區別對待,褒貶持平:“李於鱗擬古詩,臨摹已甚,尺寸不離,固足招詆諆之口。而七言近體,高華矜貴,脱去凡庸,正使金沙並見,自足名家。過於迴護與過於掊擊,皆偏私之見耳。” [5]  起初他在《明詩別裁集》裏評李攀龍七律“已臻高格,未極變態”,基本還是沿襲王世貞《藝苑卮言》之説,至此已略有修正,足見經過仔細斟酌,絕非率爾輕發。 [4] 
沈德潛的詩有很多是為統治者歌功頌德之作。《制府來》《曉經平江路》《後鑿冰行》等反映了一些社會現實。但又常帶有封建統治階級的説教內容,如《觀刈稻了有述》,一方面反映天災為患,民生塗炭的情景:“今夏江北旱,千里成焦土。荑稗不結實,村落虛煙火。天都遭大水,裂土騰長蛟。井邑半湮沒,云何應徵徭?”另方面卻又勸百姓要安貧樂道:“吾生營衣食,而要貴知足。苟免餒與寒,過此奚所欲。”因此多缺乏鮮明生動的氣息。近體詩中有一些作品如《吳山懷古》《月夜渡江》《夏日述感》等,尚清新可誦,有一定功力。

沈德潛歷史評價

沈德潛 沈德潛
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曆:夫德潛之詩,遠陶鑄乎李、杜,而近伯仲乎高、王矣。乃獨取義於昌黎“歸愚”之雲者,則所謂去華就實,君子之道也。(《清詩別裁》) [6] 
清代詩人袁枚:公逡巡恬淡,不矜持,不驕傲,不幹進,不趨風旨。下直蕭然,繩扉皂綈,如訓蒙叟,或奏民間疾苦流涕言之;或薦人才某某展意無所依回;或借詩箴規,籲堯咈舜,務達其誠乃已。諸大臣皆色然駭,而上以此愈公。(《小倉山房文集》卷三《太子太師禮部尚書沈文愨公神道碑》) [6] 
清代學者王昶:先生獨綜今古,無藉而成,本源漢魏,效法盛唐,先宗老杜,次及昌黎、義山、東坡、遺山,下至青邱、崆峒、大復、卧子、阮亭,皆能兼綜條貫。嘗自進其全集,御製敍言以高、王為比,誠定論也。(《湖海詩傳·蒲褐山房詩話》) [6] 
清代文學家洪亮吉: 沈文愨之學古人也,全師其貌,而先已遺神。(《北江詩話》) [6] 
清代詩人張維屏:文愨詩綜貫今古,專尚盛唐,中年以前多精心結撰之作,如造化理所無到者,人方識辛苦……”“晚年情性所至,稱心而言,然亦範我馳驅,不以名位既高肆為野戰。即以詩觀,亦足徵神明之強,故天之厚以福澤,非偶然也。(《文獻徵錄》卷五) [6] 
晚清詩人文廷式: 本朝詩學,沈歸愚壞之,體貌粗具,神理全無。動以別裁自命,淺學之士,為其所刦,遂至千篇一律,萬喙雷同。至紀文達之批蘇詩,逞我臆談,損人天趣,風雅道喪,非此種論議職其咎乎?姚姜塢援鶉堂筆記謂歸愚以帖括之餘,研究風雅,可謂助我張目者也。(《琴風餘譚》) [6] 
清史稿》:德潛少受詩法於吳江葉燮,自盛唐上追漢、魏,論次唐以後列朝詩為別裁集,以規矩示人。承學者效之,自成宗派。國家全盛日,文學侍從之臣,雍容揄揚,潤色鴻業。人主以其閒暇,偶與賡和,一時稱盛事。未有彌歲經時,往復酬答,君臣若師友,如高宗之於陳羣 、德潛。嗚呼,懿矣!當時以儒臣被知遇,或以文辭,或以書畫,錄其尤著者。視陳羣、德潛恩禮雖未逮,文采要足與相映,不其盛歟! [7] 
民國小橫香室主人:沈德潛歸老山林,主盟風雅,十餘年間,四方人士望走其門,天下以為巨人長德,景星慶雲。(《國朝耆獻類徵初編》卷八十四) [6] 

沈德潛軼事典故

乾隆十一年(1746年),沈德潛任內閣學士。此時他的夫人俞氏已去世。他夜夢夫人,醒而成詩。乾隆帝閲後為之感動,對他説道:“汝既悼亡,何不假歸料理?”八月,沈德潛請假歸葬。乾隆帝諭不必開缺,命給三代封典,並賜詩寵行,聲稱:“我愛德潛德,淳風挹古初。”此詩在文壇宦海引起反響,侍郎錢陳羣和道:“帝愛德潛德,我羨歸愚歸。”一時傳為佳話。 [9] 

沈德潛人際關係

祖父
沈欽圻,字得輿,是明末頗有成就的詩人,有詩集《晤書堂詩稿》。 [12] 
父親
沈鍾彥,字美初,亦有詩名。 [12] 
妻子
俞氏。 [9] 

沈德潛主要作品

沈德潛的著作,有《沈歸愚詩文全集》七十三卷,清乾隆刻本,二十四冊。全集包括《歸愚詩鈔》二十卷、《詩鈔餘集》十卷、《詩餘》一卷、《歸愚文鈔》二十卷、《文鈔餘集》八卷、《矢音集》四卷、《歸田集》三卷、《八秩壽序壽詩》一卷、《説詩晬語》二卷、《浙江通省志圖説》一卷、《黃山遊草》一卷、《台山遊草》一卷、《南巡詩》一卷、《沈德潛自訂年譜》一卷等。 [8] 

沈德潛人物爭議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徐述夔詩案發生。縣民首告徐述夔《一柱樓詩集》中有沈德潛為之作傳,稱其文章品行皆可法。於是乾隆皇帝下旨,剝奪沈德潛階、銜、祠、諡號等生前身後的一切榮譽,撲其墓碑,並令江蘇巡撫楊魁到沈德潛家搜繳乾隆皇帝曾經御賜的墨寶、詩章碑帖等。金性堯對沈德潛一案的處理評論道:“將沈德潛選錢謙益詩(沈德潛曾編撰《國朝詩別裁集》,收錄的第一人是乾隆皇帝最為不齒的錢謙益,為其作的小傳中又多有推崇之詞。乾隆看到首列錢謙益,要求他刪去此人,但沈德潛未遵旨辦事。乾隆發現後曾派人到沈家查抄錢謙益的書,因未找到而未予追究)和為徐述夔作傳兩罪比較,應是前者重而後者輕。謙益久為高宗痛恨,德潛是深知的,因而是明知故犯;德潛為述夔作傳時,又怎知道自己死後九年徐述夔會被當破棺的逆犯?”而沈德潛選錢謙益之詩入《國朝詩別裁集》,乾隆皇帝尚未深究、為徐述夔作傳卻被奪去一切恩榮,這其中還有另外的隱情。
蕭一山清代通史》記載:沈德潛在朝時,常與乾隆皇帝談詩論道,乾隆皇帝愛寫詩,一生寫詩有四萬餘首。皇帝寫詩,常找槍手捉刀,沈德潛是其主要槍手之一。除了為乾隆帝寫的詩“頗多刪潤”外,還有自己寫的詩由乾隆帝署名的。沈德潛退休後,將自己的詩編入集中。沈死後,乾隆皇帝調其詩集進呈,看見曾經為自己寫的詩也收入沈德潛的集中,乾隆皇帝“銜之刺骨”。豈能容下沈德潛?又載:乾隆皇帝閲沈德潛詩集,見《詠黑牡丹詩》中有“奪朱非正色,異種也稱王”句,認為有指責清廷之意,故沈身後受嚴懲。 [10] 
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副教授顏子楠在《沈德潛生平三事獻疑》考證後認為,沈德潛受到文字獄的牽連,在清朝中後期的文獻中大多被一筆帶過,並沒有涉及任何細節。直至民國時期,此事被一些野史所轉載,且被加入了很多的虛構成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滿清外史》,其中的相關事件敍述很多都是似是而非的,其言及沈德潛作《詠黑牡丹》詩則完全是捏造的。相關記錄很有可能是從許指嚴的《南巡秘記補編》中轉抄出來的。然而《南巡秘記補編》中的相關敍述中夾雜了大量乾隆皇帝的言語和心理活動,根本就是小説家的演義。乾隆詩作數量巨大,其身邊的文學侍從之臣也都參與過改訂御製詩作,但要説沈德潛將捉刀草稿錄為己作,這件事在沈德潛去世100多年後,書寫《南巡秘記補編》的許指嚴究竟是從何處得知的呢?民國時期的野史普遍都會刻意營造出一種反滿的情緒,這是由當時的政治環境所決定的,因此無論是《滿清外史》還是《南巡秘記補編》,其中對於沈德潛捉刀一事的描述,都是不足為據的。 [13] 

沈德潛史料索引

《清史稿·列傳第九十二》 [7] 
參考資料
  • 1.    《清史稿·列傳第九十二》:沈德潛,字碻士,江南長洲人。
  • 2.    《沈歸愚自訂年譜》:康熙十二年癸丑十一月十七日辰時,先妣晉贈一品夫人褚太夫人生子即德潛。
  • 3.    《清實錄·卷八百四十三·乾隆三十四年九月》
  • 4.    蔣寅.沈德潛的詩學貢獻及其歷史定位 [J].廈門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6 ,(6):90’-103
  • 5.    潘務正、李言編校: 《沈德潛詩文集》第 4 冊,北京: 人民文學出版社,2013 年,第 1963、1969、1963、1964、1920、1926、1933、1937-1938、1925-1926、1923、1923、 1956、1957、1958 頁
  • 6.    許宏泉. 管領風騷三百年——沈德潛[J]. 大觀(書畫家), 2017, (6).168-172.
  • 7.    清史稿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12-19]
  • 8.    楊雨主編.國學知識問答錄 上 文學卷:湖南教育出版社,2017.09:第165-166頁
  • 9.    乾隆與老詩人沈德潛 特殊寵幸帶來興衰榮辱  .北方網[引用日期2022-07-28]
  • 10.    江祖楨.中國古代詩案:崇文書局,2018.08:第319-322頁
  • 11.    丁文.中國通史 第11卷.:天津古籍出版社,2000.01:第188頁
  • 12.    王妍. 沈德潛詩歌研究. 蘇州大學, 2007.第7頁
  • 13.    顏子楠.沈德潛生平三事獻疑[J].勵耘學刊,2017,(02):36-51.
展開全部 收起